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圖書史話

第19章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宋元刻書的繁榮

中國圖書史話 吴玲芳 2470 2018-03-20
宋元是我國雕版印刷事業的興盛時代,刻書事業十分發達。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經驗,終於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公元11世紀中葉由畢昇發明的,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要早四百多年。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畢昇發明的是膠泥活字。這是活字印刷的最早方法,它的原理和環節與現代印刷術是相同的。但畢昇的這一發明沒有得到推廣,當時雕版印刷術仍然是印刷圖書的主要方法。 雖然如此,在畢昇以後,我國勞動人民對活字印刷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元初楊古根據沈括記載,仿用畢昇的方法印過《小學》等書;清代李瑤於道光十年用“仿宋膠泥板”印成了《南疆繹史勘本》和《校補金石例四種》。稍後,元代的王楨發明了木活字。王楨是元代我國著名的農學家,他在長期的農業研究和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知識,寫成了極具科學價值的《農書》三十七卷。為了印製這部著作,他親自設計,花了兩年時間請匠人刻製了三萬多個木活宇,先付試印,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 印好了一百部《旌德縣志》,取得了成功。他特別為此寫了一篇《造活字印書法》,附在《農書》之後,以介紹這種方便的印書方法。及到明代,木活字印書已是相當普遍,隨後,在近代西洋印刷術傳入以前,我國還出現過銅活字、錫活字和鉛活字印書。

宋元時代,隨著印刷術的改進和發展,印本書大量地出現了。 早在宋朝開國不久,宋太祖趙匡胤就在開寶四年(971)命張從信等到成都去籌刻《大藏經》。全藏共五千零四十八卷,一千零七十六部,四百八十函。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才完成。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刻印佛藏結集,也是第一部刻印的大部頭叢書。 宋元繼承了五代刻書的傳統,刻書事業仍然循著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統發展。 宋代官家刻印書籍的機構可分為中央和地方。宋初的刻書業為政府所壟斷,中央刻書機關主要是國子監,國子監刻印的圖書叫監本。宋代的著名四大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都是由國子監陸續刻印流通全國的。宋代除重視編印新書外,也重視對古代經、史、醫書的校刊。太宗時代又命國子監重行校刻《九經》和《四史》,並刻印《說文解字》等書。仁宗時又刻《黃帝內經》、《傷寒論》等醫書。神宗時又校刊了《黃帝九章》、《周髀算經》等古算經十種。哲宗時又開印司馬光的史學巨著。這樣國子監的刻書範圍日益擴大。

除國子監從事刻書以外,崇文院、秘書監、司天監和校正醫書局等中央機構也都刻印書。 靖康之難後,宋朝南渡。宋高宗趙構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原存開封國子監書版全遭戰爭破壞,南宋在杭州新設立的國子監收地方官署刻版和新雕版開始重雕經史。縱貫兩宋,宋朝官府刻書在北宋時以中央為多,而到南宋,由於國子監雕版監本薄弱,則以地方為多了。 南宋的地方官刻機構有公使庫。所謂公使庫相當於現在的招待所。庫內有印書局,專門刻印書籍。用地方政府公使庫錢刻印的圖書總稱“公使庫本”。據葉德輝《書林清話》載,宋朝有名的公使庫多達十餘處,都有刻書。如蘇州公使庫、吉州公使庫、撫州公使庫等。撫州公使庫刻的《鄭注禮記》最為有名,現在還有存本。南宋地方各類官署如茶鹽司、漕司、連運司、計台司、提刑司,以及各州學、軍學、郡學、縣學也都有刻書。宋代的書院也從事刻書,如婺州麗澤書院、杭州西湖書院、建寧府建安書院等便是。

與南宋同時的金朝的刻書以平陽(今山西臨汾)為中心,先後以女真文字刊印《孝經》、《易》、、及《新唐書》等。另外還有金刻本《趙城藏》是一部有四千三百三十餘卷的大部頭藏經。 元代中央的刻書機關有秘書監的興文署和藝文監的廣成局、太史院的印歷局及太醫院的廣惠局或醫學提舉司。官刻本以興文署的刻本最為著名,其中最早、最好的刻本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刻的《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藝文監掌管儒家經典的蒙文翻譯本,但刻書流傳很少。太醫院刻有醫書《聖濟總錄》等。地方官署刻印的,以十路(相當於專區)分刻的十種“正史”為著名。在元代地方刻書中,書院刻本更有影響,由於各地書院有豐富的學田收入作為刻書經費,主持書院的“山長”大都是有學問的人,他們刻書非常認真,刻本較為精良。杭州西湖書院泰定元年(1340)所刻馬端臨《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刻印精良,字體優美,是元代書院刻本的佳作。

南宋時,私家刻書很盛。由於刻書人以自己名望為重(因為刻書人名往往刊於書中),對書本能進行精細的校訂,或選擇優秀的善本作底本進行刻印,故私刻本的質量一般較高。私刻本往往以“某家塾”、“某堂”、“某齋”、“某宅”、“某府”等字樣為標記。南宋時著名的私家刻書有趙、韓、陳、岳、廖、餘、汪等七家。岳珂相台家塾所刻的《九經》,後世推為善本。廖瑩中世彩堂所刻韓愈《昌黎先生集》和柳宗元的《河東先生集》及黃善夫所刻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也都著名於後世。 元代的私人刻書並不遜於宋代。僅據《書林清話》所記,私刻也有四十多家。岳氏荊書坊刻書是宋元時期圖書出版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分佈廣、影響大,在我國圖書發展史上有不小的功績。所謂坊刻即書坊刻書。書坊是古代賣書兼刻書的店鋪,是一種具有商業性質的私人出版發行單位,古代稱書肆,後來也稱作書林、書堂、書棚、書舖或書籍鋪、經籍鋪和書坊。由書坊刻印的書稱為坊刻本、書坊本或書棚本。

宋代書坊刻書的地點幾乎遍及全國。四川的成都,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陽是三個最大的中心,從北宋到南宋都是如此。北宋初年蜀刻最盛,這是從唐、五代沿襲下來的。北宋後期,浙刻最為精美。南宋時代,閩刻數量居全國之首。除三大中心外,宋代刻書較多的地區還有汴梁、建康、潭州、徽州、潮州等地。書坊刻書內容十分廣泛,所刻既有文人學子必需的字書小學、經史文集,也有供平民日常應用的農桑醫算、類書便覽。其中的詩歌、小說、評話等民間通俗文學作品有很高的文學和史料價值。杭州瓦子街張家書舖出版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現存宋人平話小說中最早的刻本。 元代的坊刻比官刻規模更大。元代福建建陽縣沿襲宋刻書風氣,仍是書坊聚居的地方,刻書最多。而余氏勤有堂、劉氏南澗書堂、劉錦文日新堂等歷史都很悠久,現存元代坊刻書多半是這幾家的刻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