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圖書史話

第6章 三、書籍的簡策和縑帛制度

中國圖書史話 吴玲芳 2161 2018-03-2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將圖書定義為:書是一種除了封面和封底外,至少有四十九頁的不定期刊物。但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書籍是連“頁”也沒有的。我們今天所稱的“冊”和“卷”則來自於我國最早正式圖書的載體——簡策和縑帛。 所謂簡策,是指用竹或木作為書寫材料的書籍。具體來說,一根竹片叫“簡”,把若干竹片編起來叫“策”,又叫“冊”。在《說文解字》中,“冊”是像形文字,像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一根簡容不下許多字,長文章必須用許多簡編成策。編簡成策的繩子叫做編,一般用麻繩,也有用皮繩(叫韋,即有孔子讀書“韋編三絕”之說佐證)或用絲繩來編連單根的簡。一塊木板叫“版”,寫有文字叫“牘”。如果是一尺見方的牘,叫做“方”。一般不到一百字的短文可寫在版牘上,長文章則用簡冊。版牘主要用於寫錄物品名目或登錄戶口,編制地圖和通信等,所以古人常用“版圖”代表國家的領土,信件則稱“尺牘”。

我國用於書寫的工具早在商代就已出現,簡策上的文字是用毛筆蘸墨寫上去的。人們在寫字時,通常準備一把小刀,一旦寫錯了,就用刀削去重寫,所以歷來把修改文章稱作“刪削”。 古代的竹木簡長短不一。據王國維考證,戰國時的簡最長二尺四寸,其次一尺二寸,再次八寸;兩漢時期的簡,最長二尺,其次一尺五寸,再次五寸。用周尺計算,則周簡最長者是三尺(按:漢八寸相當於週尺一尺)。長簡寫經典,短簡寫傳記、雜書,法律則寫在三尺長簡上,所以古代有“三尺法”。還有一種簡呈三棱形,可以豎放,稱為“觚”,它讀起來方便,是用來做兒童識字書的。 簡上的字數多少不等,少則幾個字,多則十幾、二十幾個字,每簡通常只寫一行,到漢代木簡也有寫兩三行甚至更多的。

編簡成冊以後,第一簡必定寫這篇書的題目。有時為了保護書簡在開頭加兩根不寫字的簡稱為“贅簡”,這也是後世書籍“護封”之源。當一部書寫好以後,以尾簡為中軸卷一卷,以便保存。為了避免錯亂,同一書的策,常用“帙”或“囊”盛起來。 簡策的使用時期很長。 《書經》上就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之說。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都有“冊”字,說明最遲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之前簡策就已有了,後世一直沿用著。它最盛行當是從春秋到東漢末年。自東漢以後逐漸被紙所代替,直到公元四世紀才絕跡。 古代的簡策,歷代都有出土。 《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馀破孔子宅,在孔子舊宅牆壁夾層中發現戰國時期的竹簡古書,有《尚書》、《禮記》、等。 《晉書》中記載晉武帝咸寧五年(279),河南汲郡人不准盜戰國魏王墓,得竹書數十車,古書七十五篇,稱為“汲冢書”。這些書後被官府收集,整理,其中有《竹書紀年》、《穆天子傳》,都是那時發現留傳下來的。

近幾十年來,由於竹木簡的不斷發現,使我們對古代的簡策制度更有所了解。 1930年,在甘肅居延發現漢代木簡一萬多枚,其中一份由七十七根木簡編連成簡的東漢和帝永元(89~104)年間的兵物簿,出土時原簡編綴形式保存完好,這是第一次出土的完整簡策,現存於台灣。 1959年,甘肅武威磨嘴子東漢墓發現竹木簡五百零四枚。內容是儒家經典《儀禮》,計有《鄉飲酒禮》、《喪服》七篇。 1972年,在山東臨沂縣銀雀山一號西漢墓出土竹木簡四千九百四十二枚,其中有《孫子兵法》一百零五枚,和久已亡佚的《孫臏兵法》二百二十二枚。又有《六韜》和《尉繚子》出土,使過去很多人認為這兩部書是偽書的說法得到糾正。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地出土一把秦簡,共一千一百五十枚,填補了長期以來秦代簡版未被發現的空白。

儘管竹木簡價廉易得,製作也很方便,但它笨重,攜帶不便。相傳墨子周遊列國時,後面就有三部車子裝載圖書,惠施則要裝五部車子的書。其翻閱難度也大,而且每根簡容納文字有限,編簡成策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發生錯簡,將給讀書、藏書帶來極大不便,這對圖書的發展是很不利的。於是,在簡牘盛行時期,又出現了寫在縑帛上的書——帛書。 我國的養蠶繅絲業早在商周時代就已相當發達,由於絲織品質地柔軟,是很好的書寫材料,到春秋戰國時期,帛書已是相當流行。墨子書中所說“書之竹帛”,就包括竹簡和帛書。在縑帛上著書,可以依照篇幅長短剪裁,然後折疊起來或捲成一卷,因此“卷”便成為一種計算圖書數量的單位,一直沿用至今。 縑帛比簡牘有更大的優點,因為它質地輕軟,容易書寫、舒卷、保藏和使用,這是書籍制度的一個進步。但由於縑帛是當時的貴重物品,產量不多,不可能普及,所以在兩種書籍制度中,還是以簡策為主。

由於絲織品本身容易腐爛,難於長久保存,況且帛書不如簡牘普遍,因此歷史上出土不多。現今所見到的古代帛書,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長沙發現的一件戰國時期的帛畫。最重要的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共有二十多種,約十萬餘字,字體為小篆和隸書。 帛書的形式製度與簡策基本相同。帛書是橫攤著寫的,有整幅和半幅兩種,整幅的高約四十八厘米,半幅的約高二十四厘米。絲帛用來書寫時,一般都在上面先劃上或織上行格,稱界格或欄線。黑色的行格叫烏絲欄;紅色的界格稱朱絲欄。文字寫在行格內,每一行格相當於簡書的一根單簡。馬王堆帛書上大多是朱絲欄。整幅帛書行格寬七點八毫米,半幅的行格為二點三毫米。每一行書寫六七十字或三十字不等。行長的相當於漢尺二尺四寸,短的相當於一尺,與簡書的長短正好相配。帛書題記方式與簡書相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