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圖書史話

第5章 二、孔子刪訂《六經》和私人著述的繁榮

中國圖書史話 吴玲芳 3284 2018-03-20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時期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獻學家,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使他以後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沒落後移居魯國。宋國是商王的後代封地,魯國是周公的封地,這兩國完備地保留著商周文化。孔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了很多有關禮樂的知識。他做過魯國的司寇,但由於不能施展其政治抱負而辭退,隨後就開始講學,以自己的思想教育學生,並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思想學說。孔子自稱“有教無類”,並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學生先後達三千人,很多出身於士和平民,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孔子對中國文化史的另一個偉大貢獻是他對商周文獻典籍的整理。為了教育學生,孔子對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獻記載廣泛蒐集並進行整理,形成定本作為教材。孔子在整理過程中首先廣泛蒐集魯、宋國和周王室的藏書,他還派他的弟子子夏等人“求週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並數次問禮於老子。他先後整理、刪訂的著作有《詩》、、《禮》、《樂》、《易》、《春秋》六種,稱“六經”。秦以後《樂》失傳,只剩下五經,稱為“五經”。

孔子編定的“五經”,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為古代卜卦用書,其中包含有樸素的自然辯證法思想,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 《書經》又稱《尚書》,其內容是上古時代官方的文書、檔案,孔子選擇了史官所藏的歷代典誥,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典籍,原有百篇,秦焚書後,只餘二十九篇。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保存了從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分風、雅、頌三部分,它不僅在文學上很有價值,還是研究週史的珍貴資料。 《禮》是孔子為其弟子學習禮製而編成的,其內容是周代長期積累起來的禮制,又稱《儀禮》。它與《周禮》即戰國時期學者記述周朝官制的著作,以及由西漢儒生戴德、戴聖所著的《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即《禮記》,合稱“三禮”,是考察儒家思想、戰國前器物、制度的重要典籍。 《樂經》已亡佚。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記載的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整理而成的一部史書。書中體現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後世的《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都是解釋和補充《春秋》的著作。

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分散各地宣傳他的學說,形成了我國思想史上的“儒家”學派。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學說為人民的統一思想學說。直到清末,孔子所編的“五經”仍成為各朝代知識界傳習的課本。孔子開創私人教育和平民教育以及著述之舉,對我國社會文化思想及圖書史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在私人講學和著述開始的時候,除了孔子傳授他的儒家思想外,還有同時代的老子的“道”家學說,以及稍後墨翟的“墨”家學說。在春秋戰國之交形成了我國思想史上的“儒”、“道”、“墨”三家。 在私人講學和著述開始的時候,除了孔子傳授他的儒家思想外,還有同時代的老子的“道”家學說,以及稍後墨翟的“墨”家學說。在春秋戰國之交形成了我國思想史上的“儒”、“道”、“墨”三家。

進入戰國時代,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取代奴隸主貴族登上歷史舞台。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探索治理國家的方法,他們從各自的立場出發,提出了各種不同方案供統治者採用,在社會政治思想領域裡出現了許多學派,他們廣收學徒,著書立說,相互爭辯,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並且出現了大量私人著述,其中著名的有: 道家,由老子(又稱老聃)所創。道家的代表著作是《老子》和兩書。 《老子》又名,這是一部富有哲學內容的書,是用民間諺語寫成的韻文詩,全文五千多字。 《老子》的作者儘管認為貴賤、強弱、禍福等不是一成不變的,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辯證思想,主張“小國寡民”、“清靜無為”。

作者是莊周(約前369~前286)。書中用了不少寓言的故事和對話來表達他的哲學觀點。作為老子的繼承人,他進一步發展了老子學說中的道法自然。 墨家,其創始人是墨子,即墨翟(約前468~前376),代表著作是《墨子》。他主張對所有人都要“兼愛”,反對側重貴族之間的“仁愛”;主張“非攻”,反對以強凌弱的戰爭;主張“尚賢”,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是賢才就應重用,反對儒家學說中的等級制度。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著當時小生產者的願望。這個學派戰國後就分化衰落了。 儒家,是孔子所創,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軻(約前372~前289)。作為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在他的著作《孟子》中,主張實行“王道”和“仁政”。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認識出發,主張對人民施行仁政。孟子還宣揚“性善論”,說人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善良本性。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荀子(約前313~前238)是戰國時代儒家學說的另一代表人物。他名況,又稱荀卿。傳世的有《荀子》,他反對“天命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還反對“生而知之”的唯心思想,認為知識和才能都是通過學習積累起來的,他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他的書中充滿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在儒家的早期著作中,還有一部著名的書。它產生的時期較《孟子》早,是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把他的言行收集起來整理成書的。這是一部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的名書,它的重要意義猶如西方人對《聖經》,中國古代甚至有“半部治天下”之說。的體裁很像後代的語錄,全書二十篇,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另外,還有法家,如商鞅著有《商君書》、韓非著有《韓非子》。兵家,有奉為“兵聖”的孫武和《孫子兵法》,孫臏和《孫臏兵法》。名家,有惠施和公孫龍,公孫龍著有《公孫龍子》。縱橫家,有張儀和蘇秦,反映他們思想的有《戰國策》。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他主持編纂了《呂氏春秋》等。 戰國時期,除了湧現大量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外,在文學、史學和科學技術方面也有不少著作問世。 在文學方面,以屈原為代表。屈原(前340~前278),出身楚國貴族,曾任楚國左徒。他在政治上主張嚴明法度,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但因受讒言而遭放逐,在秦攻入楚都郢那一年(前278)的端午,屈原自沉於汨羅江。屈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著名的有《離騷》、《九歌》、《天問》、和《九章》等二十多篇,在這些詩篇裡,他那眷戀國土的深厚感情,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和楚國人民在精神上的聯繫,都得到了強烈的表現,是我國歷史上壯烈的愛國主義詩篇。屈原的詩歌吸收了楚國各地的民歌格調,開創了“楚辭”的詩歌體裁。西漢時劉向將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的詩歌彙編成《楚辭》。屈原的作品不僅是我國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文學的寶貴遺產,它被譯成多種文字,為各國人民所傳誦。

史學方面的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春秋左傳》外,還有《國語》,以及戰國時史官所著的《世本》和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這些史學著作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是研究先秦歷史的寶貴文獻。 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出現了一批科學技術方面的著述。其中著名的有天文學家齊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測定了許多恆星的位置,並根據觀測結果,分別寫成了《星經》和《天文》二書,後被合編成《甘石星經》,書中已記明了一百二十個恆星的坐標,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在地理學方面,除了載於《尚書》和《周禮》的《禹貢》、《職方氏》外,還有專著,它的內容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也有一些神話。它對於歷史、地理、文化、交通、民俗等研究都有參考價值,其中還有有關礦產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礦物文獻。在數學方面,大約成書於戰國的《周髀算經》一書,總結了戰國以前積累的數學成果,提出了直角三角形各邊數量關係的勾股定理,達到了當時世界數學的先進水平。在醫學方面,當時的名醫扁鵲,著有《難經》一書。還有託名黃帝著作的《黃帝內經》等。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輝煌燦爛時代,它奠定了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基礎,這一時期所留傳下來的圖書,延續和發展了文化的傳統,是我國文化的寶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