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22章 Y

成語由來 王彤伟 20805 2018-03-20
掩:捂。盜:偷盜。摀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yan,遮蔽,掩蓋)其耳。” 春秋時,晉國的貴族趙簡子消滅了范氏家族後,有人趁機去揀范家的東西。有個人弄到了一口大鐘,打算背著它跑掉。但是鍾太大背不動,於是那人就用大錘砸爛它,鐘發出了洪亮的聲音。那人害怕別人聽見鍾聲來和自己搶奪,就趕緊蒙上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听不見。 《呂氏春秋》記載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應當有自知之明,應當勇於面對自己的過錯。害怕別人聽到自己的過錯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害怕自己聽到自己的過錯就不對了。作為國家的君主害怕聽到自己的過錯,難道不像那個蒙著自己耳朵偷鐘的人嗎?

自欺欺人 這種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做法實在可笑! 羊公:西晉軍事家羊祜。比喻名不副實的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庾失小望,遂名之為羊公鶴。” 殷浩是東晉時期的名士,他見識高遠,品格非凡,年紀輕輕就名聞天下,愛好《老子》《周易》,喜歡清談。殷浩早就听說過劉遵祖的名聲,便在庾亮面前稱讚他。庾亮非常高興,打算讓劉遵祖做自己的副手。等到見了面,庾亮和劉遵祖說話,沒想到劉遵祖那天表現極差,一點也不像殷浩所說的那樣。庾亮心裡有點失望,就把劉遵祖稱為“羊公鶴”。 “羊公鶴”是什麼?為什麼這樣來稱劉遵祖呢?原來,從前羊祜養了一隻鶴,善於伴隨著音樂跳舞。羊祜曾經向客人們炫耀,客人們不相信,羊祜就把鶴趕來讓它當眾表演。不料那隻鶴披散著羽毛、神情委頓,根本不肯跳舞,所以庾亮把劉遵祖稱作“羊公鶴”。

名不副實 名實相副 他學術水平低劣,其實只能算是教授隊伍裡的羊公之鶴。 實質是羊,而外表披著虎皮。比喻外強內弱,虛有其表。 西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揚雄是西漢蜀郡成都人,很有才學。他覺得群經之首為《周易》,就模仿它寫了一部《太玄》,認為傳記之首是,就模仿它寫了一部《法言》。 《法言》共十三篇,尊聖人,談王道,旨在捍衛和發揚儒家學說。同時,對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鬼神圖讖予以批判,在思想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在《法言·吾子》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有人問:“有一個人,自稱姓孔,字仲尼。進入孔子的門庭,登上孔子的廳堂,伏在孔子的書桌上,穿著孔子的衣服,這人可以說是孔子嗎?”答道:“他的外表是孔子,他的實質並不是。”“請問什麼是實質?”答道:“實質是羊,而外表披著虎皮,見到青草就非常高興,見到豺狗就渾身打戰,都忘了自己身上還披著虎皮,能嚇著豺狗呢。”

外強中乾 這群侵略者羊質虎皮、外強中乾,在勇士們的猛攻下狼狽逃竄。 從鍋裡舀起開水再倒回去,以製止水的沸滾。比喻治標而不治本。 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後漢書·董卓傳》:“卓得召,即時就道,並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雖痛,勝於內食。'” 枚乘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江蘇淮陰人,曾經作過吳王劉濞掌管詔策文書的郎中官。枚乘在劉濞發動七國叛亂前,曾上書諫阻他起兵,叛亂中,又勸諫他罷兵,吳王均不聽從。後來,吳王的叛亂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在諫阻吳王劉濞叛亂的奏疏中,枚乘說:“想讓熱水變涼,假如一個人在燒火加熱,即使有一百個人從鍋裡舀起開水再倒回去,以製止水的沸滾而讓它變涼,也沒有用,還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在細枝末節處考慮,就根本沒有用處。”

東漢末年,在宦官和外戚的相互爭鬥中,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外戚大將軍何進、權臣世家袁紹計劃誅殺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進、袁紹就秘密召喚董卓帶兵進京,以脅迫太后。董卓得到召令後,馬上帶兵向京城進發,同時給朝廷上書說:“宦官張讓等人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皇帝的寵信,禍害百姓,擾亂天下。我聽說從鍋裡舀起開水再倒回去,以製止水的沸騰,還不如去掉鍋底的柴火。弄破瘡疤讓膿流出,雖然疼痛,卻勝過讓瘡口繼續化膿、禍害身體。過去趙鞅曾經興兵驅逐皇帝身邊的惡人,今天我也要光明正大地趕到洛陽,聲討宦官的罪行,逮捕張讓等人,從而清除那些內心奸惡、品行污穢的人。”董卓口是心非,利用這次機會把持了朝政,讓天下百姓更加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揚揚:得意的樣子。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晏子是春秋時代齊國的著名政治家。他在擔任齊國宰相時,有一次乘車外出,為他駕車的車夫頭上撐著巨大的傘蓋,趕著四匹馬,洋洋得意。車夫的這種樣子被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裡看得一清二楚。過了一會兒,車夫回家後,他的妻子就請求車夫同意自己辭別離開。車夫非常奇怪,問她原因,她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宰相,揚名於諸侯。今天我看到他出門時的情景,一副志向深遠,謙恭和順的樣子。您身高八尺,卻給人做僕人、當車夫,而且還顯得非常自得和滿足,我因此希望離開。”

車夫覺得妻子批評得很對,從此以後改變了自己仗勢自傲、揚揚自得的態度,變得非常謙虛。晏子看到他的變化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車夫據實回答,說明了情況。晏子非常欣賞車夫這種從善如流的品質,就推薦他做了齊國的大夫。 洋洋得意 唉聲嘆氣 郭標吹著口哨,揚揚自得地從他們面前走過。 仰:依靠,依賴。比喻依靠別人以求得生存或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後漢書·袁紹傳》:“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猶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趁機把持了朝政。公元190年,袁紹與堂弟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等人同時起兵,共同討伐董卓。董卓得知袁紹起兵,就把袁家留在京城的人全部殺掉。因為袁家世代高官,為人也不錯,所以天下之人都非常同情他們的遭遇,豪傑們紛紛投奔袁紹,都打算替他們報仇。

韓馥看見人心都歸附了袁紹,內心非常忌恨,害怕對自己不利,經常想辦法動搖袁紹的軍心。袁紹的謀士逢紀勸袁紹說:“想成就大的事業,就必須先佔領一個州作為根據地。現在冀州強大充實,但韓馥才能平庸。咱們可暗中約公孫瓚率軍南下,韓馥知道後必然擔心恐懼,這時再派一名能言善辯的人向韓馥講清禍福,他就一定會讓位於您。” 袁紹依計而行,韓馥果然同意了。韓馥的手下得知後勸他說:“冀州雖然狹小,能披甲上陣的也有百萬,糧食也足夠吃上十年。袁紹一個外來人,率領著正處於困境中的軍隊,依賴著我們的鼻息而生存,好比嬰兒在大人的大腿、手掌上一樣,不給他餵奶,馬上就可以將他餓死。為什麼要把冀州送給他呢?”韓馥沒有聽從手下人的意見,讓兒子把印信拿給袁紹,讓出了自己的官位。

韓馥性格怯懦多疑,他讓位於袁紹後即前去投奔陳留太守張邈,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後來有一次,袁紹派使者到張邈那裡商討事情,兩人低聲商議,當時韓馥也在座,以為他們在商量謀害自己,非常害怕,就跑到廁所裡自殺了。 寄人籬下 林黛玉父母早喪,不能不寄居賈府,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 好:喜愛。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的愛好它。 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孔子的弟子子張拜見魯哀公,等了七天魯哀公都沒有以禮相見,於是子張離開魯國,離開時托僕人帶話給魯哀公說:“我聽說君王您敬愛讀書人,所以不遠千里,頂著白霜和露水,冒著灰塵和污垢,走了一百里路才住宿一次,腳上磨出了層層老繭,走到以後自己不敢休息,馬上拜見您,但過了七天您都沒有接見。看來,您所標榜的喜愛讀書人,就像公子葉高喜歡龍一樣,是表面現象。公子葉高喜歡龍,他家裡的器物上以及房屋臥室到處都畫著龍。真龍聽說後於是從天上下來,頭從窗戶中伸進來看,尾巴拖曳到了堂屋。葉公一見,嚇得失魂落魄、六神無主,轉身就跑。這位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而是喜歡那像龍其實又不是龍的東西。現在我聽說您喜歡士人,於是不遠千里來見您,但是您七天都不接見,可見您並非真的喜歡讀書人,您喜歡的是那像讀書人其實並不是讀書人的人。裡說:'心裡埋藏著它,哪一天能忘掉它?'我冒昧託人轉告上面這些話,然後離開魯國。”

虛情假意 表裡如一 他是一個葉公好龍的人,你一旦真要他這樣幹的時候,他又不干了。 一旦失敗,將會肝腦塗地。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漢高祖劉邦在秦朝末年是個小小的亭長,掌管方圓十里的治安。一次,他替縣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服役,不少民夫在半路上逃跑了。劉邦估計,等到達驪山,民夫可能全都會跑光,那時自己也脫不了乾系。於是有一天在停下來休息的時候,趁夜把押送的民夫全都給放了。十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不願走,就跟著劉邦一塊兒逃難。由於劉邦斬殺了白蛇,頭頂又常常出現天子的雲氣,所以幾年中,前來歸附的人不斷增多。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後,劉邦也回到沛縣,發動那裡的人們殺掉原來的縣令,響應陳勝。沛縣父老想請劉邦擔任縣令,劉邦說:“當今天下大亂,諸侯群起,如果首領選得不當,就會一敗塗地。我並不是過於愛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擔心自己能力不夠,不能保全父老兄弟。選舉首領是件大事,希望你們重新選擇能夠勝任的人。”但是蕭何等人都擔心萬一大事不成,以後會被秦朝官府誅滅家族,因此都盡力辭讓,仍然推舉劉邦。父老們也都認為沒有比劉邦更合適的人選。劉邦辭讓不過,就擔任了首領,從此有了一個新的名號“沛公”。

搞陰謀詭計的人,靠整人發家的人,可能得意於一時,但最終都將一敗塗地。 鼓:敲鼓。作:振奮。古代作戰擊鼓進軍,第一次敲鼓時士氣最盛。後多用來比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乾勁,一往直前。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時代,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攻打魯國,魯莊公打算應戰。曹劌幫助魯莊公分析了作戰的條件後,認為可以交戰,於是齊魯之間爆發了長勺之戰。戰鬥一開始,魯莊公就打算擂鼓進軍,曹劌說:“等一下,現在還不行。”等到齊軍已經擂鼓三通了,曹劌才說:“現在是擂鼓進軍的時候了。”魯軍士氣旺盛,一舉擊敗了齊軍。魯莊公打算乘勝追擊,曹劌又說:“等一下,現在還不行。”他下車仔細察看了齊軍敗退時留下的車輪的痕跡,又爬上車前的橫木登高遠望,察看齊軍敗退的情形,然後說:“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追擊,大敗齊軍。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當時那樣做的原因。曹劌說:“交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最能振奮士氣,士氣最盛;第二次士氣就會衰減;第三次後就會竭盡。齊軍他們已經擂鼓三通,士氣已經衰竭,而我們正是第一次擊鼓,士氣最盛時,所以能一舉打敗他們。齊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大國家,不好預測,我害怕他們有埋伏。我看他們退卻時車跡混亂、旗幟不振,說明是真的倉皇敗退,所以才放心追擊。” 一氣呵成 爬山時一定要一鼓作氣,中途稍有停頓就會被別人超過。 雕:是一種性情兇猛的大鳥。一箭射中兩雕。形容射箭的技藝高明。也用來比喻一舉兩得。 《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長孫晟,字季晟,河南洛陽人。他很聰敏,又有軍事學識和本領,特別善於射箭。 北周的皇帝為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 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攝圖於是拿了兩支箭給長孫晟,讓他把雕射下來。長孫晟馳馬上前,正好遇見兩隻雕抓扯在一起,於是他拉開弓,只一箭就把兩隻雕都射穿了。 一石二鳥 他考慮了半天,終於想出了個一箭雙雕的好主意。 做一件事而同時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戰國策·秦策二》:“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 戰國時,楚國和齊國斷絕了關係,齊國興兵攻打楚國。楚王派陳軫到西邊的鄰國秦國求助,秦王對陳軫說:“你是秦國人,按理說咱們是老關係,可能是我沒有才能,不能治理好國家,所以你拋棄我而去侍奉楚王。現在齊、楚兩國交戰,有人說幫忙好,有人又說不好,你難道不能把忠心獻給楚王的同時幫我出出主意嗎?” 陳軫說:“大王您難道沒聽過管與(人名)講的故事嗎?有兩隻老虎為了爭吃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打算殺死它們。管與製止他說:'老虎是暴戾的動物,人是香甜的誘餌。現在兩隻老虎為了吃人而爭鬥,小的一定會死掉,大的一定會受傷。您等到大虎受傷後再去刺殺牠,就會一下獲得兩隻老虎。對您來說,沒有花費刺殺一隻虎的力氣,卻得到了殺死兩隻虎的名聲。'現在齊、楚交戰,必定有一方失敗。等到一方失敗,大王您再起兵救助他,那麼您就會既獲得救助一方的好處,又不會落下攻打另一方的壞名聲。” 一箭雙雕 植樹種草既能美化環境,又能減少空氣污染,一舉兩得,不應忽視,小城鎮也不能例外。 鳴:鳴叫。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有驚人的表現。 《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莊王執政三年,沒有發過號令,沒有政治成績。一天,負責軍政的右司馬在旁邊侍奉,用隱語對楚莊王說:“有隻鳥停歇在南方的山丘上,三年也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默默無聲,這鳥叫什麼名字?”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利用這段時間生長自己的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利用這段時間觀察老百姓辦事的方法。雖然沒有飛,但是一飛起來必定衝上青天;雖然沒有鳴叫,但是一旦鳴叫起來必定令人震驚。您放寬心吧,我知道該怎麼辦了。” 過了半年,莊王親自處理政務,廢除了十項陳舊過時的法令,又重新制定了九項新的法令,誅殺了五位不合格的大臣,舉用了六名才能出眾、品德高尚的隱士,楚國從而變得政治修明,局勢安定。隨後,楚王興兵討伐齊國,在徐州打敗了它,然後又在河雍戰勝了晉國,又在宋國會盟諸侯,從而稱霸天下。 一舉成名 默默無聞 班上一位同學平常成績並不突出,但在這次考試中一鳴驚人,考出了令人羨慕的好成績。 諾:應允;同意。形容說話非常講信用。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敬慕季佈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侯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頓時高興起來,留他住了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很多禮物。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佈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言而有信 出爾反爾 為人要講誠信,一諾千金,不能出爾反爾。 曝:曬。本指曬一天,凍十天。比喻做事沒有恆心。 《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一次,他去遊說齊宣王,但齊宣王沒有聽從他的意見。有人認為是孟子沒有引導好,也有人認為是齊宣王不夠聰明。 孟子說:“不要在宣王聰不聰明的問題上糾纏不休。即使天下有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先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也是不可能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見的次數也太少了,我雖然像太陽,但一曬之後就退走,而那些凍他的小人馬上就來到他的面前,大王身上即使有善的萌芽,可又有什麼幫助呢?就像下棋,雖然只是一種雕蟲小技的技術活動,但是如果不專心致志,就肯定學不好。弈秋是全國下棋水平最高的人,如果同時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致志,一門心思聽他的話;另一個人雖然聽著,但是心裡卻盤算著有隻天鵝要飛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兩人一起學棋,但胡思亂想者的成績一定不如專心致志的人,難道是兩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別嗎?肯定不是,而是專心程度不同。” 三心二意 持之以恆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最忌一曝十寒。 形容對人思念心切。 《詩經·王風·采葛》:“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是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收錄了東周洛邑一帶的十首民歌,即為《王風》。 《王風》中有一篇《采葛》,描寫對愛人的思念,情感真摯而激烈。這首詩寫道: 那個采葛的人兒啊,是我思慕的對象。 一天見不到,就像已過了三個月。 那個採蒿的人兒啊,是我思慕的對象。 一天見不到,就像已過了九個月。 那個採艾的人兒啊,是我思慕的對象。 一天見不到,就像已過了整三年。 熱戀中的情人無不希望朝夕相守,耳鬢相磨,即使短暫的分別,也會覺得漫長難耐、度日如年。 《采葛》準確地捕捉住了這種普通而又普遍的情感,採用反复吟誦的方法,生動形像地將它展現了出來。三段詩歌,從“三個月”到“三年”,思念的感情一層深過一層,而反复的吟詠,也足以引起聽眾的共鳴。 度日如年 光陰似箭 小王剛剛出差一天,已經按捺不住對女友的思念,對他們來說,真是“一日三秋”啊! 本用來誇獎官員廉明公正,謝絕請託,秉公執法。後來變為貶義詞。形容不聽勸告,獨斷專行,固執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趙禹是西漢武帝時代的人,早年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的官吏,因為精明能幹擔任了令史(掌管文書事務的官員)一職,侍奉太尉周亞夫。周亞夫擔任丞相後,趙禹又擔任了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人都稱讚他廉明公正,但是周亞夫不大信任他,認為他雖然有才能,但執法過於深重苛刻。不過漢武帝正好看上了他這一點,就讓他和張湯一起制定各種嚴格的法令,來管制約束在職的官員。 趙禹為人廉潔而高傲,自當官以來,家裡就沒有養過門客。如果朝廷的高級官員登門拜訪,他也從不答謝,目的在於斷絕與知心朋友以及各種賓客的來往,以便獨立實行自己的主張。他看到有好的案件判決條文就採用,也不管案子本身是否公正,以嚴查下屬官員隱秘的罪行。 趙禹早年做事嚴格,殘酷急躁。到了晚年,國家多事,一般官員致力於施行嚴刑峻法,但趙禹卻在執法時變得寬鬆緩和,所以最終得到了“輕柔平和”的好名聲。 李小毛不顧家人的反對,一意孤行,放棄了自己的學業。 本來指呂不韋編成《呂氏春秋》後,懸賞說誰能改動書中的一個字就賞賜給他千金。後用以比喻詩文的價值極高,表示對文辭的讚美。 《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戰國晚期有四大名公子,他們是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這些公子們都喜歡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借助賓客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呂不韋認為秦國這麼強大,自己做的卻還不如其他國家的這些公子們,覺得非常羞愧。於是他也招攬了三千賓客,予以厚待。這時,諸侯國中有許多能言善辯者,比如荀子這類人,他們著書立說、傳布天下。呂不韋也讓門下的賓客們各自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匯集編排成一本書,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總共二十多萬字,裡麵包括了天地萬物和古今之事,取名《呂氏春秋》。呂不韋把書公佈在咸陽的城門上,並在上面懸掛千金。然後邀請各諸侯國的雲遊之士和賓客,對他們說,若有能夠增減書上一個字的人,就把這千金獎給他。據說西漢劉安著《淮南子》後,也曾懸賞千金,徵求意見。 字字珠璣 他的作品原本無人理睬,哪知成名之後,一字千金,洛陽紙貴。 壑:山溝;水坑。原指將鄰國當作排泄洪水的大水坑。後比喻把困難或災禍推給別人。 《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戰國時,有個叫白圭的人,善於商業生產和築堤治水。有一天,他對孟子說:“我治理水患的本領比夏禹強。”孟子說:“你的說法不對。夏禹治水,順乎水的本性,採用疏導的辦法,讓水注入大海,是以大海為水坑。現在你用築堤堵塞的辦法治水,讓水流向鄰國,是把鄰國當作水坑。水如果逆流就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洪水危害天下,給百姓造成損失和痛苦,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最厭惡的,所以我認為你說得不對。” 嫁禍於人 我們不能以鄰為壑,將垃圾傾倒在河裡,給下游造成污染。 用蛋去打石頭。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敗。 《墨子·貴義》:“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墨子向北到齊國去,遇到一個算卦的人。算卦人說:“歷史上的今天,天帝在北方殺死了黑龍。你的臉色黑,不可以到北方去。”墨子不聽他的,繼續向北,走到淄水邊,因為無法渡過淄水就返回了。算卦先生說:“我說過先生不可以往北去的。”墨子說:“今天淄水以南的人都不能渡河北去,淄水北邊的人也都不能渡河南往。他們的臉色有黑有白,為什麼都不能渡呢?況且天帝甲乙日在東方殺死了青龍,丙丁日在南方殺死了赤龍,庚辛日在西方殺死了白龍,壬癸日在北方殺死了黑龍。假如用你的說法,那就要禁止天下所有的人往來走動了。這是困蔽人心,讓天下變得如同沒有人一樣,所以你的話不可採用。” 墨子又說:“我的言論足夠用了。如果捨棄我所說的話而另外去思考,就好比放棄收割而去拾撿別人遺留的穀穗一樣。用別人的言論來攻擊我的言論,就好比拿雞蛋來碰石頭,投盡了天下的雞蛋,石頭還是老樣子,並不能毀壞它。” 螳臂當車 以大刀長矛去對抗現代化的槍砲,簡直是以卵擊石,與自殺無異。 一人可抵過十人。形容以少勝多時鬥志昂揚,有壓倒敵人的氣概。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秦末天下大亂,英豪群起,項樑等人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仍尊稱為楚懷王。項梁戰死後,楚懷王喜歡宋義,任命他為上將軍,任命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在率軍救援趙國時,宋義畏懦不前,項羽趁早晨拜見上將軍的機會在他的軍帳中斬殺了他。然後代理上將軍,派遣將領率領兩萬士兵救援趙國重鎮鉅鹿。 援軍首戰不利,於是項羽接受將領再次出兵的請求,率領全部人馬渡過漳河,把所有的渡船都沉入水底,把做飯的鍋碗等炊俱全部砸爛,把帳篷也全部燒毀,每人隨身只帶三天的口糧,以此表明決一死戰、毫不退卻的決心。 當時在鉅鹿城下援救趙國的諸侯軍隊有十多路,但是面對強秦沒人敢出兵。項羽帶領楚軍到達鉅鹿開始發動進攻後,諸侯的將領都在壁壘上觀望。楚軍戰士鬥志昂揚,全都能夠一人抵擋十人。楚軍殺聲震天動地,諸侯軍隊看得無不心存畏懼。經過多次激戰,楚軍終於打垮了秦軍。從此,項羽威震諸侯,各路諸侯的將領們見了他無不跪在地上用膝蓋前行拜見,不敢仰視。 以少勝多 寡不敵眾 他幹起活來可以以一當十。 逸:安閒。指作戰時採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後乘其疲勞,戰而勝之。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孫子》一書是我國最早最傑出的軍事著作,為春秋末期吳國將領孫武所著。孫武本是齊國人,因擅長兵法受到吳王闔廬(即闔閭,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的接見。闔廬讓孫武訓練自己的宮女,以試驗他的兵法。結果孫武獲得了成功,闔廬從此知道他善於用兵,任用他做了自己的將軍。在孫武的率領或協助下,吳國向西攻破強大的楚國,佔領了它的都城,向北威震齊、晉,揚名諸侯。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總結了我國春秋以前的戰爭經驗,提出了一系列帶普遍性的戰爭指導規律,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上都起過重要的指導作用。在《軍爭》篇中,孫子說道:“善於用兵的人,會躲避敵人的銳氣,而趁其懶惰鬆懈時發動攻擊,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辦法。用自己嚴整的隊伍等待敵人的混亂之師,用自己的冷靜等待敵人的煩躁,這是掌握將帥心理的辦法。用自己少走路等待敵人遠道而來,用自己的安逸等待敵人的疲勞,用自己的溫飽等待敵人的飢餓,這是掌握部隊戰鬥力的辦法。” 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 辭:推辭。道義上不容推辭。 第五十八回:“可差人往魯子敬處,教急發書到荊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子敬有恩於玄德,其言必從;且玄德既為東吳之婿,亦義不容辭。若玄德來相助,江南可無患矣。” 中講,曹操的手下陳群建議曹操起兵攻打江南,進而佔領荊州和西川,平定天下。曹操認為建議可行,於是起兵三十萬,準備進攻孫權。孫權知道後趕緊召集眾將領們商議。張昭曰:“可以派人到魯肅那裡,讓他趕快寫信給荊州的劉備,請劉備和我們聯合抗曹。魯肅對劉備有恩,他的話劉備一定會聽從。再說劉備又是我們東吳的女婿,道義上也不能推辭。假如劉備來幫忙,咱們東吳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了。”孫權聽從了他的建議,馬上派人通知魯肅,讓他向劉備求救。劉備接到魯肅的信後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曹操平生所忌憚的是西涼的兵馬。現在他殺了西涼太守馬騰,而馬騰的兒子馬超正統領著西涼兵,對曹操非常痛恨。您可以寫一封信,結納馬超。假如馬超起兵攻曹,曹操又哪裡有時間進攻吳國呢?”馬超收到劉備的信後,共起二十萬大兵向長安進攻,使江南暫時免除了危機。 責無旁貸 推三阻四 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為人民做好事,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步:步行。趨:小跑。形容事事追隨和模仿別人。 《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莊子·田子方》記載,有一次,孔子的學生顏淵問孔子:“先生您行走我也行走,先生您快跑我也快跑,先生您疾馳我也疾馳,先生您腳不沾地地迅疾飛奔,我卻只能乾瞪著雙眼落在後面。”孔子聽不懂,顏淵又說:“我說這些意思是,您不說什麼卻能夠取信於大家,不表示親近卻能使情誼傳遍周圍的人,不居高位、沒有權勢卻能夠讓人民像流水那樣居於身前,而我卻不懂得先生為什麼能夠這樣。” 孔子說:“人最悲哀的是心靈的僵化死亡,這比軀殼的死亡更厲害。要想不至於'心死',就得讓自己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往西方落下一樣,每時每刻都不停地變化。命運的安排不可能預先窺測,所以我只是每天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罷了。我跟你這樣親密無間,你卻不能真正了解我,這真是我的悲哀。” 人云亦云 特立獨行 缺乏創造力,亦步亦趨,是不能打開局面的。 曲調不同,卻同樣美妙。比喻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論一樣精彩。或不同的方法產生同樣的效果。 唐·韓愈《進學解》:“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韓愈是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 《進學解》中提到的子云即揚雄,相如即司馬相如,都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在元和七八年間擔任國子博士時,寫了這篇《進學解》,假託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面取得進步。文章先寫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仕途不順的牢騷。 文章寫道:國子先生早上召集學生教導他們說:“學業的精進由於勤奮,而荒廢由於遊蕩玩樂;德行的成就由於思考,而敗壞是由於因循隨便。各位只用擔心學業不能精進,不要擔心主管部門看不清;只擔心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擔心主管部門官吏不公正。”話還沒有說完,有人就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們這些學生侍奉您,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了。您夜以繼日,刻苦用功,一年到頭不休息,從事學業可以說勤奮了。您對於儒家,可以說是大有功勞了。您的心神沉浸在書籍裡,仔細品嚐咀嚼其中的精英華彩,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向上取法虞、夏時代的典章;往下一直到《離騷》、太史公的記錄;揚雄、司馬相如的創作,同樣巧妙而曲調各異。您的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宏大而外表氣勢奔放,波瀾壯闊。您的做人,可以說是很有成就了。可是您在公的方面不能被人們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幫助。前進退後,都發生困難,動一動便惹禍獲罪。您不想想自己這些,怎麼反而來教訓別人呢?” 與陶然亭不同,但造園方法有異曲同工的紫竹園,一改北方不能種竹的舊俗,漸漸形成以竹為特色的園林風格。 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恰當的措施。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闔閭是春秋時期吳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闔閭元年,他準備選用賢能之士,推行恩惠的德政,用仁義立國,使自己揚名於諸侯。一開始,他擔心諸侯們不相信,百姓們不歸附,就提拔從楚國逃亡來的伍子胥擔任行人(官職名,掌管朝覲聘問等事務)。用對待客人的禮節招待他,並同他一起商議國家政事。 闔閭對伍子胥說:“我想增強國力、稱霸諸侯,怎麼才能做到呢?我們國家地處偏遠,只佔有東南之地,地形險阻、氣候潮濕,又有江海氾濫的災害。國君沒有可以防禦的屏障,百姓沒有可以依傍的東西。倉庫沒有設立,田地沒有開墾,您說該怎麼辦呢?”伍子胥考慮了很久才回答說:“我聽說治國之道,以安定國君、理順百姓為上。”闔閭說:“那安君理民的方法是怎樣的?”伍子胥回答說:“凡是打算安定國君、治理百姓、稱霸諸侯、從近制遠者,一定要先建築城郭,設立守備,充實倉庫糧草,修治武器裝備。”闔閭稱讚說:“您說得很好。不過建築城郭、設立倉庫,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制訂適宜的措施,哪裡有利用天數來威震鄰國的呢?”闔閭隨後委任伍子胥全面負責這些事務,為日後伐楚打下了基礎。 墨守成規 要繼續面向億萬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傳播和普及先進適用技術,因地制宜、紮實有效地開展農村科普工作。 利導:引導。指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戰國時期卓越的軍事家。孫臏早年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後來到魏國做官,他知道自己才能比不上孫臏,非常擔心,就設計騙來孫臏,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孫臏想辦法逃到了齊國,以自己的才能贏得了齊威王以及大臣田忌等人的尊敬和信任,擔任了齊國的軍師。 梁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帶兵直攻魏國首都大樑。龐涓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帶兵離開韓國,準備半路堵截齊軍,不料齊軍已經越過魏境,直奔大樑。孫臏對田忌說:“魏國的軍隊一向勇猛強悍而輕視齊軍,齊軍以膽怯出名。善於用兵的人就應該利用這樣的形勢使其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兵書上講,出兵百里而去追逐利益的,前鋒主將一定會受挫;急行軍五十里而去爭利的,只有一半軍隊能夠趕到。”於是下令讓齊軍進入魏國後造十萬人的鍋灶,第二天造五萬人的鍋灶,第三天造三萬人的鍋灶。龐涓行軍三天,每天察看齊軍的鍋灶情況,非常高興,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才進入我國境內三天,士卒就已經逃亡過半了。”於是丟下步兵,帶領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按龐涓的速度應該晚上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而路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力。孫臏於是命人削掉路邊一棵大樹的樹皮,露出白色,在上面寫道:“龐涓死於這樹下。”然後命令一萬名齊軍神箭手沿路埋伏,並約定:“晚上看到火光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晚上來到了大樹下,看到樹皮發白,上面有字,就讓人取火來看。字還沒有看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兵敗無救,只好拔劍自殺,齊軍於是乘勝追擊,徹底打敗了魏軍,孫臏也由此名揚天下。 噎:咽喉梗塞,噎住。因為吃飯噎住過,就不再吃飯。後用來比喻受過挫折後,連該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呂氏春秋·盪兵》:“夫有以饐(同“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呂氏春秋·盪兵》中講,古代聖王只有興舉義兵者,而無息兵罷戰者,並對此進行了論證。其中一條講:有因為吃飯噎死了人,就打算禁食天下的食物,這是不明智的。有因為乘舟坐船淹死了人,就打算禁毀天下所有的船隻,這也是不明智的。有因為用兵失敗而喪失了自己的國土,就打算禁息天下所有的兵事,這同樣是不明智的。兵事、軍隊不可廢止不用,就像水火不可被廢止不用一樣。對於水火,如果善於運用就會造福,不善於運用就會帶來災禍。就像用藥治病的人一樣,找到的是好藥就能救人,找到的是壞藥就會殺人。守衛道義的軍隊就是天下好藥中最好的一種,所以不能被廢止不用。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發怒和鞭笞,那麼小孩、嬰兒馬上會隨時隨地犯錯誤。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刑法和懲罰,那麼百姓馬上就會忤逆不道、相互欺凌。如果天下沒有誅殺和攻伐,那麼諸侯們馬上就會相互施暴、互相攻打。所以家庭裡不能廢止發怒和鞭笞,國家不可廢止刑法和懲罰,天下不可廢止誅殺和攻伐。正因為這樣,所以聖王只能興舉義兵,而不能廢止軍隊兵事、息兵罷戰。 一蹶不振 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 鴆:傳說中的一種毒鳥。喝用鴆鳥的羽毛泡的毒酒來解渴。比喻只圖解決目前的困難,不顧後患。 《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霍諝是東漢時期魏郡人,年紀輕輕就顯示出才氣,被推舉為明經。不久,有人在大將軍梁商面前誣告霍諝的舅舅宋光,說他胡亂改變法律條文,宋光因此被囚禁在洛陽的監獄中,遭到嚴刑拷打。霍諝當時年僅十五歲,便上疏給梁商說:“宋光是官宦子弟,遵規守矩,沒有非分之想。他在州郡中地位最高,每日都盼望著被朝廷徵召,並沒有絲毫瑕疵缺點,他怎麼會無故刪改詔書呢?即使他對詔書中的條目有所疑問,也會尋找一種安全便利的辦法,怎會去冒這種殺頭的危險呢?私自刪改詔書條目,就像用附子充飢,用毒酒止渴。還沒有進入腸胃,才到咽喉就已經絕命,他怎麼會這樣做呢?希望將軍留意、明察,則宋光幸甚、天下幸甚。梁商看了奏疏,認為霍諝才志很高,當即為他上奏赦免了宋光的罪過,霍諝也因此名揚天下。 剜肉醫瘡 他明知借高利貸還債是飲鴆止渴,可眼下也不得不這樣做了。 垂:流傳。指姓名、事蹟、精神等長久流傳,永不磨滅。 《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雖不足綱範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厘整時務。” 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本姓拓跋,名宏,因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推行漢化政策,於公元471年將拓跋氏改姓元。他禁胡服﹑胡語,提倡漢化,禁止鮮卑族內部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中原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孝文帝決定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中原地區,但他擔心遭到朝廷貴族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於是假裝征伐南朝,趁機遷都。 公元493年,孝文帝下詔修造橋樑道路,操練軍隊,準備大舉南伐。緊接著又下詔說:“上至周代經典,下至漢晉規章,都列明了六職、九列各位官員的職責,我們應當注意保持這些典章制度,人人堅守自己的職事。現在雖然百官等級已定,但各項事務的規章還沒有確立。過去,賢人們會親自處理這些,現在,我也參考過去的資料,結合當前的實際,制定了《職員令》。因為戰事緊迫,還沒有時間仔仔細細地弄得周全。但我認為,它即使不足以治理萬事,長久流傳,永不磨滅,也可以對付目前的疑慮,治理整頓當前的各項事務。等到大軍返回,再重新討論不足之處,現在權且頒布施行。如果在施行中遇到疑問,而此律令中沒有寫到,可以將疑問上報,我將重新對它進行修訂補充。” 當年9月7日,孝文帝以討伐南朝蕭齊為名,率領三十餘萬軍隊大舉南下。但路上遭遇霖雨,天氣一直不放晴,四十天后才行軍到洛陽。此時大臣將士們都已疲憊不堪,不願繼續南進。孝文帝趁機下令:“如不繼續南進征討,就必須遷都於此。”從而順利地解決了遷都的難題。 薄薄的刀刃在骨節間的空隙遊走運行時大有餘地。比喻觀察事物透徹,技藝精熟,運用自如。 《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廚師庖丁給文惠君殺牛,分剖牛時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踏的地方,膝所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爽利的聲音。這些聲音以及快速進刀時發出的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 文惠君問他,怎麼練就瞭如此高超的技術?庖丁回答說:“我喜歡探求事物的規律。我剛開始學習分解牛體時,所看到的無不是整頭牛。三年之後,就不曾再看見整體的牛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用眼睛去觀看,眼睛似乎停了下來而心神仍在不停地運行。我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骨節間的空隙,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脈糾結的部位以及骨肉緊連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秀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割肉時割鈍了刀;普通的廚師一月就要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砍骨頭時砍折了刀。如今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宰殺過上千頭牛,但刀刃利得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的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那些空隙,對於刀刃的遊走運行來說寬綽有餘,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文惠君聽完庖丁的話,讚歎地說:“我聽了這一番話,從中得到了養生的道理。” 揮灑自如 長期的業務學習和知識積累,使他遇到問題心中有數,處理糾紛游刃有餘。 恃:倚仗,依靠。指有了依仗就無所畏懼或顧忌。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 春秋時代,公元前634年夏天,魯國遭受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趁機攻打魯國。魯僖公派大夫展喜帶著牛羊、酒食前去,以犒勞為名勸阻他們的進犯。展喜日夜兼程,在齊軍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時迎住了齊軍。展喜說:“我們國君聽說大王親自光臨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說:“你們魯國人感到害怕了嗎?”展喜說:“我害怕了,但君子們不害怕。”齊孝公又說:“你們魯國國庫空虛,房子裡空空蕩盪,就像懸掛著的罄,地裡一片荒涼,沒有莊稼,連青草也看不到,憑什麼不害怕呢?”展喜回答道:“我們依仗的是周王的遺命。當初周公、姜太公輔佐周室和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給他們盟約,說:'以後代代子孫,不要相互侵害。'這項盟約現在還在。早年你們先君齊桓公還曾因此會盟諸侯,共同商討消除諸侯間的不和,彌補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難。這一切都是為了發揚光大過去的職責。直到君王您即位,各國諸侯都期盼地說:'他會繼續桓公的功業吧?'我們國家因此不敢修築城堡,聚集民眾。我國的人民都說:'難道他即位九年就會背棄先王的遺命,廢棄職責?那樣他怎麼對得起他的先君桓公呢?他一定不會那樣的。'我們靠的就是這個,所以不怕。”齊孝公一聽,感到非常慚愧,就打消了進攻的念頭,撤兵回國。 狗仗人勢 膽小怕事 他仗著父親是當官的,便有恃無恐,胡作非為。 比喻見聞淺陋,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常用作向對方賠禮道歉,自責禮貌不周或多有冒犯的客套話。 第二回:“太公起身勸了一杯酒,說道:'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第二回講,北宋哲宗時,高俅憑藉自己球踢得好,結識了端王。哲宗死後,端王繼位為皇帝,即宋徽宗。隨後,高俅即被徽宗重用為殿帥府太尉,執掌起朝廷大權。王進當時正擔任京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但他父親以前得罪過浪跡街頭時的無賴高俅。高俅掌權以後,馬上開始報復王進。王進一看情況不妙,設計騙開兩個監守的人,帶著老母親連夜逃走,準備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 逃離東京一月有餘,一天,眼看離延安不遠了,母子兩個一高興,錯過了住宿的地方,於是藉宿到了九紋龍史進的家裡。由於當晚母親心痛病發作,王進只好暫時住了下來。有一天,史進正在練武,王進看到後禁不住說:“這棒練得還不錯,只是還不算真功夫,贏不了真好漢。”史進不服,堅決要和王進比個高下,卻被王進一棒打翻。史進馬上跪地拜師,史進的父親史太公也馬上備辦酒席,禮請王進母子。席間,史太公起身勸酒,說:“師父本領如此高強,一定是個教頭,兒子史進年紀小見識淺,不知道您本領出眾。” 後來王進為感謝史太公、史進父子對自己和母親的照顧,就在史家莊呆了半年,將自己的平生絕學傳授給了史進。史進後來入夥梁山泊,成為一百單八條好漢之一。 有眼無珠 小熊看見衣著光鮮的人就點頭哈腰,看見衣著普通的人就愛理不理一天,祖師爺駕到,卻因為穿得不好,被他拒之門外,他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竟:終於。指只要有志氣,事情終究會成功。 《後漢書·耿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耿弇(yan)是東漢名將,文武雙全,跟隨劉秀起兵,後來官至建威大將軍。有一次,劉秀派耿弇攻打割據齊地的張步。耿弇審時度勢,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先打易攻的大城臨淄,而非堅固的小城。果然,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攻下了臨淄,小城的守軍也驚慌而逃。 隨後,張步親率二十萬大軍進行反攻,戰鬥異常激烈,耿弇大腿中箭,他用佩刀將箭桿截斷,然後繼續戰鬥。耿弇的部將陳俊建議暫時堅守不出,等待皇帝的援軍。耿弇說:“皇上的車馬即將到來,我們做臣子的理當殺牛設酒來款待百官,難道反而要把賊寇留給皇帝去收拾嗎?”於是又率兵出戰,從早晨一直血戰到黃昏,大敗張步,殺傷敵人無數,屍首把城中的溝壑都填滿了。耿弇預計到了張步戰敗後退兵的計劃,就先埋伏下兩路人馬,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張步果然來了,於是伏兵突然出擊,將張步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狼狽而逃。 幾天后,劉秀到達臨淄,他親自犒勞軍隊,對耿弇說:“以前韓信攻破下歷城而開創了大業,而今將軍攻克了祝阿而立功揚名,這兩個地方都在齊地的西部,你們的功勞也足以相提並論。韓信襲擊的是已經投降了的人,將軍卻是獨立攻克強大的敵人,所以這次立功又比韓信立功更難。將軍你以前給我提出過平定天下的大計,我卻以為計劃不周密難以完成,現在看來,真是有志氣的人事情終究會成功啊。”耿弇隨後又發動猛攻,同時又注意分化瓦解,招降納叛,最終張步投降,齊地完全得到了平定。 梁:房梁。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韻味深長。也可用來比喻詩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戰國時期,薛譚在秦青那裡學習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技藝學完,薛譚就自認為已經學得不錯了,打算辭別而歸。秦青並沒有挽留他,而是為他在郊外餞行。餞行時,秦青拍擊著樂器,唱出了悲哀的歌曲,歌聲振動了樹木,阻止了流動的白雲。薛譚一聽,知道自己差得還太遠,便請求回去繼續學習。 秦青說:“從前,韓娥向東去齊國,沒有糧食吃了,經過雍門的時候,便賣唱求食。韓娥離開後,她的歌聲仍然縈繞著房梁,三天都沒有斷絕,旁邊的人還以為唱歌的人並沒有離開。韓娥經過旅店,旅店的人欺負她。韓娥感到很痛苦,便放聲哀哭,她的哭歌讓鄉里的老老少少都感到悲痛,留著眼淚相向而站,以至於三天都不進飲食。韓娥離開後,鄉里的老少急忙去把她追回來,她又長聲歡歌,使得大家都踴躍舞蹈,忘記了以前的哀愁。然後,人們贈送給她食物,送她上路。至今雍門附近的人們善於唱歌,善於哀哭,就是模仿韓娥的緣故。”薛譚聽後,再也不說回家的話了。 他的演唱,真是讓人覺得餘音繞樑,意猶未盡啊! 比喻不怕困難,知難而進,有志者事竟成。 《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住在兩座大山的對面。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這兩座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怎麼樣?”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這樣的大山怎麼樣?再說在哪裡放置挖下的土石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古代傳說中的地名)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 河曲之地一位號稱智者的老頭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以你風燭殘年所剩下的力氣,尚且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改變的地步,竟然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但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哪裡擔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啞口無言,沒法對答。 山神聽說了愚公移山這件事,擔心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大山,一座放到了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面。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 本作“與狐謀皮”。比喻打算要做的事有害於對方的切身利益,終難達到目的。後來演變為“與虎謀皮”,表示同惡人商量和他們利益相反的事,要他們做出讓步是根本不可能的。 《太平御覽》卷二○八引《符子》:“(週人)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週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太平御覽》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週地有人想做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衣,就和狐狸商量希望用它的皮;想備辦祭祀的供品,就和羊商量要用它的肉。他的話還沒有說完,狐狸一個接一個相繼逃到了起伏的山丘之下,而羊也相互呼叫著躲藏到了密林之中,所以這個人十年也沒能做成一件皮衣,五年也沒備辦好祭祀用的羊肉。 在以追求利潤為最高目的的社會裡,指望資本家良心發現,去承擔對社會的義務而放棄對利潤的瘋狂追逐,那無異於與虎謀皮。 與人:和別人一起。為善:做好事。本指同別人一起做好事。現在多用來指善意地幫助別人。 《孟子·公孫醜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孟子教導自己的學生說:“孔子的學生子路,如果別人指出他的錯誤,他會非常高興。大禹也是一樣,如果聽到對他有益的話,他就會拜謝人家。古代偉大的帝王舜更是了不起,他做好事時,不分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他擯棄自己的缺點,學習別人的長處,樂於從別人那裡吸取優點來做有益的事。從他最早時耕田、種地、製陶、打魚直到最後成為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不向別人學習。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做有益的事,就是和別人一起做有益的事。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和別人一道做有益的事。” 樂於助人 老王總是與人為善,所以同事們都非常喜歡他。 交:結交,結盟。攻:進攻,攻占。結交遠處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本是戰國時秦國採用的一種外交策略。後也用來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捨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范雎本來是魏國人,他隨從須賈出使齊國時,受到齊襄王的賞賜,須賈非常生氣,以為他把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國。回國後,須賈向魏國的宰相魏齊報告了這事,魏齊將范雎打得半死,扔在廁所裡。范雎裝死逃出了魏國,化名張祿進入秦國,遊說秦昭王。他對秦昭王說:“在對外政策方面,大王不如結交遠處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假如這樣,那麼得到一寸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寸,得到一尺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尺。現在不攻鄰近的國家而去攻打遠處的國家,恐怕有點不對頭啊。”秦昭王在他的建議下攻占邢丘,使魏國主動請求成為秦國的附庸。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拜范雎為自己的宰相。 遠交近攻是春秋戰國時一些諸侯國常用的外交策略。 指某種名稱或習慣,因廣大群眾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韓非子、李斯皆其學生。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長,撰成《荀子》一書,表達了自己在哲學、邏輯、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獨特見解。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 在《荀子·正名》篇中,荀子探討了確定事物名稱的原則。他認為,事物的名稱本有好多種叫法,至於哪種最合適,本身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