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21章 X

成語由來 王彤伟 8871 2018-03-20
先下手取得主動權,以製服對手。 《漢書·項籍傳》:“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在大澤鄉起義。這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召喚項梁來商議大事,因為他一向認為項梁非常賢能。項梁說:“現在大江以西的地方都已經起來反秦,這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啊。如果先下手,就能取得主動權,從而製服對手,如果後下手就會被別人所製約。”殷通嘆息著說:“聽說先生祖上是楚國世家,大將之後,我們發動反秦大事就靠您了。”項梁說:“吳地有個奇人桓楚,逃亡在大澤之中,人們不知道他的住處,只有項羽知道。”隨後項梁出去,吩咐項羽拿著劍在外面等候。安排好後,項梁進來,對殷通說:“希望您召見項羽,讓他接受使命去召喚桓楚。”殷通同意後,項羽走了進來,項梁向他使了個眼色,說:“行動!”於是項羽拔劍砍下了殷通的頭。殷通左右的隨從非常驚慌,發生騷亂。項羽又一口氣殺了百十個人,把滿衙門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站起來。控制住局勢後,項梁就召集自己熟悉的官吏,調集兵員,任命大將,展開了反秦的鬥爭。

比賽一開始,我們就先發製人,奪得了主動權。 預先洞察事物的眼力。 《後漢書·楊彪傳》:“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金日(midi)是西漢武帝時的名臣。他本是匈奴後裔,後來歸降漢朝,所以做事兢兢業業、小心謹慎,深受武帝信任。金日原有兩個兒子,很招人喜愛,漢武帝也非常喜歡,拿他們當成了自己的開心果。這兩個孩子長大後,仍然經常出入皇宮,和武帝嬉戲娛樂。後來,其中的大兒子和宮女在宮殿裡有不檢點的行為,正好被金日撞見了,金日非常痛恨,就把他殺掉了。 楊修是東漢末期人,非常好學,富有才能,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曹操打下漢中後,既想進軍巴蜀,征討劉備,又想守住漢中,撤回大軍,但是進討一時不能成功,撤軍後漢中也難守住。正好軍士來問晚上軍隊的口令,曹操於是說:“就是'雞肋'。”其他人都搞不明白,為什麼會用這個口令。只有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看來曹公已經下了撤軍的決心了。”楊修才能出眾,又常常能滲透曹操的心思,所以曹操對他非常擔心。同時,因為楊修又是仇敵袁術的外甥,曹操擔心以後成為禍患,於是後來找機會把他殺掉了。

楊修的父親楊彪也是漢末名人,曾任要職。後來楊彪見漢朝氣數已盡,就假稱自己得了腳病,捲曲不能伸展,從而辭官回家。楊修被曹操殺害後。曹操有一次見到楊彪,問他:“您怎麼變得這麼瘦?”楊彪說:“我自愧沒有金日那樣的先見之明,我想念兒子,還懷有老牛舐犢一樣的深情。”曹操聽了這話,不由得改變了自己的面色。 這事竟在他意料之中,他真有先見之明。 表示進行交涉時,先採用禮貌的方式,如果行不通就使用武力等強硬手段。 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 小說講到,為報殺父之仇,曹操南征徐州牧陶謙。曹操兵多將廣,善於計謀,陶謙趕緊派人向劉備、孔融等求救。 劉備帶軍趕到後,在徐州城下先和曹操大將於禁大戰一場,殺退了於禁。陶謙在城上看見,趕快下令打開城門,迎接劉備入城。隨後,陶謙見劉備儀表不凡,言語豁達,心裡非常敬佩,命令手下取來徐州城的印信,要把自己的徐州牧位置讓給劉備。劉備再三推讓,不肯接受。陶謙的手下糜竺於是說:“現在大兵壓境,不如咱們先商量退敵之策。等到打退曹軍,再說讓賢之事。”劉備說:“我已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你們兩家和解。曹操如果不接受我的建議,再和他廝殺。”

曹操接到劉備的信,見上面寫道:“現在天下擾攘不安,請您先以國家為重,而後再報私仇。希望你現在撤退圍困徐州的兵馬,去解救國家的危難。”曹操看完大怒,說:“劉備是什麼人,竟敢寫這樣的信來勸我。”準備斬掉信使,全力攻城。這時,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勸說:“劉備從遠處來救援陶謙,他對我們採取以禮貌為先的方式,如果禮貌不起作用,再使用武力。我認為您現在應該先用動聽的言辭回信,放鬆他的警惕,然後進兵攻城,拿下徐州。”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正在這時,曹操接到消息,說呂布已經攻破了曹操的後方兗州。曹操無奈,只得放棄徐州,撤軍回去救援兗州。 先文後武 你還別美,我看她對你也是先禮後兵,到時候可別怨我不救你。 先接受的一種說法或印象就以為是正確的,有了成見,後來就不易再接受其他意見。

《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戒,反复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息夫躬是西漢哀帝時人,以檢舉揭發東平王謀反起家,擔任光祿大夫。息夫躬接近了皇帝之後,對朝廷官員大加貶議。當時的丞相王嘉懷疑東平王的案子不實,反對對息夫躬等人的任用,不料反倒得罪了皇帝。從此,朝廷上下都非常害怕息夫躬,擔心他說自己的壞話,路上遇見他都不敢正眼相看。 這一年,匈奴王單于因病沒來朝拜漢哀帝。息夫躬認為這是匈奴的托詞,他們一定另有陰謀,於是向皇帝上書,建議無中生有地捏造事件,來挑撥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漢哀帝於是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左將軍公孫祿認為:“漢朝一向以恩威和信義使少數民族歸順。息夫躬卻企圖利用不講信義的欺詐手段,他的建議不應當被批准。”哀帝在聽了息夫躬和公孫祿的辯論之後,不再向群臣徵求意見,只單獨和息夫躬商量。息夫躬又趁機用天象勸說哀帝,說:“最近這些異常的天象,是要發生兵禍的徵兆。希望派人加強巡視,殺死一個郡太守來樹立威望,震驚周邊各族,以此來抑制異常事件的發生。”皇帝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去詢問丞相王嘉。王嘉說:“感動百姓要靠實際行動而非空談,要順應天意也得實實在在而非華而不實。對地位卑賤的百姓,尚且不能欺詐,更何況對聖明的上天呢?那些阿諛狡詐之人,往往附會天文歷象,胡亂猜測,編造謊言,企圖在國家大動干戈時謀取自己的好處,他們的話實際不可聽信。阿諛奉承會有損君王的品德,陰險狡詐則百姓怨恨,善辯狡猾會破壞正道,嚴峻刻薄會傷害君王的恩威。從前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說,以至於慘敗,於是悔過自責,思念老人的忠告,最終名垂後世。但願陛下您借鑒古人的得失,反复斟酌、三思後行,不要只聽信先提供給您的意見,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漢哀帝沒有接受王嘉的建議,仍按照息夫躬的意見下發了詔書。後來國家發生變故,息夫躬等人被罷官免職,遣送回家。 本指執法官吏先處決罪犯,然後向上奏聞。現多用來比喻先採取行動,然後再上報。 《漢書·申屠嘉傳》:“嘉謂長史曰:'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為錯所賣。'” 申屠嘉是西漢初年的人,最早以弓弩手的身份跟隨劉邦攻打項羽,後來因為軍功屢次升遷,到漢文帝時擔任了丞相。 申屠嘉擔任丞相五年後,漢文帝駕崩,漢景帝即位。第二年晁錯擔任內史(官名,主要職責是治理京師),得到皇帝的賞識而大受重用。在晁錯的提議下,皇帝改變了許多項法令,同時晁錯還建議削弱諸侯的勢力。這時,申屠嘉講的話得不到採納,十分痛恨晁錯。

晁錯擔任內史治理京城,經常出入東門,不大方便,就另外開了一扇門,從南面出入。但是,從南面出入,正好要經過“太上皇廟”內牆之外、外牆之內的空地。申屠嘉知道這件事後,準備奏請殺掉晁錯。有人告訴了晁錯,晁錯非常害怕,就在深夜入宮進見皇帝,主動向皇帝承認了錯誤。第二天上朝,申屠嘉按計劃奏請殺掉晁錯。皇上說:“晁錯鑿穿的不是真正的廟牆,而是內牆之外的外牆。過去散官們都可以住在這個地方,何況又是我讓他這樣做的,所以晁錯沒有罪過。”退朝後,申屠嘉對丞相府的長史(官名)說:“我後悔自己沒有先殺掉晁錯然後再上奏,現在自己反倒被晁錯算計。”申屠嘉氣憤不已,回到家後便吐血死了。 先行後聞 在工作中遇到重大問題時,一定要及時上報,千萬不能先斬後奏。

比喻表面和善而內心陰險狠毒。 《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李義府是瀛州饒陽人,因擅長寫文章而被推薦為官。唐高宗即位後,寵愛武則天,打算立為皇后,但是怕宰相等人的諫議,所以遲遲未能有所動作。李義府揣摩到皇帝的心意,上表請求廢除現任皇后而改立武后,從而得到了皇帝和武則天的喜愛。 李義府仰仗皇帝和武后的恩寵,膽大妄為。洛陽一個女人淳于氏因罪關在大理寺,李義府聽說這個女人很漂亮,於是讓大理寺丞畢正義免除她的罪行,將其納為自己的小妾。大理寺卿段寶玄知道後告到朝廷,皇帝讓調查此事,於是李義府逼迫畢正義上吊,殺人滅口。皇帝偏袒李義府,不讓再繼續追究;侍御史王義方當廷面諫,痛斥李義府的罪行,反倒惹怒了皇帝,被貶為萊州司戶。

李義府位高勢重,許多無恥之徒阿諛巴結,和他攀附關係。給事中李崇德也說自己和他屬於同一家族。有一段時間,李義府被貶為普州刺史(其實是皇帝為了緩和大家對李義府的意見而採取的保護措施),李崇德就趕緊把他從家譜中除名。李義府聽到後一直懷恨在心,等到後來自己做了宰相,就令人誣陷捏造李崇德的罪證,李崇德被關進監獄裡,最終自殺了。 李義府表面溫和恭敬,和人說話的時候總是滿臉堆笑,其實他內心陰險兇殘,心胸狹小,嫉賢妒能。李義府位高權重時,總是希望別人附和自己。凡是有人略微違背他的心意,他就肆意誣衊陷害。所以當時人說,李義府笑裡有刀;又因為他貌似溫和而內心險惡,人們叫他“李貓”。 心思不在這裡。形容思想不集中。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大學》本為《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將其列入《四書章句集注》,從而成為“四書”之一。 《大學》認為,一個要向天下闡明光明美好之德行的君主,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首先應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應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首先應獲得一定的知識。要獲得知識,就要探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探究了,才能徹底深入地了解事物。徹底了解了事物,意念才能誠實。意念誠實了,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自我修養。自我修養好了,家庭才能得到治理。家庭治理好了,國家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所以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養自身為根本。

修養自身的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心思。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思呢?如果自己有所憤怒,心就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懼,也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喜好,也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擔憂,也不能得到端正。心思如果不集中在如何提高自己上,就會看了也看不見,聽了也聽不見,吃東西也會不知道滋味。因此,修身的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心。 漫不經心 全神貫注 哥哥正在專心致志地看書,對於弟弟那些無聊的問題,他只是心不在焉地應付了幾句。 患:疾患,疾病。本義指體內致命的疾病。後用來比喻嚴重的隱患。 《左傳·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春秋時期(公元前484年),吳國打算攻打齊國,越王勾踐率領他的部屬前來朝見,給吳王和吳國的大臣們都贈送了禮物。吳國君臣都非常高興,只有伍子胥感到害怕,他說:“這是越國在豢養吳國啊!”於是他勸諫吳王說:“越國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嚴重的隱患。吳越兩國土地相連,越國對我們心存貪欲。他們現在的這種柔順服從,其實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慾望。不如早一點對他們動手。我們即使如願以償攻下齊國,也不過像獲得了一塊石質的田地,沒有辦法耕種。如果不把越國滅掉,讓它變成我們的池塘,吳國就會滅亡。讓醫生除掉疾患,卻說要留下一點,不要剷除乾淨,這樣的事情從來也沒有。《尚書·盤庚》上說:'如果有人毀壞禮法,不從上命,就剷除乾淨,不留後代,不讓他們在這裡留下叛逆的種子。'這就是商朝所以興盛的原因。現在君王您的做法和這相反,打算用這種辦法來求得稱霸的大業,不是也太困難了嗎?”吳王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滅掉。 我們必須認識到環境的污染已成為人類的心腹之患了。 心懷:居心,心意。叵:不可。形容居心不可猜測,居心不良。 第五十七回:“馬騰兄子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中,東吳大將周瑜死後,劉備拜龐統為副軍師,與諸葛亮一起謀劃攻伐曹操、興復漢室之事。曹操得知消息後,即與手下商議如何南征孫、劉。同時,曹操害怕盤踞西涼的馬騰趁自己遠征時來偷襲老巢。謀士荀攸出主意說,不如趁機封馬騰為征南將軍,以命他攻打孫權的名義召他入京,然後除掉他。曹操大喜,採納了這個建議,派人到西涼向馬騰宣布了任命和命令。 馬騰接到命令後,和長子馬超、侄兒馬岱等商量。馬超主張赴京,以免落下不聽朝廷命令的口實。馬岱則說:“曹操這人心思不可猜測,而且居心不良,叔父您假如前往,恐怕會遭到他的毒手。”馬騰最終決定留下馬超鎮守西涼,自己帶領馬岱及其他兒子前往。馬騰等人到達京城後,原本打算先下手除掉曹操。因為行事不密,消息洩露,反中曹操的埋伏,馬騰及兒子被殺,馬岱逃回了西涼。 心懷鬼胎 光明正大 那個人天天到這裡,心懷叵測,準是沒安好心。 靈犀:傳說犀牛是一種靈獸,在犀牛角上有細線一樣的白色花紋貫通兩端,能夠感應靈異。原用來比喻戀愛雙方心心相印。現常用來比喻彼此雙方融洽一致,心領神會。 唐·李商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李商隱早年生活貧困,因文才出眾受到令狐楚的賞識;後來王茂元也因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屬不同的政治派別。他因此遭到兩派的排斥,後半生一直在政治鬥爭的夾縫中求生存,鬱鬱不得志。他的詩作情致深蘊,流麗婉轉,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動人心弦。但由於他在詩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當多的詩篇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他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在這首詩中,李商隱追憶了他年輕時的一段戀情。詩人寫道,在那星辰閃爍、爽風宜人的夜晚,我倆相遇在畫樓的西邊、桂堂的東邊,相遇在一場熱鬧的宴會之中。人們隔著座位勸著酒,分組玩著送鉤、射覆的猜謎遊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倆雙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們雖然沒有鳳凰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但是我們有犀牛的靈角,能夠心心相通。在這無聲的心靈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縱即逝,又該策馬到蘭台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了。於是只能在淚光中分別,惆悵不已,嘆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飄轉的蓬草。 真心誠意地服從或佩服。 《孟子·公孫醜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認為,依仗實力同時又假借仁義之名而號召征伐,可以稱霸諸侯,稱霸一定要憑藉強大的國力。依靠道德來實行仁義,可以使天下歸服,這樣做不必以國家的強大為基礎。殷商的創立者商湯就僅僅用他方圓七十里的土地實行仁政,而使人心歸服;周王朝的創始人周文王也僅僅用他方圓百里的土地推行仁政,收服人心。依仗武力迫使人服從,人家不一定真心服從,因為再強大的武力也有不夠的時候;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人家才會內心喜悅、真心歸服,就像孔子七十多位弟子真心歸服孔子一樣。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在歌頌周文王的豐功偉績時讚歎道:“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哪裡的百姓不想著來歸服?”說的就是以仁德征服天下。 心服口服 我們都心悅誠服地推選周昕擔任班長。 興:發動。師:軍隊。本指為進行戰爭而動員百姓。現常用以形容為做某件事而動員很多的人。 《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吳子即吳起,是戰國初期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經在魯國跟隨曾參的兒子曾申學習,後來到魏國又曾拜子夏為師。吳起在魯國時,齊國來攻打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又對他不放心。吳起就殺了妻子以表示自己的決心,魯君於是任命他為將軍。吳起治軍有方,作戰時又有謀略,他先假裝和談,然後出其不意地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魯軍大獲全勝。 雖然身受儒家教化,卻有這樣不光彩的出身,所以吳起在魯國雖然打了勝仗,卻不能得到重用,只好離開,先後在魏國、楚國擔任職務。在這期間,吳起積累了豐富的軍事鬥爭的經驗,他將這些經驗寫成文字,就形成了《吳子》一書。 《吳子》原本四十八篇,現在只存有六篇了。 《吳子·勵士》篇中記載,魏國國君魏武侯問:“做到嚴明賞罰,就足以取勝了嗎?”吳起回答說:“嚴明賞罰這件事,我不能說得很詳盡,雖然這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但真正打起仗來又不能完全憑藉此道。發布號令而人們樂於聽命,為了戰爭動員百姓而人們樂於參戰,臨陣交鋒而人們樂於犧牲,這三條才是君主賴以取勝的決定因素。” 勞師動眾 有道理大家規規矩矩地拿出來講,為啥要興師動眾,鬧得這樣文王不安,武王不寧的? 行將:即將、將要。就:接近、進入。木:棺材。比喻人臨近死亡。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 公元前656年,晉國公子重耳遭受讒言,受到父親晉獻公的猜忌。晉獻公準備殺掉他,就派軍隊到蒲城來攻打他,蒲城人想要迎戰,重耳不肯,說:“我仰仗著國君父親的恩寵才享有自己的俸祿,也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擁護。有了百姓的擁護再反抗國君,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我還是逃亡吧。” 因為重耳的母親是北方少數民族,所以重耳帶著少數親信逃到了北方的狄人那裡。狄人攻打咎如(春秋時赤狄部落名,隗(wei)姓,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南),俘虜了這個部落的兩個女子叔隗、季隗,將她們送給重耳。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伯鰷、叔劉。把叔隗嫁給了趙衰,生下了趙盾。 重耳在狄人那里呆了十二年,後來(公元前644年)他要到齊國去,就對季隗說:“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沒回來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說:“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改嫁,恐怕就要進棺材了。你還是讓我等你吧。” 八年後(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於是狄人把季隗送回晉國,兩人得以團聚。 風燭殘年 他自己也不懂得為什麼她的心情是那麼蒼老淒涼,像是行將就木之人了。 本指文章旨趣高超,言辭犀利。現多用來形容興致很高,情緒旺盛。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採烈。” 嵇康,字叔夜,三國時魏末詩人、音樂家,“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在音樂演奏、樂曲理論以及文學方面都有非同尋常的才華。他的是流傳至今的古琴名曲;他的詩歌和散文,文思新穎,格調高古,為人所傳頌。嵇康為人正直,不願同流合污,因此致罪,最終被司馬昭殺害,死時才剛剛四十歲。 劉勰的是我國第一部“體大思精”的文藝理論著作,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有關文學和寫作的重要問題。其中的《體性》篇,主要講述風格和個性的關係。劉勰認為,總結各種作品的歸宿,可以概括在八種風格里,即典雅、深隱、精簡、明顯、繁豐、壯麗、新奇、浮靡。至於八種風格的變化,要靠學力和才能。而各人的學力才能,是由各自的氣質造成的。賈誼才氣英俊,所以文辭潔淨而風格清新;司馬相如狂放,所以文理虛誇而言辭張揚;揚雄性情沉靜,所以他的辭賦含義隱晦而意味深沉;阮籍行為豁達,所以他的辭章音節高昂而聲調卓越;嵇康豪俠,所以他的作品旨趣高超而言辭犀利。劉勰舉出這些作家和作品的例子,意在說明作品的文辭和作者的性情氣質緊密相連。 歡天喜地 悶悶不樂 小朋友們在遊樂園裡玩得興高采烈。 畫竹前內心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後用來比喻做事之前早已有了成熟的辦法或主張。 宋·蘇軾《文與可畫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北宋仁宗時代,四川梓潼縣有位著名畫家文與可,是蘇軾的好朋友,擅長畫花鳥蟲魚,尤其愛畫竹,人稱墨竹大師。篔簹,(yundang)是一種皮薄、節長而竿高的竹子。篔簹谷(山谷名,在今陝西洋縣)因谷中多產竹,故稱。 宋神宗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文與可在陳州去世。七月七日,蘇軾在湖州曬書畫,看到文與可贈送給自己的這幅《篔簹谷偃竹》圖,回憶起往日的友情,馬上放下畫卷失聲痛哭,然後寫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 文章說,竹子剛長出時,只是一寸高的嫩芽,但節、葉都已具備了。如今畫竹的人都是一節節地畫它,一葉葉地堆積它,這樣哪裡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畫竹必定要心裡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仔細看去,似乎已經看到了想畫的竹子,然後趕快跟著感覺動手作畫,以追趕意念中所看見的竹子。其速度之快,要如同兔子躍起奔跑、鷹隼俯衝下搏,因為意念所見的東西略一放鬆就消失了。 心中有數 舉棋不定 有膽,敢於冒險,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胡闖蠻幹,還必須巧於運籌,善於預測,做到胸有成竹、有先見之明,亦即膽識並優、智勇雙全。 搜求、摘取片斷的詞句。指讀書或寫作只注意詞句,不把握全文的主旨。也指寫作時套用前人的章法、詞句。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引《吳書》:“(孫權)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隨後率領蜀軍攻打東吳,其勢兇猛,不可阻擋。吳主孫權派陸遜為都督,率領大將朱然、潘璋等來抵禦,同時派遣都尉趙諮到曹魏探聽情況,尋求支持。趙諮博聞多識,應對辯捷,到了曹魏,曹丕也喜歡他,就跟他開玩笑:“吳王大概也懂一點學問吧?”趙諮回答說:“吳王巡遊在江上的戰船有上萬艘,穿著盔甲的武士有一百萬,他一心向學,志在學習匡救天下的方法,所以一旦有空閒的時間,就博覽群書,學習其中獨特的方法,不像那些讀死書的書生,只搜求摘取片斷詞句、只注意文字的推求,而忽略大的內容和思想。”趙諮這次出使,不亢不卑,有理有節,得到了曹魏各層人士的尊敬。 在趙諮的斡旋下,曹魏暫時對孫吳表示出友好的姿態。孫吳解除了北方邊境的擔憂,全力以赴對付西來的劉備大軍。由於劉備求戰心切、不諳兵法,被陸遜找到機會,火燒連營,蜀軍最終大敗而還。 寫詩作文,要有真情實感,只尋章摘句是沒有用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