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20章 W

成語由來 王彤伟 11765 2018-03-20
幹:枯竭。形容貌似強大,實質虛弱。 《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乾。” 春秋時期,晉侯夷吾多次背信棄義,秦穆公因此發兵攻打他。秦晉交戰後,晉國接連三次戰敗,撤退到了韓原。晉侯問慶鄭:“敵人已經深入我們國土,怎麼辦?”慶鄭回答說:“這是您讓他們進來的,又能怎麼辦?”晉侯對他的回答非常生氣。晉侯讓卜師占卜車右的人選,本該是慶鄭,但是晉侯不用他。為晉侯駕車的馬是以前鄭國進獻的,慶鄭說:“過去戰爭時一定要用本國出產的馬。這種馬出生在本鄉本土,知道主人的心意,聽從主人的調教,熟悉主人駕馭的方法,隨便怎樣鞭策驅趕,沒有不稱心如意的。現在君王您用別國出產的馬來打仗,一旦在戰爭中馬由於恐懼而失去了正常的狀態,就會和駕車人的意願相反。就會脾氣煩躁暴戾,血液全身亂奔,血管張大突起,外表強壯而內部虛弱,進不能,退不得,周旋奔馳也不行,那時您一定會後悔。”晉侯仍然不聽。

果然,大戰開始後,晉侯的馬不聽指揮,陷入淤泥中,左盤右旋也不能出來。晉侯向慶鄭呼救,慶鄭說:“不聽勸諫,違抗占卜,您本來就是自求失敗,現在又逃什麼呢?”沒有救他就離開了。晉侯最終做了秦軍的俘虜。 色厲內荏 別看那個公司的廣告鋪天蓋地,其實它外強中乾,瀕臨破產。 璧:一種玉器,此處指和氏璧。把和氏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後來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於是王召見,……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派人送信給趙王,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們商議:覺得把璧給秦國吧,秦國的城池恐怕得不到,只是白白地被欺騙;想不給吧,又害怕秦軍來攻打。對策還沒議定,打算找一個能夠派到秦國去交涉的使者,也沒找到。這時宦官令繆賢說:“我的家臣藺相如可以出使。”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假如秦王拿去了我的寶璧,卻不給我城池,怎麼辦?”相如說:“秦國要求用城池換寶璧,而趙國不答應,趙國就理虧。趙國給了寶璧,秦國卻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權衡這兩個方面,寧可答應秦國,讓他們擔負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可以出使呢?”相如說:“大王如果真的沒有人,我願意捧著寶璧出使秦國。城池給了趙國,寶璧就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完整整地把寶璧帶回趙國。”相如到秦國獻璧後,見秦王並不打算真的履行約定給趙國城池,就設法取回寶璧,派隨行人員從小路送回了趙國。

物歸原主 她萬萬沒有想到,這幾件半個多世紀前失去的東西,居然能夠完璧歸趙! 俱:全部,都。比喻樣樣都準備好了,就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第四十九回:“(孔明)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四十九回中講:曹操率領大軍追擊劉備,駐紮到長江中游的赤壁。諸葛亮設計聯合東吳孫權,共同抗曹。周瑜計劃火攻,安排苦肉計讓黃蓋詐降,又讓龐統用計慫恿曹操將戰船連環鎖在一起,為火攻創造條件。但是火攻需要風助,當時正值冬天,長江上只刮西北風,若沒有東風相助將會前功盡棄。周瑜見火攻之計難以實施,急得吐血病倒。魯肅求助於諸葛亮,諸葛亮給周瑜診治說:“都督您是否覺得心中煩悶鬱結?”周瑜說:“正是。”諸葛亮說:“必須用涼藥來治療。”周瑜說:“已經服過涼藥,全無一點療效。”諸葛亮說:“一定得先調理心氣,心氣一順暢,病自然就好了。”周瑜料想諸葛亮已知自己的心意,就用言語挑逗說:“想調順心氣,應當服用什麼藥?”諸葛亮密寫十六字藥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寫畢,遞給周瑜說:“這就是都督的病根。”周瑜見了大驚,暗想:“諸葛亮真是神人!早已知道我的心事!只有把實情告訴他,請他幫助。”諸葛亮於是築壇做法,請來東風,火攻之計成功實施,火燒曹營八百餘里,曹操敗回許昌。

我們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解決了燃料的問題,車隊馬上就能出發。 亡:丟失。牢:羊圈。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後及時補救。 《戰國策·楚策四》:“見菟(通'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懷王被秦昭王扣留,死在了秦國。懷王的兒子楚襄王即位後,不思發憤圖強,反而親信小人,荒淫放縱,結果遭到秦國的連年進攻,兵敗地削。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君王您左邊跟著州侯,右邊跟著夏侯,車子後邊跟著鄢陵君和壽陵君,這樣一味放縱自己貪圖享樂而不關心國家大事,楚國的都城郢就危險了。”楚襄王說:“你是老糊塗了呢,還是認為這是楚國不祥的徵兆呢?”莊辛說:“這的確是我看到的您這種行為的必然結果啊,哪裡敢以為是國家的不祥之兆呢?假如您對那四個人的寵幸一直不衰減,楚國一定會亡國。我請求您允許我呆在趙國來觀看這種情況。”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在那里呆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攻下了鄢、郢、巫、上蔡、陳這些地方。楚襄王流亡到了城陽,於是他派遣使臣、騎士,到趙國征召莊辛回來。莊辛說:“好吧。”莊辛回來後,楚襄王說:“我以前不能採納您的建議,以至於到了現在這種地步,怎麼辦呢?”莊辛回答道:“俗話說:'看見兔子再回頭招呼獵犬不算晚,走失了羊再修補羊圈也不算遲。'我聽說以前商湯、周武王這些明君只憑藉百里之地而最終興盛,夏桀、商紂這些暴君雖然擁有天下卻不能免除覆滅。現在楚國雖然地盤不大,截長補短地算起來也有數千里,豈止百里之地?”莊辛又層層比喻講解面臨的危險和出路,楚襄王聽後臉色大變、身體戰栗,非常害怕,決定讓莊辛收拾殘局,最終收復了失地。

見兔顧犬 未雨綢繆 這次試驗沒有成功,我們應該亡羊補牢,認真總結教訓。 比喻寬大處理,給予出路,而非呆板教條、趕盡殺絕。 《呂氏春秋·異用》:“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 商朝的開國明君商湯有一次外出,見到有個獵人在設網打獵,他在上下左右四面佈設了四張網,然後念念有詞地祈禱說:“從天上掉下的,從地上冒出的,從四面八方來的,都被我的網網住。”商湯聽到後說:“哎呀!那就全都捕光了。除了殘暴的夏桀,還有誰會做這種事呢?”商湯於是幫他撤掉了三面網,只留下一面,並教導獵人重新祈禱,說:“從前蜘蛛會編織嚴密的蛛網,今天人們卻學會了寬舒與仁德。想往左走的往左走,想往右走的往右走,想飛高的飛高,想降低的降低,我只抓捕那些違反天命的。”

漢水之南的諸侯國聽說這件事後,說:“商湯的仁德真是博大,已經推廣到禽獸身上了。”於是有四十多個諸侯國歸附了商湯。人們評論說,獵人設置四面羅網,還不一定網得到飛鳥。商湯撤掉了三面,只留下一面,卻得到了四十多個諸侯國,他的目的不只是網鳥啊! 嚴懲不貸 對於那些受人誘騙、誤入歧途的犯罪分子,我們不應當一棍子打死,而應當區別對待、網開一面,給他們悔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 吞舟:能吞舟的大魚。比喻法令太過寬疏,以至於罪大惡極者逍遙法外。 《史記·酷吏列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斵(zhuo)雕而為樸,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 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序》開頭說:“孔子說:'用政令來引導人民,用刑法來約束人民,人民雖然會免於犯罪,內心卻沒有羞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人民,用禮制來約束人民,人民不但會有羞恥之心並且會逐漸走上正道。'老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不表現出德,因此而有德,德行低下者總想不失掉德,卻因此沒有德,法令繁多而嚴酷,盜賊也就越多。'這些話講得真對啊!法令是政治的工具,卻不是導致政治清明或污濁的根源。從前天下的法網非常嚴密,可是奸邪狡詐不斷發生。這種情況發展到極點時,就會上下互相欺騙,以至於國家衰敗。漢代開始,高祖破除秦代的嚴酷法令,只跟老百姓約法三章,所以刑法簡約,就像把方正的棱角變為圓型,把器物上雕刻的花紋削除而回歸質樸。漢代的法律寬鬆得可以漏掉能吞舟的大魚,可是官吏的成績寬厚篤睦,不至於有奸詐的行為,黎民百姓安定太平。由此看來,治理國家在於寬厚仁德而不在於酷刑峻法。”

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竟然出現網漏吞舟的現象,實在應引起法制工作者的反思。 狂妄自大。 《後漢書·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馬援是東漢著名將領,後世稱為伏波將軍。王莽篡漢後,馬援曾在王莽部下任職。王莽垮台後,盤踞西州的隗囂很敬重馬援,就任命他做了自己的綏德將軍,和他一起籌劃策略,定奪大事。 當時公孫述在四川自立為皇帝,隗囂派馬援前去查探情況。馬援原先和公孫述是同鄉,相處很好,以為自己到成都後公孫述會像以前一樣,和他手拉手攀談敘舊。不料到了成都,公孫述大列警衛,派人帶領馬援去進見。見面禮儀結束後,又把馬援送回住處。雖然招待豐盛,但馬援對手下說:“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傾心結納賢士,反而裝模作樣,大修邊幅,自己把自己搞得像木偶一樣端坐在那裡等候別人來拜見。他怎麼能長期留住天下的賢人呢?”隨後,馬援謝絕了公孫述的高官厚祿回到西州。馬援對隗囂說:“公孫述是井底的青蛙,又狂妄自大,咱們還不如一心歸附東方的劉秀。”

自高自大 妄自菲薄 只要你懷有絲毫的驕傲之心,就會帶來無法收拾的後果,此時你決不能妄自尊大。 梅:楊梅。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三國時代,曹操帶領軍隊去打仗,途中錯過了水源地,全軍士兵都非常口渴。曹操害怕士兵因為口渴而影響士氣,靈機一動下令說:“前面有一個非常大的梅林,樹上結的梅子非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到這消息,想起梅子酸甜的滋味,馬上流出了口水,暫時緩解了口渴之苦。曹軍趁此機會得以到達前面的水源。 畫餅充飢 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即使你有很高雅的情趣,也只能望梅止渴。

像層層壘起的蛋那樣危險。比喻極其危險。 《韓非子·十過》:“故曹,小國也,而迫於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韓非子在《十過》中講了十種過錯,同時列舉了歷史上一些君臣因為犯了這十種過錯而身死國亡的教訓,以為後世的借鑒。其中第十種過錯為:國家弱小但又無禮。其故事講到:晉文公重耳當初還是公子時,被逼逃亡經過曹國。曹國國君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就趁他脫掉上衣時偷看這一殘疾。曹國的大夫厘(xi)負羈和叔瞻當時在面前侍候,叔瞻就對共公說:“我看晉公子不是一般人,您對他沒有禮貌,他如果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就會成為曹國的禍患,您不如殺掉他。”曹共公不聽,厘負羈回家後很擔心,就對妻子說了這事,他妻子說:“那您應該把自己和曹共公區別開來。”厘負羈認為有理,就在壺中裝上黃金,上面又裝滿飯食,然後用玉璧蓋上,夜裡派人送給重耳。重耳接受了飯食,沒有要金玉。

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成為晉國國君。重耳即位三年後,起兵討伐曹國。在攻城前,重耳派人對厘負羈說:“大軍即將攻城,請在你的住房門上做上記號,我將根據這個下達命令,讓軍隊不去侵犯你。”後來在厘負羈門下得到保護的有七百多家。 韓非子評論說,這就是禮的作用。曹國是個小國,處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其國君本身就非常危險,又無理地對待晉楚這樣的大國,這就是曹國滅絕的原因。 穩如泰山 大明江山已經危如累卵,你做皇親的還如此袖手旁觀,一毛不拔呢! 韋:古代用以編連竹簡的牛皮繩。絕:斷。本指因為讀書用功,以至於把串聯簡冊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後常用來比喻讀書勤奮、治學刻苦。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都不恥下問、勤於學習,並且培育出了很多出色的學生。孔子周遊列國之後,覺得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古書殘缺不全,於是追溯夏、商、週三代的禮儀,重新編訂了《詩》《禮》《樂》《易》《春秋》六經。 到了晚年,孔子喜歡鑽研《易》經,並且寫出了《彖》《系》《象》《說卦》《文言》等解釋《易》經的篇目。後人將孔子編訂的《易》經以及在鑽研《易》經的過程中撰寫的十篇解釋合在一起,稱為《周易》。孔子鑽研《易》經非常用功,卷不釋手,以至於把串聯竹簡的皮繩都翻斷了好多次。他自己還說:“假如上天再讓我多活幾年,我一直這樣堅持學習鑽研,那我對於《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全面理解、充分掌握了。” 許多老教授們韋編三絕,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佳作。 原指講究仁義就不能發財致富。後形容德行低劣的富人唯利是圖,不顧他人死活。 《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滕文公向孟子詢問如何治理國家。孟子說:“有關百姓的事情千萬不可怠慢。對於老百姓來說,有穩定產業的人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穩定產業的人就不會有相應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如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利欲熏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乾得出來。假如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再去加以處罰,這就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就等於是陷害。哪有仁愛的人身處高位卻作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賢明之君一定會恭敬簡樸、禮賢下士,尤其在向百姓徵收賦稅時不能欲壑難填,而要遵守一定的製度。陽虎曾說:'要發財就不能講仁義,要講仁義就不能發財致富。'對待百姓,首先要讓他們的生活有著落,然後再興辦教育,讓他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行為準則。做到了這些,國家才會氣象一新、蒸蒸日上。” 陽虎和孔子是同時代人,曾經把持魯國的朝政。孔子認為他的做法不合適,不願和他交往。孟子作為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揮者,主張推行仁政、貧賤不移,他引用陽虎的話,是要強調仁愛第一。講究仁愛的君主,應該減少百姓的負擔,因此也就不會非常富有。 我們要走一條共同富裕的道路,這和為富不仁是絕不相同的。 包圍魏國的都城大樑,從而起到解救趙國的目的。後用以比喻避實就虛,以逸待勞的策略。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樑,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斃魏也。'”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情況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想讓孫臏當主帥,孫臏推辭說:“我是受過刑罰而有幸活下來的人,不合適。”於是就用田忌為主帥,以孫臏為軍師。孫臏坐在有帷蓋的車子裡替田忌出謀劃策。田忌打算領兵直接到趙國解救,孫臏說:“凡揭開雜亂地糾纏在一起的東西不能握緊拳頭,勸解鬥毆的人不能參與打鬥。如果避實擊虛,形勢發展受到阻止,就會自我鬆懈了。現在魏國攻打趙國,精銳的部隊一定在國外竭盡其力,老弱之人在國內疲憊不堪。您不如帶領軍隊急赴魏國的首都大樑,佔據那裡的交通要道,衝擊它防備空虛的地方,這樣魏軍必定會解除對趙國的進攻而救自己的國都。這樣我們一舉兩得,既解除了趙國的圍困,又取得挫敗魏軍的好處。”田忌聽從孫臏的安排,魏軍果然撤離邯鄲,星夜回軍援救自己的國都。齊魏兩軍在桂陵交戰,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圍魏救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鬥策略,重點在於避實就虛、以逸待勞,從而獲得勝利。 倀:被虎所食或溺死者的鬼魂。本義為替老虎清道的倀鬼。後用來比喻做惡人的幫兇。 《太平廣記》卷四三○引唐裴《傳奇·馬拯》:“此是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 傳說唐代長慶年間,有個叫馬拯的人喜歡游山玩水。一天,他帶著一個僕人到湖南衡山祝融峰遊玩,碰見一位老僧,鬚髮皆白,看見馬拯來到,非常高興。攀談一陣後,老僧請馬拯派僕人幫自己下山買鹽,馬拯同意後,僕人就帶著錢下山了,老僧也忽然消失不見。過了不久,又來了一個遊人,見到馬拯,對他說:“剛才來的路上真是嚇死人,遠遠看見一隻老虎吃掉了一個人,吃完人後,老虎脫掉虎皮,穿上僧衣,變成了一個老和尚。”說起那人的衣服,竟然就是馬拯的僕人。兩人這才知道老僧是虎變的,於是設計將老僧推落井中顯出原形,再用大石頭砸死。 殺死僧虎後,兩人趕快下山,還沒出山,天已昏黑。正在趕路,一個獵人在樹上對他倆說:“別碰上了我獵虎的弓弩!下山的路還很遠,現在正是老虎出沒的時候,還不如上來在我的樹棚裡暫避一晚。”兩人於是趕緊爬到樹上。過了一會兒,走來了三五十個人,到暗弩前,他們發怒說:“早上兩個壞人殺了我們化作老僧的老虎,現在我們正在追捕他們,竟然又有人敢弄暗器害我們將軍。”說完就觸動暗弩,射完上面的箭才離開。 兩人對獵人說:“這群人是為虎清道的倀鬼,他們一過,老虎馬上就會來到。”獵人趕緊重新佈置暗弩,剛弄好,一隻老虎果然咆哮著過來,前腳正好踩在扳機上,弓弩連發三箭,射穿了老虎的心臟。片刻之後,那群倀鬼跑回來,趴在老虎的屍體上大哭,說:“誰又害死了我們將軍?”兩人於是怒叱他們說:“你們這群無知的倀鬼,自己被虎咬死,我今天替你們報仇,你們不但不知感謝,竟然還為虎痛哭,還有誰比你們更蠢?”眾鬼聽後思索片刻,想明白了道理,於是痛罵虎屍,道謝而去。 原指替老百姓申訴痛苦,保全他們的性命。後指替老百姓說話。 《史記·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後,韓信所向披靡,平定了魏、趙、燕、齊等地。隨著戰事的發展,韓信的勢力越來越強,出於形式的需要,劉邦封他為齊王。 韓信做了齊王后,項羽派遣武涉前去遊說,希望他放棄劉邦,歸順自己。但韓信認為劉邦十分親近和信任自己,就拒絕了武涉。 武涉離開後,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局勢的關鍵在於韓信,就以看相為藉口,接近韓信,對他說:“當今劉項兩家的命運,都懸在您的手上。您替漢王出力,漢王就勝利;替項王出力,項王就勝利。現在天下百姓久受戰亂之苦,都希望有片刻的安定,我希望您能聽取我的計策,讓他們雙方都一起存在,而您跟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憑藉您的聰明才智,眾多的人馬裝備,佔據著強大的齊國,而又有燕、趙作為附從,假如出兵到劉、項雙方兵力薄弱的地方,來牽制他們的後方,再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進軍,替百姓出氣訴苦,那麼天下的百姓就都會聞風而動來響應您了,還有誰敢不聽從呢?”蒯通多次勸說,韓信終究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同時,韓信又自認為功勞很大,劉邦應該不會對自己做得太過分,就謝絕了蒯通。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 輕:輕視。指文人之間相互輕視,彼此不服氣。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曹丕既是一名政治家,又是一名文學家,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名篇。其中開篇即說道:文人之間相互輕視,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傅毅(字武仲)和班固一起編寫史書,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台令史的官職,然而一旦下筆寫作就失去控制,不能自己停止。”人們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因此人們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方面來輕視別人所欠缺的方面。俗話說:“家中的一把破掃帚,也會當做千金寶。”這是看不清自己缺點的毛病啊! 曹丕在文章中繼續說:當今的名流,即如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他們七人對於學問無所不懂,對於文辭出口成章,在文壇上各自馳騁、並駕齊驅,但要叫他們互相欽服,也非常困難。因此有識之士能先審視自己然後衡量別人,這樣才能免於文人相輕的毛病。 新一代的知識分子,應當摒棄“文人相輕”的陳腐觀念。 文:文雅。質:樸實。彬彬:文質各佔一半的形貌。形容文華質樸配合得宜,既有文采,又很樸實。後常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貌。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做人要既文雅又樸實。他說:“如果過於樸實,使得樸實超過了文雅,就顯得粗陋;如果過於文雅,使得文雅超過了樸實,則會顯得浮華。只有文雅和朴實各佔一半,配合得當,才是君子。” 孔子對於質和文的論述,其實涉及了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後代將其加以推廣,應用到為人處世、撰文寫作等許多方面,總體要求是內容要與形式配合得當,只有兩者配合得當,才稱得上完美、完善。 溫文爾雅 新來的老師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文質彬彬的。 聞:聽。比喻有誌之士及時奮起,力求有所作為。 《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祖逖年輕時和劉琨是好朋友,他們同時當司州主簿。當時正值西晉末年東晉之初,外敵入侵,晉室衰微。他們兩人立志報效國家,一起習文練武,睡在同一個被窩裡。每天半夜,祖逖聽見雞叫,就用腳蹬醒劉琨,說:“這不是不好的聲音(正是催促我們警醒的聲音)。”於是兩人就趕緊起床練武。後來,祖逖在率領部隊收復中原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得到人民的擁護;而劉琨做了并州刺史,在對抗北方強敵的鬥爭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自強不息 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只要聞雞起舞,不愁沒有展示才華的機會。 薪:柴草。本指越王勾踐為了報仇不求好的生活,睡在柴草堆上,舔嘗苦膽。後用來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越國在與吳國的爭戰中戰敗,越王勾踐帶領剩餘的五千士兵退守到會稽山,本打算決一死戰,後來接受大夫文種的計策,用重金和美女賄賂吳國太宰伯噽,通過他說服吳王,以越國向吳國稱臣為條件講和。 越王勾踐返回越國後打算報仇,就在座位邊上放置一枚苦膽,坐臥之時都要看著它,吃飯之時也要先舔嘗它,並且提醒自己說:“你難道忘了會稽山戰敗的恥辱了嗎?”同時,勾踐自己親自耕作,夫人親自紡織,粗茶淡飯、艱苦樸素,結交賢士、厚待百姓,致力於發展國力。 三年後,趁吳王北上與晉國爭霸的時機,在范蠡的策劃下,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75年發兵五萬,打敗了吳國。 懸樑刺股 這支籃球隊臥薪嘗膽,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訓練,終於一舉奪得冠軍。 本為表示對死者哀悼的悲痛之辭。現多用來表示死亡或事情完結,有時含詼諧或諷刺意味。 《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當時最博學的人之一,早年曾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但不為當時的諸侯採納,於是退而專心編修《詩》《禮》《樂》《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稱為“至聖”。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死了。魯哀公致悼詞說:“上天不善,不肯留下他這樣一位國老,讓他捍衛我居於王位,使我孤零零地憂愁成疾。哎喲!真是悲哀啊!仲尼先生啊,你這樣一走,我就失去了約束提高自己的榜樣。” 一命嗚呼 秦邦業將秦鐘打了一頓,自己氣得老病發了,三五日,便嗚呼哀哉了。 津:渡口。沒人探問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沒有人再感興趣。 東晉·陶淵明:“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職業。一天他順著溪水前進,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沒有別的雜樹,地上香草鮮豔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疊。漁人覺得這種美景很奇異,就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後來,漁人在桃林盡頭髮現了一個山洞,進了山洞,發現裡面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的女的穿戴完全像桃源之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快樂悠閒。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非常驚奇,熱情款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桃源中人給他說:“這裡的情況不要對其他人說。”漁人出來後,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裡,向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最終卻迷失了方向,沒有找到原來的路。南陽劉子驥是個名士,聽到這件事,也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趨之如鶩 這幾本書一直擺在書架上,無人問津。 本來為道教語,是說一切“有”都生於“無”。後來變為貶義詞,比喻沒有事實地憑空編造。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三十四回:“花榮陪著笑道:'總管容复聽禀:量花榮如何肯背反朝廷?實被劉高這廝,無中生有,官報私仇,逼迫得花榮有家難奔,有國難投。'” 在《老子》中,“有”和“無”是兩個抽象的哲學概念,他們相輔相成,能相互轉化。三國時的王弼在給上面所引的話語作注時即說:“'有'從'無'開始,假如'有'達到它的極點,就又將變為'無'。” 中,宋江、花榮被清風寨知寨劉高和青州兵馬都監黃信捉拿,在押解途中由清風山英雄救獲,並順便俘虜了劉高。黃信逃回清風寨後向總管青州兵馬的統制、霹靂火秦明求救。秦明帶兵攻打清風山,和花榮對陣時喝罵花榮背叛朝廷,花榮賠笑說:“請您海涵聽我解釋:您想我花榮怎肯背叛朝廷?其實是被劉高這個壞人無中生有地陷害。他公報私仇,逼得我有家難回,報國無門,暫時棲身於此,請總管詳察。”秦明作戰失敗,宋江等人用計使知府誤以為秦明已反叛,殺了秦明的妻小,並上報朝廷通緝。秦明無奈,只得返回清風山入夥,成為水滸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 他決不會做無中生有、陷害同學的事。 吳地的牛怕熱,看見月亮還以為太陽又出來了,非常害怕,就開始喘氣。比喻因為相似而害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西晉初年,有個叫滿奮的人,非常害怕被風吹。有一天,晉武帝司馬炎召見他,兩人對坐談話。正在談著,晉武帝忽然注意到滿奮的臉色不對,好像有什麼很為難的事。晉武帝就問他原因,滿奮說:“皇上您北邊的窗戶沒有遮擋嚴實,我覺得被冷風吹得厲害。”晉武帝一聽,笑得快跌下座來。因為北窗上裝的是透明的玻璃,看著好像沒有什麼東西,實際根本不會透風。滿奮聽說後很不好意思,自嘲地說:“我就像吳地的牛看見月亮就喘氣一樣,簡直是瞎擔心。” 這一現象農村人習以為常,但對缺少生活經驗的城里人來說,則如吳牛喘月一般,心有餘悸。 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後用來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輕或重的區別。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梁惠王是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即魏惠王,因為他即位九年後遷都至大樑(今開封),故又稱梁惠王。有一次他對孟子說:“我對於國家真是費盡了心力。遷移饑民、賑濟災荒,從不落空。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治,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我這樣替百姓打算的。可是,那些國家的百姓並不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也並不因此而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來打個比方。戰鼓咚咚一響,武器剛剛接觸,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戰士竟然恥笑跑一百步的戰士,你覺得他們這麼說行不行?”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如果您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多了。百姓如果能豐衣足食,天下就一定能夠歸服。但是如果豐年不知儲存糧食,災年不知賑濟百姓,人餓死了,不怪自己,卻歸因於年成不好,這何異於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假如您不歸罪於年成,而從政治上著手改革,勵精圖治,那麼天下人民就都會來投奔您了。” 你也出了次品,還要譏笑他,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用雙肘、雙膝及頭一起著地行禮。後用來比喻佩服到極點。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踞;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唐代高僧,俗稱唐僧)取經十九年間遊歷印度、西域的見聞實錄,系奉唐太宗之命,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整理而成。該書記載了西域至印度一百二十八個國家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產生活、物產風俗、宗教信仰等情況,在歷史、地理、考古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印度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一是用言語慰問;二是低頭示敬;三是把手高舉起來作揖;四是兩手相合以示敬;五是屈膝示敬;六是蹲坐時挺直腰桿;七是彎曲兩手兩膝示敬;八是彎曲兩手兩膝再加上低頭而表示尊敬;第九即“五體投地”,是九種禮儀中最恭敬的禮拜方式。 “五體”即“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 “五體投地”就是兩手兩膝及額頭都至地以示敬,其過程可描述為,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膜拜。 嗤之以鼻 不少同學對李教授佩服得五體投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