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17章 R

成語由來 王彤伟 5120 2018-03-20
忍受屈辱,承擔重任。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關羽被孫吳襲殺之後,劉備親自率領蜀軍,水陸並進,征討孫吳。東吳方面,孫權則命令陸遜擔任大都督,總領各路兵馬,抗擊劉備。由此展開了三國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戰爭一開始,劉備在兵力和士氣方面都佔據優勢,所以陸遜採用守勢。吳蜀兩軍長期相持,達半年之久。進入六月後,吳地酷熱難耐,劉備只好命令水軍上岸紮營。陸遜看到蜀軍銳氣已失,而且水陸並進的優勢也不存在;同時蜀營連綿相接,周圍林木茂密,於是採用火攻,大敗蜀軍,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 在抗擊劉備的時候,孫吳將領有的是老臣舊將,有的是皇族貴戚,都驕傲自負,不聽從命令。主帥陸遜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聞名,連曹操都害怕他。各位蒙受國家的恩惠,應該和睦相處,共同滅除這個勁敵。現在各位卻互不順服,這很不應該。我雖然是個書生,卻接受了主上的任命。國家之所以委屈各位讓你們接受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一點兒東西值得稱道,能夠忍受屈辱、承擔重任的緣故。現在我命令,你們各人必須擔負起自己的職責,不能再行推辭!軍令的規定,各人不能違犯!”一開始大家被這樣強制壓服心裡很是不滿,等打敗劉備後,大家看到計策大多出自陸遜,才心服口服。

忍辱含垢 斤斤計較 藺相如忍辱負重,用行動感動了廉頗。 負擔沉重,路途遙遠。後用來比喻擔負的責任重大,同時還要經過長久的努力。 《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姓曾,名參,字子輿。曾參以及他的父親曾晳都是孔子的弟子。曾晳算是孔子學生中比較能夠領略老師胸懷和抱負的一個人。有一次,曾晳和子路、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問他們的志向,曾晳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服裝,邀上五六個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雩台(yu,祈雨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兒走回來。”描繪了一個昇平祥和的大同世界,得到孔子的讚賞。

曾參的成就比他父親要高。他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是孔子孫子孔汲(子思)的老師,孔汲又是孟子的老師。因此,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後世把他與孔子、孟子、顏回、孔汲並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曾參曾經說:“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們肩負的責任重大,同時征途遙遠。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把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這能不重大嗎?他們直到死才停息,這能說不遙遠嗎?” 負重致遠 青年人任重道遠,要繼承的不是財產,而是前輩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業,發揚前輩的革命精神。 薄:迫近。本義指太陽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臨近死亡。 《漢書·揚雄傳上》:“臨汨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揚雄是西漢偉大的文學家和方言學家,字子云,四川成都人。他的祖先本身居住在黃河和汾河之間,後來為了躲避戰亂和仇敵,逐漸西移,最終定居在岷山南面的郫縣。 揚雄從小就愛好學習,為人豪爽,但他口齒結巴,說話不流利,因此喜歡沉默深思。他不過分追求富貴,不擔憂害怕貧賤,不假裝清廉而博取名聲。他有宏偉的抱負,博覽聖賢典籍,愛好作辭寫賦。在揚雄之前,四川有個文學家司馬相如,揚雄非常佩服他的文采,經常模仿他的作品。後來,他又覺得屈原的文才超過了司馬相如,每次讀屈原的文章,沒有不流眼淚的。他認為,有才有德的人,遇上好時代就能全面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遇上不好的時代就應該委曲求全,有沒有機會是人的命運,何必投水自殺呢!於是他寫了一篇文章,每每摘引《離騷》的文句而反用其義,從岷山投到江中去哀悼屈原,題為《反離騷》。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美玉的碎屑和秋天的菊花啊,吃它是為了延長生命。本不想死的人兒啊,來到汨羅而自殺;留戀這心愛的世界啊,害怕太陽迫近西山。解開綁在扶桑樹上的馬韁啊,放手讓馬兒馳騁。即使鳳凰飛騰也趕不上啊,難道是風神和雲神?”

旭日東昇 許多腐朽思想,有的已進了博物館,有的日薄西山,也快進博物館了。 途:道路。本義指天色已晚,路也走到盡頭。比喻力竭計窮,到了末日。 《史記·伍子胥列傳》:“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伍子胥本來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太子建另外有一個少傅費無忌,對太子不忠誠,離開太子而去侍奉平王。費無忌害怕有朝一日楚平王死後建太子繼位會殺掉自己,就詆毀建太子打算謀反。楚平王因此拷問身為太子老師的伍奢,伍奢據理直言,楚平王卻一味偏信費無忌,最終殺掉伍奢和伍子胥的哥哥伍尚,追殺太子和伍子胥。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奪得了王位。之後,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攻破了楚國。

當初,伍子胥逃亡時對好朋友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說:“我一定要守衛它。”等到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都城,楚平王早已死掉,繼位的楚昭王逃到了別的國家。伍子胥找不到楚昭王,就挖開楚平王的墳墓,弄出他的屍體,鞭打三百下,才算了結。申包胥逃到了山里,派人對伍子胥說:“你的複仇恐怕已經太過分了吧。古語說,人多就能勝天,但天也一定能滅人。你原來算楚平王的臣子,親自面向北而侍奉過他。現在竟然到了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沒有天理到極點了嗎?”伍子胥說:“替我向申包胥表示歉意,我好像是一個太陽快要落山而路途仍很遙遠的行路人,因此才做和常理相違背的事情。”後來伍子胥因為屢次勸諫吳王夫差,又遭到讒言,被賜自殺。

山窮水盡 柳暗花明 他已經到了日暮途窮的境地了。 荼:茅、蘆之類的白花。原本形容軍容的盛大。現多用來形容行動、場面的旺盛、熱烈。 《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望之如火。” 春秋時期,吳國和晉國爭奪霸主,兩國約定第二天中午決戰。當天黃昏,吳王夫差就發布命令,讓士卒飽餐、餵足戰馬。半夜時分下令全軍三萬人每一萬人組成一個方陣,分成左中右三軍。吳王親自拿著鉞,身旁豎著白色的軍旗站在方陣中間。中軍的一萬人都穿上白色的褲子,打著白色的旗幟,披著白色的鎧甲,帶著白色羽毛製作的箭,遠看就像一片白色的蘆花。左軍也像中軍這樣排列,但都穿著紅色的褲子,打著紅色的旗幟,披著紅色的鎧甲,帶著紅色羽毛製作的箭,遠看就像一片鮮紅的火焰。右軍也像中軍那樣排列,但都穿著黑色的褲子,打著黑色的旗幟,披著黑色的鎧甲,帶著黑色羽毛製作的箭,遠看就像一片黑色的烏雲。吳王三軍氣勢十足地向前行進,雞鳴時分擺定陣勢,距離晉軍只有一里路。天色剛剛放亮,吳王親自擂起戰鼓,三軍齊聲吶喊,聲震天地,晉軍大驚,不敢出來應戰。由於被吳國武力所震懾,晉君派去使者,表示願意讓步,同意夫差為諸侯霸主,吳王於是撤兵回國。

熱火朝天 悄無聲息 老師組織的學習互助小組活動在班級內開展得如火如荼,極大地帶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 像受驚的鳥獸一樣四處奔逃。 《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复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帶兵五千進攻匈奴。一開始進軍順利,深入到了匈奴腹地,與匈奴首領單于的軍隊連續作戰十幾天,殺死殺傷匈奴士兵無數,以至於匈奴方面救助死者、扶助傷者都來不及。 面對李陵的凌厲攻勢,匈奴統治者大為震驚。在接連的敗仗之後,單于命令左賢王、右賢王全體出動,帶領匈奴全國能拉弓射箭的人,共三萬多人迎戰李陵。由於寡不敵眾,援兵不至,李陵帶領部隊邊戰邊退,最終彈盡糧絕,被匈奴大軍圍困在山谷當中。又經過幾輪激烈的戰鬥,李陵部下死傷如積,能夠站起來的人已不多。李陵看了看情況,說:“現在沒有武器再戰,等天亮後就只能坐等被俘。大家各自分散逃命,可能還有能逃掉回去向天子報信的。”於是每人分了二升糧、一片冰。等到半夜時,李陵和十幾個人分散突圍,匈奴派了幾千騎兵追擊。途中,副手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沒有面目再向皇帝陛下報告了。”於是下馬投降了匈奴。

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國民政府如鳥獸散。 比喻得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東漢末年,劉備在軍閥混戰中長期找不到自己的政治出路,寄居在荊州牧劉表之下,劉表讓他屯住在新野縣。名士徐庶去拜見他,對他說:“諸葛亮是臥龍,將軍您可願意見見他嗎?”劉備說:“您叫他和您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可以去拜訪,但不能委曲他的志節而召喚他來。您應該屈尊前去拜望他。”劉備聽從徐庶的建議,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 隨後在兩人的密談中,諸葛亮幫助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了“佔據荊州、益州,向南安撫少數民族,對外結好孫權,對內改革政治,北抗曹操,興復漢室”的“隆中對策”。隆中對策此後一直是蜀國的指導性綱領。劉備聽了這些見解非常高興,與諸葛亮的關係也一天比一天親密。看到這種情況,關羽、張飛等人很不高興,劉備向他們解釋說:“我有了諸葛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也就停止了議論。

我們是應運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如魚得水! 針氈:裡面放有鋼針的氈墊。比喻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晉書·杜錫傳》:“性亮直忠烈,屢諫愍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杜錫是西晉時期的大臣,年少時就很有名望。最初作長沙王司馬乂的文學(官名,相當於教官、老師),後來當了愍懷太子身邊傳宣詔命、以備顧問的中書舍人。愍懷太子小的時候非常聰明,很得爺爺晉武帝司馬炎的喜愛,父親司馬衷繼位後,皇后賈南風因為愍懷太子不是自己親生,就想破壞他繼位的資格。賈后故意唆使太子身邊的宦官放鬆管教,任其變得學業荒疏,性格頑戾,浪蕩不羈。杜錫性情耿直忠烈,多次勸諫愍懷太子,言辭懇切,以至於太子見到他都發愁。後來,太子就在杜錫常坐之處的氈墊中放上了鋼針,把杜錫扎出了血。太子不學無術,他模仿屠夫外公在宮中賣肉,又在宮中設立市場,銷售菜蔬雞鴨米麵等雜貨,從中漁利。賈后在時機成熟後,派人將愍懷太子騙入宮中灌醉,讓他抄寫下賈后自己擬就的謀反文告。司馬衷看到文告,勃然大怒,廢掉了愍懷太子作為皇位繼承人的資格,驅逐到許昌居住。第二年,賈后又派人到許昌殺死了愍懷太子。

坐立不安 安閒自在 他一會兒望望電話機,一會兒望望門,魂不守舍,如坐針氈。 分:長度單位,一寸的十分之一。本指書法筆力勁健。後用來比喻描寫或議論深刻。 唐·張懷《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王羲之,東晉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書法家,後人尊他為“書聖”。因官至右軍將軍,世人又稱他為“王右軍”。他兒子王獻之的書法也很好,人們合稱他倆為“二王”。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被譽為“古今之冠”。 王羲之精研多種書法體勢,其代表作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等。其中《蘭亭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十分珍愛它,死時遺命將其殉葬昭陵,現在世間所流傳的都是它的臨摹本。 關於王羲之的傳說故事非常多,唐代書法評論家張懷瓘在其《書斷》中記載,東晉皇帝在北郊祭祀時(祭祀時要把祝文寫在木板上,每次更換新的祝詞),命令工匠削除以前的祝文,而以前的祝文恰是王羲之書寫的,當工匠削除時,發現其筆跡已經深入木板,深達三分。又說,他三十三歲時寫了《蘭亭序》,三十七歲時寫了《黃庭經》,剛剛寫完,就听見天空中有人說:“你的書法連我都感動了,何況塵世之人呢?” 鞭辟入裡 輕描淡寫 對王熙鳳這個人物的刻畫,真是入木三分。 阮囊:阮孚的錢口袋。比喻手頭拮据,錢財無多。 元·陰時夫《韻府群玉·陽韻·一錢囊》:“﹝晉﹞阮孚持一皂囊,遊會稽。客問:'囊中何物?'阮曰:'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 《韻府群玉》是元代人陰時夫按韻編排的一部韻書,用以在寫詩時摘選辭藻。他在“陽”韻下收錄了“一錢囊”,解釋說東晉阮孚身攜一個黑色的口袋,泛遊會稽。有人問他:“你口袋裡裝著什麼東西?”阮孚回答說:“只有用來看守口袋的一個銅錢,如果一點東西都沒有,恐怕就難為情了。” 阮孚是東晉初期的名士,不修邊幅、蓬頭散發,喜歡飲酒作樂。雖然皇帝親自任命他擔任官職,但他從不把王事放在心上。因為好飲,常常被有關部門彈劾,但是皇帝對他很好,常寬容他。等後來擔任侍郎、常侍這樣的高官後,阮孚依然好飲不輟,連皇帝的規勸也不聽,甚至有一次還把用黃金、貂尾裝飾的官帽拿去換了酒。因此,阮孚在中國酒文化史上也留下了大名。 囊中羞澀 新車肯定開著舒服,只是我阮囊羞澀,買不起新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