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13章 M

成語由來 王彤伟 6693 2018-03-20
櫝:木匣子。還:歸還。後比喻捨本逐末,取捨不當。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通'緝',連綴)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楚王問墨家學派的田鳩:“墨子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學者,他自己身體力行地做事還可以,但他的言辭大多卻並不華美,這是為什麼呢?”田鳩回答說:“當今世上的言論,都說一些漂亮的話,國君只看到它的華美卻忘記了它的用處。墨子的言論,傳達先王的道理,向人們論述、宣傳聖人的學說,假如文辭過於華美,恐怕人們記下了它漂亮的文辭而忘記了實際的內容,就會因為文辭而損害實際內涵。”

為了說明因為文辭而損害實際內涵的道理,田鳩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之一說:楚國有個人到鄭國去賣他的寶珠,做了木蘭匣子,再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它,還要用珠寶美玉點綴它,用玫瑰裝飾它,再用漂亮的羽毛把它編織起來。鄭國人買了這個裝寶珠的匣子,而把寶珠退還給楚人。這可以稱得上是善於賣匣子,而不可以說善於賣寶珠啊!因為過於講究文辭而妨害了內容,就跟楚人本想賣寶珠最終卻只賣出了匣子,鄭人本應買寶珠最終卻只買了個匣子一樣,捨本逐末,取捨不當,沒有抓住事情的要領。 捨本逐末 像這類買櫝還珠、捨本逐末的事,他沒有少做。 毛遂:人名。自薦:自己推薦自己。用來表示自告奮勇地進行自我推薦。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毛遂,是戰國時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門下的食客。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軍圍攻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跟楚國訂立盟約。平原君約定帶領門下勇力和智謀兼備的二十名食客一起前往。平原君在自己門下的食客中找來找去,只挑選到了十九人,認為其餘都不可取,無法湊夠二十個。這時,門下食客中有位叫毛遂的,走上前,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我毛遂聽說您準備跟楚國訂立共同抗秦的合縱盟約,約定帶領門下食客二十人一起前往,而不到外面找人。現在還缺一位,希望您以我毛遂湊夠數然後就出發吧。”平原君開始不同意,後來終於勉強帶著他出發。毛遂在路上跟那十九個人議論問題,等走到楚國,大家已經非常佩服他了。 平原君和楚國訂立盟約時,與楚王談判,從日出到中午都談不下來。毛遂於是按劍走上台階,直陳利害,一番言語使得楚王連聲答應,痛下決心,歃血結盟。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慚愧地說:“我趙勝以後再也不敢考察士人了。我以前考察士人,自以為不會有所錯漏,但對於毛先生來說,我卻錯漏了他。毛先生一到楚國,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他憑藉三寸之舌,勝過了百萬軍隊。”從此,平原君把毛遂尊為上客。

自告奮勇 最近,學校要招聘義務清潔衛生督察員,我毛遂自薦,第一個報名。 況:狀況。愈:更加。意思是估量豬的肥瘦時,越近豬腳的地方越能顯出豬肉是否真的肥厚。現用以指情況越來越差。 《莊子·知北遊》:“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xi)也,每下愈況。'” 東郭子向莊子請教說:“人們所說的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呢?”莊子說:“大道無所不在。”東郭子曰:“你一定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行。”莊子就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又說:“在稻田的稗草里。”東郭子說:“怎麼越發低下了呢?”莊子接著說:“在瓦塊磚頭中。”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莊子最後說:“在大小便裡。”東郭子聽了後就不再吭聲了。莊子然後說:“你的提問,本來就沒有觸及道的本質。一位名叫獲的管理市場的官吏向屠夫詢問豬的肥瘦,踩踏豬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實情況。萬物、言論和大道遍及各個角落,因此你不能只在某一事物裡尋找'道'。”

輪:高大。奐:眾多。形容房屋、建築物高大、眾多,氣勢恢宏。 《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晉獻文子名趙武。趙氏從晉文侯(公元前780—前746)時起成為晉國的一個大族。因為歷代侍奉晉侯有功,到趙衰、趙盾父子時,已成為專擅國政的重臣。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捏造罪名將趙氏族滅。趙盾的兒子趙朔的夫人(晉成公的姐姐、晉景公的姑姑)懷著身孕躲進皇宮,後來生下了趙武,也就是後代戲劇中有名的“趙氏孤兒”。十五年後,趙武得到韓厥的幫助,攻打屠岸賈,將其滅族,報了大仇。 趙武后來成為晉國的正卿,當他的新房子落成時,晉國的大夫前去參加典禮。大夫張老說:“多麼美啊!這麼高大!多麼美啊,這麼眾多!今後就可以在這兒祭祀,在這兒辦喪禮,還可以在這兒宴飲賓客。”趙武說:“我趙武能夠在這兒祭祀,在這兒辦喪禮,在這兒宴飲賓客,這是希望自己能夠保全性命,將來能追隨父祖合葬在九原啊。”於是趙武向北面兩次下拜叩頭。君子們都稱讚說張老善於祝頌,而趙武善於祈禱。當時趙武復位不久,年紀還不大,所以張老在讚頌的同時,表達了規勸之意,趙武當場接受了勸諫,並進行了祈禱。

富麗堂皇 一群高層建築在昔日的荒灘上拔地而起,美輪美奐,堪稱壯觀。 羅:捕鳥的網。形容門庭冷落,來客非常稀少。 《史記·汲鄭列傳》:“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汲黯是西漢有名的敢於直諫的大臣。他崇尚黃老思想,喜歡清靜無為,處理政事只講大的原則,而不苛求小節。他同情百姓疾苦,為人嚴肅,剛直不屈,被皇帝稱謂“愚直”。汲黯屢次因為直言進諫而丟官,又屢次因為能堅持原則而受到皇帝的尊敬。鄭莊也是西漢名臣,早年以仗義行俠聞名,做官後因為尊敬有德行的長者,謙恭地對待賓客,尊敬和推薦讀書人以及下屬,所以得到大家的一致稱讚。 汲黯和鄭莊都曾位列九卿,為官清廉,品行純潔美好,但兩人都曾中途被罷官。罷官後,因為家裡貧窮,門下賓客零落。司馬遷評論他們說:“像汲黯、鄭莊這樣賢良的人,尚且是有權勢時賓客比平時多十倍,沒有權勢時就相反,何況一般人呢。下邽縣的翟公曾經也說過這樣的話。當初翟公擔任廷尉時,賓客滿門;到他被免官時,門外冷清得可以張設羅網來捕鳥。後來翟公又擔任了廷尉,賓客們又打算到他家,翟公就在他家門口寫了幾行大字,'一個死了一個活著,才能看出結交的真實感情;一人貧窮一人富貴,才能了解結交的真實狀態;一人高貴一人低賤,他們的交情才能顯現。'對於汲黯、鄭莊這樣的人,竟然也是如此,這個世界真是可悲。”

門庭冷落 門庭若市 自從人們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後,許多讀書人原本門可羅雀的住處就開始熱鬧起來。 門前像集市一樣。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戰國策·齊策一·鄒忌修八尺有餘(鄒忌諷齊王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臣。一天,鄒忌分別問他的妻子和小妾,他和齊國美男子徐公相比,誰更漂亮。妻子和小妾都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又向客人詢問這個問題,得到了相同的回答。 又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看他,覺得自己不如他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睡覺時思考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說我漂亮,是偏愛我;小妾說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說我漂亮,是有求於我。”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小妾害怕我,客人有求於我,所以他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國土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嬪、侍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廷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之內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已經很深了!”

齊威王認為他說得好。於是發布命令:“大小官吏以及全國的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能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裡的,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剛下達時,許多大臣都來進諫,門前庭院就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之後,還不時有人偶爾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來齊國朝見。這就是所謂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當別人因失意而孤獨的時候,你去成為他的朋友,他往往會心存感激;當別人因得意而門庭若市時,你想去成為他的座上之賓,常常會遭到輕視。 聊:依靠,倚賴。指百姓無所依賴,再也沒法生活下去。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春申君,楚國人,姓黃名歇,與平原君、孟嘗君、信陵君並稱戰國四公子。春申君見到楚懷王被騙入秦國,遭受囚禁,客死異鄉,繼任的楚頃襄王又遭受秦國輕視;而以前與秦敵對的韓、魏戰敗後已屈服於秦,非常擔心秦國會出兵滅楚,就給秦昭王寫了一封信,希望秦、楚聯合,共滅韓、魏。他在信中寫道:天下沒有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的國家了。現在聽說大王想要攻打楚國,這就好像兩隻老虎相互爭鬥。兩虎相鬥的結果,就是劣馬和小狗也會趁機利用它們的弊端。因此,還不如善待楚國。現在大王相信韓國和魏國會友善地對待您,這正像吳國相信越國一樣。我聽說,敵人不可以寬容,時機不可以錯過。我擔心韓國和魏國用謙卑的辭令來消除自己的禍害,實際是想欺騙你們。為什麼呢?大王對於韓國和魏國沒有累世的恩惠,卻有累世的怨仇。韓國和魏國的父兄子弟相繼死於秦國之手,已將近十代了。他們國家殘破,社稷頹毀,宗廟毀壞;人民被剖腹斷腸,折斷脖頸,身首分離,屍骨暴露在草叢和水澤,頭顱滾落在地上;路上成群結隊走著被俘虜的父子老弱,他們被綁著脖子、捆著雙手;他們的鬼神孤苦悲傷,因為沒人再給他們祭祀;他們的人民無法生活,家族分離散失,至於流亡為奴僕婢妾的,更是充滿天下。因此,韓國和魏國不滅亡,就是秦國的憂患。現在大王您卻藉助他們來攻打楚國,恐怕也有問題啊!

民殷國富 一些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後,致使民不聊生,顛沛流離。 春秋時,楚國軍隊在行軍時,前哨如果遇到敵情,則舉茅草以示警。比喻名次排列在前面。 《左傳·宣公十二年》:“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春秋時期,鄭國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一會兒依附於晉,一會兒依附於楚,晉楚兩國常常因為鄭國發生戰爭。公元前597年春,楚國出兵鄭國,佔領了鄭國的都城。鄭國國君鄭襄公脫掉國君的衣服,牽著羊去迎接楚莊王,給楚莊王賠禮道歉。又派子良前去充當人質後,楚軍退兵講和。 夏季六月,晉國軍隊去救鄭國。才到黃河,晉軍主帥荀林父聽說鄭國已經和楚國講和,就打算回去,說:“現在出兵已晚,不如等楚軍回去後我們再出兵攻鄭。”上軍將軍士會贊同荀林父的意見,並進一步分析說:“楚國以孫叔敖為令尹(相當於宰相),實行楚國好的法典。軍隊出動時,右軍跟隨主帥的車轅,左軍打柴割草做歇息的準備,前軍以茅草為旌旗開路防備萬一,中軍斟酌謀劃,後軍以精兵壓陣。各級軍官根據旌旗的指示而採取行動,軍政事務不必等待主帥下令就能做好準備。所以他們很好地吸取了古代的戰爭經驗,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士會看來,楚國內部穩定,軍隊訓練有素,不可與之爭鋒。

遺憾的是,晉軍中軍副帥先縠不聽號令,剛愎自用,率領自己所部獨自渡河邀戰。荀林父擔心先縠失敗後自己還得承擔罪責,不得已下令全軍渡河,駐紮在邲地。於是晉楚在這裡進行了名列春秋時代四大戰役之一的邲之戰。這場戰爭由於晉軍主帥遲疑寡斷,臨戰不備,以致大敗。戰後晉國喪失長達數十年的霸主地位,而楚國成為中原的新興霸主。 獨占鰲頭 名落孫山 每次考試,張一航都名列前茅,深得老師的喜愛。 落:落後。孫山:人名。本指考試名次在孫山之後。現多表示在考試或選拔中失利。 宋·範公《過庭錄》:“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吳地有個讀書人,姓孫名山,講話非常滑稽有趣,也算吳中的一個才子。有一次,孫山到外地去參加科舉考試,一個同鄉託他帶著自己的兒子一起去。考試結果出來後,孫山考中,但同鄉的兒子失利,沒有考中。不過孫山考得也不理想,名字列在金榜的最後一位。孫山先返回,碰見了那位同鄉,同鄉問:“我兒子考得怎麼樣?”孫山說:“榜上人名結束處寫的是孫山,貴公子的名字更在孫山之後。” 榜上無名 金榜題名 由於準備不足,小王在去年的考試中名落孫山。今年他奮發圖強,全力以赴,終於金榜題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本指名分或名義正當,說起話來便順理,道理也講得通。現多用來指做事的理由正當並且充分。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孔子:“衛國的國君等著您去治理國政,您打算先從哪兒著手呢?” 孔子說:“必須先正名,首先規定事物的正確名稱。”子路說:“有這個必要嗎?老師您繞得太遠了!正名幹什麼啊?”孔子說:“你真魯莽啊!君子對於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發表意見。名稱不搞清楚,說話就不理順;說話不理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禮樂就得不到實施;禮樂得不到實施,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該怎麼干好。因此,君子給某個事物命名一定有其命名的根據、有理由可說,說了以後就必定能夠施行。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春秋時期,社會正處於大變革、大動蕩之中,當時不但有大量新生事物需要進行認識、概括與規範,而且由於諸侯爭霸與割據,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解釋,也需要進行調整與規範。孔子之所以認為治理國政首先應該從“正名”入手,是因為在他心裡“名實相違”是當時社會混亂的本質原因。 對不正之風提出批評,這是名正言順的事,你不必藏頭露尾的。 明日:明天。黃花:菊花。古人多在重陽節賞菊,到重陽節過後的第二天,菊花開得再好也不再有人欣賞,就變成了不應景的過時的東西。後用以比喻過時的事物。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王鞏都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兩人以詩畫相切磋,是一對好朋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在擔任徐州太守時給王鞏寫了一首應和詩《九日次韻王鞏》。次韻王鞏,就是用王鞏寫給他的詩中所用的韻,來作一首回應的詩。這首詩是這樣的:“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詩中最後一句說,今日我們有幸在重陽節相逢,在這美好的節日里,我們要盡情地飲酒賞菊,而不要匆匆忙忙地各自回家。因為這美麗的菊花就是為重陽節的欣賞而綻放的,假如今天不去欣賞,到了明天,菊花就成了過時的東西,連蝴蝶對它也會毫無興致。菊花之於重陽節,如同月餅之於中秋節,節前人氣很旺,節後少人問津,如果不了解詩中的這一含義,就可能把“明日黃花”改作“昨日黃花”,從而鬧出笑話。 民族音樂淵源於民眾之中,有著濃厚的民眾基礎,決非明日黃花。 丁:指簡單的字。形容人不識字或沒有學問。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唐代幽州節度使張弘靖出身富貴,剛任職幽州時不了解風土人情,不能和百姓、士兵打成一片。他手下有兩個親信,一個叫韋雍,一個叫張宗厚,輕狂放肆,喜歡酗酒,經常半夜喝醉了才打道回府,而且一路上滿街火把,燈火通明,前後護衛呵斥罵人之聲不絕,弄得全城雞犬不寧。韋雍等人經常責罵手下的官吏,把他們稱作“反虜”。他們謾罵手下的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無事,你們這些人即使能拉開兩石的強弓,還不如認識一個最簡單的'丁'字。” 後來,因為張弘靖剋扣朝廷賞賜,士兵發動叛亂,囚禁了張弘靖;抓住了韋雍和張宗厚,以及和他們同類之人,並將他們全部斬殺。叛亂過後,朝廷另外派人擔任幽州節度使,把張弘靖貶為撫州刺史。 胸無點墨 學富五車 過去許多人沒有讀過書,目不識丁,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了。 沐猴:獼猴。獼猴戴帽子。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 《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鴻門宴後不久,項羽領兵向西進入咸陽屠城,殺掉已經投降了的秦王子嬰,放火燒了秦朝宮室,大火三個月都沒滅;同時,項羽又奪取了秦朝的財寶和婦女,向東離開。有人勸說項羽說:“關中地區以大河高山作為屏障,四面都是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稱霸。”項羽看見秦朝的宮室都已經被焚燒殘破,就開始懷念家鄉,想回到東方,說:“富貴之後不回到家鄉,就好比穿著繡花衣服在黑夜裡行走,誰能看得到呢?”勸說的人非常失望,說:“人家都說楚地的人就像戴帽子的獼猴,今天一看,果然如此。”項羽聽後大怒,就把這個說客活活煮死了。 道貌岸然 表裡如一 在我們周圍,這種比賈政還不如,嚴格講什麼也不是的沐猴而冠者,屢見不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