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12章 L

成語由來 王彤伟 8816 2018-03-20
濫:虛妄不實,蒙混。竽:古代竹製簧管樂器,與笙相似而略大。充數: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者冒充有本領,混在行家裡湊數。也比喻以次充好。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齊宣王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聽三百人的合奏。有位南郭先生,本不會吹竽,看到這種情況,覺得有機可乘,就請求加入吹奏的隊伍。宣王很高興,給他和大家一樣的待遇,讓他和大家一起吹奏,南郭先生因此照樣得到賞賜。 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承了王位。湣王也喜歡聽竽,但是他和父親不同,他喜歡聽樂手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先生一看蒙混不下去,就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魚目混珠 在這個實力強勁的技術團隊中,個個都堪稱行家里手,濫竽充數者在這裡毫無立錐之地。 狼子:小狼崽。本指狼崽子雖幼,卻有凶殘的本性。比喻兇暴的人惡性難改,必有狂妄的慾望和狠毒的用心。 《左傳·宣公四年》:“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文,為人公正,執法廉明,楚國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國當司馬,生個兒子叫越椒。子文對子良說:“一定要殺掉他。這個孩子,生著熊虎一般的外貌,而有豺狼一樣的聲音。如果不殺他,他一定會滅亡我們若敖氏家族。俗話說:'狼崽雖幼,卻有凶殘的天性。'這個孩子就是一隻狼,難道還要養他嗎?”子良不同意。子文對此非常擔憂,臨死的時候召集他的族人,說:“如果越椒一旦執政就趕緊離開,以免遭受禍患。”

子文死後,他的兒子鬥般繼任了宰相,越椒為司馬。後來鬥般遭受誣陷而死,越椒就做了宰相。越椒飛揚跋扈,看誰不順眼就殺掉他。再往後,他的野心越來越大,準備攻打楚王,逼得楚王用三代國君的子孫做人質求和,越椒竟然還不答應。 楚王被逼無奈,起兵和越椒帶領的若敖氏在皋滸作戰。越椒連續兩箭射向楚王,一箭穿過鼓架,釘在了銅鉦上,又一箭飛過車轅,穿過車蓋,幾乎射中楚王。楚兵感到害怕,紛紛後退。楚王派人巡視軍隊,給他們鼓勁說:“我們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國時,獲得了他們三支寶箭,被越椒偷走了兩支,現在他已經用完了,你們不用害怕。”然後擊鼓進軍,一舉消滅了越椒和若敖氏。 野心勃勃 光明磊落 司馬召謀權篡位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年紀雖老,心志應當更加雄壯。 《後漢書·馬援傳》:“(馬援)轉遊隴漢間,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馬援是東漢著名將領,後世稱為伏波將軍。馬援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但他從小就胸怀大志,兄長們也認為他不平凡。他曾經去學習,但是不肯拘泥於詩歌的辭章句意,又因為家庭財力不足,於是就辭別哥哥,想到邊遠的地方開墾田地,放牧牛羊。哥哥馬況也很開明,說:“你的才氣很大,將在以後顯示出成就。優秀的工匠不給別人看自己未加工成器物的半成品,所以我暫時可以讓你幹你喜歡的事。”但是隨後馬況去世,馬援於是為哥哥服喪,一年都沒有離開墓地。同時,他恭敬地侍奉守寡的嫂嫂,不穿戴整齊就不進守墓的茅屋。

後來馬援擔任了督郵,負責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管獄訟和追捕逃犯。有一次他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犯有重罪,馬援憐憫他就把他放走了,但自己也只有選擇到北方逃命。後來遇到大赦,就留下來放牧牲畜,漸漸地前去歸附投靠他的人 越來越多,達到了幾百戶人家。馬援曾經輾轉於甘肅、關中一帶,他常常對手下人說:“男子漢要有志氣,窮困之時應當更加堅強,年紀老了應當更加豪壯。”馬援不斷努力,最終成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官至伏波將軍,封為新息侯。 老而彌壯 未老先衰 他年逾古稀,卻依然精神矍鑠,老當益壯,能一口氣爬上紫金山頂。 驥:駿馬。櫪:馬槽,也指關牲畜的地方。比喻有誌之士雖然年老但仍然充滿雄心壯志。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此後,曹操連勝袁譚、袁尚,收服黑山起義軍張燕等,軍威大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又發兵征討盤踞北方,悖亂不服的三郡烏丸。經過艱苦的行軍和激烈的戰鬥,於第二年正月凱旋。其間,逃往遼東的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也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殺死,並將首級呈送給曹操,以示自己歸服之意。這樣,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 這次北征烏丸,由於道路不通,天氣不好,行軍異常艱苦,甚至一度軍糧缺乏,只好殺死數千匹戰馬為糧。大軍凱旋後,連曹操也感到有點後怕,以至於重賞以前竭力勸阻的大臣。不過,畢竟這是一次重大的勝利,曹操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於是他在班師途中,以澎湃的激情,寫下了一組千古傳頌的詩篇《步出夏門行》,其中一首《龜雖壽》寫道:神龜雖然長壽,生命總有盡頭。仙蛇縱能駕霧,也終變為灰土。老馬雖處槽櫪,卻有千里之志。壯士即到晚年,雄心不會停止。人生壽命之限,不只上天掌握。自己注重保養,仍然可得長壽。幸運到了極點,唱此表達心志。

老當益壯 老作家雖然年逾古稀,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決心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長篇巨著。 途:道路。比喻對某事富有經驗,能起引導作用。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xi)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春秋時期,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攻打孤竹國(今河北盧龍)。春天去,冬天才返回,稀里糊塗地迷失了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於是放開老馬,跟著它,就找到了路。半路上,走到山中的時候他們又沒水喝了。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掘的土堆有一寸高,那麼下面八尺深的地方就有水。”大家於是照此挖地,得到了水。

《說林》是《韓非子》中傳說故事最集中的篇目。在老馬識途的這段故事中,韓非子認為,管仲和隰朋都是非常明達和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們也有不懂的時候。到了他們不懂的時候,他們並不把向老馬和螞蟻請教看作難為情的事,所以就更加顯得聰明能幹。現在的人內心愚蠢,卻並不知道去學習聖人的聰明和睿智,這就不對了。 駕輕就熟 從此以後,龔澎一直與新聞發佈為伴,這對她來說真是駕輕就熟、老馬識途。 原指年老書生的平凡議論。後泛指講慣了的老話。 《三國志·魏志·管輅(he)傳》:“揚曰:'此老生之常譚。'輅答曰:'夫老生者見不生,常譚者見不譚。'” 管輅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方術之士,容貌醜陋,喜歡喝酒,但是精通和占卜之術。有一次,尚書何晏請管輅到他府上,替自己占卦、解夢,鄧揚恰好也在何府。何晏說:“聽說你善於卜算,能否幫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位至三公(東漢指太尉、司徒、司空,是中央的三種最高官銜)?”接著又問:“我連續夢見幾十隻黑色的蒼蠅,飛來歇在我的鼻子上,趕也趕不走,不知這有什麼寓意?”

管輅說:“鼻子在相術上有山象,如果高直而不傾危,就是能夠常守富貴之相。現在蒼蠅又臭又壞,停歇在鼻子上。地位高貴而險峻者容易傾覆,地位輕賤而豪強者容易滅亡,您不能不考慮過於盈滿則會虧缺,以及盛極必衰的道理。希望您能常常上思周文王,下想孔聖人,這樣一定就會升達三公之位,煩人的蒼蠅也就可以趕走了。”鄧揚說:“這不過是老書生的平凡議論罷了。”管輅回答說:“老書生現在不是平常的書生,平凡的議論現在不平凡。”何晏於是說:“過一年咱們再重新碰面。”管輅回家,把自己的話告訴了舅舅,舅舅責怪管輅話說得太直太過。管輅說:“和死人說話,又害怕什麼呢?”舅舅大怒,認為管輅太狂妄。這一年年初,西北大風,塵埃遮蔽了天空。過了十幾天,聽到了何晏、鄧揚被誅殺的消息,管輅的舅舅才心服口服。

陳詞濫調 標新立異 我懶得應酬,說來說去,全是聽膩了的老生常談。 支:支持,支撐。形容快樂到極點。 《後漢書·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張堪,東漢南陽宛地人。他年幼喪父,把父親留給自己的遺產都讓給了哥哥。十六歲開始到長安讀書,志行高潔,大家稱他為“聖童”。 張堪在朝廷任職後,隨大司馬吳漢征討盤踞成都的公孫述。半路上,吳漢見軍糧已經快要吃完,就打算退兵。張堪趕緊前去勸阻,陳述了公孫述必敗的道理,吳漢才又繼續前行。後來果如其言,公孫述在戰鬥中被打死,漢軍攻克了成都。張堪作為蜀郡太守接管府庫,核對珍寶賬目,盡數造冊上交,秋毫無私。後來,張堪又任漁陽太守。他在那裡打擊狡猾奸詐之徒,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得到百姓的擁護。匈奴曾經派遣上萬騎兵來進攻,被張堪帶領幾千騎兵以少勝多,徹底擊潰,從此漁陽人民可以安心進行生產和生活。此後,張堪又開墾荒地,鼓勵耕種,在他管理的地方,老百姓生活安定富裕。於是百姓歌頌他說:“桑樹沒有閒枝條,麥子都長兩個穗。張公勤政又為民,我們高興得不得了。”他在漁陽八年,匈奴不敢再來侵襲騷擾。

後來有一次,皇帝召見各郡的財務官員,向他們詢問各郡長官是否稱職。蜀郡的樊顯說:“現在的漁陽太守張堪,以前在蜀郡時,能夠用仁愛教化民眾,能夠用威嚴震懾奸猾。以前打敗公孫述後,成都的奇珍異寶堆得像山,其中像珠寶美玉這樣抓在手裡就能帶走的小東西,隨便拿一些就夠十輩人享用,但是張堪秋毫無犯。他離任時坐的是破車,隨身帶的只有一條破布口袋而已。”皇帝聽後嘆息了很久,正打算徵召張堪到京城,張堪卻不幸在這時病死了。樊顯因為反映了這一情況,也被任命為縣長。 樂:快樂。思:想念、懷念。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劉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是三國豪傑劉備的兒子,但他並沒有像他父親一樣的胸襟和能力。蜀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冬天,魏國大將鄧艾在綿竹打敗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蜀漢的首都成都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劉禪於是採納了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魏國把劉禪的全家都遷到東方,封為安樂縣公。 曹魏後期,司馬昭把持了朝政。一次他宴請已經投降了的安樂公劉禪,故意安排了過去蜀國的歌舞。旁邊的人一看,都覺得感慨悲愴,而劉禪自己卻高高興興,喜笑如故。司馬昭對賈充說:“人的無情,竟可到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著,尚且不能長久周全地輔佐他,何況姜維呢?”賈充說:“假如不是這樣,您怎麼能吞併他們呢?”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是否有點想念蜀地呢?”劉禪回答說:“這裡非常快樂,一點也不懷念蜀地。”舍家隻身跟隨劉禪到魏國的郄正聽說後,求見劉禪說:“假如司馬昭以後再問,您就哭泣著回答說:'我先人的墳墓遠在隴地、蜀地,我的心向著西方而悲傷,沒有一天不想。'”恰好司馬昭又問他,劉禪就按照郄正教的話回答。司馬昭說:“你所說的怎麼這麼像郄正的話呢?”劉禪吃驚地看著司馬昭說:“確實如您所說,這些話正是郄正教我的。”旁邊的人聽後都哈哈大笑。 樂而忘返 歸心似箭 國外富裕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樂不思蜀”,而是日夜懷念自己的祖國、故鄉和親人。 形容對某事感到快樂,不覺得疲倦。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閒諫曰……(光武)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東漢王朝建立後,光武帝劉秀因長期的軍旅生活,厭煩了征戰。同時他也認識到天下久遭戰亂,百姓非常渴望安定和平的環境。公元36年平定西隴、巴蜀後,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是十萬火急,就再也不公開談論軍事。皇太子曾經向他請教攻城野戰相關的事,光武帝說:“這不是你該關心的。” 劉秀每天黎明即開始臨朝聽政,直到下午太陽偏西才結束。平時,他經常找一些有學問的公卿大臣以及侍從來討論儒家經典和治國方略,一直討論到半夜。皇太子見他非常辛勞,一點兒也不鬆懈,有機會時就趁機勸諫說:“陛下您像大禹、商湯一樣明察事理,但是不懂得像黃帝、老子一樣保養自身。請您多多保養自己,生活得閒適一些。”光武帝說:“我自己對這些事非常感興趣,一點兒也不覺得勞累啊!” 海上的頭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拋沙袋,樂此不疲。 尚:注重。指禮儀、禮節以相互往來為貴。後也指你對我怎麼樣,我對你就怎麼樣。 《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是我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四書”中的《大學》《中庸》就來自《禮記》。 《禮記》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一,通論禮儀或學術;二,解釋《儀禮》一書;三,記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雜事;四,記述古代禮制;五,記述古代格言。 《曲禮》的內容重在記述古代禮制,因為記錄詳細,所以叫“曲禮”。 “曲”就是“周全詳盡”的意思。 《禮記·曲禮上》中說,禮用來規定人們的親疏關係、決斷事理上的嫌疑、分辨事物的異同、明確道理的是非。上古的時候,人們最看重道德禮儀,其次看重有恩必報。禮崇尚有往有來,只有往而沒有來,不合於禮;只有來而沒有往,也不合於禮。人有了禮就能和順,沒有禮就會危殆,所以禮不可不學習。禮就是自己謙卑而尊重他人。富貴而懂禮,就不會驕奢淫逸;貧賤而懂禮,就不會喪失志氣。 來而不往 咱們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拜年賀節、禮尚往來的習俗由來已久,從古至今,長盛不衰。 禮賢:禮敬賢德之士。下士:降低身份結交有知識的人。指有地位者能禮敬賢德之人並降低身份與之結交。 《新唐書·李勉傳》:“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後二人卒,至宴飲,仍設虛位沃饋之。” 李勉是唐德宗時代的宰相、太子太師。他年輕的時候生活貧困,流落他鄉,和一些流浪的讀書人一起住在旅店。其中有人得病將死,拿出自己剩下的銀子對李勉說:“身邊一起住的這些朋友中沒有我的知音,能把我自己的後事託付給你,我覺得非常榮幸,這些錢你用來給我辦理喪事,剩下的就歸你。”李勉答應了他。安葬完畢,李勉卻把剩餘的銀子埋在了他的棺材下,等這位儒生的家人來時一起挖開墳墓交給了他的家人。李勉後來位居將相,仍然輕財重義,他把自己得到的賞賜全部贈送給親友,以致自己死後身無餘財。 李勉在朝廷為官時,耿直公正,是李唐家族官員的楷模。他對待賢德之人自始至終都彬彬有禮。李勉曾經請李巡、張參作自己的幕僚,後來這兩人去世了,但到宴會之時,李勉仍然為他們留下席位,並祭奠他們。李勉派遣兵士離家戍守時,常常關心他們的生活,每到春秋季節都要去慰問他們的家屬,所以得到了士兵們的愛戴。 平易近人 戰國“四公子”能禮賢下士,所以門下人才濟濟。 李:李子,一種水果。僵:死亡。李樹代桃樹受蟲蛀而枯死比喻兄弟間共甘苦。現多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囓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代開始設立的音樂管理機關,它的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也稱為樂府,或樂府詩、樂府歌辭。為宋代郭茂倩所編,是現存的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 《雞鳴》篇是魏、晉時代的歌曲,其中寫道:“桃樹生在井台上,李樹長在桃樹旁,小蟲來啃桃樹根,李樹代它把命喪。樹木尚能相敬愛,兄弟友情竟忘懷。” 代人受過 明明是負責人決策失誤卻要李代桃僵,讓普通職工來承擔責任,公平嗎? 從:聽從,順遂。形容想做某事而力量達不到。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誠可痛也。” 班超,是《漢書》作者班固的弟弟,東漢名將。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受朝廷徵召,班超和母親跟著到了洛陽。因為家貧,班超經常替官府抄寫文書掙錢補貼家用。但他認為這不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曾經投筆嘆息說:“大丈夫應當仿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獲封侯爵,豈能長久地從事抄抄寫寫的事情呢?”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周旋於各國之間,沒讓朝廷大動干戈就趕走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恢復了西域各國同漢朝的關係,打通了天山南路。因為功勳卓著,被封為定遠侯。 永元十二年,班超已年近七十。他思念故鄉,同時因為西域風俗欺老怕壯,擔心自己年老體弱,會突然死去,讓西域重新陷入分裂和動亂,於是上疏給皇帝,請求還朝。三年後,他的妹妹班昭又為他上疏請求說:班超輾轉在西域已經三十年,親人離別,不再相識,當年追隨他的部下也都已經死去。班超雖想竭力報答陛下,但他現在已經七十歲,體弱多病。蠻夷的本性是違亂忤逆,欺侮老人。如果西域發生突然的暴亂,班超的身體和精力都已經不能隨心所欲了,那麼就會造成損失。對上會損害國家世代建立的事業,對下會丟棄忠臣勇士竭力建立的功勞,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班昭的奏疏感動了皇帝,於是班超在同年被召回朝廷。 無能為力 得心應手 劉老太已經八十歲了,她想一口氣爬上十樓,但是力不從心。 厲:磨礪。秣:餵養。指磨利兵器,餵飽馬匹,做好戰鬥準備。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重耳流亡的時候,鄭國曾經對他無禮,後來重耳回國繼位為晉國國君,即為晉文公。晉文公聯合秦國國君秦穆公包圍了鄭國,鄭國趕緊派大臣燭之武遊說秦軍退兵,化解了這次危機。不久,秦穆公以幫助鄭國防守為名派杞子等人駐守鄭國。杞子見鄭國守備空虛,派人向秦穆公報告說:“我現在掌管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來,可以突襲奪取鄭國國都。” 秦穆公於是派遣孟明視等三位大將率軍前往,當軍隊行至滑國(今河南省偃師縣)時,碰上了一個前往週都洛陽做買賣的鄭國商人弦高。弦高了解情況後,一方面趕緊派人回鄭國報信,另一方面馬上送給秦軍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並假裝說:“我們國君聽說你們軍隊將要經過鄭國,先派我來犒勞大家。”鄭國接到弦高的報告,立即派人去杞子的駐地查探,發現他們正在收拾行裝、磨利兵器、餵飽馬匹,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鄭國國君於是對杞子等人說:“你們在我國呆了這麼長時間,現在我們的糧食、牲口都已經吃完了,所以請諸位收拾行裝準備離開,不過大家還可以到我們的獵場打些野味,怎麼樣?”杞子等人一看陰謀已經敗露,就趕快逃出了鄭國。孟明視等三位大將也認為鄭國已經有所準備,突襲難以成功,只好就近趁機滅掉滑國,然後返回了秦國。 關羽被吳軍所殺,張飛敦促手下士卒厲兵秣馬,準備與大哥劉備一起蕩平東吳,報仇雪恨。 插立錐尖的地方。比喻地方極小。 《史記·留侯世家》:“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把漢王劉邦圍困在滎陽。漢王非常擔心,就和酈食其謀劃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把夏朝的後代封在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把商朝的後代封在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信義,侵襲攻伐各諸侯國,滅掉了六國的後代,讓他們沒有插立錐尖的地方。陛下如果能夠重立六國的後代,六國的君臣百姓必然都感戴陛下的恩德,嚮往陛下的德義,甘願做陛下的臣民。隨著德義的推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也會整肅衣冠,畢恭畢敬地前來朝拜。” 劉邦認為此計不錯,馬上讓酈食其去落實。張良聽說後趕緊去勸阻劉邦,從八個方面分析了商湯、周武王時與現在不一樣的情況,認為如果採用這個計謀,大事就會完蛋。劉邦正在吃飯,一聽這些話,馬上飯也吃不下了,吐出嘴裡的食物,罵道:“酈食其這個笨蛋,差點壞了我的大事。”立即下令,讓酈食其終止了這件事。 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糊塗。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平原君趙勝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趙國宰相,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韓國把上黨之地割讓給秦國,上黨守將馮亭不願降秦,就把上黨十七個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大喜,但平陽君趙豹認為不可接受,認為這是馮亭在打算引趙抗秦。 趙孝成王召見平原君趙勝商議此事,趙勝認為可以接受。於是趙王派他前去接受這些城池,並命令廉頗領軍駐於長平,由此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王以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廉頗為將,秦軍包圍趙軍,活埋了趙國四十萬降卒。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情況十分危急。在平原君的遊說下,楚、魏等國前來援救,才解了邯鄲之圍。 對於趙勝主張接受上黨之地,司馬遷並不認同。他在《史記》中評論說,平原君是亂世才子,可是看不到大的方面。俗話說'私利會讓人的心智昏亂'。平原君貪信馮亭的邪說,使趙國被活埋在長平的士兵多達四十多萬,而且還差一點讓都城邯鄲淪陷,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利欲熏心 一些官員忘了自己的身份、使命,利令智昏,作出了對不起人民的蠢事。 牘:古代寫字用的竹簡和木板。形容篇幅多,文辭長。 唐·魏徵《隋書·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李諤,字士恢,隋唐時代人。李諤從小就愛好學習,長大後通曉辭章,擅長寫文章。他看到當時的文人行為舉止輕薄,寫文章時沿襲了六朝以來綺靡的文風,就給皇帝上書說:“曹魏三代,崇尚辭章,不重視風俗教化,愛好雕蟲小技,臣下仿效君上,如影隨形,競相施展文章辭藻,以至於成為一種不好的風氣。到了南北朝時期的齊、梁時代,這種弊病更加盛行,無論貴賤賢愚,都一心追求吟詠辭賦。於是又丟開義理,標榜新奇,追尋虛無縹緲、細枝末節。堆滿案頭、裝滿書箱的長篇大論,無非都寫些風花雪月、愁雲殘露。世俗以此相互攀比,朝廷據此提拔士人,所以文筆一天比一天繁雜,政事一天比一天混亂,這實在是離棄了聖道,以作無用之文為有用,是在損毀根本、追求末流。” 皇帝把李諤的奏章頒告天下,得到四海之內的響應,大大革除了那些弊端。李諤也得到了剛正忠直的聲譽。 長篇大論 言簡意賅 新聞傳媒對那場球賽連篇累牘地進行報導,使他很快成了舉世矚目的體育明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