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10章 J

成語由來 王彤伟 7674 2018-03-20
本指學雄雞啼鳴,裝狗進行偷竊。現多用來形容行為低下卑劣。 《史記·孟嘗君列傳》:“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藏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孟嘗君田文是齊國宗親大臣,戰國四公子之一。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齊王派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聽從大臣的建議,將孟嘗君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孟嘗君設法派人求見秦昭王的寵妃,請她幫忙。這個寵妃說:“我想得到孟嘗君的白裘皮袍子。”不巧孟嘗君這件天下無雙的袍子已經在剛到秦國時獻給了秦昭王。孟嘗君為此非常憂慮,問遍了門客,也沒有人能提出對策。這時,坐在最後面的一個門客,這人平常善於裝成狗去偷竊,說:“我有辦法弄到這件袍子。”然後在夜裡裝成狗,溜進秦宮倉庫,偷出了那件白裘袍,獻給了秦王的寵妃。寵妃替孟嘗君說情,秦昭王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獲得自由後馬上驅車離開秦國。不一會兒,秦昭王后悔放掉了孟嘗君,馬上派人去追。孟嘗君星夜兼程,半夜走到了函谷關。當時關防法令規定,雞鳴後才可以放來往客人出關。孟嘗君害怕追兵趕來,這時門客中有個地位低下的人能夠模仿雞叫,他一叫,許多雞一起叫了起來,於是孟嘗君交驗出關憑證,才出了關。他們出關剛剛一頓飯工夫,追兵就趕到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這個傢伙不學無術,結交的朋友也都是些雞鳴狗盜之徒。 堅壁:加固防禦工事。清野:清除野外的各種設施。指防禦作戰時的一種策略,常通過轉移或隱藏人口和物資,清除野外可資敵的各種設施,而使敵人毫無所得。 《後漢書·荀彧傳》:“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掠之無獲,不出一旬,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矣。”

東漢末年,各路勢力相互攻伐,天下大亂。徐州牧陶謙死後,曹操想馬上攻取徐州,然後回兵平定呂布。曹操的謀士荀彧勸阻道:“以前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都是先鞏固根本,再控制天下。現在將軍您應該以兗州為根本,如果丟下這里而向東征伐,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如果後方多留兵力,則前方力量太少,不足以戰勝敵人;如果少留兵力,後方又不能鞏固,假使呂布乘虛入侵,那您將失去立足之地。況且以前您攻打過徐州,曾在那裡逞威施罰,那裡的人還記得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人人堅守,所以您即使攻下來,也難以守住。他們如果因為恐懼而聯合起來,相互支持,加固壁壘,清除郊野的各種設施,而後等待您。您進攻的話打不下來,搶掠的話又沒有收穫,不出十天,十萬大軍還未交戰就會陷入被動。希望您多加考慮。”

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大力搶收剛剛成熟的麥子,然後先和呂布交戰。等呂布敗走後,再趁機平定各縣,佔領兗州,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可靠的根據地。 家裡都堅壁清野了,還有幾畝地,反動派要,就讓他們扛了走吧。 看到私利,就忘記了道義。 《漢書·酈商傳贊》:“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酈商是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時的勇將。劉邦死後,酈商又繼續服侍漢惠帝和呂太后。呂太后死後,呂氏家族的人準備謀反,大臣們謀劃誅殺呂氏。當時,呂家的重要人物呂祿擔任京城衛戍部隊北軍的首領,駐紮在營中,所以大臣們無法控制北軍。太尉周勃就派人劫持酈商,命令他的兒子酈寄去誘騙呂祿,因為酈寄和呂祿關係非常要好。呂祿聽信了酈寄的話,跟他外出遊玩,周勃才得以進入北軍軍營,進而控制軍隊,誅滅了呂氏。當時天下之人都說酈寄出賣了朋友。

東漢的班固不太同意這種看法,他在為酈商父子寫完傳記後評論說:“在孝文帝時,天下之人都認為是酈寄出賣了朋友。所謂出賣朋友,指的是見利忘義。像酈寄的父親本身是漢家的功臣,同時又被劫持。酈寄的做法,雖然害了呂祿,卻安定了國家,保存了君臣之道和父子之道,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利令智昏 見利思義 呂布是三國勇士,但他的同鄉都認為他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遷:改變。指看見別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形容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春秋時期,齊桓公繼位為君後,任命鮑叔為宰相,但是鮑叔認為管仲比自己更合適,就堅決讓位給管仲。於是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向他詢問如何治理禮崩樂壞、百廢待興的國家。管仲認為首先應當樹立百姓的楷模,制定合理一貫的稅收,使政民和諧、賞罰嚴明、尊卑有序。桓公又問:“如何成就百姓的事業?”管仲說:“對於士農工商四種百姓,不能讓他們混雜地住在一起。假如混住,他們的語言就混雜了,所從事的職業也就會改變。具體說來,就是把士安頓在清靜的地方,把工安排在靠近官府的地方,把商安排在靠近集市的地方,把農安排在靠近田野的地方。”

管仲認為:“把士集中起來居住在環境清靜的地方,就會做父親的與做父親的在一起談論義,做兒子的與做兒子的在一起談論孝,為君主服務的人在一起談論恭敬之道,年輕的人在一起談論友愛之道。人們年少的時候耳濡目染的是這些,他們的心也就安於這些,不會看到別的行業而改變心思轉行。這樣,父兄們的教育不必急切卻能教好,子弟們的學習不必勞累而能學成,結果士人的兒子總是士人。”對於其他農工商三種人,管仲也都採取集中居住的辦法,讓他們的心安於自己從事的職業,不因看到別的行業而轉行。管仲隨後又制定了國家的各項製度,使齊國走上強國之路,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 朝三暮四 一心一意 見異思遷、用心不專是從事科研和專業技術工作的大忌。

江郎:南朝梁代的江淹。本指江淹少有文名,但到了晚年詩文卻無佳句。後來常用以比喻才思枯竭或本領用盡。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江淹是南北朝時期南朝人,歷仕南朝宋、齊、樑三代,為官清正,不避權貴,直言敢諫,可算作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不過江淹更出名的是他的文學才能。江淹六歲即能作文,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並稱,其《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可說是南朝辭賦的代表。江淹又是南朝的駢文大家,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江淹最為知名的駢文當數他在獄中寫給建平王劉景素的《詣建平王書》。這篇文章辭氣激揚,不卑不亢,真情實感流注於字裡行間。建平王劉景素看後深受感動,立即釋放了他。江淹早年仕途不順,坎坷的經歷造就了他的文學成就。中年以後,江淹官運亨通,富貴安逸的環境,卻使他才思減退。到齊武帝永明後期,他就很少再有佳作,所以當時人稱他是“江郎才盡”。

南朝梁代的鍾嶸在《詩品》卷中曾經記載了有關江郎才盡的一個傳說。當初,江淹結束在宣城郡的任職回家時,晚上住在冶亭,夢見一個風流瀟灑的男子,自稱郭璞,對他說:“我有一支筆在你那裡很多年了,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於是把手伸到懷裡,摸出一支五色筆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寫詩,再也寫不出好句子。所以世上流傳說“江淹才盡”。 一個勤奮而又虛心好學的作家,是不會江郎才盡的。 本指被火燒傷得很嚴重。現多用來比喻處境十分狼狽或窘迫。 《漢書·霍光傳》:“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通'焦',燒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西漢權臣霍光權勢正盛時,生活非常奢侈。茂陵的徐福認為:“霍氏一定會滅亡。因為一旦驕奢就不會恭順,不恭順就必定會冒犯皇上。冒犯皇上就是大逆不道。地位超過別人的人,一定會受到大家的忌恨。霍氏掌握權柄的日子很久,嫉恨他的人就多了。天下的人都嫉恨他們,他們又倒行逆施,不滅亡還等到什麼時候呢?”於是就給皇帝上書說:“霍氏權勢太盛,陛下即便厚愛他們,也應該時時加以克制,不要讓他們走上毀滅的道路。”上書三次,皇上只回复說:“知道了。”

後來霍氏被誅殺滅亡,凡是告發過霍氏的人都得到了封賞,徐福卻沒得到。於是有人替他上書說:“臣下我聽說,有一個客人去拜訪主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筆直的,旁邊還堆放著柴草,客人就建議主人,要他換成彎曲的煙囪,並將柴草搬得遠一點,不然將會有火災。主人默不作聲,沒有答應。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街坊鄰居都來相救,幸而撲滅了。於是主人殺牛設酒,酬謝他的鄰居。救火時被燒傷的人被安排在上座,其他的人按照出力大小依次入座,唯獨沒有那位建議換煙囪的人。有人就對主人說:'如果當初你聽從客人的話,哪裡需要今天的破費?而且始終都不會有火災!現在論功請客,怎麼那位建議換彎曲的煙囪、將柴草搬走的人沒有得到報答,那些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反而成了上等客人了呢?'主人這才醒悟,去請那位客人。現在茂陵的徐福幾次上書說霍氏將有變故,應該加以防備。假使當初徐福的建議得以採納,國家現在就不會有割地封爵的花費,大臣也不會有謀反誅滅的禍患。”

皇上採納了這一建議,賞賜給徐福財物,後來又讓他在朝廷擔任了官職。 結草:編結草繩。銜環:銜來玉環。二者都源於感恩報德的故事,後來就用“結草銜環”表示感激對方的恩德而設法加以回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後漢書·楊震傳》注引《續齊諧記》:“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 春秋時代,魏武子有一個愛妾,沒有生育過兒子。魏武子得病的時候,對已經作了晉國大夫的一個兒子魏顆說:“我要是死了,就讓我這個愛妾改嫁。”過了一段時間,魏武子病得很厲害,又說:“等我死了,讓這個愛妾陪葬。”魏武子死了以後,魏顆就讓這個小妾改嫁了,並說:“得病嚴重的時候頭腦就會昏亂,我按照父親他頭腦清醒時的囑託辦事。”後來,魏顆領兵與秦國作戰。戰鬥中,魏顆看見有個老頭在用編結的草繩絆秦國的將領杜回。杜回被絆倒,魏顆因此俘獲了他。晚上,魏顆夢見了這個老頭,他說:“我就是您讓改嫁的那個女子的父親。您遵從您父親清醒時候的吩咐,沒有讓我女兒殉葬,我因此報答您的恩情。”

東漢楊震的父親楊寶九歲時到華陰山北,看到一隻黃雀被貓頭鷹撲擊,掉到樹下,又被螞蟻團團包圍。楊寶把它拿回家,放在小箱子裡,給它餵食黃花。過了一百多天,黃雀的羽毛長好,就飛走了。當天晚上,有個身穿黃衣的小孩來拜謝楊寶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您心地仁愛,樂於助人,我們非常感謝您的救濟。”給了楊寶四個白色的玉環,又說:“希望您的子孫品行潔白,以後能位列三公,就像玉環一樣。”楊震後來成為漢安帝的司徒、太尉,他為官恪盡職守,秉公辦事,勤政廉潔,不謀私利,最終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迷信者謂人死後靈魂附著於他人的屍體而復活。後比喻已經沒落或死亡的事物、勢力、思想等假託別的名義重新出現。 元·岳伯川《鐵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屍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屍還魂,屍骸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 元代岳伯川的雜劇,寫宋代鄭州孔目(衙門裡的高級官吏)岳壽因得罪權貴,驚恐而死。因為做官時曾指黑為白、扭曲作直,做了不少壞事,所以他在陰間將被叉入油鍋中烹炸。呂洞賓前往說情,並許諾救他復活,收為徒弟。可是岳壽剛死,屍體就被他妻子焚化。這時恰好另一地區有一瘸腿李姓屠戶病死,呂洞賓就讓岳壽的鬼魂借瘸腿李屠戶的屍身還魂。李屠戶突然復活,但靈魂已換成嶽壽的,所以復活的李屠戶就像完全失去記憶的人一樣,根本不認識圍在他旁邊的親人,因而鬧出許多笑話。劇中呂洞賓說:“岳壽,誰料想你老婆把你的屍體火化了,我現在讓你借屍還魂,屍體是小李屠的,魂靈是岳壽的。” 死灰復燃 斬草除根 腐朽的舊思想往往會藉屍還魂,我們應當提高警惕。 金蟬:蟬的美稱。蟬在成蟲時要脫去以前的殼。後用來比喻趁對方暫時尚未察覺,而製造或利用假象,趁機逃脫。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四折:“天也,我幾時能夠金蟬脫殼?” 元代著名劇作家馬致遠的《任風子》一劇,寫神仙馬丹陽度化屠夫任風子的故事。真人馬丹陽夜間觀氣,得知終南山甘何鎮有一位姓任的屠戶,號風子,有半仙之稱,於是便到鎮上點化他。馬丹陽準備先點化全鎮之人斷葷食素,以便迫使屠戶買賣做不起來,趁任風子前來報復時再引導他入道。任風子後來果然如此行事,他持刀來到草庵,要殺馬丹陽,卻反被馬丹陽的護法神所殺。他向馬丹陽索要頭顱,馬丹陽讓他自己摸摸,頭仍在自己身上,於是猛然醒悟,自願隨真人出家。馬丹陽命他擔水澆菜園,誦經修道,他的老婆帶著孩子來找他,他又在菜園中摔死了幼子,休棄了嬌妻。馬丹陽見他功行將至,打算再叫他看清塵世俗事的真相,然後引渡他歸於正道。於是幻化出他摔死的小孩來殺他,任風子在小孩讓他交出自己的頭顱時說:“老天啊,我什麼時候才能金蟬脫殼?”最終,任風子盡去酒、色、財、氣和人、我、是、非對修行的羈絆,修成了正果。 瞞天過海 甕中捉鱉 等警察包圍那個匪巢時,匪徒們已用金蟬脫殼之計溜走了。 涇河的水流清澈,渭河的水流渾濁,在兩條河水的交界處水流仍然清濁分明,不相混雜。後用來比喻優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卹我後。” 中的《谷風》是邶地的民歌,敘述一位婦女訴說丈夫喜新厭舊,自己遭受虐待和遺棄的痛苦心情。其中第三段說:“涇水因為渭水而渾濁,但在那兩條河流的交界處,清濁仍然分明。你們新婚快樂無比,對我卻毫不顧惜。你們不要走近我捕魚的魚梁(以土石築堤橫截水中,攔截水流以捕魚的設施),不要取走我架在魚樑上的魚簍。唉!其實我自己已被趕走而不能容身,哪裡還有時間考慮其他的事。”這位遭受拋棄的婦女把自己比作清澈的涇水,把鳩占鵲巢的婦女比作混濁的渭水,抒發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 賭博不是娛樂,娛樂不能賭博,兩者之間涇渭分明。 本指曾經受過箭傷,聽到弓弦聲而受驚墮落的鳥。比喻受過驚嚇,再遇到類似情況就會驚惶害怕的人。 《戰國策·楚策四》:“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台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將也。'” 《戰國策·楚策四》記載,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抗秦。趙國派魏加拜見楚國的春申君,問道:“你們考慮好主將的人選沒有?”春申君說:“我們考慮好了,打算讓臨武君為將。”魏加覺得不妥,就說:“我年輕時喜歡射箭,希望用射箭來譬喻這件事,可以嗎?”春申君說:“當然可以。”魏加說:“從前有一天,更羸與魏王一起呆在一個高台之下,抬頭看見了天上的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只拉空弦不發箭就可以給您射下天上的飛鳥。'魏王說:'照你這麼說,箭法難道可以達到這種境界嗎?'更羸說:'當然可以。'過了一會兒,有一隻大雁從東方飛過來,更羸只拉空弦就把它射了下來。魏王驚嘆道:'這樣看來,箭法真的有這麼神奇?'更羸說:'並不是這樣,這只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魏王說:'您憑什麼知道它受過傷?'更羸回答說:'它飛得慢而且叫聲悲愴。飛得慢是因為傷口疼痛;叫聲悲愴是因為長時間失群。創傷未長好,驚心未平息,在這種情況下,一聽到弓弦的聲音就會振翅高飛,從而創傷崩裂掉下來。'現在這位臨武君,跟秦作戰時曾經多次吃過敗仗,處境就像這隻大雁,所以不能做抵抗秦國的主將。” 井底的青蛙被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局限,見識有限而妄自尊大。後用來比喻見聞狹隘、目光短淺的人。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莊子在《莊子·秋水》中虛構了黃河之神河伯和海神若的對話。當時正值秋水豐盈的季節,秋雨不停地下著,千百條河流都注入黃河,使得黃河水流增大,以至於兩岸之間、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連牛馬都辨認不清。於是黃河之神高興地飄飄然起來,以為天下所有壯美的景像都集中在自己這裡了。他順流東行,到達渤海,再向東望去,是一望無際而不見水的邊界。於是河神開始改變自己自滿的神情,仰頭對著海神若感嘆說:“俗話說:'聽過許多道理後,以為再也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這種人,說的就是我啊。”海神若說:“井裡的青蛙不能跟它講大海,因為它被自己生存的住處所局限;只活一個夏天的蟲子不能跟它講冰,因為它被自己生存的時間所局限。見識短淺的人不能跟他講大道理,因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局限。現在你走出兩岸的重圍,看見無邊的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淺薄,就可以跟你講大道理了。” 為什麼不能跟井蛙講大道理呢?是因為它被自己生活的環境所限制。為了說明這一點,莊子又虛擬了井蛙和東海之鱉的談話。井蛙對東海之鱉說:“你看我多快樂啊!我高興了就跳到井欄上,再跳回到井裡;累了就在井壁的缺口裡休息;游水時則井水托住胳肢窩和腮下;散步時柔軟的淤泥漫過腳背。環顧周圍的小蝦、螃蟹和蝌蚪,沒有誰能像我這樣。而且獨占一井之水,在其中跳躍享受的樂趣,這也算是到了極點了,您為何不常進來觀賞觀賞呢?”東海之鱉聽了這些話,打算進去看看。但是左腳還沒有踏進去,右膝就已經被絆住了。於是它趕快後退,告訴井蛙關於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也不足以形容它的廣,用千仞也不足以形容它的深。大禹的時候,十年要漲九次水,但是大海不會因為漲水而溢出;商湯的時候八年要發生七次旱災,但是大海的水面也不見降低。大海不會因為時間的長久、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損,這就是東海最大的樂趣啊。”井蛙聽到這些,驚嘆不已,茫然自失。 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司馬遷,西漢人,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遣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出征匈奴。李陵帶領五千步兵,與匈奴輾轉相鬥,殺敵無數。匈奴舉全國之兵,層層堵截,李陵且戰且退,終因力量懸殊以及缺乏武器而被圍困在山谷內。因為救兵不至,李陵最終戰敗投降,全軍覆沒。 當時,朝廷對李陵的投降一派罵聲,漢武帝詢問司馬遷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司馬遷據實陳述,替李陵辯解,不料觸怒了漢武帝,遭受宮刑。恰在這時,任安因為捲入宮廷鬥爭,被判了腰斬的死刑。他寫信給司馬遷,希望能幫自己在皇帝面前說說好話。司馬遷於是回了一封信,即著名的《報任少卿書》。司馬遷在這封飽含激情與血淚的信中,敘述了自己投入監獄、遭受宮刑的前前後後,以及自己的身份、處境與心跡。既對自己因地位低下、身份卑賤而無力幫助進行了解釋,又對自己遭受宮刑後竟然還苟活於人世的原因進行了說明。其中說道,自己沒有錢財,沒有背景,沒有地位,是皇帝豢養著玩弄的對象,假如我領受死刑而死,就像九頭牛身上丟失了一根毛,自己的生命微賤得如同螻蟻。之所以選擇用宮刑代替死刑(漢代法律規定,死刑犯可以選擇交錢贖罪,也可選擇用宮刑代替),是因為《史記》尚未寫完,所以只能忍辱負重,苟且偷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