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105章 石門頌漢/佚名


(漢)佚名《石門頌》
在陝西省漢中市北十七公里處,有一段長二百五十公里的峽谷,因為這裡舊屬褒城縣,所以叫褒斜道。石門就位於峽谷南端的一段隧道。峽谷東西兩壁和褒河兩岸,鑿有漢、魏以來大量題詠,通稱《漢魏十三品》,其中包括著名的《鄐君開通褒斜道碑》《石門銘》《楊淮表記》等,其中,以《石門頌》最為著名。 《石門頌》,全稱《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摩崖書。在陝西省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隸書。東漢建和二年(148)刻。二十二行,行三十字、三十一字不等。有額,隸書“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九字。漢中太守王昇撰文,內容是嘉賞司隸校尉楊孟文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所以又名《楊孟文頌摩崖》。 我們常見的碑碣,是取石打磨成形,再刻文字(或圖畫)的。還有一種石刻文字,是利用天然石壁,稍作鏟削,即鐫刻文字的。後來,就稱這種刻於天然石壁的書法文字稱為“摩崖”(一作“摩厓”)。因為它們多在崇山峻嶺之中,不易被人破壞,但又往往受風雨侵蝕。

據清代葉昌熾《語石》說,在商、週以前,就已經有摩崖出現,“山顛水涯,人跡不到,且壁立千仞,非如斷碑之可礱為柱礎,斲為階甃,故其傳較碑碣為壽”。但是,也正因為它是刻在自然山崖石壁之上。石壁凸凹不平,又是空中作業,刻鑿非常艱難,所以法度一般不像碑刻那樣森嚴,往往奔放縱逸,奇趣天成。 《石門頌》就是摩崖刻石中最成功的一個。 摩崖刻石,尤其是《石門頌》,將隸書的整飭變為靈動,把規整變為奔放。它的筆劃,逆入逆出,含蓄蘊藉,橫畫不平,豎畫不直,行筆處又遒勁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鈞。轉折處或方或圓,又往往斷筆另起。筆劃橫豎撇捺粗細變化不大,就是燕尾或捺畫的末端,也不過分加重。其線條之流暢遒勁,在古代刻石中都是不多見的。

《石門頌》的結體最為人稱道。捭闔開張,於古拙中又見變化。字畫間那種偃仰向背,接引呼應,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匠心獨運。有時如長槍大戟、金戈鐵馬,有時又如春花秋月、暮雨朝雲。楊守敬說它“其行筆真如野鶴聞鳴,飄飄欲仙,六朝毓秀一派皆從此出”。 1971年,為了興修水利,整治褒河,在石門一段修建褒河水庫,包括《石門頌》在內的所有摩崖刻石都將被水淹沒。為了保護這批珍貴文物,便將《石門頌》等重要刻石十七件移入漢中市博物館珍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