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宋詞小百科

第5章 詞與音樂的關係

這是一個必須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 和詩歌相比,詞與音樂的關係更為密切。從理論上講,有不可歌之詩,卻無不可歌之詞。詞本來就是因為四、五、七言的詩歌形式過於整齊劃一,不能適應日漸多姿的音樂而出現的一種句式長短不一,體製或大或小的新的歌詩形式,並形成不同的詞牌。 什麼是“詞牌”呢? 如果你看過詩詞格律一類的書,它會告訴你,“詞牌”,即一首詞的形式要求。它包括了句數、每句的字數、每句的平仄、用韻的規定、分片與否這幾個內容。比如《清平樂》是一個詞牌,它就包含了這幾個內容:八句,分上下兩片,各四句。句式結構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上片句句押仄聲韻,下片一、二、四句押平聲韻。再加上每句的平仄要求,就會是下面這樣的格律(以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為例。斜體表示可平可仄,韻腳處加粗表示。):

清平樂(雙調四十六字) 平 仄平平 仄平平仄 仄平平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最喜小兒無賴, 平仄平 如果我們以為就像寫作近體詩一樣,只要符合上面的平仄用韻等要求來填寫就行了,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這忽略了詞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曲調。 每一個詞牌,實際上就是一首歌曲,旋律節奏是固定不變的(少數詞牌有變體,可能有兩種甚至兩種以上不同的唱法),詞可以填寫無數。遺憾的是這些曲譜絕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張炎《詞源》說:“音律所當參究,詞章先宜精思,俟語句妥溜,然後正之音譜。”又說:“詞以協音為先。音者何?譜是也。”也就是說,填詞的過程是先構思,然後寫出文稿,再看一看是否合於樂譜,也就是曲調,看是不是可歌,這樣才算完成了詞的創作。

我們常常會看到宋人在歌舞飲宴或朋友聚會的時候,詞人們即席填詞,馬上命歌伎演唱。歌伎們根本不需要準備和學習,一拿到稿子,立刻就能唱出來,原因是她們熟知每一個詞牌的音樂,只要按照固定的曲調,把歌詞裝進去演唱就行了。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有很強的情感因素的,不同的旋律,可以表現不同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也就是說,不同的詞牌,因為曲調不同,對於情感表現是有不同要求的。一般來說,宋詞的曲調偏於柔媚,適合表現那些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的情調。宋劉克莊在《題劉瀾樂府》中說“詞當葉律,使雪兒、春鶯輩可歌,不可使氣為色”,就是指此而言的。因此,用曲調比較歡快的詞牌去填寫憂傷愁怨情緒的文字,或者用曲調比較優美抒情的詞牌去填寫豪放曠達的文字,顯然是不合適的。

所以,詞的創作講究的是“倚聲填詞”。 什麼是“倚聲填詞”呢?每一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音樂。為了與音樂很好地配合,便於演唱,每一個詞牌的句數、字數、平仄、對偶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詞人再根據詞牌所要求的句式長短與平仄格式進行創作。這裡的“聲”,不僅僅是指平仄四聲,更重要的是指旋律曲調。 “倚聲”,一是要選擇與詞的情感表現相近的詞牌,二是要講究平仄用韻,讓演唱者不至“拗口”。葉夢得《避暑錄話》說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所謂“得新腔”,就是得到新的詞牌,嚴格地說,是得到這一新的詞牌的音樂和格式,但它是沒有歌詞的(或者本身含有一首原始的民歌),因此他們就請“善為歌詞”的柳永“倚聲填詞”。

是不是也有先有詞、再為之譜曲的情況呢?也有。卷一九四《唐紀》太宗貞觀六年載:“九月,己酉,幸興慶宮,上生時故宅也。因與貴人宴,賦詩。起居郎清平呂才被之管弦,命曰《功成慶善樂》,使童子八佾為《九功之舞》,大宴會,與《破陣舞》偕奏於庭。”胡三省《注》說:“才有巧思,故命以所賦之詩被之管弦以為樂章。”這是唐詩先有詞,再為之譜曲的例子。在宋詞,則叫做“自度曲”。 “自度曲”,就是創立一個新的詞牌,它不像從前的人創一個新詩格那麼簡單,因為這需要製定字數、句數、片數、平仄、用韻等規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為之創作一首曲調,使之成為一種定制,其他的人,包括他自己本人,都必須按照這個新詞牌的要求來填詞,比如《暗香》《疏影》《淡黃柳》《淒涼犯》《梅子黃時雨》《惜秋華》《西子妝》《夢芙蓉》《玉京秋》等。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周邦彥、姜夔、張炎、吳文英、周密等少數深通音律的人,才能有“自度曲”的原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