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元曲小百科

第2章 元史簡述

蒙古族本來是我國東北一帶的游牧民族,在公元12世紀左右逐漸強大起來。當他們的天才領袖鐵木真出現的時候,蒙古族已經註定要從一個被壓迫的弱小民族,變成一個縱橫歐、亞的強大民族。 1206年,也就是南宋寧宗開禧二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裡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意思是大多數人的強有力的皇帝),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但是對宋、金、西夏、吐蕃乃至俄羅斯、波蘭、德國等東歐國家和伊朗等小亞細亞地區國家、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來說,卻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蒙古和宋一樣,本來也是受金人的欺負的,當它強大起來以後,又正趕上金朝走向衰弱,所以在滅了西夏以後,就約宋一起對付金。這時,鐵木真已經去世,由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台(元太宗)繼位。 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金亡。蒙古人並沒有履行與南宋簽訂的條約,而是揮師南下,把南宋作為下一個進攻的目標。

1251年,鐵木真的孫兒蒙哥(元憲宗)繼位,開始大舉攻宋。南宋朝廷,奸相賈似道專權,謊稱勝利,依然是一派歌舞昇平、紙醉金迷。而各地的軍民,卻與蒙古大軍進行著殊死的鬥爭,蒙哥本人也死於合州(今四川合川)城下。 1260年(宋理宗景定元年),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元世祖)繼位。 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正式建國,取“大哉乾元”之意,號“大元”,建都大都(今北京),然後大舉南下,分兵三路進逼南宋都城臨安。終於在1279年(至元十六年)滅宋。與此同時,蒙古大軍又西征歐洲,佔領了東歐大片土地,再東征朝鮮,南下吐蕃(今西藏),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廣、勢力最大的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這個大一統的帝國,結束了南宋以來幾個政權同時存在而各行其是的混亂局面,給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複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元朝時期,聯繫歐、亞的道路通暢了,西方的宗教、文化、科技等都陸續傳入中國,而我國的羅盤、火藥、印刷術等也傳入歐洲,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蒙古是游牧民族,在征服各國的時候,採取的是殘酷的殺戮政策,稍加反抗,即遭屠城。史載,兩河、山東數千里,人民被殺幾盡,金帛、子女、牛、馬、羊皆被席捲而去。廬舍盡焚,城廓丘墟。即胡祗遹《民間疾苦狀》所說的“財貨子女則入於軍營,壯士巨族則殄於鋒刃,一縣叛則一縣盪為灰燼,一州叛則一州莽為丘墟”(見《紫山先生大全集》)。 元朝統治者把各族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漢人(包括北中國漢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等)、南人(南中國的漢人)。蒙古人最貴,其次是色目人,漢人已經很賤,而南人因抵抗最烈,被視為最下等之人。漢人和南人很少擔任高級行政官吏的,更不可能參預軍機。漢人和南人不許藏兵器,不許田獵,不許習武,不許養馬,不許聚眾祠禱、祈神、賽社,不許集市買賣,夜間戒嚴,不許點燈。蒙古人、色目人殺死漢人、南人,僅判出征。漢人、南人殺死蒙古人或色目人,則是死罪。這種民族歧視政策是終元之世都沒有改變的。

元朝統治初期,對經濟的破壞也是很大的。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不重視農業生產,讓大量的土地荒蕪。立國之初,蒙古貴族別達等就曾建議說:“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幸好成吉思汗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但是,這種情況在全國范圍內還是大量存在的。元人趙天麟在上書元世祖的時候就說:“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續文獻通考》卷一《田賦》)兩宋以來已經高度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遭到極大破壞。 但是,元代統治者也很快認識到發展經濟的重要意義,所以,在統一全國以後,忽必烈就多次頒發禁令,嚴禁軍隊和豪強圈地擾民,破壞農業生產,同時將荒地分給無田的農民,興修水利,蠲免賦稅,使農業生產一度得到恢復,社會也逐步安定。

元蒙統治者也試圖以中原文化來補充其統治,如興辦學校,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教科書,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確立程朱理學的地位等等,但都僅僅流於形式,而且儒學的影響力呈日益下降之勢。一方面元代諸帝的漢文化水平都不太高。雖然忽必烈比較重視漢文化,尤其是儒學,後來的仁宗、文宗和順帝的漢文化水平都較之前諸帝為高,但是,畢竟不能和唐、宋時期相比。尤其是讀書人的地位極低,待遇極差,很大程度遏制了文化的發展。 元代對宗教的崇奉是遠在儒學之上的。中原地區本土的道教,包括全真教、太一教、正一天師教,還有藏傳佛教在元代都大行其道,各地道觀寺廟極多,僧、道人士在元代都享有較高的地位。據《新元史·釋老傳》記載,佛教徒公開參與政治活動,八思巴被封為國師,“其弟子之號司空、司徒,封國公者前後相望,怙勢恣睢,氣焰熏灼,為害不可勝言”。西方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祆教(即拜火教)等也都得到傳播。其實元代統治者是懂得利用這些哲學和宗教信仰來幫助其統治的。元仁宗就曾經說:“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元史·仁宗紀》)

程朱理學以“存天理,滅人欲”為宗旨,南宋後期已經受到很多人的責難,元代思想遠較前代解放,對程朱理學的抵觸情緒就更大一些。元人王惲在《上世祖皇帝論故事書》中就指出,宣揚禮教“終無分寸之效者,徒具虛名而已”。 這種多元化的思想信仰,既是思想解放的一種標誌,也造成信仰一定程度的混亂。 儒學的地位不太高,表現在元代的讀書人地位是很低的。 封建社會的讀書人,自隋、唐以後,科舉幾乎是唯一的出路。雖然能夠考中舉人、進士的畢竟是極少數人,但是所有人都有一個追求的目標。元代立國以後,五十餘年不開科舉,後來也是時斷時續,幾乎所有的文人一下子都失去了方向,平日賴以進取的詩詞文章,現在變得一錢不值。讀書人的地位一下子降到了最低點。元代把人分為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見於南宋遺民謝枋得《送方伯載歸三山序》。 《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滑稽之雄,以儒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吾人豈在娼之下丐之上者乎?'”雖然是滑稽之語,但未必沒有根據。南宋另一個遺民鄭思肖在《心史》中也說:“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統轄。”只不過把“匠”換成了“獵”,把“娼”換成了“民”。 “儒”的地位是一點都沒有提高的。現在有的人認為沒有這樣的等級劃分,又沒有證據,倒還不如相信兩位南宋遺民的話。

元代統治者採取民族高壓和民族歧視政策,對漢人和南人進行殘酷的鎮壓和盤剝。元代統治者的生活是極其奢侈腐化的,他們對農業生產不重視,而官府橫徵暴斂,百姓賣兒賣女,流離失所。因此,從元朝建國之初,各地大大小小的起義反抗就沒有中斷過。元代末年,終於爆發了以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