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35章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303 2018-03-20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中庸》(節選) 2003年6月30日,溫家寶總理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表揚醫護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型肺炎聚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溫總理首先借用《中庸》中的“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勉勵廣大香港民眾,隨後,溫總理動情地說:“我們這個民族確實是愈挫愈奮,愈挫愈勇。”“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將推動民族的團結和進步;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這句話告訴我們,當遇到挫折與失敗時,不要將自己的失落和苦悶歸結於上蒼,不要將自己的過錯和失誤歸咎於他人,因為這是一種避世的膽怯,是一種利己的私心。就像射箭一樣,當射不中靶子時,要從自身尋找原因,要檢討自己技藝的不足。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這也是強調個人在道德修養上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性。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只有放棄無休止的抱怨,才能始終保持樂觀健康的良好心態,從而積極向上,有所作為。怨天尤人者,只能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荀子·正名》篇說:“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明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於慎行說過:“彰怨者多防,匿怨者自戕。”(《谷口筆塵》)我國漢代的道家經典《太平經》也說:“人無憂,故自壽也。” 在儒家看來,“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代表的不僅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個人修養的道德境界。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怕你沒有取得一定的位置,重要的是你拿什麼去自立。在儒家看來,人憑什麼自立,當然需要知識,再就是德行,更重要的還有人生的境界。孔子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具有快樂的人生情調,他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來概括自己一往情深的精神世界。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知到好,由好到樂,其實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為此,儒家經典《中庸》強調“中和”的思想。 《中庸》第一章即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總是平靜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做“中”。但是人的喜怒哀樂總是要表現出來的,表現出來的時候如果有節度,無過無不及,這就叫做“和”。如果人人都能保持中和的境界,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和諧向上,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這也正如孔子所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有追求的人向上進取,無所事事的人向下沉淪。向上者超越,向下者墜落。

溫家寶總理在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表揚各界戰勝“非典”聚會上引用《中庸》中的這句話,是告訴大家在面對這場災難時,不要怨天尤人,而要接受挑戰,趨利避害,共渡難關。正如溫總理2003年4月在北京大學看望同學們時所說:“這場災害對政府、對全國人民都是一場考驗。我相信,經歷這場考驗後,我們國家會更大踏步前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