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36章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394 2018-03-20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節選) 2005年3月5日下午3時許,溫家寶總理在聽取了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甘肅省代表們的發言後,針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當年工作的任務,告訴大家:完成這些任務,要靠大家的奮鬥。隨後,溫總理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要靠全國人民的長期艱苦奮鬥。西部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更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幹精神,依靠自己的雙手改變面貌。”

篇首所引《中庸》中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探究,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最後要切實地去實行。要么不學,學了沒有學會決不罷休。要么不問,問了沒有明白決不罷休。要么不思考,思考了沒有所得決不罷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決不罷休。要么不實行,實行了沒有篤實決不罷休。別人用一分的努力去做,我就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去做,我就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可以變得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就人生的道德行為與價值取向而言,中國儒家學者更側重於強調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積極進取。而正是這種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鑄就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道德品格與思想風貌,使之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在其諸多經典中所提倡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治學之道,刻苦學習、不甘人後的學習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拼搏精神,都是剛健自強、積極有為思想的體現。孔子提倡並努力實踐為崇高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他一生勤奮好學,鍥而不捨,如文所記“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曾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練多日,得到了師襄子的肯定,師襄子說可以了。可是孔子並不滿足,認為自己“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認為孔子已“得其數”了,可是孔子認為自己“未得其志”。又過了很久,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彈得不夠好。他反复鑽研,終於體會到了琴曲的真正內涵,直到能看到文王的形像在樂曲中表現出來才罷休。他的這種“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刻苦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這種“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生態度仍然蘊涵著巨大的精神力量。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是化用《中庸》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而來,是《中庸》中這句話的縮略和改寫。 《中庸》中蘊涵著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儒家精神的核心所在。而上述言辭正是儒家聖哲追求“止於至善”的人生體驗,惟其如此,才能實現儒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兼濟天下”的偉大抱負。這對塑造中華民族偉大品格和民族精神至關重要。溫家寶總理在會上引用這句話,意在勉勵西部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艱苦奮鬥的西部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這是一種拼搏、開拓的精神,但更多呈現的是一種隱忍、苦乾和堅持,它表現了西部人面對不利的自然條件和近代以來落後狀況仍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積極奮進的精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