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31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400 2018-03-20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顏淵》(節選)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節選) 2004年5月9日晚,溫家寶總理對英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期間,在中國駐英大使館,溫總理動情地向大家講述了中國駐英使館的由來:1876年,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了《煙台條約》,其中一條是清政府派欽差大臣到英國“道歉”,並擔任駐英公使。清政府派遣精通洋務的郭嵩燾率三十多人的團隊於1876年12月從上海乘船赴英,1877年1月到達倫敦。郭嵩燾使團住在波克倫伯里斯45號的一座四層樓房,這裡從此便成了中國駐英使館。在講述完這段不尋常的歷史後,溫總理感慨萬千:“那時候,我們國家是積貧積弱,在國外抬不起頭來。但是有一點連歐洲人都看得清楚,那就是中國人的美德,即使在屈辱的年代也表現得十分充分。……中國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美德也反映在現代的旅居海外的人身上。”

溫總理所引用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在中,這句名言出現了兩次,由此可見孔子對這一品德的高度重視。 篇首節選的文段一中提到的仲弓就是孔子學生冉雍。仲弓其人,以德行著稱。他向孔子討教有關“仁”德的問題時,孔子從三個方面做了闡發。首先要敬以持己。即無論出門還是使民之時,都應如見大賓,如承大祭。出門,即走出家門,或遠行,或訪友,均皆私人之行為;使民,即治理百姓,當屬公眾之事務;大賓,國賓;大祭,重大祭祀,諸如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無論是出門的私人行為,還是使民的國家事務,都應如見大賓一樣謙恭有禮,如參加重大祭奠一樣持重謹慎。其次要恕己及物。即自己所不希望得到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便是儒家所強調的“推己及人”理念的延伸。如果說前兩句講的是盡己之心為忠,這兩句則說的是推己及人的“恕”之道。如能推己及人,自會處處以自己之心去體會別人,也就能做到己之所不欲,決不施之他人了,所以張載說“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第三,能做到上面兩點,效果也是明顯的,即無論國邦之中還是家庭之內,均無人會懷有怨言。孔子對仁的闡發令仲弓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所以他說:“我雖不算聰明,但一定要認真按您所說的去做。”

篇首文段二中子貢向孔子請教一句能使自己受益終身的警語,孔子送給他的是闡發“恕”道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個字。如果說對仲弓的教誨,孔子還只是從仁德體系的建設角度提出要求,那麼對子貢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恕”德是一個人終身都應持守的道德規範。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體系中,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中心統治地位。儒家的道德理念也滲入國與家的每一個細胞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類名言警語,國人不僅耳熟能詳,且已內化成為人們為人處世的自覺行為規範。所以溫家寶總理將這八字警語視為“中國人的美德”,無論時空如何轉換,國人從未放棄這一美德。當然,在推崇這一美德之前,溫總理對積貧積弱時代中國外交悲情史的追溯,不僅有對國人堅持這一美德的讚嘆,似乎還有著另一層面的深刻思考:己所不欲固然應勿施於人,己所欲呢?也未必都可以施於人。而當年以英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列強,紛紛將他們之所欲,強行施於善良的中國人民,加重了中國近代社會深重的苦難。這或許是引用這兩句話的弦外之音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