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歷代帝王詩詞鑑賞辭典

第23章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稱帝后改名曌(zhao),并州文水人。唐高宗皇后。武則天十四歲被太宗選入宮,封為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為尼。後高宗復召入宮,先立為昭儀,繼而立為皇后,參預朝政。高宗病死,太子李顯繼位,即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后身分臨朝稱制。不久,廢中宗,立四子李旦,即睿宗,專擅朝政。 690年,廢黜睿宗,改國號為“週”,自稱“聖神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史載:武則天巧慧,多權術。在位期間,創殿試、開武舉,破格用人,召集有才能的文人進宮,注重農業生產,注意改善民族關係,鞏固了“貞觀之治”的成果。 705年,中宗復位,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卒,稱則天大聖皇后,葬乾陵(高宗陵附近)。

三山十洞光玄籙,玉嶠金巒鎮紫微。
武則天於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巡幸中嶽嵩山,大宴群臣於石淙,君臣飲酒賦詩十七首,其中一首就是武氏的《石淙》。這首詩熔寫景、敘事、抒懷於一體,是武氏傳世詩作中較好的一篇,收載於《全唐詩》卷之五。 石淙山位於河南登封縣東南三十五里處,峰巒疊聳,溪水繞流,為一邑奇觀。石淙河是這座山中的主要河流,源出於嵩山東谷,一路陂陀屈曲從地中行,至告成鎮約六里處,匯聚成潭。兩岸崖石陡峭,形如刀切,崖下潭水洞黑,深不可測,以其形狀取名車箱潭。潭南有一巨石突立水中,石頂平整,可容數十人,世稱樂台。河水至此兩分,恰似碧綠匹練,懸掛兩邊。北崖有一天然石洞,內有一平方石板,據說武則天到此遊覽,常宿其上,故洞稱娘娘洞,石稱娘娘炕。娘娘洞北有一洞穴,臨洞口可觀賞魚躍,所以俗稱觀魚洞。北崖上刻有久視元年武氏君臣飲宴時吟誦的詩篇,南崖上刻有奉宸令張易之撰寫的《秋日宴石淙序》,詩與序均為文學名士薛曜手書。當日侍宴奉和“聖制”者除張易之,尚有武三思、張昌宗、薛曜、楊敬述、於季子等人,他們的和詩均載於《全唐詩》卷八十。由於這次飲宴,此處得名“石淙會飲”,為中嶽嵩山的名景之一。 《石淙》詩所描繪的正是石淙一帶的景觀。

首聯兩句,從遠處大處著筆,寫出石淙一帶山勢的險要形狀。第一句中的“三山十洞”,三山為確指,據《名山記》載,嵩山確有三大主峰,“中為峻極峰,東曰太室,西名少室。”至於十洞,則不一定為確指,不過極言洞穴之多而已。除了上舉的娘娘洞、觀魚洞之外,據《述徵記》載,“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山下各有石室也。”石室就是洞穴、岩洞。 “籙”:舊時帝王自稱其天賜的符命之書為籙。 “玄”:有深奧神妙之義。這句詩的大意是說,石淙周遭的山色洞景實在壯美,以致為帝王的承天之運增添了光輝。第二句中的“玉嶠金巒”極言山峰之高峻與陡峭。 《爾雅·釋山》:“山小而高,岑;銳而高,嶠。”《說文》:“巒,山高而銳。”“紫微”:指帝王的宮殿。這句詩的大意是,宛若金玉鑄成的高聳入雲的山峰,如同衛士一樣鎮守著京城帝都。這是因為嵩山位於唐東都洛陽東南郊的緣故。

頷聯兩句,從風調雨順等自然天侯的角度,頌揚石淙一帶的得天獨厚與對唐王朝京畿的雨露潤澤。這兩句如同前兩句一樣,既是對眼前景物的即興描摹,也是對帝王天命的自我標榜、炫耀。第一句中的“均”字,有調和、調節的意思;“標”:標示,標誌;“勝壤”:即優越美好的地方。第二句中的“交”,有互相交錯之意;“畿”:舊時稱京城管轄的地區。 綜觀首頷兩聯四句,於寫景之中兼營抒懷,情景交融,熔匯得較為自然。 頸聯兩句,首句寫峰之高,次句寫澗之深。一高一深,錯落有致,日色雲影,交相輝映。如果說首聯兩句是遠距離的全景寫意之筆的話,那麼頸聯兩句則是近景的特寫鏡頭。仰頭望去,眼前的萬丈(一仞為八尺,接近一丈)高峰高入雲天,以致把太陽的光色都擋住了。這既是寫峰之高,也是狀日之暮。俯首而視,腳下的千丈(一尋八尺,也近一丈)深澗,飄蕩著團團霧氣,彷彿穿上了白雲裁制的衣裳。這裡的“萬仞”與“千尋”雖然都是誇張之詞,但也誇節有度,不失分寸。因為峰與澗相比,畢竟是峰顯得更高些。這裡的“藏”字與“落”字,不僅前後對仗工穩,而且也把被描繪的客體——高與幽澗擬人化了,讀來顯得格外生動、形象,彷彿眼前的景物具有了生命與活力。

尾聯兩句,點明巡遊飲宴盛事,並對群臣向晚應召的景況作了扼要的典型的描繪。第一句中的“仁智”是對君臣的誇讚之詞,敘述武氏決定要在石淙筵賞群臣;第二句短短七個字,既敘事又寫景,內涵十分豐富。以“雕鞍”指代群臣,“薄晚”標示此行的時間,“雜塵飛”活畫出當時君臣們的遊興之高與巡遊隊伍趾高氣揚態勢。這裡詩人用了修辭學上的借代手法,既簡練準確,又蘊藉生動,表現了詩人寫詩練字造句的功力。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天授二年(691年)冬天,武則天忽然遊興大發,要游上苑。但上苑一片白雪,樹木凋零。這時有位大臣出主意,讓武則天下一道聖旨令百花於次日齊放,武則天就寫了這首詩。寫完後,命人在苑中焚燒,以報知花神。詩的題目寫明皇帝發布命令,將於臘日駕臨上苑遊玩。 “臘日”指農曆十二月八日。古代獵取禽獸於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為臘日。 “詔”為皇帝發布的命令。 “幸”指皇帝駕臨。 “上苑”為上林苑的簡稱,是皇帝遊玩、打獵的園林。

前兩句詩寫明下詔原因:因為皇帝明天要到上林苑遊玩,所以火速報告花神。後兩句詩寫明下詔內容:花兒必須在當夜開放,不要等明日早晨被風吹開。四句詩簡單明確,語氣斬釘截鐵,毫無迴旋餘地。 “火急”、“須”、“莫待”等詞在句中接連出現,表現了皇帝的口吻。詩中充滿了豪邁的氣勢,激盪著一種不可違抗的巨大力量,洋溢著女皇主宰一切的磅礴氣概。這既反映了武則天剛強、自信的性格,又從中表現了盛唐氣象,也透露了封建帝王為所欲為、專制獨裁的淫威。 傳說此詔下後,第二天一早,上林苑中百花齊開,映著茫茫白雪,煞是好看。武則天大喜。這時侍從報告單有牡丹未開,女皇轉喜為怒,命令用火燒牡丹,以示懲罰,但牡丹燒焦了也不開。武則天下令,將抗旨的牡丹移出上苑,貶往洛陽。此後,洛陽的牡丹獨盛,連那燒焦了的牡丹也成了新品種——焦骨牡丹。

這則故事富有神話色彩。有人說這是武則天托術以移唐祚。因冬日花開,“百官咸服其異”。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