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

第46章 七律·到韶山

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 毛泽东 1716 2018-03-20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週年了。 ,故園三十二年前。 ,黑手高懸霸主鞭。 ,敢教日月換新天。 ,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之久的家鄉韶山,逗留到27日午後離開。短暫的時間裡,他到南竹坨山上拜謁了父母墳墓,察看自己舊居上屋場,還暢遊了韶山水庫。他向社隊幹部了解生產情況,看了公共食堂,到韶山學校與孩子合影。他走訪農家,慰問烈士家屬,26日晚邀請親屬、師友、父老鄉親歡宴一堂,給大家敬酒。晚宴結束,回到韶山招待所(今韶山賓館松山一號樓),往事縈繞,心潮難平,寫下了《到韶山》的詩稿。

在韶山的行程中,毛澤東在父母墓前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在上屋場的舊居父母遺像前說:“我母親頸上生了一個包,穿了眼,只因為是那個時候,要是現在不會死。”在灶堂溝處說:“1920年冬,我們兄弟姊妹就圍在這爐子邊烤火。我說服他們離開家鄉,他們後來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自己的臥室看到閣樓時說:“我和毛福軒等同志在這裡開過多次會議,研究發展黨的組織和如何開展鬥爭等問題。”他還到毛福軒家慰問烈士遺屬賀菊英。由此可見,毛澤東回到韶山,觸景生情,凝神思索,憶及在過去的苦難、鬥爭、犧牲的景況,今天綠浪起伏的千頃稻田,落日餘暉中,勞作的人們從容歸來,是先烈們的英勇奮戰贏來的。 於是毛澤東提筆寫下:“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別夢”是因為相隔久遠,往事悠悠,現實成了夢境。 “依稀”有迷離恍惚之感,是夢境的渲染。 “逝川”,已經流逝的往昔歲月。 “別夢依稀”與“逝川”是一致的,表達回憶的感受。一個“咒”字則體現了強烈的感情色彩:憤恨、沉痛、悲恨交集、不堪回首。這是由32年前的1927年的特殊情況造成的。

1927年既是風起雲湧的大革命時期,又是風雲突變的革命轉折關頭。那年1月,毛澤東到韶山考察農民運動,開座談會,聽韶山黨支部匯報,發表演講,忙了三天三夜。毛澤東離開韶山後三個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5月21日,反動軍閥許克祥在長沙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達萬人之多,製造了血腥的“馬日事變”。 7月15日,寧漢合流,大革命歸於失敗。面對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召開了“八七”會議,決定走武裝反抗的道路。毛澤東到湖南舉行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上井岡山,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光輝起點。經過22年百折不撓的奮鬥,從井岡山走到北京,建立了新中國,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又是十年過去了,現在,毛澤東站在故鄉的土地上,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三十二年前”動人心魄的景象凝結為“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二句,這是農民革命武裝與蔣介石反動派的對抗。 “紅旗”之紅,“黑手”之黑,是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又是相互對立的森嚴壁壘。 “捲起”,寫風起雲湧之勢,“高懸”,寫殘酷鎮壓之實,“農奴戟”與“霸主鞭”再次凸顯兩個階級的對立。 三十二年前的星星之火,終於發展成燎原之勢,原因在於革命人民擁有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這就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奮起反抗,堅持到底,因為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理想。 “多壯志”指充滿凌雲之志,所以義無反顧,前仆後繼。 32年間,一個小小的六百來戶的韶山沖,就有148位革命烈士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有毛澤東的六位親人:楊開慧、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毛楚雄、毛岸英,有毛澤東親自創建的韶山黨支部的五位同志:毛福軒、鍾志申、龐叔侃、李耿侯、毛新梅。烈士的鮮血結出了豐碩的革命成果,天地更新,日月重光,新中國誕生了,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前進。由此可以理解毛澤東韶山之行的所作所為,理解詩中的一個“咒”字。

結末“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寫韶山沖稻浪滾滾,豐收在望,人人奮發,安居樂業,這是革命先烈“換新天”理想的實現,也是對長眠地下的先烈的最好告慰。發展生產,建設祖國,人人爭先,是先烈革命精神的發揚光大。這一聯的思想內容承上延伸,大有拓展。從意境上看,前面激烈鬥爭,腥風血雨,這裡炊煙裊裊,風景如畫,完全不同的景象,體現換了新天;從詩人的感情言,則由激憤而舒緩,由沉重轉喜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