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

第33章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 毛泽东 3284 2018-03-20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落花時節讀華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 ,觀魚勝過富春江。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1949年是中國革命歷程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解放戰爭贏得全國性勝利,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年的3月25日,毛澤東由西柏坡“進京趕考”,到達北平,在西苑機場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式,檢閱了部隊,晚上在頤和園益壽堂設宴招待各界人士。柳亞子參加了白天入城式和益壽堂的宴會,興高采烈,曾賦詩三首,其中暢敘與毛澤東的深厚情誼:“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換到今茲。珠江粵海驚初見,巴縣渝州別一時。”熱切企盼解放軍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長江自昔非天塹,逆豫何曾幸瓦全。百萬大軍南下好,夫差授首甬東天。”但是,僅僅隔了三天,3月23日,柳亞子寫了《感事呈毛主席》,大發牢騷,甚至要學嚴子陵那樣歸隱,回到故鄉分湖去。

此時正是多事之秋。 4月1日,國共兩黨開始和平談判。 4月20日,國民黨當局拒籤和平協議,緊接著毛澤東主席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過大江,摧枯拉朽,4月24日南京解放。毛澤東揮筆寫下“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詩句。 在此期間,毛澤東要思考多少問題,要決策多少大事,正所謂運籌帷幄,日理萬機。但是,他沒有遺忘柳亞子先生的“感事”,在南京解放之後不久,即提筆酬答柳亞子先生。 為什麼呢?毛澤東曾總結中國革命勝利有三大法寶:黨的建設、武裝鬥爭和統一戰線。正當人民解放軍向南方挺進,全國解放指日可待之時,對“感事”的柳亞子酬答,是統戰工作的需要。做民主人士的思想工作,共商國是,籌建人民共和國,堪稱頭等大事。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從追敘與柳亞子的交往開端,“飲茶粵海未能忘”。那是毛澤東與柳亞子的初次會面,時在1926年5月,地點是廣州。當時國民黨召開二屆二中全會,毛澤東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代理宣傳部長,柳亞子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他們兩人都反對蔣介石提出的違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準備篡奪國民黨大權的《整理黨務案》。政見相近,又都屬詩人氣質,於是兩人相對品茶,愜意暢談。柳亞子1941年給毛澤東的詩中也寫過“雲天倘許同憂國,粵海患難共品茶”。 “品茶”、“飲茶”,並非單純的朋友之間的應酬,而是憂國憂民情懷的交流,在當時則主要是抨擊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的排擠和打擊,憂慮革命前途。那時的柳亞子,對孫中山敬仰,對蔣介石憤慨,對共產黨人敬慕,這給毛澤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未能忘”和“難忘”都是感情的記憶,但也有小小的區別,“未能忘”更具理想的思索。

“索句渝州葉正黃”,指毛澤東和柳亞子的第二次會面。 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1日,為了製止內戰,實現國內和平,毛澤東毅然接受蔣介石的邀請,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柳亞子當時也在重慶,他在1945年8月30日於重慶曾家岩與毛主席相見,“賦贈一首”中寫道:“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兩人促膝談心,毛主席誠懇指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對此,柳亞子作詩稱之為“與君一席肺肝語,勝我十年螢雪功”。其間,柳亞子向毛主席索詩,“乃得其初到陝北看大雪《沁園春》一闋。”“葉正黃”點明時序是秋天。對於在重慶的一段交往,單拈出“索句”一事,完全符合詩人交往的特點。廣州一別,柳亞子給毛澤東寫了許多詩,比如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他寫的《存歿口號六首》中有:“神烈峰頭墓草青,湖南赤幟正縱橫。人間毀譽原休問,並世支那兩列寧(孫中山、毛潤之)。”毛澤東三次打敗蔣介石對蘇區的“圍剿”,他賦《懷人四載》:“平原門下亦尋常,脫穎如何竟處囊。十萬大軍憑掌握,登壇旗鼓看毛郎。”毛澤東這次來重慶早就準備把舊作《泌園春·雪》送給柳亞子,作為多次贈詩的回報。這不僅是詩人之間風雅的交往,也是志趣相投的革命者之間的珍貴情誼。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這是毛澤東和柳亞子的第三次會晤。毛澤東曾於1918年到北京,1919年春離京,1949年再來,相隔正好三十一年。三十一年間,以共產黨人為代表的革命者,歷盡無數艱難曲折,經受血與火的洗禮,終於站到了勝利的門檻上。正在這時,讀到了柳亞子滿腹牢騷的詩篇。這樣的牢騷,與勝利時刻不和諧,與時代使命不協調。這就需要對柳亞子進行勸慰。因此,緊接著趨“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牢騷”而“太盛”,究竟柳先生有哪些牢騷呢?在《感事呈毛主席》中至少有三大“牢騷”,一是“說項依劉我大難”。這有兩解。從當時的形勢看,指國共和談。因為1949年3月26日,電台廣播了一條重要新聞:由周恩來等組成的中共代表閉將於4月1日與以張治中等組成的南京政府代表團舉行和平談判。這完全出乎柳亞子的意料。當年在廣州,柳亞子看透蔣介石的本質,曾向惲代英等建議暗殺蔣介石。這次到了北平,詩作呼籲人民解放軍迅速渡江,活捉蔣介石。現在聽到和談的消息,就像要劉邦、項羽言和一樣,他感到困惑,他感到不解,十分憤懣。另從個人處世言,“說項”來自唐代楊敬之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贈項斯》)“依劉”來自《三國志·王粲傳》,王粲依附劉表,但不為劉表所重用。明代張羽《寄劉仲鼎山長》:“向人恐說項,何地可依劉?”“說項依劉”是要我等說別人的好話與自己得不到重用,這太難為了。兩種解讀各有千秋,可以並存。

“牢騷”之二是“奪席談經非五鹿”。 《漢書·朱雲傳》說朱雲駁倒了善談的五鹿充宗,奪其講席。柳亞子是以被非難被排擠的五鹿充宗自比。有人曾經說到柳亞子身為民革秘書長卻連代表民革參與新政協的資格也沒有;出席文協籌委會,但只為列名常委。雖然不必一一坐實,但藉此表達在名位上被貶抑的牢騷是確鑿的。 “牢騷”之三是“無車彈鋏怨馮驩”。馮驩客孟嘗君門下,三次彈鋏,一怨“食無魚”,再怨“出無車”,三怨“無以為家”。有人以“出無車”為例,說柳亞子一到北平就要求到碧雲寺孫中山靈堂祭奠,但一時無法提供專車而未能成行。總之,馮驩之怨,是屬於計較個人待遇之類的牢騷。 “一之為甚,豈可再乎”,柳亞子層層疊疊的牢騷,所以毛澤東稱之為“太盛”,太多太多的煩惱,患得患失的焦慮,與年老體弱的柳亞子極不相宜,所以勸慰他“防腸斷”,不能讓太多的牢騷損害身心健康。這是相知幾十年的老朋友的關切與愛護,體現了樸實無華的情誼。

緊接著,又從哲理的高度予以啟迪:“風物長宜放眼量。”面對萬事萬物,都應該開闊胸襟,靜心衡量;都應該站在高處,看得深遠;都應該著眼全局,分別緩急。反之,局限於一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計較個人名位,忘卻革命事業,這都是不作長遠考慮的短視行為。從“飲茶粵海”到還歸“故國”的漫長歷史時期中,歷經坎坷,終歸勝利,證明了“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歷史經驗。這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異曲而同工。 “防腸斷”、“放眼量”,滌於情,喻於理,如此熱情開導,當然事半功倍。 詩的結句“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承上言,闡明事理之後提出具體規劃:放棄歸隱,留在北京,共商國是。從酬答言,是針對“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的回應。當時柳亞子住在頤和園,取其所居眼前之景著筆,“觀魚勝過富春江”。規勸柳亞子不要學嚴子陵而回故鄉歸隱,留在北京,共享一生為之奮鬥的革命事業勝利的喜悅,參與建國大業。 “莫道昆明池水淺”,也許昆明池水淺,但故人情、人民情並不淺;昆明池水並不淺,只是未能“放眼量”而覺得淺吧。這份深情厚誼、這份重大責任遠遠勝過離群索居的歸隱生涯啊。事實正是如此,柳亞子讀了毛澤東的這首酬答詩後,很受感動,接連和了好幾首詩,決定留在北京,出席了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為新中國建設出謀劃策。這首詩哲理、政情、詩意兼容,“風物長宜放眼量”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


開天闢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 ,無車彈鋏怨馮驩。 ,肝膽寧忘一寸丹。 ,分湖便是子陵灘。 原註:分湖為吳越間巨浸,元季楊鐵崖曾遊其地,因以得名。餘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勝村。第宅為倭寇所毀。先德舊疇,思之淒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