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陶淵明詩文鑑賞辭典

第14章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陶淵明詩文鑑賞辭典 陶渊明 1590 2018-03-20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製,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 乙巳歲,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這年初陶淵明擔任江州刺史劉敬宣(官號建威將軍)的參軍,三月奉差使去京都建康,這詩是途中泊舟於錢溪所作。錢溪,即梅根冶(今安徽貴池梅埂),這是當時沿江的一個有名的港口。這里風光秀麗,南邊不遠就是九華山(當時叫九子山),江上看九華,向為詩人歌詠的佳境。此詩的前半寫在此“看山川”,後半是感懷。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已積”,這裡指時日已多,“好”,甚也。開頭他就說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這告訴我們,他曾來過這裡,而且說這話時,往日的印像一定在記憶中復現了。 “歲月好已積”又是個感嘆句,表達出了既有久違的遺憾、又有重遊的喜悅那麼一種心情。下面兩句就自然出來了:“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這見出他多麼喜愛這個地方,似乎看不夠;當他將眼前所見與往日的印象進行對照時,又會感到多麼親切。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初遊某地從陌生中會產生新鮮感,再遊時又會從熟稔中產生親切感。蘇軾初遊廬山曾寫有這樣一首小詩:“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初入廬山三首》其一)陶淵明於此“晨夕看山川”,大概像是如對故人吧。 “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這是他看山川時的一個突出印象,寫得清新、細緻。 “微雨”、“清飆”(此即清風之意),透出春天美好的氣息,高林經微雨一洗潤,會越發青綠可愛,空中鳥的翅膀在清風的舉托下,會盤旋得更加自如。這裡的環境多麼優美、寧靜,又不禁叫他感嘆起來:“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這些物類看來都還是這般美好,淳樸的鄉風一點都沒有改變啊。這都是舊地重遊所得到的美好印象。

“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這裡他自我責備起來了:我是乾什麼的,這樣風塵僕僕奔走在道路上?這種自責是由錢溪這里江山之美、居人之樂引起的,轉得雖陡,其實自然。 “一形似有製,素襟不可易。”“一形”,指個人的形體,“有製”,受到牽制、約束。這裡是說自己奔走道路是由於職任的製約。中間又用個“似”字,這不定之詞表示出自己並不十分看重這官職,扔掉它並不困難。 “素襟”,平素的懷抱,即歸隱田園,他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下面就說“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離析”,離開。陶淵明此次出仕時間很短,這裡說“久”,日日夢想,見出他確實“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歸去來兮辭》)。 “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這兩句是說,我一定要回到田園中去,這決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樹那樣堅定不移。這裡暗用了孔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話,這個誓願是發得很重的。 《飲酒》十九有“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裡”,與這兩句意思相似。下半這八句,頭兩句自責,後六句兩句一層,反复表明自己的歸耕之志,一層深似一層,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終懷”、“諒哉”這些詞語進行呼應,把他的心情表現得十分強烈。

陶淵明寫有四題五首行役詩,首首都表達了對田園的懷戀,而各首寫作時間和背景並不相同,這說明了他厭惡仕途、嚮往自然的思想是一貫的。就在這首詩寫後的幾個月,他寫出《歸去來兮辭》,永久地離開了使他感到“違己交病”的仕途。與另幾首行役詩相比,這首詩的結構顯得整齊些,兩半勻稱,界限分明。在情景關係上,另幾首差不多是山水的紆曲、險阻引起行役之嘆,而這首則是寫山川之美,由異地之美引起對故園之美的相關聯想,讀來似乎讓人覺得親切些。引起這種相關聯想也許是錢溪此地的山川風光與柴桑的山川風光相似的緣故,此詩謂“晨夕看山川”,兩年前作者於鄉居中寫“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飲酒》其五。按古直、逯欽立謂此組詩作於元興二年即四○三年)情形是很相似的。今天我們如果有興趣對兩地風光實地考察一下,或許能證明這個推測並非虛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