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無夢樓隨筆

第17章 《文史雜抄》-(141-150)

無夢樓隨筆 张中晓 2378 2018-03-20
(一四一) 內容正確(有理),學也識也;氣韻生動有氣,才也華也。兩者不可兼,蓋人之氣質有以限之。或浩首窮典,穿穴群經;或刻燭揮毫,下筆璨然。兼而有之者,千年數人而已。中土論文,貴理洞與氣盛,然兩者不可兼也,猶窮經之道,性理與考據之互為水火也。 (一四二) 易三百八十四爻,天道之輪廓也;詩三百十三篇,人情之色相也。範圍天地之不過,曲盡萬物而不遺,易之能力也;包括人心之廣袤,顯現情性之隱微,詩之姿態也。 易可詩也,一易可以數万物之情;詩可易也,眾情之有一定之理。 詩中有易,如鶴鳴知陰陽之互化。易中有詩,如:易曰,自強不息。易之動力在人之能振作(意志);詩曰,人涉嚭否。詩之關鍵在人之自宜斟酌。 (自己有主為詩易之共同立足點。)

以易解詩,自無囿於情慾一偏之蔽;以詩明易,當有不陷觀念枯索之拘。蓋人情多變化,而變化則易也,易道深埋於人情變化之中;觀念本生活,生活著人間表像也,詩意常能使觀念生動 活潑富有實感(插上翅膀)。詩易雖異,豈可以視為冰炭哉?聖人之道一貫而已。 (一四三) 裴頠《崇有論》,利欲可損,而未可絕,有也;事務可節,而未可全,無也。讀者深列有形之累,盛稱空無之美,遂薄綜世之務,賤功利之用,高浮游之業,卑經實之實,人情所徇,名利從之。於是立言籍於虛無,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職,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故悖凶吉之禮,忽容止之表,凌長幼之序,混貴賤之級,無所不至。夫萬物之生,以有為分者也。故心,非事也,而製事必由於心;不可為心為無也。匠,非器也,而製器必須於匠,不可謂匠非有也。由此可觀,濟有者,皆有也,虛無奚益於有之群生哉?

無夢樓案:道在天下,其無而未始不有者乎?亦有而未始不無者乎?夫道本有,而有者,非粗跡也,一無之著見耳。道本無,而無者,非幻妄也,一有之蘊蓄耳。何宴之論,見於無,遂以虛無為宗,而遺夫形而下者;裴頠之論,見於有,遂以形器為機,而遺夫形而上者,皆不知理之言也。誠知理矣,宜有則有,烏能強之使無?宜無則無,烏能強之便有?形器森列,不足為空虛之累;空虛寥廓,未嘗為形器之拘。雖無思無為,而天下之故,未嘗不應也;雖開物成務,而寂然之體,不嘗有擾也。此則聖人之正道也,而何、裴爭執一偏。 (一四四) 一部周易,皆盲素位,位在潛而潛,潛有潛之道存。位在躍而躍,躍有躍之道存。言易者,貫乎識勢之重輕,時之變易。

一部周易,要在知懼,變皆有度,過度則危。易者,貫於不陷危道而明於憂患也。 天下之理,以亢深為至。 《易》者,極深研亢之學也。易之為道,其所以至精至變,而為人之所尚者,皆神之所為也,本一心之至精,以究至深之理;本一心之至變,以通至微之端。 乾:"亢龍有悔"。無夢樓案:惟聖人有亢而庸人無亢,猶龍之有亢而凡介無亢。蓋凡介伏處泥塗,唯為人狎耳。龍在末難狎,始有憑高厲物之具,彼世之庸人,時末至,地未尊,而好為雄奇陸 上,此罔也,非亢也。 《邵伯溫見聞前錄》,康節先公於書本無所不讀,獨以六經為本,蓋得聖人之深意;平生不為訓解之學,嘗日,經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蓋屋,床下蓋床,茲惑矣。所謂陳年生活者也。故有詩日,陳言生活不須衿,自量中才皆可了。以老子為知易之體,以孟子為知易之用。

《易·澤火革》,小人革面。小人僅可使之革面,已為道化之極,若欲使之豹變,堯舜亦不能也。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一四五) 一部周易,貴在擇位。大易之道,唯在其當。孔子學易,期於擇時而寡過。人事萬變,包於六位,隨時隨事,必有合焉。觀其辭而玩其占,言在時空間條件考慮事變也。因此任何時事,必追否泰之機,每歷禍福之變,自然之機不可違也。聖人唯當躍則躍,當潛則潛。 (一四六) 孔子論詩,但云興觀群怨,又云溫柔敦厚之定矣。孟子論詩,但云以意遂志,又云言近而指遠,足矣。不料,今之詩流,有三病焉,其一,填書塞典,滿紙死氣,自矜淹博;其二全無蘊藉,矢口而道,自誇直率;其三,講聲調而圈平厭以為譜者,戒蜂腰鶴膝疊韻雙聲以為嚴者,校翻然獨得之秘。 。 。 。 。 。

無夢樓案:袁枚之"性靈"說,源出中郎。雖主自我,實含封建之放縱,其以王次回之《疑雨集》貶沈歸愚之《清詩別裁》即一例。近人苦之為獨刨性,個性化,多樣化者,亦一偏也,沈偏於枯,衰偏放蕩,二者皆封建性之美感世態。雖令精華,終汩糟粕。一不當心,則以格律為嚴肅,誤性靈為自由矣,戰鬥美學必須辨之。 (一四七) 要以哲學家的語言來說話,不以鏢客的語言來說話。應當是明徹的智慧,而不是熱烈的激昂。壬寅年元旦誠筆書此於無夢樓。 (一四八) 蘇威對隋文謂孝經一卷足以立身治國,此與趙普之半部論語同一夸誕。威當文帝創業之初,不與其謀是矣。及江都既敗,僭竊並起,威以八十故老,奔走王竇之間,以延旦夕,其如何能實

踐其言乎?是以出誇誕之言者,每多違己之行也。無夢樓案:誇誕之言欺人之談,每出於陰謀家與捐客之口。趙普半部論語,陰謀家欺人之談也,其譎詐心情洞然可見。宋史趙普傳,普曰,臣以半部論語,助太祖得天下,半部助陛治天下。云云,然則"得"之半部"治"之半部,皆論語也,以裝飾其言行不一致,翻覆無常之本意耳。言其或"得"或"治",均合聖人大道也。既自吹自擂,又自欺欺人。欺世盜名者,必善學之。 (一四九) 取古人精義之學,用今語翻譯,則為應時;用我語翻譯,則為創造;用外語翻譯,則為結合等等,反之亦是。是謂成熟,是為貫通。

無夢樓案,學問貫通之道,唯在拿古今中外學說之概念加以比較異同耳。 (一五0) 無夢樓日,欲為學問,當有二途。 一日貫通,在於拿古今中外之概念加以比較異同,蓋或同一概念在不同學說有不同之解釋,或不同概念解釋同一內容,或同語異義,或異語同義。取諸眾說,加以比較,當見紛紜諸說,實出一途,門戶之爭,均為誤會。 二日博學。學問者,事實資料與經驗之積累也。因之廣蒐資料,比較異同,提要鉤玄,羅列眾相,眾人所無,奧秘在焉;前人所缺,智人所遺,創造生焉;諸說所缺,新說成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