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故道白雲

第6章 26-30

故道白雲 一行禅师 14828 2018-03-20
26.水也會上升的 七日後,佛陀對重返菩提樹的森林,感到異常興奮。他在那裡過了一夜。大清早,他來到尼連禪河畔給縛悉底一個驚喜。他們在岸邊坐著談了很久,直至佛陀提醒他繼續割姑屍草以供水牛之需。佛陀自己也幫他一把,然後才離開他,前往村里乞食。 翌日下午,一群村童來到森林探訪佛陀。縛悉底全家也有到來。善生更帶來了她所有的朋友。他們十分高興再見到佛陀。每人都留心細聽佛陀告訴他們別後這一年裡所發生的事。佛陀答應縛悉底會在他年滿二十歲的時候,回來接他往作比丘。那時,縛悉底的弟妹都應該可以照顧自己了。 小孩們告訴佛陀,在過去幾個月,附近來了一個由婆羅門領導的教團。他們有五百信徒之多。他們不像比丘,沒有剃頭。他們把頭髮梳了辮子後,再綣起在頭上作髻。他們信奉火神。婆羅門的名字叫迦葉。見過他的人都對他十分尊重。

第二天早上,佛陀渡河來到迦葉大師的教團。他的信眾住在很簡陋的茅舍。他們所穿的都是用樹皮造的粗衣。他們都不入村乞食,但村民都會自動拿食物來供養他們。而且,他們也飼養一些禽畜以供食糧和作祭品。在與迦葉的一個門徒談話中,佛陀得悉迦葉精通吠陀教典,並且品德很好。他又知道迦葉有兩個弟弟,而他們也都是奉火教和有自己的門徒的。他們三兄弟都相信火是宇宙的本原要素。優樓頻螺迦葉很受他的兩個弟弟擁戴。那提迦葉和他的三百門徒住在北面大概一天行程的尼連河岸。伽耶迦葉則和他的二百個門徒集居於伽耶。 迦葉的門徒帶佛陀去他師傅的寮房與他會面。雖然迦葉年事已老,但他仍非常精神和靈敏。當他見到這個年輕民師的儀表,他便立刻對這位來客生起好感,待他以上賓之禮。迦葉禮請佛陀坐在門外的一個樹頭,然後兩人款款而談。佛陀對吠陀的熟悉,令迦葉感到非常驚訝。但他更想不到的就是,吠陀裡一些連他也未能清楚了解的概念,佛陀竟已把它們掌握得明明白白。佛陀向他解說阿闥婆吠陀和梨俱吠陀裡的一引起非常深奧的篇章後,迦葉才發覺他自己以為明白的,其實都未得要領。更令迦葉嘆為觀止的,就是這個年輕僧人對歷史、教典和婆羅門儀軌的深厚認識。

那天中午,佛陀接受了迦葉的邀請,和他一起用膳。佛陀整齊的把外衣摺作坐墊,坐在上面留心專注地默默的吃。看見佛陀的安祥態度和威嚴面容,迦葉也被感染得默不作聲。 那天晚上,他們繼續暢談。佛陀問道:“迦葉大師,你可以為我解釋祭火能導致解脫的原因嗎?” 優樓頻螺迦葉沒有立刻作答。他很清楚知道一個普通或表面的答案,是很難滿足這位與別不同的僧人的。迦葉先解釋為什麼火是宇宙的要素。而它的來源就是大梵天。在教團的祭火殿裡,不停都有一炬聖火燃點著。它就是大梵天的象徵。阿闥婆吠陀經典裡有提及對火的拜祭。火就是生命。沒有火,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火是光、曖、和太陽的能源。它能令植物、動物和人類生存。它可趕走陰暗,抗衡寒冷,和帶給眾生喜樂與生命力。火令食物可能熟食,又可以使人們在死後得與大梵天重聚。正因為火是生命之源,所以它就是大梵天本身。火神阿耆尼,只是大梵天下千萬化顯現象的其中一個。在祭火壇上,阿耆尼的形相是雙頭的。一個像徵著火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另一個則代表著火作出的犧牲和它往生命之源的回歸。祭火者奉行四十種拜火儀式。一個信徒是要守戒、修異行、和勒於念經才可以達到解脫之道。

迦葉自己是很反對那些以權力在社會上欺壓來取利滿足私慾的婆羅門。他認為這些人都只是利用誦經行儀以圖利的。而傳統婆羅門教的聲譽也就是因為這些婆羅門的存在而被損害。 佛陀問道:“迦葉大師,你又對那些認為水才是生命之根本要素人,和只有水才能使人潔淨,因而可與大梵天結合的思想有什麼看法呢?” 迦葉猶豫了一會。他想起千百數的人,那一剎正在恒河和其他的聖河裡沭浴著,以求清洗罪業。 “喬答摩,水並不能真正使人解脫。水是向下流的。只有火才向上升。我們死後,身體也是因為靠火才得以變煙而上升。” “迦葉大師,那就不盡對了。天上的白雲也是水的一種形體。因此,水也會上升的。其實煙本身也不過是蒸發了的水而已。雲和煙最終都會還歸為液體狀。我相信你也一定知道萬物都在循環不息。”

“但萬物都是來自同一根本原素,所以它們都會回復到那種原素。” “迦葉大師,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倚靠而生存。就如我手裡這塊樹葉。泥土、水份、熱力、種子、樹、雲、太陽、時間、空間一這全部都是導致這塊樹葉得以存在的因素。就只少了一樣,樹葉也是無法生存的。所有的生物,不論有機無機的,都是因互緣而生起。一樣事物的來源,就是萬事萬物。請你細心參詳一下。難道你看不到我手上這塊樹葉,是因應宇宙萬法的相互關係,甚至包括你的察覺力在內,才能如是嗎?” 已經是黃昏時份,將近入黑了。迦葉邀請佛陀在他的房舍度宿。這是他一向以來對任何人首次作出的同樣邀請。不過,他又在是未遇到過一個這樣不凡的僧人。但佛陀以習慣獨睡為理由拒絕了。他說寧願在祭火殿裡度宿,未知可否。

婆羅門說:“過去幾天,一條大蛇在祭火殿裡出沒。我們想盡辦法,也沒有把它趕走。你不要睡在那兒了,朋友,我恐怕會有危險。就是這個原因,我們最近也只好在外面行祭儀。請你還是到我的房子裡睡,比較安全。 佛陀答道:“請不用擔心,我住在祭火殿是不會有危險的。” 佛陀回想起他在荒山野外苦修時的情形。猛獸在他身邊走過也沒有傷害他。有時他靜坐,巨蛇會在他前面爬過。他知道如果小心不令動物驚怕,它們是不會傷害人的。 看見佛陀這樣堅持,迎葉唯有這樣說:“如你真的想在祭火殿裡睡,當然可以。你喜歡住多久也絕不是問題。” 那天晚上,佛陀進住祭火殿。中央的祭壇燒著一炬很多臘燭燃起的火。房間的一邊放著一堆室外祭儀用的檀香木。佛陀相信大蛇必定是在木堆中,因此他便在另一邊禪坐,以摺起了的外衣作墊。他一直坐至深夜。將近禪坐完畢的時候,他看見大蛇盤捲在房間中央凝視著他。佛陀輕聲的對它說:“好朋友,為了你的安全,你應該返回森林中去。”

佛陀的聲音帶著愛和諒解。大蛇慢慢伸長,爬出門外。佛陀也伸展開來,躺在地上睡覺。 當他醒來,明亮的月光正從窗外照到他的睡處。十八日的月亮,是份外皎潔光明的。他想到在月色裡行禪是會非常寫意。他於是拍拍外衣上的塵灰,把它穿上,然後行出了祭火殿。 破曉時份,殿裡不知何故起火。看見的人都立即大叫求援。雖然每人都到河邊挽水救火,但火勢凌厲,很難控制。最後,五百個信徒也只得看著祭火殿付諸一炬。 優樓頻螺迦葉也在觀看的信徒群內。當他想到前一天還與他談得那樣投契的年輕僧人時,他心里哀痛不已。他估計這位才德兼備的僧人已必葬身火海。如果喬答摩肯到他的房子,他就仍然活著了。還在沉思之際,佛陀卻出現了。因從遠處也看到火焰,佛陀便立刻回來看看可以幫得上什麼。

鬆了一口氣,迎葉興奮地走上來,執著佛陀的手,說道:“我的朋友喬答摩,真感謝上天,你仍活著啊!你真的沒事!我高興極了!” 佛陀把手搭在婆羅門的肩膊上,笑著說:“謝謝你,我的好朋友。我真的沒事。” 佛陀知道當天優樓頻蝶迎葉將會舉行一個法會。除了他的五耳個門徒,還有鄰近最少一百個村民參加。講座會在午飯後舉行。佛陀意味到他的在場有可能令迦葉不自然,因此他便往村里乞食去。接受供食後,他行到蓮池附近進食。之後,他整個下午都留在那兒。 下午稍後,迎葉前來找他。看見佛陀在池邊,他便說:“我的朋友喬答摩,我們午食時都在等你,但始終你沒有出現。為何不與我們共進午食?” 佛陀表示當法會進行時,他不想在場。

“為什麼你不想參加我的法會呢?”迦葉問道。 佛陀只是微笑。婆羅門也不再多問。他知道這個年青僧人看穿他的心思。喬答摩真是考慮周詳和替人設想了! 他們坐在池邊詳談。迦葉說:“你昨天曾說,一塊樹葉是因著不同的助緣才成就出來。你也說人類的存在和產生也同樣是這個道理。但當這所有的外緣都消失時,那些個體又往那兒去了?” 佛陀解答道:“一向以來,人類都被常我這個觀念系縛著,以為事物都有個別永恆的存在性。我們相信人死了,其個體仍然存在而更會與他的本源大梵天合一。但迎葉,我的朋友,這實在是世代以來令我們迷失方向的基本誤解。 “你是應該知道萬法因緣生,萬法也因緣而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就是我在禪定中所親證的因緣生起法。在真實的體性上,根本沒有什麼是獨立或永恆的。也沒有個體,無論高級或低級。迎葉,你有嘗試去觀想你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嗎?一個人是這五蘊的結合。它們就像連一樣恆常原素都找不到的河流,永無止息地變幻著。”

優樓頻螺迎葉沉默了一段時間。接下來,他問道:“那你是否提倡無生論?” 佛陀微笑搖頭。 “不。無生論只是密茂的狹見中其中的一個狹見。這個觀念一如有永恆個別體的觀念般錯誤。迦葉,請你看著蓮池的水面。我並不是說蓮花和水都不存在。我只是說,水和蓮花都是因應著許多其他因素的相互關係而產生的,而這全部的因素,又沒有一樣是有個別或永恆性的。” 迦葉抬起頭來,望著佛陀。 “如果說無我,為何我們又要修道以達解脫呢?是誰會得到解脫?” 佛陀深深的望著這個婆羅門朋友的眼睛。他的目光像太陽般光芒,同時卻又如月色般溫柔。他微笑著說:“迦葉,從你自己的內心找尋答案吧。” 他們一起回到教團。優樓頻螺迦葉堅持這夜要把自己的茅房讓給佛陀。而他自己則會用了他首座弟子的房舍。佛陀從而體會到,迦葉的弟子對他們的大師是何等的尊敬。

27.世法燃燒 每天早上,迦葉都會帶些食物來給佛陀,以免他要到村里行乞。午食之後,佛陀會獨自在林蔭小徑或蓮池附近散步。稍後,迦葉便會與他在樹下或池邊切磋。與佛陀長時間的相處,更令迦葉明白到佛陀是如何的有智慧和德行。 一天晚上,滂沱的而勢一直延至天亮。尼連禪河的兩岸,水位都暴漲成災。附近的農田民居都被洪潮所淹。船艇四出救人。雖然迦葉的信眾可以及時登上高地,但他們卻沒找到喬答摩的踪影。迦葉派出數隻小艇去尋找他。最後,他才被發現站在遠處的山上。 洪水退得一如它暴漲的怏。第二天早上,佛陀持著缽走往山下,到村里視察村民受水災影響的情況。幸而沒有人被淹斃。村民都告訴佛陀,因為他們沒有太多財物,所以損失也自然輕微。 迦葉的門徒,開始重建他們被火燒去的祭火殿和在水災中被沖掉的房子。 一天下午,正當佛陀和迦葉一起站在尼連禪河畔時,迦葉說道:“喬答摩,那天你對我說有關觀想一個人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之後,我曾修習這種靜思觀想,而開始明了一個人的感受和思惟是可以斷定他一生的質素的。我也體會到在那五條川流裡,其實真的沒有任何恆常之性。同時,我也了解到所謂的獨立個體,是虛幻不實的。我唯一不明白的,就是如果我們既無自性,為何還要修行出世之道?得到解脫的會是誰?” 佛陀問道:“迦葉,你承認痛苦是實相嗎?” “喬答摩,我當然接納痛苦是生命的實相。” “你同意痛苦的產生是有原因的嗎?” “我是同意有痛苦,就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迦葉,當痛苦的原因存在,痛苦也存在。當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也就應該消除。” “對,我可以明白當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本身也自然會消除。” “痛苦的主因是無明,又即對世間實相的錯誤見解。認為非恆常的是恆常就是無明。認為無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無明。貪欲、瞋罣、嫉妒以及無數的苦惱都是由無明生起。解脫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體會萬法的無常、無自性和互因互緣的關係。這才是消除無明之道。擺脫了無明,痛苦也就被超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解脫本身根本就沒有必要有自我的個體。” 優樓頻螺迦葉默默地坐了一會,說:“喬答摩,我知造你所說的都是你所親證的。你的話並非表達概念而已。你說解脫是從精進禪定以洞悉事物的真相而得。那你是否認為所有的行儀、拜祭和誦經都是沒用的?” 佛陀指向河的對面,說:“迦葉,如果一個人想渡河到對岸,他會怎麼做?” “如果水是淺的,他可以涉水過河。如果是深的,他便要泅水或坐船了。” “我也同意。但如果他不能涉水、泅水或坐船,那又怎辦呢?又如果他只懂得站在此岸望著對岸,祈求對岸來到他的跟前,那你又會對這個人有什麼看法呢?” “我會說他是十分的愚蠢!” “正是如此,迦葉!如果一個人不消除無明和知見的障礙,他是過不到河到解脫的彼岸的。就是他一生祈禱,也是徒然!” 迦葉忽然大哭起來,伏在佛陀腳下的地上。 “喬答摩,我己荒廢了大半生。請你現在收我為徒,給我一個機會跟你修學解脫之道。” 佛陀摻扶迦葉起來,說道:“我絕不會遲疑收你為徒,但你的五百徒眾又怎樣呢?你走了之後,有誰可以帶導他們?” 迦葉答道:“喬答摩,讓我明天早上跟他們說吧。明天午後,我會讓你知道我的決定。” 佛陀說:“優樓頻螺的村童都稱我佛陀。” 翌日清晨,佛陀往優樓頻螺村里乞食。之後,他又前往蓮池那兒坐。下午,迦葉前來找他,告訴佛陀他的五百弟子也同意皈依佛陀為師。 第二天,優樓頻螺迦葉和他的信眾把鬚髮剃掉,將頭髮連同所有祭火神的器皿,全都扔進尼連連河裡。他們向佛陀鞠躬行禮,並三次讀誦:自皈依佛,我此生修行大道的導師。自皈依法,它是了解與慈愛之道。自皈依僧,生活在和諧和覺察之中的團體。他們讀誦三皈依句語的聲音,回遍整個森林。 授戒的儀式完畢,佛陀為這些新比丘講說四聖諦,和怎樣觀察自己的呼吸、身體和心念。他又教他們如何乞食和在靜默中進食。他更囑咐他們要把從前所飼養作為祭品和食糧的牲畜釋放。 那天下午,佛陀與迦葉和他的十個大弟子會面,替他們講說醒覺之道的基本道理和商討有關組織僧團的最好方法。迦葉是個精於這方而的領導人。與佛陀商討後,他便安排有能力和經驗的比丘,去訓練年少的比丘,就像佛陀在鹿野苑的製度一樣。 第二天,優樓頻螺迦葉的弟弟那提迦葉,與他的門徒震驚地來到找他的長兄。他和住在優樓頻螺下游的三百弟子,前一天看到很多的辮子和火教祭具在河裡飄浮。他們因此恐怕教團和兄長遭遇浩劫。當那提迦葉抵達優樓頻螺時,剛巧是行乞時間。當他一個人也沒看到的時候,他便真的以為教團必遇害無疑。但當比丘們逐一乞食回來,他們才知道原來教團已立願皈依喬答摩這個當人。當優樓頻螺迦葉和佛陀回來時看到弟弟,他十分高興。他請弟弟與他到林中散步。他們出去了好一段時間。回來的時候,那提迦葉宣布他與他的三百弟子也想皈依佛陀。他們兩兄弟又派人往找另外的兄弟伽耶迦葉。就這樣,在七天之內,伽耶迦葉也和他的二百個弟子一同受戒成為比丘。他們三兄弟一向都以相親互愛見稱。他們分享著同樣的理想,一起成為佛陀的虔誠弟子。 一天行乞後,佛陀召集所有的比丘到伽耶的山上來。幾百個比丘與佛陀及迦葉三兄弟默默進食。午食完畢,他們全部把視線轉向佛陀。 佛陀平靜安祥地坐在大石上,開示道:“比丘們,所有世法都在燃燒。什麼在燃燒?六樣感官一眼、耳、鼻、舌、身、意一全部在燃燒著。六樣所感的塵境對像一色、聲、香、味、觸、法一一全都在燃燒著。六種意識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全鬱都在燃燒著。他們是被貪、瞋、痴之火焰燃燒。他們也是被生、老、病、死和痛苦、焦慮、煩躁、恐懼和絕望的火焰燃燒著。 比丘們,每種感受,不論是甜是苦或非甜非苦,都在燃燒著。感受的產生是來自感官、感官的對象和感覺意識。感受是被貪、瞋、痴之火焰所燃燒。感受是被生、老、病、死和痛苦、焦慮、煩躁、恐懼和絕望的火焰所燃燒。 “比丘們,不要讓貪、瞋、痴的火焰把你們吞噬。清楚體會一切法的無常性和互依性,以免成為由感官、感官的對象和感覺意識所形成的生死巨輪中的奴隸。” 九佰個比丘留心細聽著。每人都深受感動。他們都高興找到了一條教他們看透世法的實相以達到解脫之道。堅定的信心在每個比丘的心坎內澎湃。 佛陀在伽耶逗留了三個月,以便教導比丘們,而他們都有很大的進展。迦葉兄弟成為佛陀的得力助手,替他分擔教導僧伽的工作。 28.棕樹林 佛陀要離開伽耶前往王舍城的時刻終於來臨了。那天早上樓頻螺迦葉請佛陀允許讓整個僧團的比丘送他一程。佛陀本來不想,但迦葉令他明白到九百個比丘一起同行並不是想像中的麻煩。王舍城附近一帶有很多樹林可供他們歇宿。至於乞食,他們可以到那裡很多的村莊甚或城都裡,與當地的居民結緣。更何況他們的數目,已開始超出了伽耶居民所能供應。在王舍城,一切反而會更方便。看到優樓頻螺迦葉這麼通曉摩揭陀的情況,佛陀便答應讓比丘們同行。 迦葉兄弟把比丘分成三十六隊,每隊二十五人。每隊又分配一個年長的比丘負責帶領。這樣的安排,對各比丘修行上的進展,更有幫助。 他們共需要十天時間才可到達王舍城。每天早上,他們都會到小村落裡乞食,然後再到樹林或田野裡用食。吃完之後,他們又再開始分成小組而行。所有見到比丘們寧靜地緩步而過的人,都在心裡下很深刻的印象。 將近抵達王舍城的時候,優樓頻螺迦葉帶頓他們進入棕樹林,申怒波林廟宇的所在地。棕樹林就在城都以南兩裡。第二天早上,比丘們持著缽入城裡乞食。他們單列排行,分成小組,踏著平穩緩和的腳步。他們安祥的持著缽,雙眼直向前望。依著佛陀的指示,他們沒經挑選過貧富的站在每間屋前一會兒。如果沒有人出來,他們便繼續往下一間。當他們默默地等待著的時候,他們會留心地靜觀呼吸。而他們受供之後,都會鞠躬表示謝意。對食物的好壞,他們從不置評。有時,在家人會在供食後請出丘解答一些有關世法的問題,而比丘都會很認真的盡力替他解答。比丘會告訴在家人他是屬於喬答摩佛陀的僧團。他更會為在家人講說四聖諦、在家五戒和八正道。 全部的比丘都會在午前回到棕樹林去靜靜午食。然後,他們就會聽佛陀的開示。下午和晚上,都是用來禪修的。因此,過了午後,就再沒有人會在城中見到比丘們的踪影。 兩個星期之後,幾乎全城都察覺到佛陀僧團的存在。在清涼的下午,很多在家人都會來到棕樹林與佛陀見面和求學醒覺之道。在佛陀還未有機會去探望他的朋友之前,年青的頻婆娑羅王已聽聞佛陀在城中的消息。他肯定這位新來的導師就是他在山上認識的那個年青僧人。於是,他下令起駕前往棕樹林去。很多馬車尾隨著他的座駕,因為他還邀請了上百的德高望重婆羅門教士和學者同行。當他們到達林邊,大王帶著王后和他的兒子阿合世太子先行下車。 佛陀知道大王親臨,便與優樓頻螺迦葉親自出來迎接他和其他賓客。比丘們正在泥地上圍坐著等待佛陀說法。於是佛陀便請大王、王后、太子和賓客一起坐下來。頻婆娑羅王把所有他記得名字的朋友都介紹給佛陀認識,另一些婆羅門則需要自作介紹。眾多的來賓中,有很多都是熟讀吠陀或來自不同宗教派系的。 他們大都聽過優樓頻螺迦葉的名字,更有一些從前與他有過面緣。但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聽過佛陀的名字。他們看到迦葉這樣尊敬這個比他年輕得多的釋迦喬答摩,都感到非常詫異。他們嗎喁喁細語,大家都想弄清楚究竟喬答摩是迦葉的弟子,還是迦葉是喬答摩的弟子。察覺到這種紛亂的揣測,優樓頻螺迦葉站起來,上前行向佛陀。他合上雙掌,恭敬地說得很清楚:“喬答摩,覺悟者,我這生最尊貴的導師一我是你的弟子,優樓頻螺迦葉。請讓我獻上至深的敬意。”跟著,他三次伏在地上跪拜佛陀。佛陀摻扶迦葉起來後,請他坐在他的身旁。全部的婆羅門都靜止了。當他們望過去見到那九百個穿著衲衣的比丘莊嚴的坐著,他們對佛陀的敬意更倍加深切。 佛陀講說醒覺之道。他解釋一切事物的無常性和互依性。他告訴他們醒覺之道能消除妄見和超越痛苦。他解釋禪定和了解是要從守戒而獲得。他的聲音響如洪鐘、暖如春日、柔若微雨、壯似狂潮。超過一千人在於聽著。沒有一人敢大力呼吸或把衣衫移動以免打擾佛陀的妙音。 頻婆娑羅王的眼睛一刻比一刻明亮。他感到越聽越益開懷。他的很多疑問和煩惱都逐一消散。他的臉上掛了一個燦爛的微笑。開示完畢,頻婆娑羅王合掌站立起來。他說:“世尊,我年幼時有五個願望。現在我都得償所願了。第一個願望是加冕為王。這我已得償了。第二個願望是在今生遇到一個開悟了的導師。這也得償了。第三個願望是有機會禮敬這位導師。這在今天得償了。第四個顧望是有這樣一個導師給我指點真理正道。這亦在今天得償了。而第五個願望就是能夠明白了解覺者的教化。我剛才已連這個願望也得償了。世尊,你的妙教令我對世法得到很深的理解。懇請世尊你收我為你的在家弟子吧。” 佛陀微笑,表示接納他的要求。 大王禮請佛陀和他的九百比丘,在月圓之日全到王宮接受他的供養。佛陀欣然答應。 其他的賓客全都起立禮謝佛陀。其中二十人表示希望被受納為徒。接著,佛陀和優樓頻螺迦葉陪同大王、王后和小太子阿阇世一起步出林外。 佛陀知道不到一個月,兩季便將來臨,那時便沒可能回到家鄉去。於是,他決定與九百比丘在棕樹林多留三個月。他知道三個月的修行,會使僧團在他要離開時更為鞏固和安定。他將會在春天這個晴空嫩葉的季節離開。 頻婆娑羅王立即展開籌備供養佛陀和比丘的盛宴。他打算在宮中的名貴磚地大堂接待他們。他下召所有人民在街上結採掛燈來歡迎佛陀和僧團。他也同時邀請了很多其他人參加,包括政要和他們的家屬。就是與未到十二歲的阿阇世太子年紀相若的小朋友,也在邀請之列。很清楚佛陀和比丘們都不會希望因為他們而大開殺戒,他便下令只可烹製美味的素餚作供。他們共有十天的時間準備。 29.緣起 接著下來的數個星期,許多求道者都前來請求受式為比丘。他們其中有很多都是有學問的富家子弟。佛陀的大弟子主持授戒儀式和教導新比丘的基本修行法。又有很多青年男女來棕樹林求受三皈依。 一天,憍陳如主持近三百人的皈依儀式。禮畢之後,他替信眾講說佛、法、僧三寶。 “佛陀是醒覺者。一個醒覺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體性。因此,一個醒覺的人是不會被虛幻、恐懼、瞋怒和慾望所纏繞。一個醒覺的人是個自由的人,心裡充滿和平和喜悅,愛和諒解。我們的導師,喬答摩大師,就是一個全然醒覺的人。他引領我們在此生修正我們的不察,使我們也覺醒過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我們都可以佛性。佛性就是覺醒和超越所有愚癡無明的本能。如果我們都修習察覺之道,我們的佛性便會一天比一天明亮起來。總有一日,我們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與喜悅。我們必需在自己心內尋找我們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寶。 “佛法就是導致醒覺之六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幫助我們超越無明、瞋怒、恐懼和慾望等籠牢之道。它能導致自由、平和與喜悅,又能使我們去愛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愛是醒覺之道上的兩個最美麗的果實。佛法就是第二件至寶。 僧伽就是修行醒覺之道的群體,一起並肩同修佛道的人。如果你想修行以獲得解脫,群體共修是很重要的。獨修的人往往在修行上會遇到障礙而影響他達到醒覺。因此無論是比丘或在家信眾,都應該皈依僧伽。僧伽就是第三件至寶。 “年青人,今天你們是皈依了佛、法、僧。有它們的扶持,你們便不會漫無目的或迷失方向,而會在覺悟之道上成就真正的進步。我自己皈依三寶已有兩年了。今天你們也發願同修。讓我們一起為皈依三寶而慶祝。這三件寶石固然自無始以來已經在我們心中存藏著。讓我們現在一起修行解脫之道,以使這三件珍寶從我們內裡發出光芒。” 這些年青人被憍陳如這一席話深深激勵。他們都感到心內湧一股新生的活力。 同一時期,佛陀又收下了兩個很傑出的門徒加入他的僧團。他們就是捨利弗和目健連。他倆本來是住在王舍城的著名苦脩大師刪阇耶的弟子。刪阇耶的信徒叫簸利婆羅阇迦。舍利弗和目健連是很要好的明友,而兩人都因為聰明豁達而極受尊崇。他們彼此曾互相承諾,誰光證得大道,便會立即告知對方。 一天,在王舍城看見馬勝比丘乞食,舍利弗便立刻被馬勝的安祥儀容所攝。他想:“這人似是已證大道。我早知會找到這類人的!我要問他的導師是誰和他的教義是什麼。” 舍利弗加速步伐去趕上馬勝,但又突然停了下來,以免打擾比丘的安靜行乞。舍利弗決定等他乞食完畢才上前請教他。馬勝的缽盛滿之後便身離。這時,舍利弗合掌體敬,說道:“沙門,你散發著平和穩定。你的德行和體解力從你行路的姿態、臉上的表情和你的一言一笑都表露無遺。請問你的導師是誰,你在那裡修行,而你導師所教的方法又是什麼?” 馬勝望瞭望舍利弗,然後很親善地微笑。他答道:“我是在釋迦族的喬答摩大師門下修習的。他又被稱為佛陀。他現時正居於棕樹林的申怒彼林廟宇附近。舍利弗的眼睛為之一亮。”他的教義是什麼?你可以和我分享嗎?” “佛陀的教理深廣絕妙。我也未有全部把它掌握到。你應該親自去聽教於佛陀。” 但舍利弗繼續央求馬勝:“我請求你,就是一字半句也好,請你與我分享佛陀的教誨吧。它對我會是如珍似寶。我遲些定會親臨受教的。” 馬勝笑笑,然後誦了一首很短的偈頌: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 舍利弗頓覺心開意解,心內如泛起了一片強光,完美無瑕的正法在那裡一閃而過。他向馬勝鞠躬禮謝之後,便趕往找他的好友目健連。 當目健連看到舍利弗的一臉光采,他便問道:“我的兄弟,什麼使你如此興奮?難道你已找到了真理大道?請快告訴我吧!” 舍利弗把事情一一告訴了目健連。當他把偈頌向目健連誦來,目健連也覺一閃的強光燃亮了他的心懷。他即時看到宇宙彷如一個交織相容的羅網。此是因彼是,此生因彼生,此非因彼非,此滅彼滅。在明了緣起法之後,萬物有始創者的信念自然消散。他現在明白怎樣可以中斷生死之輪。解脫之門在他眼前即時開啟了。 目健連說道:“兄弟,我們一定要立刻去見佛陀。他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導師。” 舍利弗雖然同意,但卻提醒他說:“不過,對一向信賴我們為他們長老的二百五十名簸利婆羅阇迦兄弟們,我們又應該怎辦呢?我們不可以毅然離開他們的。我們必需先告訴他們我們的決定。” 於是,他們去到簸利婆羅阇迦慣常聚修的地方,對他們解釋要離開此地去跟佛陀為徒的抉擇。聽到這個消息,簸利婆羅阇迦感到十分傷心。沒有他倆的引導,他們都沒信心維持下去。因此他們也表示希望追隨他們,也成為佛陀的弟子。 舍利弗和目健連往見刪阇耶大師告訴他這個情形。他懇求他們說:“只要你們留下,我便會將教團交由你們掌管”他同樣地說了三次,但舍利弗和目健連己立定了主意。 他們說:“敬愛的師父,我們起初求道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解脫,而並非想做宗教領袖。如果我們不懂真理正道,又怎能領導別人呢?我們必定要尋訪喬答摩大師,因為他已找到了我們一直以來尋找的大道。” 其他的簸利婆羅阇迦隨著舍利弗和目健連在刪阇耶面前伏在上禮辭,然後他們便起程離開了。他們抵達棕樹林後,一起伏在地上望陀收他們為比丘。佛陀為他們宣說四聖諦之後,便接納了他們加入僧團。這次授戒儀式之後,在棕樹林的比丘數目達一仟二佰五十之多。 30.竹林 那是月圓之日。佛陀與他的一仟二佰五十個比丘持著缽進入王舍城內。他們踏著平穩緩和的腳步。城裡的街道上佈滿了彩燈和鮮花。人群擠在街道兩旁歡迎佛陀和僧伽。當比丘們行到大路的交匯點,蜂擁的民眾實在令佛陀和比丘們無法通過。 正當優樓頻螺迦葉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手持六弦西他琴,邊彈邊唱的年青伙子走出來。他的歌聲清脆如銀鈴。當他從人群中行過的時候,他們都讓開給他通過。這一來,佛陀和比丘們也都可以才繼續前行了。迦葉認出這個樂者是一個月前才在他的引領下皈依三寶。他唱著的歌詞深深表達著他的感受: “在這清新的春晨, 大覺者穿過我們的都城, 一仟二佰五弟子隨行, 腳步緩和、平穩,祥光遍照。 一邊陶醉在年青人的曲中,群眾一邊望著佛陀在他們前面經過。歌者繼續唱: “身為您的弟子,感恩安慰, 讓我們歌唱,歌唱您無盡的愛心與智慧, 引導我們覺悟知足常樂之真理。 也讓我來歌頌僧伽, 歌頌你們追隨佛陀的覺醒之道。 ” 年青人繼續邊行邊唱,給佛陀和比丘們開路,直至到達王宮的入口。這時,他才向佛陀鞠躬禮敬,然後瞬間便消失在人群中。 在六千隨從的倍同下,頻婆娑羅王出來親迎佛陀。他帶佛陀和比丘們到宮裡的前院。這裡早已搭起很多篷帳以在烈日下供他們涼蔭。佛陀被尊請上坐院裡的中座。所有給比丘的座位也經專意安排。佛陀上座後,頻婆娑羅王便請其他人入座。大王和優樓頻螺迦葉分別坐在佛陀的兩旁。 阿阇世太子奉上一盆水和一條毛巾給佛陀清潔手足。其他的侍從則用同樣的方法侍奉比丘們。接著,素宴便正式開始,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大王親自將食物放入佛陀的缽中,而毗提撥王后和共他僕人則侍奉比丘們。佛陀和比丘都在食前念誦。頻婆娑羅王和他的嘉賓在進食的時候都默不作聲。六千賓客都被佛陀和比丘的和顏悅色深為感動。 佛陀和一仟二佰五十個比丘進食完畢後,他們的缽全被拿去清洗而復還。這時,頻婆娑羅王轉過來向佛陀合掌禮敬。意會至大王的心意,佛陀開始為大家說法。他講授五戒為導致家庭和樂、國家太平之道。 “第一戒是不殺。受持此戒可長養慈悲心。眾生皆懼死亡。正如我們自己愛惜自己的生命,我們也同時應該愛惜眾生的生命。我們除了不去奪取別人的生命,也應該避免傷害別類生命。我們應與人、動物和植物和諧和處。如果我們滋養愛心,痛苦就會相應而減,而快樂的生活就會隨之而生。國民如都能受持此不殺之戒,整個國家都必定會和平安穩。當人民都尊重彼此的生命,國家必定富強,而外來的侵擾也便容易應付得多了。就是國防設備完善,也沒有必要動用。軍隊士卒也便可以用他們的時間去修橋補路、開荒建壩,造這些有建設性的工作了。 “第二戒是不偷盜。我們沒有權去奪取他人用勞力換來的財產。試圖搶奪他人的財物就是破戒。騙取或以欺壓手段強取都是偷盜。從他人的血汗勞力圖取暴利也是破戒。假使每人都受持此戒,社會平等便會萌芽,而劫殺也必然很快止滅。 “第三戒是不作不道德的性行為。性關係只限於夫婦之間。持此戒能在家庭裡建立互相信任和快樂,同時免除其他人的不必要痛苦。如果想有快樂而又有時間幫助國家民旅,就必需避免三妻四妾。 “第四戒是不妄語。不要說會導至離間或仇恨的說話。出口必要是真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言語可以建立信心與快樂,但也可以產生誤會與憎恨,或甚至殺戮與戰爭。因此出言必需謹慎。 “第五戒是不飲用酒精或剌激品。酒精和刺激品都會使人喪失理智。一個人醉酒的時候,很多時會令自己、家人或其他人蒙受痛苦。受持此戒可保身心的健康。此戒應該時刻遵守。 “如大王與各位高官都嚴持五戒,國家必大受裨益。陛下,帝王是國家的舵手。他必需有很高的察覺力,分秒都知道國家發生著什麼事。如果你能令到部屬明白和堅守五戒的話,這五條和諧平安的生活原則是可以使摩揭陀更為強盛的。” 高興至極,頻婆娑羅王站起來向佛陀鞠躬禮謝。毗提拔王后手拖兒子阿阇世,行到佛陀面前來。她教太子合掌禮敬佛陀,然後說道:“佛陀世尊,阿阇世太子和四百個小孩今天都同時在場。不知道你可否教他們愛與覺察之道呢?” 王后再向佛陀鞠躬。佛陀微笑。他伸手出來拖著小太子的手。王后示意叫其他的小孩上前。他們都是來自名們望族,身上穿著極華麗的衣服。男男女女都帶著金環於手碗或腳跟。女孩更穿土閃閃生光的紗麗。阿阇世太子坐在佛陀腳下。這時,佛陀想起他很久以前在迦昆羅衛國的蕃櫻桃樹下與一班貧苦村童的野餐。他默默的對自己承諾,日後回鄉時,必定要訪尋他們,與他們分享法義。 佛陀對小孩們說:“孩子們,在我為人之前,我曾經生為泥土和石塊、植物、雀鳥和許多的其他動物。你們也一樣曾徑是泥土和石塊、植物、雀鳥和動物。或許你們今天與我一起在這裡,是因為我們在過去世有過特殊的關係。也許我們曾帶給大家喜樂或衷傷。 “我今天想為你們講一個很多世以前發生的故事。它是關於一隻蒼鷺、一隻蟹、一棵雞蛋花樹和很多的小蝦小魚。那一世,我是那棵雞蛋花樹。也許你們其中有人是那蒼鷺、蟹或小蝦。這個故事裡,蒼鷺又壞又狡滑,是只給別人痛苦和死亡的傢伙。蒼鷺也令我,這棵花樹受苦。但我從那些痛苦中,學到很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如果你欺騙和傷害別人,到頭來你自己也會被欺騙和受到傷害。 我是生長在一個清香蓮池附近的一棵雞蛋花樹。池裡一條魚也沒有。但離那裡不遠的地方,卻有個很淺的死水塘,裡面住著很多小魚小蝦和一隻蟹。蒼鷺發現塘里有這麼多的魚蝦,便想出了一個計策。他坐在塘邊,臉上表現得挺愁惱可憐的樣子。 “魚和蝦問他:蒼鷺先生,你為何這麼懊惱?” “我正在想著你們這可憐一群的生活。你們的塘又泥又髒。你們又缺乏食物。我真替你們的苦命感到不安。” “哪你有辦法幫助我們嗎,蒼鷺先生?,塘里的小動物問道。” 其實,如果你們讓我把你們一一帶到那邊不遠處清涼的蓮池裡,你們應該可以得到更多食物。 “我們也想相信你,但一向以來,誰有聽過蒼鷺會關心魚蝦的。可能你只是想騙我們,把我們吃掉罷了。 “你們為何如此多疑?你們應該當我是個慈祥的世伯。我是沒有必要騙你們的。那邊其的有個很大而又滿載清水的蓮池。你們不信的話,我可以帶你們中其一個先往視察。他回來便可以告訴你們我是否在說真話了。 “蝦和魚經詳細商討後,決定讓一條年長的魚跟蒼鷺前去蓮池。這條魚身上多刺,魚鱗堅硬如石。除了游得很快,他也能在沙上活動自如。蒼鷺把他擔在嘴裡,飛去蓮池。他把老魚放進池裡好讓他能仔細視察一番。這蓮池真的十分寬敞,池水清新涼快,又有很充足的食糧。當他回到舊塘,便將一切情況報告。 “肯定了蒼鷺的好意,魚蝦都央求蒼鷺把他們搬到蓮池。狡滑的蒼鷺當然答應。他一一把魚銜在嘴裡,然後飛去。但這一次,他並非把他們帶到蓮池。他飛往那棵雞蛋花樹,將魚放在樹的椏枝上,撕下他的肉來吃,剩下的魚骨則扔到樹腳下。他就是這樣,逐漸一一把魚吞噬。 “我就是那棵雞蛋花樹,所以我見證這一切的發生。雖然我十分憤怒,但卻沒法阻止蒼鷺。一棵雞蛋花樹的根牢牢的抓著泥土。它只會長出枝葉和花朵。它不能四處走動。我也不能大叫來警告魚蝦真實的情形。我就連把樹枝伸長來阻止蒼鷺把魚吃掉也做不到。我只有坐觀慘況。每次蒼鷺杷魚肉撕下的時候,我都感到無限痛苦。我覺得自己的樹椏快將乾涸,而樹枝也將斷掉。一滴滴像眼淚的像眼淚的液汁聚集在我的樹皮上。不過,蒼鷺沒有察覺到。連續幾天,這樣把魚吃掉。當魚已全部吃光,他開闢始打蝦的主意了。在我腳下堆起的魚骨,就足夠裝滿兩個大籮。 “我知道身為一棵雞蛋花樹的職責,是要用芬芳的花朵美化森林。但我當時實在被蒼鷺的所作所為和自己的無能為力折磨得很痛苦。假如我是一隻鹿或一個人,我便可以做點事。但被樹根系在地上,我完全動彈不得。我當時發願,如果我將來生為動物或人,我必定會盡力去除強扶弱。 當所有的魚和蝦都被蒼鷺吃盡,便只剩下那隻蟹。仍然未滿足,那隻蒼鷺對蟹說道:'世侄,我已把所有的魚蝦都搬到蓮池去快快樂樂的生活。這裡現在只剩下你一個,你一定很是寂寞了。讓我也把你搬到蓮池吧。 ' “你怎樣帶我去?” “就像我帶其他的一樣,用我的嘴巴。” “我滑掉下來怎辦?我的殼會破成碎” “不用擔心,我是會很小心的。” “蟹細心考慮。也許蒼鷺真的把魚蝦都運去了蓮池,但如果他都把魚蝦們騙去吃掉,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於是,蟹便想了一個辦法來確保自己的安全。他對蒼鷺說:'世伯,我怕你的嘴巴不夠力把我擔起,倒不如你飛時我抓著你的頸背為好。' “蒼鷺只好同意。他等蟹爬到他的背上抓緊,然後便飛到空中。但他沒有把蟹帶到蓮池,而又是把他帶到雞蛋花樹那裡去。” “世伯,你為何不把我放入蓮池?為什麼我們在這兒著地?” “哪有蒼鷺會把魚蝦搬到蓮池?世伯,我不是施恩的。你看到雞蛋花樹下的魚骨蝦殼嗎?你的生命也將在此處終結。” “世伯,魚蝦們或許被你騙到,但我沒那麼容易上當。快把我帶到蓮池,否則我用抓將你的頭割掉。” “蟹把利抓插入蒼鷺頸裡。剎時的刺痛令蒼鷺大喊出來:'別這麼用力,!我會立刻帶你到蓮池!我答應一定不會把你吃掉!” 蒼鷺把蟹帶到蓮池,準備把他放在水邊。但蟹仍不肯把他的抓放鬆。想起所有被他矇騙而喪命的魚蝦,他禁不住把利抓割入蒼鷺的頸裡,直至他的頭脫落。這時,蟹才自己爬進水里去。 “孩子們,我當時是那棵雞蛋花樹。這一切我都親眼看到。我學到瞭如果我們對別人慈愛,別人也會對我們慈愛;如果我們對別人殘忍,遲早我們自己也會遭逢同樣的命運。我發願在我的所有未來世,都會全力去幫助人。” 小童覺得故事很好聽。他們被雞蛋花樹的痛苦所感動,更同情那些無助的小魚小蝦。他們又鄙視蒼鷺欺詐殘暴的行為,但十分欣賞蟹的精明果斷。 頻婆娑羅王起立。他合掌鞠躬,對佛陀說:“世尊,我們老幼都上了重要的一課。我真希望阿阇世太子會把您的話牢記心中。我們國家也真有福澤能得到您的光臨。如您允許的話,我現在希望送給您和僧伽一份薄禮。” 佛陀繼續望著大王,等著他再伸述說明。過了一會的肅靜,大王繼續說:“大概離王舍城以北兩里左右,有一個很大很美的園林,名叫竹林。那裡恬靜清涼,十分怡人。裡面還住著很多的松鼠。我想把竹林送給您和您的僧團,以供您們作說法修行的道場。授教慈悲的偉大導師,請您接納我這份心意。” 佛陀思巧了一會。這是僧團首次被供土地作寺院。他的比丘在雨季中肯定需要有地方下榻安居。佛陀作深呼吸,然後微笑點頭,以表示接納大王的厚意。頻婆娑羅王歡喜若狂。他知道有了寺院在這裡,佛陀便將會在摩揭陀逗留多些時間。 當天在場的嘉賓有很多是婆羅門教的要領人物。其中很多都不滿大王這樣做,但卻不敢表露意見。 大王傳令拿來一個盛滿了清水的金瓶。他把水倒在佛陀的手上,隆重的宣布:“師傅,這些水流在你的手上,就代表著竹林已轉送給你和你的僧伽了。” 大王把竹林贈送給佛陀的儀式,這才完畢。供奉之宴也就此結束。佛陀和他的一仟二佰五十個比丘,也開始離開王宮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