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故道白雲

第5章 21-25

故道白雲 一行禅师 10975 2018-03-20
村童回家後,佛陀便開始行禪。他把僧袍拿起至腰閱,涉水過河,然後沿著一條夾在兩塊稻田間的小徑,來到他最喜歡的蓮花池。就在這裡,他坐下來觀想美麗的蓮花。 當他看著蓮莖、蓮葉和蓮花時,他便想起一棵蓮生長的不同階段。它的根藏在泥裡。一些枝莖未能生出水面,而另一些則剛了出來,顯露著綣曲的新葉。那裡有一些花瓣待放的蓮苞和已經開放得燦爛的蓮花。更有一些花瓣已全部脫掉的蓮蓬。池裡的蓮花,有白色的、藍色的和粉紅色的。佛陀省察到人與蓮花沒有兩樣。每人都有自己個別先天條件。提婆達多不像阿難陀;耶輪陀羅和芭蜜莎王后也很不相同;善生和芭娜更有分別。品性、美德、才智和聰明在不同的人都有著很大的差別。佛陀證得的解脫之道,亦必需要以種種不同方法來教化不同種類的人。他想,教那些村童實在安尉,因為他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與他們溝通。

不同的方法就如不同的門,讓不同的人可以進內以明白教理。 '法門'的創立是經直接與人群接觸而產生的。佛陀並沒有在菩提樹下神奇地領受到已訂定下來的各式方法。他認為自己一定要重入社群,才可以把法輪轉動和散播解脫的種子。他已開悟了四十九日。現在應該是離開優樓頻螺的時候了。他決定第二天早上出發,離開尼連禪河畔清涼的樹林、菩提樹和孩子們。他希望首先去找他的兩個老師阿羅羅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他有信心他們會絕快證得大道。輔助兩位尊者後,他便打算去找與他一起苦行的五個朋友。然後,他就會去摩揭陀重訪頻婆娑羅王。 第二天早上,佛陀穿上他的新衣,在清晨的淡霧中步行入優樓麒。他來到縛悉底家中,告訴這個少年看牛童和他的家人他要離去。佛陀輕輕在每個孩子的頭上撫拍,然後一起行往善生的房子。聽到這個消息,善生不禁哭了起來。

佛陀說:“我要離開這裡才可以完成我的任務。但我答應你們,我有機會一定回來看望你們。你們實在幫了我很多,我對你們非常感謝。請謹記要修習我和你們分享的東西。這樣,我便時常都沒有離開你們太遠了。善生,快抹乾你的眼淚,給我笑笑。” 善生用她的紗麗裙邊拭乾眼淚,盡力試著微笑。跟著,他們便一起行到村外。正當佛陀準備轉過頭來話別,他留意到一個年青的苦行者朝他而來。那苦行者合上雙掌作禮,並好奇地望著佛陀。過了一會,他才說:“出家人,你看上去容光四射,極度安祥。請問你尊姓大名,是跟那一位大師的?” 佛陀回答:“我的名字是悉達多喬答摩。我曾追隨多位導師修學,但現在卻沒有導師。請問你是從那兒來的,叫甚麽名字?”

那苦行者答道:“我叫優婆伽。我剛離開烏陀逝羅摩子大師的修行中心。” “烏陀迦大師身體好嗎?” “大師幾天前剛過世了。” 佛陀嘆了一口氣。他始終都不能幫到他老人家。他又問:“你有跟過阿羅羅迦羅摩大師修學嗎?” 優婆伽回答:“有。不過他最近也死了。” “那你又可曾認識一個叫憍陳如的出家人呢?” 優婆伽說二:“當然認識。我在烏陀大師那裡時,聽說過他和另外四個僧人。我聽說他們現在正住在王舍城附近的鹿野苑修行。喬答摩,請你不要介意,但我要繼續上路了。我還有很遠的路程要走。” 佛陀合掌與優婆伽道別後,便跟著河流向北而行。他知道這是較長的一條途徑,但卻比較容易行走。尼連禪河向北流入恒河。如果跟著恒河向西而行,他在幾天之內便可到達巴蓮弗。在那裡越過恒河,便到達伽屍的城都,王舍城。

孩子們一直望著他走,直至他走出眼簾。他們都十分悲傷,心內充滿期盼。善生在哭泣。縛悉底雖然也很想哭,但卻並不想在弟妹面前流淚。過了一段時間,他說道:“吾生姐姐,我要去準備看顧水牛了。我們該回家吧。芭娜,今天記著給盧培克洗個澡。來,讓我抱媲摩。” 他們沿著河岸返回村里。沒有人說一句話。 阿難陀尊者十分和藹可親,而且更非常英俊。他也的確擁有驚人的記憶。 佛陀在每一次法會所說的,阿難陀都可以一字不漏的全部記下。縛悉底和羅睺羅很感激阿難陀為他們重述佛陀在看顧水牛經上所說的十一要點。縛悉底也知道阿難陀一定會記得他所述說有關佛陀在優樓頻螺森林時的事蹟。 縛悉底一邊述說,一邊留意著喬答彌比丘尼。她閃亮的眼睛告訴縛悉底她是如何的欣賞這些故事,因此他就連所有的小節也盡量憶述。喬答彌比丘尼特別愛聽有關優樓頻螺小孩的情節,像那次他們和佛陀一起在森林裡吃橘子的一段。

羅睺羅也被看得出是聽得非常高興的一個。雖然馬勝是唯一在兩天的講述中沒有發過言的一人,但他也明顯也是聽得津津有昧的。縛悉底知道馬勝是與佛陀一起修苦行的五個朋友之一,因此他也對佛陀獨自修行六個月後再與他們見面的情形十分好奇。可是,他又害羞發問。喬答彌比丘尼好像心裡知道縛悉底的意思,她說道:“縛悉底,你想听馬勝長老告訴我們關於佛陀離開優樓頻螺之後的事嗎?馬勝已和佛陀一起有十年了,可是我相信他從未有談起過他們在波羅奈斯附近的鹿野苑時的情形。馬勝長老,你可以告訴我們佛陀的第一次說法,以及過去十年所發生的一些事嗎?” 馬勝合起掌來,答道:“喬答彌比丘尼,不必稱呼我長老。今天,我們已聽了許多縛悉底比丘所說的,而且也就快是禪坐的時候了。不如你們明天都一起來我的茅房,到時我便可以詳細告訴你們我所記得的一切。”

馬勝正在鹿野苑修習著苦行。一天,他坐禪之後,看到遠處有個沙門朝他而來。當這人走近時,他才發覺原來是悉達多,於是便立即跑去告訴其他四人。 拔提說:“悉達多半途棄道。他吃飯、喝乳、又和村童共聚。他實在令我們失望。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與他招呼。”他們五個決定不到大門迎接悉達多,又一致同意就是他自己進來鹿野苑,他們也不會理會他。但到頭來所發生的,卻與此全不相同。 當悉達多行進大門,他們五個都被他散發著的莊嚴威儀所攝,立即站立起來。悉蓮多像是全身發光似的。他步行的每一步都顯現出一種罕見的精神力量。他那像能透視的目光,把他們原想給他白眼的意念全然改變。憍陳如走上前替他拿缽。摩男拘利趕往拿水來給他洗手腳。拔提拉上凳子給坐下。額鞞找了一塊大棕櫚樹葉替他搧涼。馬勝則站在一旁,不知道應該做甚麽才好。

悉達多洗完手腳,馬勝才發覺自己可以奉上一碗清水。他們五個圍繞著悉達多而坐,而悉達多慈和的跟他們說:“兄弟們,我己找到了大道。我準備也讓你們知道。” 馬胜對悉建多的說話半信半疑。也許其他,的幾個也有同感,因此很久都沒人回應。最後,憍陳如吞吐地說:“喬答摩你半途棄道。你吃飯喝乳,又和村童一起。你怎可能會證得解脫之道?” 悉達多望入憍陳如的眼裡,問道:“我的好朋友憍陳如,你認識我已很久了。在這段時間裡,我曾有對你說過謊話嗎?” 憍陳如承認他沒有。 “是真的,悉達多,我從未聽你說過假話。” 佛陀說:“那你們都聽著吧,朋友。我證得大道,也希望讓你們證得。你們將聽到我第一次說法。這些法並不是我所恩惟而得的。它是我直接體證的。請你們平靜地,留心專注的聽。”

佛陀的聲音那麼充滿靈性上的威嚴,他們都合上掌來望著他。憍陳如代表他們說:“我們的朋友喬答摩,請你發慈悲心,把大道給我們說教吧。” 佛陀平和的開始說:“兄弟們,每個人都應該避免走致兩條極端的路徑。其一是把自己沉醉於感官物慾的享受之中。其二則是以異行和苦行來把身體的需要剝削。這兩種壓端行為都必然導致失敗。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帶領我們達致了悟、解脫和自在。它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這八正道而得證了悟、解脫和自在的。” “兄弟們,你們知道為甚麼我叫它正道嗎?這是因為它並不需要我們對苦惱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們可以直接面對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覺察中之道。而用心專注就是它的基石。修習念念專注會使我們培養出定力來。而有了定力,我們才可以達致了悟。有了正定,我們自然也會有正確的覺察力、思想、言語、行為、工作和勤奮。它所發揮的了悟性,更會使我們從每一點滴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而令我們生起真正的安樂。

“兄弟們,世上有四種真理,它們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滅和導致痛苦得以消滅之道。我叫它們四聖諦。第一聖諦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傷、憤恕、嫉妒、擔憂、惱慮、恐懼和哀愁等都是痛苦。與親愛的人分離是痛苦。與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對五蘊的執著和慾望又是苦。 “兄弟們,第二聖諦是痛苦的根源。由於無明,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慾望、瞋怒、嫉妒、傷心、憂愁和恐懼之火焰中。 “兄弟們,第三聖諦是苦的破滅。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帶來每一種苦惱的歇止,繼而產生平和與喜悅。 “兄弟們,第四聖諦是導致痛苦破滅之道。這就是我剛才解釋的八正道。八正道培養我們去留心察覺地生活。念念專注又可使我們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徹悟之後,我們便可以從苦痛中解脫出來而得到自在與安樂。我是會帶你們行這條覺悟之道的。”

正當悉達多解說著四聖諦的時侯,憍陳如突然感到心裡有大光明映照。他可以嚐到他尋求已久的解脫。他的臉上泛起歡樂。佛陀指著他說:“憍陳如!你開悟了!你開悟了!” 憍陳如合起雙掌向佛陀鞠躬。他至誠恭敬地說:“我尊敬的喬答摩,請你收我為徒。我在你的指導下,肯定可以大徹大悟。” 其他四個僧人也同時向佛陀合掌鞠躬,要求佛陀收他們為徒。佛陀示意他們起來,然後對他們說道:“兄弟們!優樓頻螺的村童給我佛陀這個名字。如果你們喜歡的話,也可以這樣稱呼我。” 憍陳如問道:“佛陀的意思不就是覺者嗎?” “對。而他們叫我找到的大道為醒覺之道。你們認為這名字怎樣?” “覺者!醒覺之道!很好!好極了!這些名字真實,而且簡單。我們都會叫你佛陀,又會叫此道為醒覺之道。如你剛才說,念念專注的生活就是精神修習的基礎。”他們五人都一致接納佛陀為師,並稱他為佛陀。 佛陀對他們微笑。 “兄弟們,請你們用豁達明智的心懷去修行吧。這樣,你們三個月後便可證得解脫之果。” 佛陀留在鹿野苑教導他的五個朋友。他們都因此放棄了他們怪異苦行的行徑。每天,三個僧人會外出乞食,回來把乞到的食物也分給另外三個一起吃。佛陀給他們個別指導,使他們都可迅速進展。 佛陀為他們說教世法無常無自性的真理。他又教他們觀想五蘊為五條不停流動的川河,因而明了當中實無任何永恆或個別的存在體。五蘊就是指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如果靜思五蘊,向內反照,他們是應該可以看到他們本身與宇宙息息相關的微妙關係的。 幸憑他們的努力精進,他們五人終於證道。首先是憍陳如,而額鞞和拔提就在兩個月後證得。稍後,摩男拘利和馬勝也成就阿羅漢果位。 佛陀十分高興地告訴他們:“現在我們真的成了一個團體。我們就叫它僧伽。僧伽的團體是那些生活在和諧與專念察覺之中的人。我們必定要將醒覺的種子到處傳播。” 佛陀習慣一早起來坐禪,之後再到林樹間行禪。一天清早,正當佛陀行禪的時候,他看見一個樣貌俊朗、衣著高雅的二十來歲青年,在晨霧裡徘徊。於是,佛陀坐在一塊大石上。那人走近大石時,未有發覺佛陀,但卻自言自語地說:“討厭!反感!” 佛陀開口說話了:“沒有什麼是討厭的,也沒有什麼值得反感。” 那年青人停下來。佛陀的聲音清澈舒懷。那人望上來,看見佛陀在石上,平靜安泰的坐著。年青人脫下腳上的涼鞋,向佛陀深深的鞠躬。他也坐到旁邊的一塊大石上。 佛陀問道:“什麼這樣討厭?什麼令你反感?” 年青人自稱名字叫耶舍,是王舍城中一個富商之子。耶捨一向的生活無憂無慮。他的父母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又供給他應有盡有的享受。諸如豪華房舍、金銀珠寶、醇酒美人、佳餚美宴,無二或缺。但耶舍這個思想敏銳的年青人,開始感到這種物質享受充斥的生活,漸漸把他局促得透不過氣來。他從這種生活中已再找不到滿足和意義。 他像一個被關在沒有窗子的房間裡的人,渴望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氣,過一種簡單而健全的生活。就在前一晚,他才與朋友歡聚暢飲、長夜笙歌、美女投怀。但當耶舍半夜醒來,看見朋友歌妓酒醉熟睡的情形,他便立刻知道自己再不可以這般生活下去了。他披上斗篷,穿上涼鞋,便跑出門外,漫無目的地走著。就這樣,他走了整夜才發覺自己竟然來到了鹿野苑。現在太陽初升,他己與佛陀對坐著了。 佛陀對他勸解道:“耶舍,人生的確充滿苦惱,但也有很多的美好。沉迷於欲樂固然對身心有害無益。如果生活得簡單健康,而不被慾念貪求所奴役,你是可以經驗到生命的奇妙美好的。耶舍,你向西周觀望吧。你可以看到樹木在薄霧裡嗎?它們不是很美麗嗎?月亮星星、山河大地、陽光鳥語和淙淙泉水,都是宇宙間可提供無窮快樂的其中一些現象。” “從這些得來的快樂,可以滋養我們的身心。合上雙眼,然後深呼吸數下。現在再張開眼睛。你見到什麼?樹木、煙霧、天空和線線陽光。你自己的眼睛便已夠美妙神奇了。你一向與這些神奇美好的東西脫節了,所以你對自己的身心也漠視鄙棄。有些人更因討厭自己的身心而自尋短見。他們只可以看到生命的苦痛,但其實痛苦並不是宇宙的真性。痛苦只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對生命的錯誤見解產生的效果。” 佛陀的說話,把耶舍感動得如被甘露灑在乾涸了的心靈上。滿懷喜悅,他伏在地上請求佛陀收他為徒。 佛陀扶他起來,說道:“一個僧人過的是非常簡單純樸的生活。他沒有錢。他睡在草房或樹底。他只吃一餐,而且還是乞討回來的。你可以過這樣的生活嗎?” “可以,大師。我很樂意過這樣的生活。” 佛陀又說:“一個僧人,把身心全部投入於體悟解脫,以幫助自己和其他人。他又要集中他的精神,去替別人解決苦難。你肯發願遵守這條道路嗎?” “當然,大師。我發願遵從。” “那我便收你為徒吧。我僧團裡的弟子都叫比丘,即行乞的人。你每天都要去乞食養活自己,又要修習謙虛之心和與別人保持接觸,以便接引他們體解大道。” 這時,佛陀的五個朋友兼弟子來到了。耶舍起來恭敬禮拜每一位。佛陀介紹他們認識耶舍,並對憍陳如說道:“憍陳如,耶舍希望成為比丘。我已接受了他為我的弟子。請你指導他如何穿袍,持缽、觀察呼吸、以及修習行禪坐禪。” 耶舍向佛陀鞠躬之後,便跟憍陳如到他的茅舍,讓憍陳如替他剃髮和教他佛陀所吩咐的。憍陳如剛好多出了人們供養他的一件衲衣和一隻缽,於是他便把這些轉送給耶舍。 那天下午,耶舍的父親來找耶舍。原來那天早上,他全家人都慌忙地四出尋找耶舍。一個僕人跟著耶舍的足跡來到鹿野苑,又發現他的金色涼鞋被棄在大石旁邊。經過一番查問,才知道少主在那里和僧人一起。於是,他便匆匆回家告訴耶舍的父親。 耶舍的父親抵達時,發現佛陀正安祥的坐在石上。他合掌上前,有禮的問道:“尊者,請問你有見過我的兒子耶舍嗎?” 佛陀請耶舍的父親在附近一塊大石上坐下。他說:“耶舍在房子裡面,他很快便會出來。” 接著,耶舍的父親便聽佛陀述說當早所發生的一切。佛陀盡量令他明白他兒子心裡的想法和願望。佛陀這樣跟他說:“耶舍是個聰明感性的青年。他已找到了心靈解脫之道。他現在才得到信心、安穩和快樂。請你替他高興吧。” 佛陀又告訴耶舍的父親怎樣可以在生活中滅少苦惱,以及替自己和周圍的人創造安穩和快樂。這個商人發覺佛陀的說話令他感到如釋重負。他站起來合上雙掌,要求佛陀收他為在家弟子。 佛陀起初默不作聲。過了一會,他才說:“我的弟子全都刻意追求簡單而專注的生活。他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也不飲用酒精或任何可令他們昏亂的刺激品。如果先生你覺得你能遵照這些去做,我便接納你為在家弟子。” 耶舍的父親跪在佛陀前面,合掌說道:“請讓我皈依你的教化吧。請你指示我這生應行之道。我立願有生之日,都必定忠於你的教誨。” 佛陀扶他起來。耶舍也剛來到。他剃了頭,穿著比丘的衲衣。這個剛剃度的比丘,臉上露出異常燦爛的笑容。他合掌成蓮苞狀向父親鞠躬。耶舍容光四散。他的父親也從未見過他兒子這般快樂。他向兒子鞠躬回禮,說道:“你母親在家裡非常擔心你。” 耶舍答道:我會回去探望她,免得她掛心。但我已發願追隨佛陀,過一生服務眾生的生活。 ” 耶舍的父親對佛陀說:“大師,我懇請你和你的比丘明天到舍下來吃一頓飯。如果你們前來指導我們醒覺之道,我們將會感到萬分的榮幸。” 佛陀回頭望著耶舍。這個新來的比丘,眼睛亮起來。佛陀於是便點頭表示接納邀請。 第二天,佛陀和他的六個比丘一起在耶舍雙親的家裡吃飯。耶舍的母親見到兒子安全無恙,而且快樂異常,歡喜得流起淚來。佛陀和比丘們都被安排坐在軟墊的椅子上。耶舍的母親又親自奉侍他們。比丘們默默的吃飯時,沒有一人說話。就是所有的侍從僕人,都全部肅靜。吃過飯,洗過缽,耶舍的雙親向佛陀鞠躬禮敬,然後坐在佛陀前面的矮凳上。佛陀對他們說教在家弟子的基本修行五戒條。 “第一戒是不殺。所有眾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們真的行了解和慈愛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們不只是要保護人的生命,憑要保護其他動物的生命。遵守此戒會令我們增長慈悲與智慧。” “第二戒是不偷盜。我們沒有權利偷取別人的東西或巧取豪奪。我們應該想辦法幫助別人自立維生。” “第三戒是不作任何不道德的性行為。不要干擾他人的權利和義務。要永遠忠於配偶。” “第四戒是不妄語。不要說委曲事實或導致不和與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沒有確定性的消息。” “第五戒是不飲用酒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如果你們依著這些戒條的精神而生活,你們一定以替自己、家庭和朋友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協調。你們會發現生活中的快樂比從前多上很多倍。” 耶舍的母親一邊聽著,一邊感到心內像開啟了歡樂之門。她很高興知道她的丈夫已成為佛陀的弟子。她跪在佛陀面前,合起雙掌。她也被佛陀接納她的請求,收她為在家女弟子。 佛陀和他的六個比丘就此返回鹿野苑。 耶舍成為比丘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他朋友的圈子。他最要好的朋友一金芭娜、善多、奔納吉和加范培帝一決定一起到鹿野苑探訪他。途中,善多說:“既然耶舍也決意出家為僧,他跟隨的大師必定非泛泛之輩,而且他學的道也肯定高超。耶舍是個非常揀擇的人。” 維摩吉反駁道:“別那麼肯定。或許他只是一時興之所至而為僧,這未必會長久的。一年半載之後,他很有可能放棄這種生活。” 加范培帝不同意。 “你拿耶舍太不認真了。我一向覺得他是個十分嚴謹的人。我相信他沒有考慮清楚是不會作這個決定的。” 他們到鹿野苑找到耶舍後,耶舍給他們引見佛陀。 “師傅,我這四個朋友都是很優秀的人才。請你對他們慈悲,替他們開啟解脫之道的知見。” 佛陀坐下來與他們四個年青人交談。最初,金芭娜對佛陀說的很是懷疑。但聽下去後,他的印象便漸漸改觀了。最後,他還提議叫其他三人一起請佛陀收他們為比丘。他們因個跪在佛陀面前懇求。佛陀知值他們都是誠意的,於是便即時接納了他們的請求,同時更囑憍陳如指導他們出丘基本的行儀。 耶舍和他四個好朋友成了比丘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他其他的數百個朋友。一佰二十個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召集在耶舍的家門,準備大清早出發往鹿野苑。當耶舍被通傳他們來訪時,他立即出來相迎。剖白了自己出家為僧的本懷後,他便引領眾人跟佛陀見面。 與眾年青人圍聚,佛陀對他們解說脫離苦痛和獲得安樂之道。他告訴他們自己年青時怎樣發願尋道。這一佰二十名年青人個個都聽得入神。其中五十人立即要求成為比丘。其他的雖然都有這個心願,但卻因為未完成為人兒子、丈夫或父親的家庭責任,而暫時沒法出家為僧。 耶舍請佛陀接納他的五十位朋友,而佛陀也欣然答應。喜出望外,耶舍說道:“如佛陀你允許的話,我明天乞食時經過父母家門,將會問他們可否供給這些比丘衲衣和乞缽。” 佛陀現在與六十個比丘一起住在鹿野苑。他在這兒多留三個月以便領導他們。在這段時間裡,又有超過數百男女皈依為佛陀的在家弟子。 佛陀教他的比丘們怎樣修習觀照他們的身體、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他教他們有關世間萬法因緣互依而起之理,又告訴他們常常在這方面觀想的重要性。他解釋萬物都因互依互緣而生起、發展和壞滅。沒有緣起,世法不存。一法之內,含藏萬法。他說:“靜思緣起法,就是解脫生死之門。它有力量破除固執淺見,諸如相信宇宙是神創或地、水、火、風所做成的。” 佛陀明白作為一個導師的責任。他像一個親切的兄長般關懷和領導他的弟子。他又與他最初的五個門徒分擔很多方面的職責。憍陳如帶導二十個年青比丘,而拔提、額鞞、摩男拘利和馬勝則每人負責十個。這些比丘全部都在修行上有很大的進展。 看到這樣,佛陀便召集僧眾,對他們說:“比丘們,請你們細聽。我們是完全自由的,沒有任何的縛束。你們現在已體解了大道。繼續懷著信心地前進,你們必定會在修行上有很大躍進的。你們可以隨時離開鹿野範,自由地到外面去與別人分享覺悟之道。請去散播解脫和開悟的種子,以令其他人得到安樂。請你們透徹的給別人教導解脫之道的美妙內容和綱領。無數的人將會因你們的弘法而獲益。至於我自己,我很快便要離開。我計劃東行,因我想去探訪優樓頻螺的村童和春看菩提樹。之後,我會到王舍城探訪一位特殊的朋友。” 聽完佛陀的說話,大部份的比丘,穿著瓦磚色的衲衣,手持乞食的缽,都開始離開,到外面弘法。只有二十個比丘在鹿野苑留下來。 不久,很多住在伽屍和摩揭陀的人都聽聞過佛陀和他的比丘弟子。他們知道一個釋迦族的太子,證得解脫之道後,在鹿野苑講道。很多還未有證得解脫道果的出家人都因而感到鼓舞,紛紛從各地前來鹿野苑。聽過佛陀說教後,他們都立願成為比丘。由鹿野苑出外傳教的比丘,又帶回很多希望出家的青年。僧眾的數目因而驟然大增。 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召集僧伽,對他們說:“比丘們!現在再沒有需要由我個人來剃度新的比丘了。同時,希望出家受剃的人也沒有必要前來鹿野苑。他們只需在自己居住的村鎮受戒,有親屬作證便可以了。我也需要如你們一般可自由停留或離開這裡。因此當你們遇到誠心求剃的人,你們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替他們授戒為比丘。” 憍陳如合掌站起來。 “師傅,請你開示我們一個授戒儀式,讓我們日後可以依著傳授比丘戒。” 佛陀答道:“就依照我平時做的便可以。” 馬勝站起來,說道:“師傅,你威儀具足,當然不用隆重的儀式。但我們其他人是需要的。憍陳如師兄,或許你可以提供一個形式,讓佛陀再加以補充。” 憍陳如想了一會才說:“尊敬的佛陀,我想第一個程序應該是要發願的比丘把鬚髮剃除。跟著,他便要學把衲衣穿好。穿好衲衣後,他可像平常習慣露出右肩,然後跪在戒師前。要比丘跪下是正確的,因為戒師代表著佛陀。接下來,比丘便應合上雙掌,誠心背誦三遍:'自皈依佛'。他是這生引領我修行大道的人。自皈依法。它是了悟和慈愛之道。自皈依僧。它是生活在和諧與覺察的團體,。背誦完這些皈依語句,他們就算正式加入了佛陀的僧團,成為比丘。不過,這只是我的愚見,請師傅你糾正。” 佛陀答道:“憍陳如,這已經非常好。背誦皈依文三次,而且又要在戒師前跪著,這已是足夠的受戒儀式了。” 僧團對作了這個決定,感到十分高興。 幾日後,佛陀穿上他的衲衣,獨自持著缽離開了鹿野苑。那是一個異常美麗的早晨。他朝著恒河那邊走,準備回去摩揭陀。 佛陀不是第一次從王舍城行去伽耶。他緩緩的步行,沿路上欣賞著四周的山林和稻田。將近中午時分。他便在路邊的小鎮停下來乞食。乞到食物後,他走入附近的樹林中靜靜的吃飯,然後在那裡行禪。接著,他又在樹底下坐禪。他是非常喜歡一個人在森林裡獨處的。禪坐了數小時,一群衣著光鮮的青年男子經過,明顯地表現得非常煩躁。他們其中幾人手持樂器。看見佛陀,行在最前的一個青年向佛陀點頭招呼,問道:“出家人,請問你有沒有看到一個女子從這裡走過。” 佛陀答道:“你找她有什麼事嗎?” 那青年把事情從頭說起。他們都是王舍城來的。那天早上,他們帶了樂器和一個女人,一起到森林裡作樂。他們歌舞宴飲之後,便躺在地上打盹。但當他們醒來的時候,已發覺女子和他們的珠寶飾物都不見了。由那時開始,他們就一直追尋她的下落。 佛陀冷靜地望著那青年,答道:“告訴我吧,朋友,你們這一刻認為那一個比較重要呢,找到那女子還是找到你們自己?” 年青人都有些愕然。佛陀攝人的儀容和他這個特別的問題,把他們腦子轉過來。那帶頭的青年回答:“大師,或許我們都會先想找到自己。” 佛陀說:“生命只可在目前一刻找到,但我們很少會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們喜歡追逐過去或憧憬未來。我們常以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甚少與自己真正接觸。我們的心只忙於追逐昨天的回憶和明天的夢想。唯一去與生命重新接觸,就是回到目前這一刻。只有當你重回這一刻,你才會覺醒過來。而就 只有這時,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 “看看這些被陽光擁抱的嫩葉。你們從來有真正用一顆平靜和覺醒的心來看過它們嗎?這一染綠色就是生命裡其中一樣奇珍。如果你從來都沒有真正看過它,請你們現在看吧。” 年青人都沉默下來。他們每一個的眼睛都跟著佛陀的手指,望向那在午後的涼風中微微蕩漾著的綠葉,一會兒,佛陀轉過頭來,對坐在他右邊的青年說:“我看見你有一枝笛。請替我們吹奏一曲。” 雖然有點害羞,但那青年也拿笛子到嘴邊來,開始吹奏。每人都留心聽著。笛聲像一個失望的戀人在淒怨地哭泣的聲音。佛陀的眼睛沒有離開過那吹笛子的青年。他一曲奏畢,整個午間的森林都立即蒙上一層愁霧。一直沒有人說話,直到那青年伸手把笛子遞給佛陀,然後說道:“尊敬的僧人,請你為我們吹奏吧。” 正當佛陀微笑,一引起人卻不禁在笑起來,認為他們的朋友自討沒趣。有誰會聽過僧人吹笛?因此當見到佛陀雙手接過笛子,他們都感到出乎意料。他們全部人的視線轉向佛陀,每個人都難免一臉好奇。佛陀作了數口深呼吸,然後把笛子放到唇邊。 一個很久以前在迦毘羅衛國王宮的園子裡吹奏著笛子的少年影像,在佛陀的腦海中浮現出來。那是一個月圓之夜。他可看到摩訶波阇波提坐在石凳上靜心聽著。耶輸陀羅又在那邊燃點著香爐裡的檀香。佛陀開始吹奏。 那聲音細緻得像一絲輕煙,在傍晚坎飯的時候,從迦毘羅衛國城外的一間民居屋頂緩緩地綣曲上升。那柔絲似的煙,如雲湧般在天際擴張,漸漸化成了一朵千瓣蓮花,每一葉的花瓣都閃耀著不同顏色的光彩。一剎間,似乎一個吹笛的人幻化成一萬個,而宇宙一切的美好也都化為樂韻—千種形態和色彩的音律,輕如涼風,快如雨灑;如一隻白鶴在頭頂上飛過般清楚,如催眠曲的親切;響亮如耀目的寶石,含蓄如一個思想已超越了世間成敗的人的笑容。森林裡的雀鳥都停止了歌唱,一齊來欣賞這超然的音樂。就連樹葉也似乎暫停擺動,靜下來聆聽。整個森林都籠罩著全然的安寧、恬靜和美好的氣氛。圍繞著佛陀而坐的青年,感到脫胎換骨。他們現在才全然墜入此刻,與樹木、佛陀、笛子、以及他們彼此之間友情的微妙,真正接觸。就是佛陀已把笛子放下,他們的耳裡仍可聽到樂韻的餘音。已再沒有人想起那女子或被偷去的珠寶了。 有一段時間沒人作響。最後,吹笛的青年打破沉默,對佛陀問道:“大師,你的吹奏美妙極了!我從未聽過吹奏得這樣好的人。”你是跟誰學的?你肯收我為徒,讓我跟你學吹笛嗎?” 佛陀笑笑說:“我還是小孩時,已開始吹笛。但我已經把它放下七年了。不過奏出來的效果卻比從前好。” “大師,那會有可能嗎?你七年沒有練習,怎能夠會有進步呢?” “吹笛奏樂並不是只靠練習的。我比從前吹得好是因為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如果你不曾發現你心中無限的美,你是不能在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你要是想把笛吹得更好,一定要從醒覺之道中找回真我。” 佛陀於是對他們講說解脫之道、四聖諦和八正道。他們都細心聆聽,一直至佛陀說完,他們便跪下來求皈佛陀,成為他的弟子。佛陀把他們全部授戒,然後囑他們前往鹿野苑去找憍陳如指導他們修行大道的方法。佛陀又告訴他們不久之後會再與他們見面。 那天晚上,佛陀獨自在林中度宿。翌日早上,他過了恒河向東而行。他打算去王舍城見頻婆娑羅王之前,先到優樓頻螺探望一班村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