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覺悟之道

第9章 第七章宣說佛法

覺悟之道 那烂陀 5608 2018-03-20
諸佛應世樂,演說聖法樂; 僧伽和合樂,共修持戒樂。 ——《法句經》 耶舍及其朋友的出家 在波羅捺斯城,有一富家子弟,名叫耶舍,家財萬貫,生活富裕。一天早上,他起床後看見侍女和舞女們醜態畢露,深覺世俗生活荒唐不淨,厭惡之感油然而生。厭惡之極,整座宮殿式的房屋好似一座陰森可怕的停屍場,他意識到世俗生活的空洞,偷偷離家出走。他一邊喊:“好苦惱,真壓仰。”一邊朝佛度五比丘後臨時居住的鹿養苑走去。此事發生在佛陀講說第一經,五比丘獲得阿羅漢果後的第五天。 此時此刻,佛陀和平常一樣,在一空曠之地來回踱步,看見他從遠處跑了過來,就離開大道,坐在一個早已準備好的座位上。耶舍走近止步不前,口中不住的喊著:我真苦惱,我真壓仰。

佛陀隨即說道:“耶舍,這裡沒有苦惱,這裡沒有壓仰,過來吧,耶舍,坐下,我有清淨解脫之法,你可領受。” 被煩惱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耶舍聽到佛陀如此鼓舞人心的妙語,歡喜無比,即刻脫掉金色拖鞋,來到佛前,恭敬行禮後,端坐一邊。 佛陀開始為他說法,耶舍即時得第一聖果(sotapatti)。 首先,佛陀向他講說了布施(dana),道德(sila),天道(sagga),五欲之過(kamadinava),捨離之樂(nekkhammanisamsa)等法。當佛陀了知他的意識已被淨化,樂意接受更高聖法之時,即以四諦之法教授與他。 耶舍的母親第一個發現兒子不見了,馬上把此事告訴了她丈夫。富翁和者立刻派人騎馬四出尋找。他自己則沿著鞋印,一路來到鹿養苑。佛陀看見他從遠處跑來,便顯示神通,以願力不使他看見他的兒子。

離翁走近佛陀,躬身施禮,恭敬地詢問佛陀是否看見了他兒子耶舍。 “請到這邊來稍坐片刻,你將看到你兒子。”佛陀說道。 這一喜訊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快樂。他過來坐下。佛陀即給他講說佛法。他聽聞之後,高興萬分,歡呼道: “妙哉!妙哉!世尊,如同一人擺正了被顛倒之物,揭示了被隱藏之物,給迷途者指路,在黑暗中舉燈,使有眼之人能見。同樣的,世尊以方便權巧演說佛法。” “世尊,我今皈依佛法僧(1),願世尊接受我為終身弟子。” 耶舍在一邊聆聽了佛陀給他父親所講之經,當下得阿羅漢果。隨後,佛陀隱去法力,使父子相見。富翁望著他的兒子,邀請佛陀及其弟子第二天到家受齋,佛陀默然無語地接受了他的邀請。 富翁走後,耶舍請求佛陀准許他出家(2)。

“善來比丘,善講佛法,梵行為生,終結苦痛。”佛陀以此語,給他授了大戒(3)。 連耶舍在內,阿羅漢增至六位。 佛陀應邀,同六名弟子一道,前來富翁家應供。 耶舍尊者的母親和他的前妻聆聽佛法後,即得初果,成為最初兩個女弟子。 (4) 耶舍尊者有四個名高望重的朋友。他們分別是維摩羅,普那說,須跋獲,歌瓦婆提。當他們聽說好友耶舍剃除了鬚髮,披上黃色袈裟,過著出家人的生活,他們也來到耶舍住處,希望同他一樣出家。耶舍把了們引見給佛陀。聽講佛法後,他們即證阿羅漢果。 耶舍尊者另有50名要好朋友,分別出生於各地的貴族家庭。他們也都接受了佛法,加入僧團,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大徹大悟之後,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阿羅漢的數目就增加到60名,他們都來自有錢有勢的名門望族。

真理的最初傳播者 在很短的時間內,佛陀就使60名弟子覺悟佛法。因此,他決定把他們作為真理的使者,平等無礙地向一切眾生宣講他的教法。在派送他們到四面八方弘法時,佛陀這樣告誡他們:(5) “諸比丘,我已從世間或出世間的桎梏中得到了解脫,你們也從世間或出世間的束縛中得到了解脫。諸比丘,去吧,為了大眾的善益和福祉,出於對世界的慈悲,為了人天(6)的善益和福祉。諸比丘,不要兩人同去,在事理方面,傳授善於始、善於中,善於末的佛法,宣揚梵行。(7)” “有一些眾生,眼中只有一點點塵土,他們聞法後,灰塵將散落。明了佛法。” “諸比丘,為了宣說佛法,我也將前往優樓頻螺。” “高舉聖者大旗!你們這些所作已辦者,為了其他大眾的利益,宣說無上佛法。”

作為一位宗教導師,佛陀第一個派送其出家並覺悟了的弟子們,悲憫眾生,傳播教法。這些最初的弘法者們沒有固定的住處,獨行獨往,身無分文。他們被期待著雲遊各地,講說無上聖法,除了遮身的袈裟和乞食的飯缽之外,他們一無所有。因為地區廣闊,而弘法者相對很少,佛陀勸告他們單獨從事弘法事業。因為他們都是已從色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阿羅漢,其主要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就是教授佛法,宣揚梵行。他們已是達到生命目的的阿羅漢,他們的神聖職責就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提高人類的道德修養。物質生活雖很重要,但這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 僧團的建立 當時,世上只有60位阿羅漢。以這些清修梵修者為核心,佛陀以“民主為體制,共和為分配原則”建立了出家僧團。在僧團成立之初,其成員來自社會最上層,都是博學多聞,大富大貴之人。但是,僧團大門對一切有緣人敞開,不管其種姓、等級和地位如何。四種姓中的年輕人或老人自由地加入僧團,就像兄弟一般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沒有任何岐視和分別。這種一直持續到現在的高貴比丘僧團,是世界上最大古老,具有歷史意義的獨身組織。 (8)

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出家,以梵行生。作為在家居士,他們也能如法生活,而證聖果。耶舍尊者的父母和他的前妻是佛陀在家弟子中最為著名者,他們三人在精神修證上都有很高深的造詣,足以證得第一聖果。 在此作為真理使者的60位大阿羅漢幫助之下,佛陀決定弘揚無上聖法,向那此樂聞佛未能之人宣說。 三十位年輕人的皈依 佛陀隨自己所願,在波羅捺斯的鹿養苑住了一段時間後,起身前往優樓頻螺。途中,他在樹林的一棵樹下休息。 就在這時,三十位快樂的年輕人,帶著他們的妻子,來到這座小樹林裡游玩。他們中間有一個人沒有妻子,他就找來一個妓女。當大家尋歡作樂之時,這位妓女拿著他們的貴重東西,悄悄的溜走了。年輕人在樹林里四處追尋。當他們看見佛陀時,就過來問他是否看見一個女人路過此地。

“年輕人,你們以為哪一個更好,是尋找女人,還是尋找自己(9)?”佛陀問道。 “世尊,尋找自己更好。”年青人答道。 “那麼,你們坐下,我有聖法,你等可聆聽。”佛陀說。 “世尊,太好了!”他們一邊答應著,一邊恭敬地向佛陀行禮,滿懷期望地坐在一旁。 他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著佛法,便得法眼通(dhammacakkhu)。此後,他們加入了僧才,接受大戰。 迦葉三兄弟的皈依 佛陀一路行化,來到優樓頻螺。這里居住著三住從事祭火的苦修兄弟,他們是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兄弟三人分處三地,各有500、300和200名弟子。年紀最長者頑固執迷自己的精神修證,錯誤地以為自己是阿羅漢,以此來教化眾人。佛陀來到他居住之地,徵得他的許可後,便在毒蛇棲息的事火房裡過夜。佛陀顯示神通,征服了蛇王。此事使優樓頻螺大為高興,邀請佛陀作為自己的客人住下。在以後的幾次事件中,佛陀迫不得已,曾多次化現神通,勸化此苦修者,但是,他仍然執著於他的信條,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不承認佛陀是阿羅漢。直到最後,佛陀才使他信服。隨即,他同其弟子們一道,加入僧團,得以受戒。他的兩個弟弟和他們的弟子也跟著他一同出家。這樣,在迦葉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的陪同下,佛陀來到離優樓頻螺不無的伽恥舍闍,在那裡,他講了《一切燃燒經》(Adittapariyaya Sutta)。聽完此經後,他們全都得阿羅漢果。

《一切燃燒經》(10): 諸比丘,一切在燃燒。諸比丘,何為一切在燃燒? 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觸在燃燒,從眼而生起的苦樂,或非苦非樂的感受亦在燃燒。因何而燃燒?我說此由貪、嗔、痴、生、老、死、憂悲、苦惱,點著而燃燒。 “諸比丘,如此意想:多聞聖弟子厭惡色、眼、眼識、觸,一切由眼而生的苦樂,或非苦非樂等感受;厭離耳或聲,鼻或香,舌或味,身或觸,意或法,意識,意,以及從心而生的一切其樂,非苦非樂之受,由厭惡而遠離,由遠離而解脫,因此而悟輪迴已盡,梵行為住,所作皆辦,更無此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斷除一切煩惱,共證阿羅漢果。 大弟子舍利弗和目鍵蓮的皈依 離王舍城不遠處,有一村寨叫優婆提(Upatissa),也叫那律柯(Nalaka)。村里住著一絕頂聰明的年輕人,名叫舍利弗。

因為他屬於村里的統治家族,所以有人也叫他優婆提。 雖然他從小就受到婆羅門的薰陶,但是他廣闊的人生觀和成熟的智慧迫使他放棄了世傳的宗教,從而接受了更具忍讓和科學哲理的佛法。他的兄弟姐妹們都以他的善行為榜樣。但是,他的父親瓦幹陀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婆羅門教信徒,他的母親曾因他信奉佛教而大為不快。但在舍利弗臨圓寂前,他勸說其線皈依了佛教。 優婆提從小在榮華富貴中長大。他與訶利陀,又名目鍵蓮結為生死之交。他倆在遙遠的過去世就是親密好友。有一天,當他們遊樂於山頂廟會時,他們意識到五欲之樂是何等的虛幻和短暫,當時他們就決定離開世俗生活,尋求解脫之道,遠行各地,尋找安隱。 這兩位探求者首先找到娑賈耶。並跟他出家。他有眾多的追隨者。不久獲得了老師傳授的一點點知識,但此種教理不能使他們滿足,因為他們無法發現解除危害人類病苦的全能藥方,因此就離他而去,往返於各地尋找安樂。最後,他們回到自己的村莊。兩人約好,無論其中哪一位發生現了真道,都要告知對方。

當時,佛陀派送了最初60位弟子,向世界宣說聖法,而他自己來到優頻螺。阿示說,最初五比丘之一,也朝王舍城走來。 這時,求未能者的善業發生了功用。如同長了悲憫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精神修證,一個偶然的機會,當優婆提漫遊於王舍城大街時,他遇到了阿示說。他高貴的相貌,神聖的威儀一下子把優婆提吸引住了。只見他雙眼低垂,目視前方一掣之地,安祥的臉,勾劃出他內在深沉的寂靜,舉止泰然,整潔的袈裟井然於身,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他邁著快慢得體的步子,挨家逐戶接受慈善之人放在缽裡的簡單飯菜。優婆提想:“我從來沒有見到過像他這樣的修行僧,他一定是阿羅漢,或是一位正在修習阿羅漢之道的聖人。我現在就前去問一問:是因為誰的緣故而使你出家?誰是你的老師?你隨何人之法修行?” 但是優婆提還是克制住自己,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想,這樣做將會打擾他安祥無聲的乞食之行。 阿羅漢阿示說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一點飯食後,正在尋找一個適合的地方吃飯。優婆提高興地利用這一機緣,把自己的凳子讓給他坐下,又從自己的水瓶裡倒出水供養他,如同學生對老師履行應盡的義務。然後,他愉快地向他打了招呼,恭恭敬敬地問: “尊敬的先生,你的五官如此的安祥寂靜,膚色是如此的純潔光亮,是因為誰的緣故而使你出家?誰是你的老師?你在何人的法教之下修行?” 象所有偉人一樣,謙虛的阿羅漢阿示說謹慎地回答說:“我才剛剛出家不久,兄弟,我不能詳細地向你講述佛法。” “尊敬的先生,我是優婆提。你可根據你的能力,說多少都行以各種形式來理解就是我的事了。” “多少說一點,”優婆提繼續說道,“只要告訴我主要精神,我只要精要部分,一大堆陳詞爛調無多大用處。” 阿示說尊者即說四偈,圓融地總結了佛陀的奧妙哲理,即因果之律: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ye dhamma hetuppabhava,tesam hetum tathagato aha. tesam ca yo nirodho evam vadi mahasammano. 雖然阿示說只是簡單地解說瞭如此高深的佛法,但是,優婆提足以從此覺悟,而徹底理解佛法。他只需要一點點提示就能悟道。阿示說尊者對他所行之道給予了善巧指導。所以當他聽到第一二偈時,即得了第一聖果。 毫無疑問,剛剛皈依的優婆提肯定會感到,他無法用語音來對尊貴老師傳授佛法表示由衷的感激,只好對其圓融講解真理的能力表達了深厚的謝意。隨後,了解到有關佛陀之事,便告別而去。 因為他是從阿示說處聽聞佛法,後來,優婆提對他的老師極為恭敬,只要一聽說其老師在那個方向,他就會朝那個方向雙手合十,以示尊敬。當他躺下來休息時,他也會把頭朝著那個方向。 根據他們所約,優婆提回來後,即把這一喜訊告訴了他的伙伴訶利陀。和他朋友一樣,訶利陀聽完全部偈子後,也豁然覺悟,得第一聖果。成功地尋找到安樂後的喜悅,使他們非常興奮。出於應盡的義務,他們前去見了婆賈那老師,希望他也能接受奉行新的教法。他們的努力被證明是無效的。但是,婆賈那的一大批弟子都願意參加他們的行列。因此,在眾人的陪同下,優婆提和柯賈那來到優樓頻螺的寺院,拜見他們的偉大的導師。 佛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接受他們加入僧團,說:“善來比丘”(EthaBhikkhave)。 半個月之後,舍利弗尊者聆聽了佛陀給苦行僧底歌那克講解《受覆經》,當下證阿羅漢果。當天晚上,佛陀召集弟子們來到自己身邊,宣布舍利弗和在一個星期之前證阿羅漢果的目鍵蓮尊者為僧團中兩大弟子。 [注] (1)僧伽,原意為聚合,或眾多。是為佛教比丘組織。 (編者) (2)跋般迦(Pabbajja),意為出家,或捨棄。這是僅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加入僧才。 (3)在早期,佛陀口誦此語而授以比丘戒(Upasampada-意為增補更高道德)。見第十四章。 (4)優婆塞,優婆夷,護持三寶者。它們是佛陀的在家裡的男女弟子。一旦皈依三寶後,即刻成為優婆塞,或優婆夷。皈依三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5)《大品》。第19,20頁。 (6)Deva提婆,意指天人。 (7)巴利語Brahmacariya梵行與天人或梵天無關。它被用來指高尚,或聖潔,(梵文-Brahmacarya一般意為獨生生活之人)。 (8)耆那教聲稱自己也同樣古老,但在孔雀王朝時因分裂為二,現仍然存在於印度。因為他們的經典依然存在,他們把這一事件的日期推遲。 (編者按) (9)尋找自己。此短句非常有意義。 Attanam是Atta(我)的受格。在這裡,佛陀說的並不是一些學者試圖說明的任何靈魂或精靈。佛陀在他的第二經典中明確否認了靈魂的存在,又怎麼會在這裡承認它的存在呢?佛陀在這句話中的真實意思為:尋找你們自己,或向內尋求。 (10)《大品》,第34頁。對以前曾經從事火祭祈的大眾來說,這種比喻十分恰如其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