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近乎佛教徒

第52章 結論-5

然而,作為悉達多的追隨者,不必要模仿他的每個行為----你不需要趁太太熟睡時出走。很多人認為佛教和拋家棄子,離開工作,隱遁山林是同義字。導致這種禁慾生活形象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許多佛教徒都崇敬經典和教法中的苦行僧(Mendicant),就如同天主徒崇敬阿西西的聖方濟(St.Francis of Assisi)一般。我們對佛陀於摩竭陀城中赤足托缽,或密勒日巴在山洞中以尋麻湯維生之形象,會油然生起震撼與感動。一位單純的緬甸比丘托缽接受供養的安詳形象,也會吸引我們的想像。 然而,佛陀還有完全不同類型的追隨者。舉例來說,阿育王步下了鑲嵌珍珠黃金的皇家馬車,誓言將佛教法傳播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他跪在地上,手上抓了一把沙,宣告他要興建與手中沙粒一樣多的佛塔。而事實上他也做到了。因此,一個不管他是國王、商人、娼妓、吸毒者或企業執行長,都可以仍然接受四真諦,因為基本上,我們所珍惜的,並非放棄物質世界的這個實際的出離行動,而是珍惜能了解並接受真諦的能力。

我們要了解這四種見地,不一定就得拋棄一切;反之,我們對事物的態度開始改變,它們的價值也因而改變。就因為你的財富比某人少,並不表示道德上你就比他清高。事實上,謙卑本身可能是虛偽的一種形式。當我們能了解物質世界的無自性和無常,出離就不再是一種自我虐待的形式。它並不是要工們折磨自己,“犧牲”一詞就具備了不同的意義。有這樣的了悟,一切事物的重要性都會和吐在地上的口水差不多。我們對口水不會傷感。失去這種傷感,就是大樂之道,稱為善逝(Suagta)。能了解出離為大樂,往昔的印度有其它許多王子、公主及將軍自宮廷生活出離的故事,就不足為怪了。 在印度這樣的國家裡,愛好真理、尊敬追尋真理的人,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甚至在今天,印度社會不但不輕貶出離的行者,反而尊崇他們,如同我們尊敬哈佛或耶魯大學的教授一般。雖然,在企業文化掛帥的今天,這個傳統有些淡化了,但是你還能看到赤身裸體,身上塗滿白灰的苦行僧(Sadhus),放棄了成功的律師事業,成為遊方的行者。當我看到印度社會如何尊敬這些人,而不是把他們當成不光彩的乞丐或瘟疫驅走,我全身都會起雞皮疙瘩。我不禁想起如果他們出現在香港的萬豪酒店,那些迫切想要模仿西方模樣的新貴華人,對這些身塗白灰的苦行僧會作何感想?門房會替他們開門嗎?或者,在洛杉磯Bel Air酒店的客服人員會怎麼反應?這個時代,人們不崇拜真理和尊敬苦行僧,反而崇拜廣告看板,尊崇抽脂減肥。

當你讀到這裡,也許會想,我既大方又好布施,而且對自己的東西沒有太多貪戀執著。你也許真不是緊守荷包的人,但當你正在布施時,如果有人把你最心愛的鉛筆拿走,你可能會生氣得想把他的耳朵咬掉。或者如果這時有人說,你就只能給這麼一點嗎?你可能會十分氣餒沮喪。當我們布施時,常被這個“布施”的觀念所卡住。我們攀附於其結果----如果不能要個好的來生,至少也要在此生受到表揚,或者也許只是牆上的一面獎牌。你捐出個手鐲,卻大張旗鼓----有儀式-褒揚及感謝;但如果有人搶走你的手鐲,那又另當別論了。你好善布施,只因為他們曾捐錢給某個博物館,甚至只是給了自己的子女,而希望得到他們終生的忠誠。 道德如果不能伴隨這四種見地,同樣地也可能被扭曲。道德餵養自我,把我們變成清教徒心態,批判和我們道德觀念不同的人。我們執著於自己的道德觀,看不起別人,並且想把我們的觀點強加他人,甚至不惜奪取他們的自由。偉大的印度學者及聖者寂天(Shantideva),是位出離王室的王子,他教導我們,要避免碰上任何一切不善的事物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我們能應用這四見地的任何一項,就能避免一切的不善。如果你認為整個西方世界是被魔鬼盤據或者是不道德的,要征服它,重建它是不可能的,然而若你內在能具備容忍,就等於征服了。你不能整平整片大地,但穿上鞋,就能避免粗糙而不適的表面。

如果我們能在經驗上,而不只是智識上了解這四種見地,就能開始化解我們對如幻事物的執著。這種解脫,就是我們所稱的智慧,而佛教徒尊崇智慧勝於一切。智慧超越道德、慈愛、常識、容忍以及素食主義,它並非人們需要向外尋求的神化靈性。我們要生起智慧,首先要聽聞四見地的教法,而且不只是接受它表面的意思,更要分析並思索。如果你確信這條路能替你清除某些迷惑,帶來某些解脫,那麼你就可以確實將智慧付諸實踐。 有一個很古老的佛教方法,就是上師給弟子一根白骨,然後指示他們去思索其起源。經由這種思維,弟子終將了解這根白骨是生之結果,而生是業報之結果,而業報是貪著之結果等。徹底地相信了因緣與業果的邏輯之後,他們就能開始時時刻刻,在各種狀況下運作覺知。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禪定。而能帶給我們這種資訊和了解的人,我們尊他們為師,因為雖然他們有深刻的了悟,可以快樂地活在山林之中,可是他們願意留在這裡,為那些還在黑暗之中的人解釋見地。因為這種資訊能幫助我們從各種不必要的打嗝中解脫,我們對解釋者會有自發的感激。因此我們佛教徒對老師致敬。

一旦在智識層面接受了見地,你就可以應用任何能夠加深了解和領悟的方法,換句話說,你可以用任何技巧或修行來幫助你,將認為事物是堅實的習慣,轉化為視它們為和合,相互依存並且無常的習慣。這才是真正的佛教禪定和修行,而不只是筆直地坐在那兒像個紙鎮而已。 縱然在智識上我們都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但是小若一個隨口的恭維,就能遮蔽這種認知。如果有人說我們的指節看起來優雅,馬上我們就發現自己試圖尋找保養指節的方法。突然間我們認為有東西需要保護,否則會失去。這年頭,我們不斷地被許多必須除去的新東西以及必須擁有的新事物所疲勞轟炸。我們比往昔更需要各種方法來提醒自己,幫助我們習慣這些見地,如果不是剃光頭或隱居山洞的話,可能到了要掛根人骨在汽車後照鏡的地步了。倫理和道德這些方法結合,就會變得很有助益。倫理和道德在佛教中也許次要,但它們的重要性在於能將我們帶近真理。但是,即使有些行為看似善良而正面,如果它會帶我們遠離四真諦的話,悉達多本人會勸誡我們離棄這種物質主義的精神修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