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近乎佛教徒

第51章 結論-4

在佛教中,任何建立或強化這四種見地的行為,就是正確的道路。即使狀似儀式性的修行,例如焚香或修持神秘禪定及咒語,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專注於這四種真諦而設計的。 而任何與這四種見地矛盾,包括有些看似慈悲的行為,都不是佛教道路的一部分。甚至空性的禪定如果不符合這四種真諦,都會變為純然否定,中是斷見之道而已。 為了溝通起見,我們可以說這四種見地是佛教的主幹。我們稱之為“真諦”,因為它們是單純的事實。沒有人製造了它們,它們不是佛陀神秘的天啟,也不是佛陀開始教法以後才變成的事實。依照這些原則生活,並非儀式,也非技巧;它們不屬於倫理或道德,也無法被專屬或獨享。在佛教中,沒有所謂“不信神的異端”或“褻瀆上帝者”,因為不存在你必須忠誠的對象,也沒有可以污辱或懷疑的對象。然而,對不覺知或不相信這四種真諦的人,佛教徒認為他們是無明的。然而無明並非拿來作為道德判定的原因。如果有人不相信人類自己已經登陸月球,或者認為地球是扁平的,科學家只會說他無知,而不會說他褻瀆科學。相同的,如果他不相信這種種真諦,他並非異端。事實上,如果有人能證明這四真諦的邏輯是錯誤的,證明攀緣自我並不痛奪,或有些元素並非無常,那麼佛教徒會很願意去遵從那條道路。因為我們所追尋的是證悟,而證悟意指對真相的了悟。然而,至少到今天,多少世紀以來,未曾出現過任何否定這四個真諦的證明。

如果你忽略這四個真諦,但由於對這個傳統的愛而堅稱你是佛教徒。那麼這是表象的虔敬心。佛教的大師們相信,不論你如何自己貼標籤,除非你對這些真諦有信心,否則還是會繼續活在一個幻相的世界中,卻相信它是堅固而真實的。雖然這種信念能提供短暫的無明之喜我,但是它終究還是會帶來某種形式的焦慮。然後你就得花上所有的時間試圖解決問題,去除焦慮。你需要不斷地解決問題,好像染上毒癮一般。試問,你曾經解決過多少問題,然後看著其它的問題又生起?如果你樂於這種循球,那麼就沒什麼好抱怨的。但是當你了解到問題永遠不會有結束的一天,那麼,探尋內在真諦的開始就到來了。儘管佛教不能解決世界上所有暫的問題和社會的不公正,然而如果你正好開始探尋,而你正好和悉達多有緣,那麼你可能會接受這四種真諦。果真如此,那麼你就該考慮認真地追隨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