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佛法概要

第53章 第九節佛弟子對律學要怎樣信受奉行

佛法概要 明旸法师 1547 2018-03-20
(一)戒為無上菩提本 佛教的弟子,對於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當然是十分信仰和遵從。對於佛陀所製定的一切律儀清規戒律一定是絕對依教受持。嚴潔無犯,四眾弟子從信受而奉行,最後達到初發心直至圓成無作妙戒。斷惡修善,反妄歸真,直趨無上菩提大道。 可是佛陀所規定一切戒法,都是以五戒為根本,這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或在家居士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條戒法。對我們信佛修心的教友來說,那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缺一不可,是一整體的,互相聯繫的。從表面上看來,好像這五條戒法是佛家獨有的清規戒律,與一般人沒有什麼關係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不客觀的,但是只要我們進一步,仔細地研究一下,耐心的回想一下,一定會有一種新的啟發和體會。我認為這五戒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人生標準的道德觀念,和行動語言的正確態度。如果我們做了違反五戒的行為或我們胡作非為,那一定會受到國家法律的製裁,正義人民的指責。

我記得圓瑛師尊曾經教導說:“佛教的五戒也正是和儒教孔夫子所教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道理,完全一致的”,一、不殺生是仁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二、不偷盜是義也,見利思義,不取非義之財,不與不取。義所當得則得之,義所不當得則不得。三、不淫欲或在家不邪淫禮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文昌帝君說:勿貪非義之財,勿飲花街之酒。四、不妄語是信也,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五、不飲酒是智也、酒迷心竅,醉後生非,神魂顛倒,昏迷失性。這樣看來,佛教的五戒,儒教的五常,名殊理一,異途同歸。他老人家這個開示,實在會發人深省的。 由是而知,佛教律宗的戒法,真是生死海中的一條慈航,迷津道路上的一隻寶筏,暗室之中的一盞明燈,渡過巨浪的一個浮囊。佛經說:“護戒如護目,皎潔若冰霜”,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凡是為佛弟子,都應該以清淨心身,受持戒法,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使正法久住,佛日增輝。

現在我把過去莊嚴劫和現在賢劫七佛如來所說的《戒經》。敬錄如後,以便信受奉行,敬祝大家同證無上佛菩提,作為我寫這篇“律宗初探”的結束語。 (二)七佛戒經 現在我將《七佛戒經》抄在下面,說明戒學是一切諸佛教法的根本。 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 此是毘婆屍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譬如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諸惡 此是屍棄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不謗亦不嫉當奉行於戒飲食知止足 常樂在空閒心定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此是毗葉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譬如蜂採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 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此是拘留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心定入涅槃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此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此是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十二年中,為無事僧說是戒經,從是已後廣分別說,諸比丘自為樂法樂沙門者,有慚有愧樂學戒者,當於中學。 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 當觀如是處有智勤護戒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在諸世尊能勝一切憂 皆共尊敬戒此是諸佛法若有自為身欲求於佛道 當尊重正法此是諸佛教七佛為世尊滅除諸結使 說是七戒經諸縛得解脫已入於涅槃諸惑永滅盡

尊行大仙說聖賢稱譽戒弟子之所行入寂滅涅槃 世尊涅槃時興起於大悲集諸比丘眾與如是教誡 莫謂我涅槃淨行者無護我今說戒經亦善說毘尼 我雖般涅槃當視如世尊此經久住世佛法得熾盛 以是熾盛故得入於涅槃若不持是戒如所應布薩 喻如日沒時世界皆暗冥當護持是戒如牛戒愛尾 和合一處坐如佛之所說我已說戒經眾僧布薩竟 我今說諸經所說諸功德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