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佛法概要

第52章 第八節菩薩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

佛法概要 明旸法师 4076 2018-03-20
(一)上中下三品戒法授受不同的道理 中國佛教信徒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的四眾弟子要求受大乘菩薩戒法,究竟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呢?據律中提到,是由古代道融和道影二位法師,他從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梵網菩薩戒本》而修行的。但要求對菩薩戒傳授和受持的方法和規則,以後就沒有再流傳於世間了。後來過了相當時候,又有一位沙門名叫道進,就從曇無懺法師根據《地持經》傳授菩薩戒的方法。 上品的菩薩戒法:按《高僧傳》卷第二,曇無懺傳記說:道進法師受上品菩薩戒的經過奇蹟,最初曇無懺在姑藏之時,有一位沙門名叫道進,他十分虔誠要求曇無懺法師給他傳授大乘菩薩戒法。法師說:你要求受菩薩戒,一定多多進行懺悔,把多生以來直至今生所有罪障業障,統統懺得一干二淨,才能給你傳戒。譬喻淨器,才能裝人甘露美味。於是道進法師依教奉行,一心一意努力禮懺,經過七天誠懇懺悔。到了第八天道進以為經過七天的懺悔,業障一定可以消除,由是再到曇無懺處,再次要求為他授菩薩戒。誰知這位大師竟然以另一手段,即以猙獰的眼睛,忿怒的態度不理不睬。這時道進暗自忖想:法師為什麼這樣含怒不理他,大概是我懺悔不力,業障難消,沒有資格深受戒法。從此放下心身,發奮至誠一心恭敬在佛前求懺悔。另一方面依然修習禪定功夫。且懺且禪,經過三年。有一次在修禪定之時,忽然看到釋迦牟尼佛與諸大菩薩,顯現目前,為他傳授菩薩大戒。當夜,道進法師更有十幾位同參道友和他同時夢中見佛,同時也受了菩薩戒法,這種不可思議感應靈異,就帶領同參一起走向曇無懺法師報喜,奇怪的是剛才走了數十步,碰見法師,這時曇無懺看道進等人前來,馬上站了起來,連聲讚歎說:善哉!善哉!你們已經得到感應,已受到菩薩戒法了。恭喜,恭喜,現在我可以為你們作證明了。就對佛前再詳細的為道進法師等十餘人正式宣說菩薩戒相。當時又有一位沙門道明法師,德高望重,名揚關西地方,聽說道進等定中夢中得到感應,受菩薩戒奇事,當夜也做了夢。可是道明以為雖然自己出家早,戒臘高,也應該低心下氣,要求道進認他做法兄弟,這樣一來,道風遠播,戒雲普被。此後依道進律師求受菩薩戒者有千餘人,一直到了現在,出家四眾弟子受菩薩戒的,莫不以曇無懺律師這一派系流傳於世。這是上品的菩薩戒源流。

中品下品的菩薩戒法:按《瓔珞經》說:佛子受菩薩戒有上、中、下三品戒法。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菩薩戒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諸大菩薩為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證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受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 ”這是根據《瓔珞經》,依所從受戒的境界不同,所以才有上、中、下三品的菩薩戒法,這是出家比丘在古代受大乘菩薩戒法的起源。當然也包括比丘尼受菩薩戒法的儀式。 (二)受戒的四種差別 按《行事鈔》說:佛教所製定戒學,為弟子們傳授三壇大戒分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種。

(1)戒法:就是佛陀針對弟子們在僧團里共同生活中間,所違反的那些情況和製度而製定的許多戒律、法則,即是五戒、六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等戒條名相。 (2)戒體:就是受戒的弟子,正當在律師為他傳授戒法時刻,他心中一念虔誠清淨之心,萬緣放下,一心精專,所取得的防惡的功能力用,稱為戒體。 (3)戒行,正是受戒弟子他在得到戒體之後,所發揮出來不可思議力量,對於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嚴謹如法行持,纖毫不得有犯,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任運進修,從有作意的受持功夫漸次增進,乃至達到無作妙戒的行持。 (4)戒相,就是弟子在受戒以後,在修持戒律方面,在外身行動方面,在語言講話方面,在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凡行住坐臥處都要遵守僧團的清規戒律。正是佛門弟子威儀濟濟,道貌堂堂,行路像一陣清風,謂之行如風。住下就像一棵青鬆一樣雄偉莊嚴,謂之住如松。坐起來就像銅鐘一樣穩健著實,謂之坐如鐘。臥下去,就像一把弓箭一樣,謂之臥如弓,這是一個多麼莊嚴的佛門弟子啊!是值得信仰佛教的道友,一心頂禮,誠懇恭敬的良好楷模。就像佛在世時馬勝比丘一樣,也像佛未出家前,悉達多太子遊北門時所見的那位比丘一樣,深受人天的尊敬。凡是一位受戒弟子,都要具足這四種優越條件。

(三)《梵網經》的三聚淨戒 大乘菩薩三聚淨戒的意義,就是發廣大菩提心,上求如來的覺道,下化法界的有情。以大慈悲,饒益眾生,令諸眾生,離苦得樂。如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大菩薩一樣,各隨所願,有求必應,感而隨通。菩薩在因地之中,累劫修行菩薩之道,就是以三聚淨戒來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什麼是三聚淨戒呢? (1)攝律儀戒:菩薩修行,以戒為本。總攝一切戒律、一切威儀。也就是無惡而不斷,不論大大小小種種惡事惡行,惡言惡語,噁心惡念,統統都要斷得乾乾淨淨。古人說:“一念不生,眾戒俱足。三業清淨,無惡不斷,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正是以五戒十善,一切律儀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心身。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大乘菩薩戒法的人,最最主要一定要收攝一切戒律,斷除種種罪惡。自己這樣,教化眾生也是這樣。切不可以為小惡小罪而不加重視,所謂滴水可以成渠,星火可以燎原,即此意也。攝律儀戒,即包括大小乘之一切戒律而護持之,使一切諸惡,都能斷絕。較詳言之:律為律法,乃禁止之意,儀即儀式,為軌範之意。 《法苑珠林》曾說:“攝律儀者,要義唯有四項:一者不為利養故,自讚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予人。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2)攝善法戒:菩薩修行,不但要斷除諸惡以自利,更要普度眾生以利他,那就要總攝一切諸善功德,廣植善根,深培德本。無論是大大小小,一絲一毫的善事善業,善言善語,善心善念,統統都要精進勇猛,努力去做,但有利益無不興從。千萬不要以為小善而不去做,更不可以為小德而不去培植。要知道積小善能成大功,下點種必結果實。攝善法戒又名積善戒,使一切善法,都能存於我之一身,而修行一切善事。就是說:身、口、意所作諸業,都是善法。聞、思、修三慧,以及布施、忍辱等六度波羅密,無一不攝於戒之中,故名為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菩薩修行,不單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廣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也就是無眾生而不度。不但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要趕快去度。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善道的眾生也要去度。正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廣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宏偉誓願。出家在家四眾弟子,要進脩大乘菩薩大戒,一定要受持大乘三聚淨戒。這是根本戒法。人人都要受持。饒益有情戒,又名攝眾生戒。即對於無限無邊的眾生,都能施之以利益。所謂能攝的善行,便是慈悲喜捨。慈名愛念,因其能給予眾生以快樂;悲名憐愍,以其能拔除眾生的痛苦;喜為喜慶,慶賀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舍名無憎無愛,亦須使得此無憎無愛的解脫,以這樣的一些法門,去濟度眾生。 《瑜伽戒品》說:“……諸菩薩,依世出世間,種種義利,善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義利。……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其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生希有心,勤修正行”故以名焉。

上列的三聚淨戒,在《華嚴經》、《梵網經》、《占察經》,《瓔珞經》等,都曾有所說明;《瑜伽》和《唯識》等論,也曾予以論述;因為這是三者集聚,所以稱為三聚。 (四)《梵網經》十重戒相 第一殺戒,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主劫賊物,一件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心,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護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應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五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酒是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眾過戒,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讚毀他戒,若佛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噁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釘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十謗三寶戒,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以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