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佛法概要

第34章 第五節佛法東傳中國

佛法概要 明旸法师 9826 2018-03-20
(一)佛法在華的初傳 佛教究竟什麼時候傳到中國?歷來各種典籍記載不同,大約有十種之多。大多數人公認是東漢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到中國的。據說漢明帝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中看到一位相好莊嚴、金光燦爛的金人,一手拿著一把弓,一手拿著二支箭,就在金鑾殿上空飛來飛去。到了夢醒以後,就把夢中所見的事情,問了大臣傅毅。傅說,我聽說西方有聖人,名字叫做佛,而陛下所夢金人,手拿一弓二箭,這就是佛字。漢明帝便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請求佛法。路上經過大月氏國,正巧遇到了攝摩騰、竺法蘭二位法師,騎著二匹白馬,帶來了佛像和佛的捨利以及梵文貝葉經六十萬言,從印度來到中國弘傳佛法。因此漢明帝就以最隆重的儀式,把二位尊者迎接到洛陽,先住鴻臚寺,不久又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白馬寺,為供養這二位法師安居之處。後來就在白馬寺翻譯了《四十二章經》。佛教傳到中國以後,首先就從國王宮廷裡面開始信奉起來,後來就逐漸地推廣到民間。漢人最初發心出家做和尚的是朱士行法師,也是中國第一個和尚。後又有陽城侯劉峻等人也出家做和尚,洛陽又有婦女阿潘出家做尼姑,是中國尼僧的開始。當時出家的僧尼只是剃除鬚髮,都沒有受三壇大戒。到了三國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才由中天竺國沙門曇柯迦羅法師來到洛陽,翻譯出《僧祇戒心》,並創立起戒壇給和尚、尼姑傳授三壇戒法。所以中國佛教徒推曇柯迦羅律師,為律宗初祖。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佛教才有真正的比丘、比丘尼。

經律論三藏教法,在古印度用巴利文和梵文結集的。自漢明帝時傳到中國,先由攝摩騰、竺法蘭譯出《四十二章經》,以後漢末葉安息國安世高、月支國支婁迦纖、姚秦的龜茲國鳩摩羅什、東晉法顯、道安、唐代玄奘等高僧大德共同努力下,把梵文和巴利文的三藏教法翻譯成為中文。這些高僧對中國佛教的弘傳和翻譯,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值得佛教徒永遠紀念的。漢語系和藏文係經律論三藏是中國現在所流傳的大藏經。 佛教初傳到中國,主要譯師是安世高。 安世高,別號叫做安清,安息國的太子。他精通禪學,教人修學安般守意。調攝我們出入呼吸的氣息,收攝妄想心。專註一心,功夫成熟,就能得到三昧禪定。這種修禪方法,等於六妙門的禪觀。毫無疑問這與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所修的面壁觀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位太子是夙植靈根,久培德本,而且得了宿命通的特殊功能。他三世以來都是做安息國的太子,第一次做太子的時候,就發心出家做和尚。知道自己前生欠了人命債沒有還,據他的觀察,債主是在中國洛陽地方。於是來到洛陽,正巧,他剛到洛陽曠野途中,忽然對面來了一個少年人。由於前生冤業關係,看到他就心中怒火焚燒,生大瞋恨,馬上拔出利刀,迎面殺去,當下安世高法師就被殺死。但是他命終之後,中陰身又到安息國去,又投胎做了太子。年紀長大以後,發心出家修道。知道還有宿債未還清,債主依舊在中國洛陽,因此又航海來到中國洛陽,就到前生被殺死的少年家裡借宿。奇怪的是上次命債未還,一見忿怒,現在命債還了,見面之後,很歡喜地留他住宿,並招待筵席,在席間法師就問少年說:你知道我嗎?少年說:“不知道”。於是法師就告訴他,我是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曠野途中,被你殺的和尚,這位少年聽到這幾句話,大吃一驚,因為這件殺人的事,相隔好多年了,並沒有別人知道,所以心裡懷疑,一定是鬼來討命,非常恐怖。法師就對他說:你不必害怕,我不是鬼。因為我當時被你殺死,是還你的命債。死後又到安息國投胎,出家修行,我現在再來洛陽,還是來償命債的。我明日又會被人打死,但是希望你受我的囑託,對官廳說,不要誤辦兇犯的罪。這樣一來我的命債就可以還清,可是這位少年聽了太子的話,感到十分驚奇,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飯,就隨太子一同到街坊去。再巧沒有了,居然在太子前面走著一個挑柴的人,太子就跟在後面,走了不多久,這個挑柴人,前頭的柴鬆了下來。後面的柴落在地上,這根扁擔的彎頭當下就向後面敲去,正巧打中法師的腦部,當下斃命,官方就秉公法辦,判挑柴人以命償命,此時這位少年就出來對官廳作說明,於是官廳就不予處理了。但是安世高法師第三世再到安息國去投胎做太子,後來又出家做和尚,精通三藏教義,第三次再來中國,這個時候正當後漢桓帝延和年間,住在中國弘法二十多年,安世高法師,他所翻譯的經典,據三藏集記所說,一共有三十五部,達四十一卷之多。而《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是法師所翻譯的一部。

(二)中國佛教的奠基人 一、鳩摩羅什法師(公元344——413年,一說公元350——409年),是龜茲國人,就是現在新疆庫車縣。本來名叫鳩摩羅耆婆什,他的父親名叫鳩摩羅炎,母親名叫耆婆,連父母名,所以名為鳩摩羅耆婆什,漢譯童壽,就是說他雖是童年,而有耆年的德氣。法師的母親早已出家、而且證到初果須陀洹的果位,羅什法師從小就非常聰明智慧。在七歲的時候,一天能夠背誦一千首的偈子,有一次,他跟隨母親,到了一個寺廟的大殿,看到一個銅的磬子,小孩好玩,用雙手一舉,就當著帽子一樣,戴在頭上,非常高興,後來又想到這只銅磬很重,我怎麼居然能夠把它拿了起來,戴在頭上?這樣一想,當下就覺得這只銅磬十分沉重,趕快就把磬子拿了下來,因此就悟到萬法唯心的道理。

到了九歲,有一次隨他的母親從龜茲國到罽賓國去求學,拜槃頭達多做師父,修學小乘教義。二十一歲又到月氏國的北山求學,那個時候,有一個羅漢看到法師,感到這個人是非常奇異,當下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個小孩你要好好保護他。將來到三十歲時候,如果還是堅持戒法,就會得到大眾的信仰。所度的眾生一定會超過優婆毱多尊者。優婆毱多度了一個人,就用一根毛竹籌子記數。他的記數籌子,居然把一間房間都裝得滿滿的。後來他圓寂時,就用這些籌子為他舉火化身。這說明他所度的眾生很多。如果羅什法師破了佛制的戒法,那隻能做一個才智聰慧的法師了。可是羅什法師,他能通達印度的智書,四圍陀典,五明諸論,陰陽星算,具有淵博的知識,後來又回到龜茲國,拜須利耶蘇摩為師,進脩大乘教法。就大力弘揚大乘教法,過了一個時候,他的母親證了三果阿那含以後,有了神通。在他到天竺國去以前,一再叮囑羅什說:佛的方等大法,今後要闡揚到秦都。但是對你的自身不利,這怎麼辦?羅什說:菩薩修行,一切為了利益眾生,只要佛教能夠流行世間,對我個人來說,縱然受到鑊湯鈩炭的痛苦,我也甘心接受。就依舊在龜茲國新王寺弘揚聖教,後來又到罽賓國為他的小乘師父槃頭達多,宣說最上一乘甚深妙義。槃頭達多聞法以後,就大開悟解,覺今是昨非,就拜羅什為大乘師父。所以羅什的名氣,遠播四方,漢地也非常景仰羅什法師。前秦符堅就派呂光將軍,帶了十萬雄兵到龜茲國去請羅什法師、龜茲王就勸法師到中國去弘法,後來符堅被他侄子姚萇殺害,呂光割據涼州自立為王,將羅什扣留十七年。到姚興繼承王位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攻涼州,呂光投降,就請了羅什法師到長安,待以國師的禮節。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應姚興之請,住逍遙園,大開譯場,翻譯了許多大乘經典,以舊譯經本多處乖失原旨,所以選義學沙門五百人聚集一起,重新翻譯了經論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據《開元釋教錄》)

道宣律師說:鳩摩羅什法師,夙根深厚,乘願再來,他過去七世以來,都是做一個精通佛學的譯經法師,他在臨終時候對大眾發了一個誓言,如果我一生所翻譯的經論,能夠深合佛的本意,火化後舌根不爛。後來火化果然舌根不爛,紅彤彤的鮮豔如生。這就證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許多經典的確契合佛心。 二、法顯法師:我國早在公元四世紀,到中印度去求法取經的有一位高僧,名叫法顯法師(公元340——423年)。他是山西平陽人,俗姓龔。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因慨嘆僧團與經律之殘闕,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從長安出發,經過流沙河等許多艱難險惡的路途,飽受了風霜雨雪种種痛苦,於晉興元年(公元402年)才到達天竺。在印度各地,住了六年之久。又到斯里蘭卡住了二年,精研戒律和梵文,共經歷了三十幾個國家,得《大般泥洹經》、《摩訶僧祇律》,《長阿含經》《雜阿毘曇心》,到了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回國,先到建康道場寺,同覺賢法師合譯《大般泥洹經》六捲和其它的經律聖典。在中國翻譯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後當法師八十六歲這一年,在荊州辛寺圓寂。著有《歷遊天竺記傳》,詳細敘述了自己西行的經歷與印度、中亞各地的佛教情況,記錄了許多有關印度古代歷史地理的資料,到現在仍然為世界東方學者所重視。法顯法師可算是中國僧人到印度參禮佛教聖地,求取經典,並得到偉大成就的第一個人。

三、道安法師(公元312——385年),常州扶柳(河北正宣)人,世家業儒,十二歲出家,天資聰敏,但以相貌黑醜被人們看不起,所以經常要他做些苦力勞動,可是他卻十分賣力。後來要求師父把經書給他看,師父就拿了一部長達一萬言的佛經,要他念誦。想不到這位相貌不揚的道安法師,記憶力很強,就在一天的時間裡,居然把長達一萬言的一部佛經,背得熟透,而且一字不錯,師父大吃一驚,真是難得難得。通過這樣的考驗以後,終於改變了人們對他很輕慢的看法,認為是佛門的法器,為其傳授比丘大戒。後來遇見佛圖澄法師,對他很欣賞。常代澄講說,時人稱讚“印道人,驚四鄰”。東晉孝武太元四年(公元379年)秦王符堅以七萬雄兵,攻克襄陽之後,高興地說:我取得襄陽,最大的收穫,就是得到道安法師一個人。還有習鑿齒半個人,一共是一個半人。可見道安法師的道德學問,甚為符堅所敬仰。後來弘揚聖教,普利眾生,跟他參學的門人,就有數千人之多,安師精通佛典,科判佛經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當時就有許多人對道安法師把佛經分為三分的見解,表示懷疑,誹謗為自作聰明,自持己見。後來印度有一部親光菩薩論,翻譯到中國來,打開一看,這部論裡,居然也有三分的分法,因此才相信安師智慧超勝,深契佛心。實在是有先知之明,所以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的科判,是起始於道安法師,證實於親光菩薩。大家都知道,我們出家人為什麼都稱釋子呢?這就是道安法師肯定下來的。他根據印度佛教規定剎帝利(貴族)、婆羅門(祭祀)、毘舍(工藝)、首陀羅四姓出家,統統都稱為釋子一說,判定中國的出家和尚一律姓釋。到了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時年七十四歲圓寂。道安法師出世的時候,有一件稀奇的事,左邊手臂有一塊肉,高了起來,就像印子圖章一樣,所以大家都叫他為印手菩薩,有一次道安法師訪問習鑿齒,一見面法師就問:請教尊姓大名,可是那驕傲自大的文學家,就毫不客氣的回答說:“四海習鑿齒”,這就是說在四海之內只有我習鑿齒一人而已。安師一聽,心裡就想,這個人確實傲氣凌人。當習說請教法師法號,安法師有意識的回答一句,“彌天釋道安”,就是說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專通三藏的道安。你大我比你更大。由此法師與習機教相當,棋逢敵手,機辯縱橫,爭論不休。但習鑿齒只不過是一個世智辯聰,當然是比不上道安法師的妙觀察智。古人說不打不相識,習鑿齒就提出“芥子可納須彌之山,毫端能現寶王之剎”,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就是說微小的芥子為什麼能納須彌山呢?纖細的毫端為什麼能現寶王之剎呢?道安法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隨口就回答說:“聽說你曾讀過十三幢樓房的藏書。請問你的十三幢樓的藏書究竟放在什麼地方?”習鑿齒一觸便悟,得大利益。這就是佛教裡《華嚴》事事無礙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就譬喻我們拿一尺大的鏡子,登上高山,向四方上下一照,所有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統統都現在一尺的鏡子之中!習鑿齒所開悟的就是重重無盡,法法圓融的道理。因此對道安法師心悅神服,甘拜下風。經過一場辯論,二人就互相尊敬,彼此結為方外之交,一僧一俗都為符堅與人民所敬仰的。

(三)偉大的翻譯家 佛經翻譯方面的大德高僧,最傑出的可算唐三藏玄奘法師。 (公元602年)。河南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是陳惠的第四個兒子,幼習儒學,讀到曾子避席的一段,玄奘深深體會到,要仿效曾子避席的美德,馬上站起來,立在書房中,父親當時看到這種情景,認為這個兒子是非常有禮貌,有孝心,心中十分歡喜。十三歲時,玄奘善根成熟了,他心裡想,為了要遠紹我佛如來的法身慧命,近光我佛遺留的宏偉教法,就跟隨二哥長捷去發心出家做一個沙彌。到了二十歲,就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得戒之後,就到各處名山古剎,參訪大善知識。同時就努力弘揚佛教,特別對於《大般若經》,更加積極弘揚,對於《涅槃經》、《攝大乘論》、《曇毗雜心》等有所心得,悟解很深。但當時玄奘法師多年來去各地聞法,異說紛紛,查檢聖典也各有所宗,莫衷一是。很想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於是就立志去西方取經,同時又想到法顯法師與智儼法師,他們為了弘法利生,探求真理,先後到印度求法取經。我也應該繼承先哲之後,就立下了去印度取經的志願,正巧這個時刻逢到從印度來中國的一位佛教大德波頗密多尊者(公元626年)向玄奘介紹了當時印度那蘭陀寺戒賢法師在那里大弘法化,傳授《瑜伽師地論》。肯定了這部論是佛教三乘學說大乘的體系道理。因此就在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修本請奏,決志自行,但沒有得到批准,為了求法心切,只好從長安潛行出關,白晝隱伏,夜間趕路。當時正是八月秋高氣爽的大好時光,開始走上了萬里征途,歷盡了艱難險阻,飽嚐了風刀冰劍。以驚人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壯志,在這冰天雪地和荒漠之中度過了漫長歲月。根據《慈恩傳》記載,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於路上看到一個病人,滿身生瘡,真是臭污難聞,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爛,玄奘法師心生憐憫,就把他帶到寺裡,給他請醫生治病,又給衣服和飲食,對病人多方照顧。這個病人深感法師的慈悲心情,就傳授他一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玄奘法師得到心經後,心裡感到十分歡喜,就發心修持這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而且自利利他,到處宣說妙義。玄奘法師在前往印度取經,出關以後經過莫賀延跡地方,凡在有困難危厄的情況下,都經常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虔誠恭敬,專心誦念,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有災難,當下都得消除,轉危為安。使《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風行於世,深得廣大教徒的受持讀誦,信受奉行,消災免難,得大利益。所以說《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我們佛教信徒,應當終身持誦,一定深得廣大靈感。又傳玄奘法師在益州空慧寺裡忽然遇到一個生病的和尚,這位和尚知道法師就要繼續上路去印度求法,就非常歡喜讚歎,同時又說:去中印度要經過很遠很遠的路,中間有不少的流沙和弱水,這一路上真是十分艱苦,而且也會碰到許多危險和驚恐。這位生病和尚,發慈悲心就口授了三世諸佛的心要法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一再叮囑玄奘法師,如遭到種種苦難危險時刻,要一心恭敬的稱念“心經”,在往來路上,一定會得到感應可保平安,沒有一切苦難。希奇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法師再去尋找這位和尚,已不見了。後來法師離開國境,在旅途之中,凡遇有困苦厄難環境,或碰到糧食發生缺乏時候,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鍵時刻,法師都隨時隨地至誠稱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四十九遍。由於至誠感通,當下就得到靈應,轉危為安,離苦得樂。在西行印度取經的前進道路上,經過千山萬水,懸崖峭壁,終於到達了中印度,在佛成道處摩竭陀國,那裡有一座那爛陀寺,當法師正在繞壇禮拜的時刻,突然間又看到上次在空慧寺碰到的那位和尚。玄奘法師說:“蒙你口授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的,我在一路上,每當遭遇一切艱苦厄難時刻,總是一心誦念,仰仗的護佑,處處都得到順利,使我安全到達西天,滿我心願,表示誠懇的感謝。”這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不但是三世諸佛心要法門而且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靈感,有求必應,所以玄奘法師普勸人們要受持這卷。

這卷,在《大般若心經》第四百零一捲到第四百零五卷中間的四個品裡,就是佛與舍利弗二人的問答,關於般若行的功德中間,攝要提出來的一段,作為單行本來流通,即是玄奘法師所譯《大般若經》的第二分初,《緣起品》、《歡喜品》、《觀照品》、《無等等品》經文的心要法門,最最簡單,只有二百六十字,這卷真是《大般若經》六百卷的核心。故所以叫做。這卷是法師在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翻譯的。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處學了五年,對於瑜伽學說有了進一步的悟解。最後又在枝林山勝軍居士處學了兩年,把瑜伽學說方面的一些疑難問題徹底弄懂,玄奘法師又在各地參學,對於大小乘各種學說,都有深刻理解,融會貫通,造詣甚深。在印度聲譽極高,有“大乘天”的尊稱。玄奘法師後來在印度周遊各地,到處都開闢論壇。由於他知識淵博,辯才無礙,戰勝了許多婆羅門教徒,成為聲名顯赫的論師。玄奘法師在印度走遍了一百二十八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度過了十七年的漫長歲月,精通梵文和佛陀要義。到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長安,帶來了梵文本子三藏聖教,一共有五百二十個夾子,總計六百五十七部,就用二十四匹駝馬,負載回來。

到了二月間,玄奘法師就進謁唐太宗於洛陽行宮,太宗以極其隆重的儀式,來迎接他,奉詔就在西京弘福寺開設譯場。同時召集許多大德沙門與他共同從事翻譯工作。經過十九年時間孜孜不倦的努力,共翻譯了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餘卷。玄奘法師、鳩摩羅什、真諦、不空被稱為中國譯經的四大譯師。特別是《大般若經》於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初一日在西京玉華宮譯場裡面,首先開始翻譯的,梵本里面共有二十萬頌。佛在四個地方說此經,第一是王舍城的鷲峰山。第二是捨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第三是他化自在天。第四是王舍城的竹林園。共有四處十六會。到了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冬天才把《大般若經》六百捲全部翻譯完畢。法師才合掌歡喜的說,這部《大般若經》,乃是鎮國之基,人天大寶。到了六十九歲時,由於二十多年來的翻譯工作,功德圓滿,就安然圓寂。玄奘法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文學家、旅遊家、翻譯家、思想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稱他為“唐僧”“唐三藏”。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一三八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一一○國家,傳聞者二十八國家。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歷史、地理、文化上,乃至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所重視。

上面所介紹的關於安世高、鳩摩羅什、法顯、道安、玄奘的簡要事蹟。這五位翻譯家、旅遊家、文學家。對於溝通中印文化,特別是佛教經典著作等方面,都立下了偉大的功勳業績,是值得我們中國佛教徒永遠尊敬和崇拜。 我回憶起唐朝義淨法師寫有一首西天取經的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者成百歸無十,後者不知前者難。遠路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後者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這首詩使我看到古德為法捐軀的獻身精神。我們飲水思源應學習這些大德高僧“翻經留作將來眼”的弘法利生胸懷。唐代翻譯家除玄奘外還有菩提流志、實叉難陀、義淨、金剛智、不空等人。義淨法師(公元635——713年)所譯的經有六十一部,共二百六十卷。不空三藏法師(公元705———774年)所翻譯的經有一百零四部,共一百三十四卷。玄奘是著重於瑜伽、般若、大小乘毗曇。義淨是重視於律宗經典。不空是著重於密宗。至於其他的許多譯經大德所翻譯的經典也是各有所長。在這個時期中總共譯出三藏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之多。可見對唐代佛教翻譯經典作了很大的貢獻。

(四)大藏經的刻印 對於編輯大藏經的風氣非常盛行,在北方根據《貞觀釋教錄》入藏經。南方根據《開元釋教錄》寫經。在閱覽藏經方面,也很流行,當時的許多講經法師,遍覽全部藏經,如後唐的貞海法師。為了精通《法華》,他在三十幾年中,就講了三十七座經,並且閱覽藏經二遍。從隱法師精通《彌陀經》、《中觀經》等,每天為大眾講經,就閱覽藏經一遍。智佺法師專於《百法論》,講過百餘遍,他曾閱覽藏經三遍。義楚法師精通《俱舍論》,講圓暉疏十餘遍,也曾閱讀藏經三遍。文輩法師,專於修習禪定,也曾看過三遍藏經。這是唐代高僧閱覽大藏經的一些情況。 中國佛教在歷史上,早已刻印有翻譯中文和藏文的大藏經許多版本。我國第一次刻雕木版的漢文大藏經是公元971年,宋朝開寶四年的刻本,後來又經過了金、元、明、清幾個朝代,一千多年的時期中,先後共有二十幾個刻本的大藏經。佛教在宋代得到統治階級的保護,除了興寺度僧之外,又有很多高僧到印度去求法。同時又命使內官張從信到成都去雕刻大藏經。這是佛教大藏經刻印開始,後來從中印度來中國的法天、法賢、施護三位法師,受到朝庭的崇敬,設立譯經院。太宗皇帝還親自作了《新譯三藏聖教序》,為了培養翻譯人才,把譯經院又改為傳法院,又設立印經院,來管理和流通大藏經的出版工作。在宋代三百多年裡,對於大藏經的刻版有官刻和私刻二種,共有六個刻本。第一官刻版從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費了十二年功夫,在成都刻成,叫做蜀版,共收有佛經六百五十三部,計六千六百二十餘卷。第二、私刻經版,在福州東禪寺覺院刻版。從元豐三年至崇寧二年(公元1078——1103年)。共五百六十函,計五千八百餘卷。第三、是福州私刻的開元寺版,從北宋政和二年到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12——1156年)花了四十年時間,根據東禪寺版刻成。第四、是湖州思溪圓覺禪院私刻版。是依據福州版,共五百四十八函,計五千六百八十七卷。第五、湖州思溪資福寺版,南宋嘉熙到崇祐(公元1237——1252年)雕印,收佛典一千四百五十九部。第六、是在北宋時代就在平江磧砂(今江蘇吳興)延聖院,編寫了磧砂藏,後來又和元朝在杭州餘杭南山普寧寺所編刻的藏經合在一起,共有五百九十一函,計六千三百九十二卷,這叫磧砂藏。遼代的佛教也是非常興旺,在聖宗太平元年,由於宋刻蜀本大藏經的影響,就在燕京刻印藏經共五百七十九帙。開始於興宗重熙二十三年,完成於道宗清寧八年(公元1054——1062年)此時,遼代恢復了契丹國號,所以這部藏經就叫做契丹藏。這個刻本沒有傳到南方,只傳到高麗國,所以現在契丹藏幾乎全部喪失無存。 到了金代有一位崔法珍比丘尼,她在山西省南部地方,斷臂發願募資翻刻北宋的大藏經,並加以補充,從熙宗皇統八年,到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48——1173年),經過二十多年時間,才刻印成功。 到了1934年,在山西趙城廣勝寺發現了這個藏經的刻本,現在保存下來,只有四千九百五十七卷,所以叫做趙城藏。保存於今之北京圖書館。 在元朝除了余杭南山大普寧寺刻印的磧砂藏以外,還有西夏文的大藏經,福建建陽刻雕的毘盧大藏經,現在還有一部分經典存在鼓山湧泉寺。 明代對於刻印大藏經事,也非常重視,前後共有五種刻本,三種官刻、二種私刻。早在洪武年代(公元1368——1398年)在南京刻印的,叫做《南藏》。在永樂年間,再在北京刻印的叫做《北藏》。後來又在杭州刻印的方冊大藏經,叫做《武林藏》。這三種藏經是官刻流通的。後者二種是私刻的。萬曆時期開始雕刻,到了清朝初期完成的方冊大藏經,叫做《嘉興藏》(公元1473——1619年)它是在嘉興楞嚴寺發行的。但是這部藏經刻印地方是在浙江徑山,所以又稱為《徑山藏》,在永樂和萬曆年代,先後曾經兩次翻刻過藏文叫做《甘珠藏》,後來又經過數次把部分要典翻刻為“番本”大藏經。 清代官版藏經,從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成立藏經館,就請了許多大德高僧,在北京賢良寺編稿,正式開始於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公元1735——1738年)前後共四年,完成了這部眾所敬仰的梵本《龍藏》,共七百二十四函,計一千六百七十部,七千二百四十卷。後來又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刊印了丹珠爾《西藏大藏經》。乾隆時期又刊印了《蒙文大藏經》,和繼續印行《滿文大藏經》。這是清代編印大藏經的情況。近代在上海頻伽精舍刻印的,就叫《頻伽藏》,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在中國台灣翻印的叫做《中華大藏經》。此外還有在日本刻印的《大正藏經》、《續藏》,巴利文南傳的大藏經。以上所介紹的就是從唐代以來到清末為止,關於佛教大藏經、編輯、閱覽、翻譯和雕刻流通的一些主要概況,以便對於歷代佛教大藏經的文化事業略知由來。我們佛教的大藏經在哲學、天文、醫學、雕刻、藝術、翻譯、旅遊等方面,保存有豐富的資料,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