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尼采選集

第85章 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權力意誌第十七節

尼采選集 尼采 10592 2018-03-20
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權力意志 第十七節 〈948〉 榮譽概念:基於對"善良社會"、騎士般的主要特質、持續出現的義務的信仰。根本問題是,人們不可過份看重自己的生命;在所有與我們有接觸的(起碼,他們同我們不屬一類)人那裡,既不要顯得過於親暱,也不要過於溫順;既不要過於開朗,也不可過于謙虛,同等身份除外;人們總要拋頭露面。 〈208〉 《新約全書》載有針對高貴者和強者的鬥爭,就像《狐狸萊茵納克①》裡描述的鬥爭那樣,手法相同:總是用傳教士般的甜言密語和義正詞嚴的拒絕的手法,以便叫人知道它的厲害。 ①歌德於1794年出版了六腳韻詩集《狐狸萊茵納克》,指童話裡的狐狸先生。 ——譯者

〈30〉 我們為基督教而存在了差不多兩千年之久,因此我們不得不付出代價的時代來臨了,我們會喪失假我以生的重力——我們有很長時間不知何去何從了。我們突然闖入相反的估價,用同一個能量標準,因而使人產生對自己的極端過份的估價。 現在,一切事物都變得虛偽透頂,"前言不搭後語",軟弱,或過度緊張: a)人們嘗試找到塵世的解決辦法,但本著同一個含義,本著真理、愛情、正義(社會主義:"人的平等")這種最終勝利的意義; b)同樣,人們堅持道德理想(以非利己主義、否定自我、否定意志為宗旨); c)人們甚至試圖堅持"彼岸":儘管它不過是違反邏輯的未知數X;不過,人們馬上解釋說,可以從這個未知數中求出一種老式形而上學的慰籍來;

d)人們嘗試著老式的神性引導,由現像中悟出酬報性的、懲戒性的、教育性的、勸世向善性的事物秩序; e)人們一如既往地信奉善與惡,以致人們把善的得勝,惡的消亡引為己任(——這是英國式的:典型事例就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這個蠢貨); f)蔑視"自然性"、渴求、自我:甚至嘗試把最高的精神性和藝術理解為非人格化和漠然處世的結果; g)人們還允許教會長期干預私生活中所有重大事件和主要糾葛,目的是使人們對此鄭重其事、另眼看待。因為,我們始終離不開"基督教國家"、"基督教婚姻"—— 〈793〉 我的"未來":——一種緊張的多技能訓練。服兵役:以致一般來看,第一個出身高等門弟的男子都要成為軍官,管他是誰。

〈56〉 歐洲虛無主義的分期。 不明朗時期,種種探索,老的入藏了,新的又不放行。明朗時期:大家明白了,老的和新的是對立的。也就是說,老的價值出自下降的生命,而新價值則來源於上升的生命——;明白了,一切老的理想都是敵視生命的(源於頹廢,又決定著頹廢,不管那安息日的道德點綴得如何眼花繚亂)。我們了解老的,而我們又遠遠沒有強大到能夠達到新的。 三大激情時期:蔑視、同情、破壞。 災難時期:興起了旨在篩選人類的學說……它促使弱者和強者下定決心—— 〈904〉 缺乏"自由精神"的智慧:要使健壯的天性更健壯,使之具有擔當偉業的能力;使平庸的人萎靡消亡,原則是一個:——

懷疑——豁達——試驗——自立。 〈524〉 "意識"的作用。 ——不可忽視"意識"的作用,這是根本大事。因為,這是我們同意識發達的"外界"的聯繫。相反,管理,亦或保護以及與身體功能的共同效應有關的謹慎,卻不會進入我們的意識;作為精神的入藏也不行。因為,這要設立一個最高審核機關。毋庸置疑,那裡要有一個領導委員會,以便使不同的主要慾望能夠行使表決權和權力。 "快樂"、"痛苦"乃是這方面的暗示、意志行為也是一樣。觀念,也是如此。 總而言之:我們不掌握的因果關係始終左右意識現象——意識中,思想、感情、觀念的層次序列根本沒有說明這個結果就是因果的結果。但是,表面看來,極而言之,意識就是如此。從這個表面現像出發,我們建立了精神、理性、邏輯等等一整套觀念(——不是包羅萬象,因為,這種合題和統一性是虛構的),而上述觀念又會投射到事物中和事物後面!

通常,人們認為意識本身乃是整個感覺器官和最高審理部門;因此,它只是可知性的工具。因為,它是在交往中發展起來的,而且與交往的利益相關……這裡所說的"交往"也可以理解為外界的作用和我們一方必然出現的相應反應;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作用也是如此。它不是引導,而是司引導的器官。 〈921〉 手段,借助於它來保持一種強大的種類。 證明自己有權行使特殊行動;把這一點作為自我克服和自由的嘗試。 進入不許非野蠻人存在的狀態。 通過禁慾主義使自身達到意志力的優勢和肯定性。 不要吐露心曲;沉默;謹防高雅之態。善於服從,方法:測試自我保存。文飾光榮歷史的詭詐。 不要斷定"人之所欲略同",而是相反!

報復,可以還報,這是處事的特權,是表彰。 不要覬覦他人的美德。 〈936〉 貴族政體說。群畜理想——現在已經登峰造極,成為"群居"的最高價值設定。因為,應該嘗試賦予群居一種宇宙的也就是形而上學的價值。 ——為了反對群居,我主張貴族政體說。 一個內心深處保存著對自由的顧及和敏感的團體,要有一種特殊感,並且應該具有決定自身的權力,權力會使團體顯出清晰的輪廓,但權利與團體是敵對的,因而團體不理睬權力。 我放棄的權力愈多,就愈降身以從,而講求平等,我就更深地陷入平庸性的統治,最終受治於烏合之眾。一個貴族政體社會,為了在其成員間保持高度的自由,就要以極度的緊張為前提,這種局面產生自與所有成員截然相反的慾望,也就是要求統治的意志……

假如你們真想取消明顯的對立和等級差別,那麼你們也就會失去強烈的愛、高等的信念、自為的情感。 論自由群居和平等群居的真正心理學。 ——什麼會減少? 要求自負其責的意志乃是自治制度沒落的象徵;是防衛和進攻的能力,最精神性的事物也不例外;是發號施令之力;是敬畏、隸屬、沉默能力的意志;是偉大的激情,偉大的使命。 悲劇,樂天。 〈80〉 論對大話的批判。 ——我對人們通常稱之為"理想的東西",充滿了惡意和懷疑。因為,我在理想方面的悲觀主義就是,我明白了"高等的情感"乃是不祥的根源,也就是使人渺小和貶值的根源。 假如人們從一種理想中期待某種"進步",那麼每次都要上當。理想的勝利每次都是往復的運動。

基督教、革命、奴隸暴動、平等權、慈善事業、和平之愛、正義、真理,所有這些大話只有在斗爭中才有價值,作為旗幟,但不是現實,而是炫人耳目的字眼,醉翁之意不在酒(明說,就是在於這些字眼的反面!) 〈559〉 "原來具有特質的事物"——乃是教條觀念,人們要斷然拋棄才是。 〈782〉 "不斷增長的個體自治制度":像富耶①這樣的巴黎哲學家們談論過上述問題。這幫人倒是應該參觀一下群畜種族,因為他們自己就是。你們,未來的社會學家們,請睜開眼睛吧!個體在相反的條件下變得健壯了,而你們筆下的人,則萎蘼不振了,因為,你們的目的就是如此,並且為此而需要舊理想的全套騙術!你們會這樣辦的,所以你們認為,你們的群畜真正需要的就是理想!

①阿爾弗雷德·富耶(1838-1912)——法國哲學家,主張以柏拉圖為出發點的進化論唯心主義。 ——譯者 心理學是毫無誠實可言的! 〈341〉 理想的來歷。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理想賴以產生的土壤吧。 A、從"美學的"狀態出發,在這裡,世界顯得更豐富、更圓滿、更完美——。異教的理想:其中自我肯定佔據優勢(人們會放棄——)。最高典型:古典的理想——它表現了具有一切主要本能的成功者。同時,表現了最高的格調,偉大的格調。也就是"權力意志"的本身。人們擔心的本能敢於改邪歸正。 B、我們的出發點就是那些使世界變得更空虛、更蒼白、更貧瘠的種種狀態,在那裡,"精神化"和非感性佔據著完美者的品級;那裡,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殘酷、直接動物性和間接動物性(——因為人們是會總結、會選擇的——)。 "智者"、"天使",傳教士=處女=無知,這就是理想主義者的心理學特性——貧血的理想。這有可能就是首先闡述異教理想的人的理想(因此,歌德稱斯賓諾莎為自己的"聖徒")。

C、有些狀態使我們感到,世界要比我們臆想或希望的理想的世界更荒唐、更糟糕、更貧困、更易上當,這即是我們的出發點(——人們要否定,人們要消滅——)。理想向反自然、反事實、反邏輯之物的投射;作出此種判斷的人的狀態(——世界的"貧困化"是痛苦造成的結果。因為,人們雖然取之,但不予之——),這是反自然的理想。 (基督教理想介乎第二種和第三種之間,它是中間產物,時而側重於第一種,時而側重於第二種。) 三種理想:A、或者是生命的強化(異教的)、或者是,B、使生命貧瘠(——患貧血症的),或者是,C、否定生命(——非自然的)。 "神性化"的感覺:處於高度的充盈中——處於極精巧的選擇中——處於對生命的蔑視和破壞中。 〈24〉 虛無主義不僅考察了"徒勞無益",而且相信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要毀滅。因為,人們動了手,所以要毀滅……這是不合邏輯的,假如可以這樣說的話。但是,虛無主義者卻不相信邏輯的必要性……這是強者和堅強意志的狀態。因為,對這樣的人來說,叫他們停留在否定"論斷"階段是不行的。 ——否定行為,這是他們的本質決定的。論斷造成的"虛無化"幫了用手造成的虛無化的忙。 〈926〉 駁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我斷然否認這個人是卑鄙的,假如他說"人之所欲略同"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箴言的話;而是因為他硬要用有效的互惠性作為全部交往的基礎,以致一切行動都成了我們對所受實惠的分期償還。在這裡,前提就是最低等的卑鄙。因為,在這裡,我與你之間,行為的等值變成了前提;在這裡,等於取消了行為的人格價值(而人格價值是根本無法償還和抵消的——),"互惠性"就是卑鄙性;因為我之所為,乃是他人不得乾、也不能幹的,是抵消不掉的(——除了在精心安排的"同等身份"的範圍內——)。更確切地說,人們絕不可償還什麼,因為人們乃是一次性的,而且只做一次性的事——這個基本信念包含了貴族政體之所以要同庸眾劃清界限的原因,因為庸眾相信"平等",也就是相信可償性和"互惠性"。 〈16〉 假如我們成了"失望者",那麼原因不在於我們沒有睜開眼睛面對生命,而是只顧去看形形色色的合意性了。我們帶著輕蔑的怨恨,盯著那個所謂的"理想"。因為,我們之所以看不起自身,是因為不能始終壓制那種荒唐的衝動,也就是人稱"理想主義"的那個東西。姑息,強似失望者的抱怨。 〈332〉 "人就應該是人",這句話在我們聽起來就像"樹就應該是樹"那樣地索然無味。 〈882〉 人們承認希臘人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是優越的——但是,人們雖然一味嚮往這樣的人,卻不考慮他們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44〉 人心理欺騙的頂點在於,某人按照自以為是的善、智、力、貴的偏見,認為自己就是初始和"自在"——。因為,這裡根本沒有考慮到全部的原因性,而任何善、任何智慧、任何權力則正是因此而存在的,並且從而取得價值的。簡言之,不可認為最終的和等級森嚴的出身因素都已具備,而是當作設定的"自在",甚至當成一切形成過程的原因……假如我們從經驗出發,從一個人大大超過一切人性標準情況出發,那麼我們就會看到,任何高等的權力本身都包含超善惡亦即超"真"、"假"的自由,而且這種自由不允許考慮善本身想要達到的目標。因為,我們又一次把善當成一切程度的智——善在智中被拋棄了,就像"真實性"、"正義"、美德和其他流行估價一樣。最後,一切等級的善本身就被拋棄了。因為,善已經就是以精神的近視和粗糙為前提的了,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同理,不可在較長的距離上區分真與假、利與害,這不也是以此為前提的嗎?最高善的高度權力也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消除禍害"),為什麼對此諱莫如深呢? ——其實,請看"愛的上帝"給自己的信徒提出了什麼要求吧;要他們為了遷就"善"而毀滅人類。 ——事實上,也就是這位上帝在世界的真正特性面前竟然變成了最近視的、著了魔的和軟弱無力的上帝,因為,最後人們要問:他的構想有多少價值! 的確,知識和智慧本來是無價值的;善同樣沒有價值。因為,人們首先得有個目的,由此出發,這些特性才會得到價值,或非價值。 ——也許真有這樣一種目的,由它出發,極端的知識就成了高度的非價值(彷彿極端的欺騙就成了提高生命的前提之一似的;同理,彷彿善會使偉大的渴望的彈簧疲軟似的)…… 假如我們人的生命變成了生命的本來面目,那麼迄今為止,一切"真理"、"善"、"神聖"、基督教的"神性"就都成了巨大的危險。 ——目前,人就處於危險之中,違背了生命的理想性,就有滅頂之災的危險。 〈474〉 有人認為,主體和客體之間有某種適當的關係;認為,客體乃是內觀的主體,這是好心的構想。我想,它一定有過舒心的日子。我們意識到事物的標準完全取決於變成意識的職能的粗糙的功利性:意識的這種偏見怎能保證我們去說明與現實性有關的"主體"和"客體"呢! 〈651〉 人們無法從要求自我保存的意識中派生出細胞核最低級、最原始的活動,因為細胞核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攝取比保存的需要還要多的物質。值得注意的是,它未能以此"保住自身",而是解了體……這裡起主導作用的慾望,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不要保存自我的意願,因為,"飢餓",這就是對這些複雜無比的生物的說明(——飢餓乃是慾望專門化了的和出現較晚的形式,是分工的表現,服務於君臨其上的、更高的慾望)。 〈309〉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在尋找道德的產地。假如這種人論斷說:"這是不正當的",那麼他們就是認為人們不要這樣做,或改做別的事。相反,我只要還沒有弄清事物的非道德性,我就寢食不安。假如我弄清了這種非道德性,那麼我就又恢復了平衡。 〈390〉 我推導出的定理:現實人的價值遠比過去一切理想的、"合意的"人的高得多。因為,一切與人有關的"合意性"都是荒唐而危險的放縱,個別種類的人想藉放縱而把自身的增長和保存條件當作支配人類的法令;迄今為止,一切來源於此的、居統治地位的"合意性",都貶低了人的價值、力和對未來的肯定;人的這種貧乏而片面的理想暴露無遺,即使今天也是如此,假如人願意的話;人設定價值的能力和水平太低,以致與人的實際價值(不單是"合意性")不相適應;迄今為止的理想皆是對世界和人之力的誹謗,是籠罩於現實性周圍的瘴氣,是把人引向虛無的巨大誘惑…… 〈477〉 我也確定了內部世界的現象性。因為我們意識到的一切,都是東拼西湊的、簡化的、模式化的、解釋過的。 ——依我們的看法,內部"知覺"的實際過程,思想、感覺、渴求之間的因果統一,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因果統一性等都是謊言——也許是純粹的異想天開。處理這種"表面的、內在的世界"所用的全部形式和審理程序,都與處理"外部"世界的相同。我們根本不會偶然發現"事實",因為快樂和痛苦是後來派生的智力現象…… "原因性"啊!我們脫口而出,就像邏輯學所做的那樣,設想在思想之間有一條間接的原因紐帶——這種觀察得出的結果是極其膚淺的。兩種思想之間,一切可能產生的慾望都會發揮自己的作用。但因運動速度過快,以致我們會否認慾望的存在…… 認識論者設想的那種思維根本不會發生,因為,這全屬隨心所欲的虛構,其方法是突出過程中的某個因素而壓低其餘因素,以便於進行明白無誤的人為加工…… "精神"乃是某種思考之物。如有可能,"精神應是絕對的、潔淨的、純正的"——這種設想乃是信奉"思維"造成的自我觀察的錯誤派生的第二個結果。首先,這裡虛構了根本不會發生的行為即"思維";其次,虛構了主體基礎,在此基礎上,這種思維(否則什麼也不是)的任何行為都可找到自己的起源,也就是說,行為和行為者都是虛構的。 〈543〉 在這個本質是虛假的世界上,真實性也許是一種反自然的傾向。因為這種真實只有當它作為達到特殊的、更高級的虛假勢能的手段時,才有意義。為了能夠虛構一個真實的、存在的世界,首先就要造就真實的人(也包括這樣的情況,即有一種人自稱是"真實的")。 質樸、磊落、不自相矛盾、持之以恆、不改本色、無褶痕、無繞行、無帷幕、無形式。這種人就會按照自身的形象,設計出存在的世界,當作"上帝"。 為使真實性成為可能,則人的整個範圍應該十分潔淨、十分小巧和十分令人矚目。因為,這種範圍無論如何是為真實性撐腰的口實。 ——謊言、詭計、歪曲事實肯定會招致反感…… 〈668〉 "意願",並不是"渴望"、企求、要求。因為,發號施令的慾望同意願顯然不同。世上沒有"意願"這種東西,只有具體的意願。因為,人們不應因狀態而誘發目的——就像認識論者所做的那樣。他們心目中的"意願"就像"思維"一樣難以出現,因為它純係虛構。 對某事發號施令,這屬於意願(——當然,這不是說,意志會得到"履行")。 力藉以謀求發揮作用的、一般性的緊張狀態——這不是"意願"。 〈598〉 哲學家休養生息的情形有所不同。換句話說;譬如,他可以在虛無主義中休養生息。認為,世上本無所謂真理,這就是虛無主義的信仰。對一個認識的鬥士,一個同無比醜陋的真理進行不懈鬥爭的鬥士來說,這種信仰乃是一次盡情的全身運動,因為真理是醜陋的。 〈704〉 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怎麼一下子都成了令人氣憤的歪曲和假造了呢?譬如,"人追求幸福"——這有何真實可言呢?為了弄清什麼是"生命",何種追求與緊張狀態才是生命,那麼上述公式肯定既適用於樹木、植物,也適用於動物。 "植物追求什麼?"——不過,這樣一來,我們可就已經虛構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假的統一性了。因為,假如我們把一個拙劣的統一性——植物擺在面前,這就等於忽略和否定了一種靠自身和半自身首創性而得到巨大增長的事實。我認為最後的和最小的"個體",在"形而上學的個體"和原子論意義上說乃是不可理解的,我認為它們力的範圍是持續推移的——這是顯而易見的。可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假如也是這般變化,它也是在追求幸福嗎? ——不過,一切自我延伸、同化、增殖都是同對立物的抗爭;質而言之,運動乃是與痛苦相聯繫的現象:因為,假如這裡的原動力抱有這樣的希望,並且不斷尋求痛苦,那麼它所表達的應是另一種意願。 ——為什麼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彼此鬥爭不休呢?為了幸福嗎?為了權力! …… 人,主宰著自然力的主人,主宰其自身的野性和恣睢的主人(渴望,學會了追隨和受用於人)——人,同史前人相比,乃是一種龐大無比的權力,——並非"幸福"這種優勢!怎麼能硬說人是追求幸福的呢? 〈222〉 就無畏和向不幸挑戰而言,高等的人有別於低等的人,因為,假如幸福說的價值標准開始生效,上述表現就成了衰退的徵兆(——生理的疲倦,意志力的貧乏——)。基督教,由於它具有"極樂性"的視野,所以是受苦安貧一類人的典型思維方式。而充盈之力卻執意創造、受苦和滅亡。因為,基督教倡導的虛偽救世說在這種力看來乃是濫調音樂,是等級制的嘴臉,是討嫌。 〈302〉 我認為,人們總有一天會把人的價值巧妙地歸位,使它回到只有它才適合去的角落裡。因為它是沒落的價值。不少動物種類已經消失;假如人也消失,那麼世界也許就什麼也不缺了。為了對萬事都無動於衷,人們就得有足以當個哲學家的氣質(——萬事不心驚)。 〈790〉 假如人們弄清了自己生命的"原因",那麼也就不難拋棄生命的"方式"了。這等於就是對原因、目的和意義的非信仰標準,就是意志缺乏,假如快樂與痛苦這種價值躍到前台,而且享樂主義——悲觀主義的學說有了市場的話;忍痛割愛、聽天由命、美德、"客觀性"等等,至少是忘本的標誌。 〈12〉 宇宙學價值的衰落。 A. 作為心理狀態的虛無主義必將出現。首先,假如我們尋找一切現象的"意義",那是找不到的。因為,尋覓者到頭來總會失掉勇氣的。那樣一來,虛無主義就是曠日持久、虛耗精力的意識,就是"徒勞的"苦痛,就是不安全感,就是缺乏休養生息、自慰的機會——自慚形穢,就是人們自欺過久一樣……下述現像在以前也許是有意義的,對一切現像都使用最高道德標準和道德世界秩序;或者,增長人在交往中的愛與和諧;或者,靠攏普遍幸福狀態;或者,甚至走向普遍虛無狀態——目標無論如何總還是意義。所有這些觀念的共性就是,通過過程本身實現一種目標。 ——然而,現在人們明白了,通過生成達不到任何目的,實現不了任何目標……這樣一來,對於生成的所謂目的的失望,就成了虛無主義的原因。總而言之,就特定目的而言是如此;就迄今一切目的假說而言,情況也是如此,因為假說與整個"發展"有關(——人不再是合作者,更不是生成的中心)。 其次,一旦人們確立了一切現象和現象總體性,體系化乃至組織化,就會出現作為心理學狀態的虛無主義,以致那渴望榮寵的靈魂就沉緬於最高統治和管理形式的整個觀念之中了(——假如那是一位邏輯學家的靈魂,那麼絕對的邏輯性和現實辯證法就願意同一切人達成諒解……)。這就是統一性即一切"一元論"的形式。由於這種信念的結果,人就深深地陷入這樣的感覺之中了,即認為人是同高踞於人之上的整體相連的,並且是依賴於這個整體的,它就是神性的標準……"普遍的幸福,要求犧牲個人的幸福"……但是,請看!這種普遍的東西根本沒有!人們從根本上失去了對自身價值的信仰,假如不是這種無限寶貴的整體通過人起了作用的話。因為,人構想這種整體是為了能夠信仰自身的價值的緣故。 作為心理學狀態的虛無主義尚不具備第三個形式和最後的形式。以上兩點認識告訴人們,靠生成是達不到任何目的的,而且一切生成都沒有廣泛的、可容個別人藏身的統一性,就像最高價值中的情形一樣。於是,剩下來的就是譴責整個世界都是假的,並構想出一個位於此世彼岸的世界為真實世界的替身,然而,一旦人們明白了,臆造這個世界僅僅是為了心理上的需要,明白了人根本不應這樣做的時候,就形成了虛無主義的最後形式。這種形式本身含有對形而上學世界的非信仰,——它摒棄了對真實世界的信仰。假如人們站在這個立場上,那麼就會承認,生成這種現實性乃是唯一的實在性。人們摒棄了通向內部世界和虛偽神性的一切秘密途徑,但人們是不會忍受這個世界的,雖然人們並不想否認它。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人們明白了,既不該用"目的"概念,也不該用"統一性"、"真理"概念來解釋生命總特徵時,就產生了無價值性的感覺。因為利用上述概念達不到任何目的,實現不了任何願望;現象眾多,但並不存在廣泛的統一性。因為,生命的特徵不是"真實",而是"虛假"……人們根本沒有理由相信"真實的"世界……簡言之:我們拿來賦予世界價值的範疇,如"目的"、"統一性"、"存在"等等,現在又通過我們之手拋棄了——於是,世界呈現無價值的外觀…… B. 假設,我們認識到了不該使用上述三個範疇來闡明世界的原因,假如按照這種認識,世界開始叫我們感到無價值了,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問一句:我們對上述三範疇的信仰從何而來,——我們是否試圖找到使它們脫離信仰的可能!假如我們使三範疇貶了值,那麼它們對宇宙無用性的證明就不成其為使宇宙貶值的理由了。 ——結論:對理性範疇的信仰乃是虛無主義的原因。 ——我用來衡量世界價值的那些範疇,乃是同純虛構的世界有聯繫的。 ——推論的結果:我們迄今試圖賴以使我們能夠開始估價世界和最終造成世界貶值的一切價值,當它們顯得不適用時——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都是以保存和提高人的統治產物為目的的功利性觀點的結果。因為,這些價值只是表面上投射到事物的本質上罷了。把自身設定為事物的意義和價值的標準:這始終就是人的十足幼稚性的表現。 〈7〉 人活著本該為最高價值效力,尤其是在這些價值支配起人來困難重重、費用浩大之時。 ——人們擁有社會的這些價值,目的在於製造價值的聲勢,彷彿這些價值真是上帝的旨意一般,真就是君臨眾生之上的"現實性"、"真實的"世界、希望和未來世界一般。現在,當價值的來龍去脈業已澄清之際,宇宙在我們眼裡也就失去了價值,變成了"無意義的"了,——不過,這只是一種過渡狀態罷了。 〈36〉 哲學虛無主義者堅信,一切現像都是無意義的和徒勞無益的;然而無意義的和徒勞的存在本不該有。它是由哪兒來的呢?人們又是怎麼知道這種"意義"和標準的呢?虛無主義在本質上都認為,枯燥無益的存在遠景會使哲學家反感、無聊、絕望。這種見解同我們具有的哲學家的敏感是矛盾的。這是那荒唐的估價造成的。因為,生命的性格定會使哲學家開心,假如它有生存權的話…… 不難理解,開心和痛苦,在現象內部只能具有手段的意義。因為剩下的問題就是,我們是否真能見到"意義"和"目的",無意義性或者其對立面的問題對我們來說是否是不可理解的。 —— 〈675〉 一切貶值的價值。 ——我的要求是,既然人們從概念上取消了行為的行為者,並且藉此架空了行為,那就要再把行為者請回行為才是。我要求,既然人們從行為中取消了目的,並且藉此架空了行為,那就要把"目的"即乾某事的"意圖"重新請回才是。 一切"目的"、"目標"、"意義"都不過是與一切現象同時發生的意志的表現方式和變態,也就是權力意志的表現方式和變態。擁有目的、目標、企圖,擁有全部的意願,都與要強壯的意願即增長的意願差不多——此外,還有取得手段的意願。 因此,行為和意願中的一切最普遍和最低級的本能,始終是最不為人知和最隱蔽的本能,因為我們就是準則…… 一切估價都只不過是為這種意志服務的結果和更加狹隘的眼光。因為,估價本身就是這種權力意志。 從這種價值中任何一個價值出發對存在的批判,都是荒謬和誤解。假如這方面出現了衰退過程,那麼該過程仍舊服務於這一意志。 請評判一下存在本身吧!不過,評判本身仍然是這種存在! ——因為我們作了否定,我們就是始終裝作我們本來的面目。 人們應該認清這個裁決生死的嘴臉的荒謬性;然後,要盡力摸清產生的結果。這是很有代表性的。 〈1065〉 那位皇帝一直拿事物的易逝性來責備自己,意在不要過份看重自己,並且泰然處事。可在我看來,一切都有無窮的價值,以致事情匆匆而過。因為,我要為每個現象尋求永恆性。人們會把最昂貴的膏脂和酒漿倒在海裡嗎? ——我感到欣慰的是,過去的一切都是永恆的——因為大海還會把它們沖刷回來。 〈134a〉 我想要索還我們藉給現實的和臆造的事物的一切美和崇高,因為此乃人的財富和產物:是人的最美妙的辯護書。人就是詩人、思想家、上帝、愛、權力。啊!談談人的帝王般的大方吧!人就是以這種慷慨大方,才把事物饋贈於人的,結果自身反倒貧乏了,自感窮愁了!迄今為止,人最大的非我性就是他讚賞過、祟拜過自己,並且知道怎樣隱蔽自己,而他就是那個創造了崇拜物的人。 —— 〈930〉 人犧牲了多少好處,人又是多麼無"私"啊!人的一切慾望和激情都想擁有自己的權利——慾望離明智地利用自私還相當遙遠! 人們不想擁有自身的"幸福";為了能夠相信人總是為自身著想,人必須成為英國人。我們的渴望由於激動的時間過久,是不會鬧事的——。他們聚積起來的力要尋求對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