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順生論

第40章 四O 就學

順生論 张中行 2513 2018-03-20
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我想這是指學而有得說的,因為孔子說自己的學習體驗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志於學不是開始學,開始學是未必能感到樂趣的。但也不能不學,原因可想而知,是人受天之命,不但要活,而且想活得好,活,要有所能,活得好,尤其要有所能,這能(力),除了極少數,如呼吸、吃奶等之外,是都要來於學的。所學,學的方法,都有多種,其中一種,普遍而基本,是我們都熟悉並在利用的,是各等級各類型的學校制度。這裡主要說這種形式的學。 這種形式的學是古已有之。如低級有癢、序,高級有國子學、太學就是。古今通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分工合作:如請某人教高等數學是分工(不是人人都會高等數學),各家子弟集到一地學是合作(可以多方面節省)。這種形式發展到現在,主要成為小學、中學、大學的三級制。說主要,是小之前有幼兒園,其中活動也兼有學的成分。大之後有研究生的更深造辦法。由小而中而大是一條最通常的學的路。通常,是否就最好?不好說。一方面,我們要承認這種形式並非十全十美。原因有多時的,如不容易適應天資的不齊;有一時的,如課程、教法、師資有問題。但還有另一方面,是至少就現在說,我們還沒有能力另來一套。不能另來,我們只好利用它,就是說,爭取做到由小而中而大。說爭取,是因為,就個人說,做到是可能的,就全體說,暫時還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原因之中,有一種,是有機會由小而中而大,可是不願意走這一條路。這是受時風的影響,有些人認為,不走這條路反而容易致富;而致富,在數量很大的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唯一有價值的事物。這問題很大,甚至說很嚴重,這裡不談。只說有條件學,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條件;又因為小、中有共同的性質,與大不同,先談小、中,後談大。

小學和中學階段最重要,因為所學是常識,是工具,或總的說,是應付生活各個方面以及往各個方向發展的基礎。說說這樣重視的理由。常識,淺易,可是方面廣,而且接近生活,所以最重要。以地理方面的為例,生為現代的中國人,如果連地球為太陽系的一個行星、世界各國的大致情況也不知道,應付現代社會的生活,總會有不少困難吧?工具,如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計數的能力,幾乎時時要用到,所以也非常重要。而且有這方面的能力,就止可以守,進可以取(例如學會一種外語,就可以進而從事某種專門研究),即使旅途不平坦,也可以比較容易地往前走。 再說要怎樣學。瑣細的諸多方面不好說,只說應該注意的兩個原則:一是目的,求多;二是辦法,勤。勤,,能否如主觀願望那樣見功效,不能不受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如多讀要受圖書館藏書情況的限制,課下時間多少要受教材、教法的限制,這裡只好假定都不成問題,單說求多的情況和好處,求多包括許多內容。一是知識面廣、課程有的可不在話下,沒有的,只要是常識性的,也應該學。二是某一門,所知的量要適度地求多,例如中學課內講一些古典作品,課下就最好找一種中國文學史看看。三是工具性的,如現代漢語,文言,一種外語,要盡力求熟悉,能用。這能用當然要有程度之差,如現代漢語,一定要做到能寫;文言,要能讀一般不過於艱深的作品;外語,能讀淺易的文字,日常用語要能聽能說。以上這些能力,主要靠多讀雜讀培養,所以最好是,由小學高年級起就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寫和說的能力也要靠多練習養成,所以眼勤之外,還要手勤嘴勤。俗話有勤苦的說法,可見,至少是早期,勤總不會像閒散那樣舒適。這就要,於志向堅定之外,明白一種重要的學習道理,是:習慣可以沖淡以至消滅艱苦,並逐漸培養興趣,到興趣生成,任何艱苦的活動也可以成為樂事,所以可以說,求多也不是很難做到的。

這樣求多;有什麼好處呢?總的說,是有如建築之打好地基,上面就可以並容易修建高樓高閣。加細說還可以分為三種。其一是有利於確定性之所近或資質之所長。人,得於天不會面面俱到,如事實所顯示,有的人長於數學,可是缺少詩才,無論為個人著想還是為社會著想,都應該讓長於數學的去研究科學,多有詩才的去從事文學藝術。可是本性長於什麼,就學之前不容易看出來,多學,比如學校課程只是有限的兒門,而且都過於淺易,就可以在門類和量方面都有所補充,這就有利於早確定性之所近,資質之所長;之後就可以避其所短而發展其所長。其二是有利於用。多學的結果是多知多能,那就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當然都可以應付裕如。其三是有利於發展。發展指兩種情況,一種是升學,繼續學,一種是就業,學無止境,業餘仍須繼續學。不管是哪種情況,所學的資本雄厚,專以語言為例,比如現代漢語之外,兼通文言和一種外國語,那就走向哪條路都會感到方便: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小學、中學階段,我讀書不算少,可是有所偏,也就是不夠多。結果是現代漢語和文言可以通過,英語不成,數學更不成。升大學以及大學畢業以後,有個時期鑽研西方哲學,有些著作須讀原文,才感到英語沒有學好,不得不補學;現代哲學與科學關係密切(最典型的是數理邏輯),才後悔數學沒有學好。所以多年來我.急是想,尤其是小學、中學階段,教育的成功與否,應該以學生的是否多學為衡量的標準。

再說大學階段。目前還不能人人都入大學,但這總是現代文明國家應該趨向的目標。大學造就的是專業人才,入學之後應該往學業的一個角落裡鑽,當然不成問題。這裡想說說的只是,與求專的同時,也應該求多。多有兩方面的多。一方面是在專業範圍之內的求深入。大學的專業課程有限,學就不當滿足於這有限。以學本國歷史為例,據我所知,上課聽講,都是概說、觀點之類,有的人幾年畢業,連也未通讀一遍,這是淺入,也就是應多而很少。另一方面是專業範圍之外的求博。博不是要求各方面都精通,是要求常識豐富,現代文明人應具備的能力都大致不差。什麼是常識?我的體會,如宏觀,銀河系只是無數星系中的一個星系,它的直徑若干萬光年,是常識,如何算出來的不是常識;微觀,有電子、基本粒子等是常識,如何測定的不是常識。能力呢,就最通常的說,要有思考的能力,而且有情意,能用文字明白曉暢地表達出來。說句不客氣的話,有不少人大學畢業,門門課及格,可是用這求多的標準衡量,卻遠遠不夠。這無論就個人說還是就社會說,都是損失。這裡只說個人,為了避免悔之已晚,就要爭取就學,並儘力多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