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順生論

第19章 一九平等

順生論 张中行 2997 2018-03-20
有些詞語,我們常用,可是追問是怎麼回事,又會感到茫然,“平等”就是這樣的一個。現在我們常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我們不很遠的祖先聽到會感到奇怪,因為彼時是刑不上大夫,就是用作口頭禪的我們自己,如果有人問,所謂平等究竟何所指,理論呢還是實際,如果是理論,憑什麼,如果是實際,哪些現象可以作證,我們也會大為其難。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卻還是不能放棄,為什麼?這是一份難答的考卷,以下試著解答一下。 如上面所說,平等的信念是進口貨。我們本土,有些玄想含有這樣或近於這樣的意思,如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宋代理學家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就是。不過離開玄想就不是這樣,而是“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還是口所說;身所行就更加明目張膽,用活人殉死人是個突出的例,古代大批的,後代小批的。為什麼可以這樣?因為地位高的,就是死了還是地位高,所以地位低的活人要隨著到地下去伺候,總之是不平等。清朝晚期,歐風大量東漸,平等信念隨著進來。不過傳統的力量很大,突變是很難的。漸變就有如“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絕”,就是日久天長,也難免留些尾巴。即如易跪拜為鞠躬,有的遺老就堅決反對,理由是,如果廢除跪拜,天生膝蓋何用?這樣的遺老,自然現在想找也找不到了,可是非遺之老,比如結髮的一對先走了一個,走的是女,男的有築新巢之意,阻礙力小,走的是男,女的有築新巢之意,阻礙力大。可見,就是信念已經接受,貫徹始終還是大不易的。這大不易來於信念的不完整,不堅定,縱使是無意的。完整接受信念,不能在實行巾體現,情況就更複雜,更顯著,尤如權位間,待遇間,貧富間,榮辱間,種種差別,甚至大差別,就是這樣。不過無論如何,這平等信念,雖然是進口貨,正如其他種種進口貨一樣,卻沒有受到什麼大阻攔就走進炎黃子孫的頭腦。就連三尺童子也是這樣,上學,同班的同學有的汽車接送,有的步行,有的穿好的,有的穿次的.情況表示生活條件有別,卻相信是在同一條路上走,是平等的,至少是應該平等。

我們應該接受這個“應該”。然後是應該問問為什麼。從感知中像是難於找到理由。先說屬於天然的。語云,天之生材不齊,事實正是這樣。可以從形和神兩個方面看。形,內容幾乎多到無限,高矮,胖瘦,強弱,完缺等等,都會成為分高下的條件,如身高,某尺寸以下不能充當時裝模特,某尺寸以下不能充當豪華飯店的服務員,即其明證。比這更嚴重的是美醜之分,昔日,西施可以入館娃宮,無鹽必不成,今日,有些人可以上挂歷,有些人不成,天之生材不齊就影響更大。再說神,指資質。有的人反對天才的說法,可是容許形容他自己,可見這方面也確是天之生材不齊。這方面的不齊,可以分作才和德兩個方面。才有上智與下愚之別,德,有賢與不肖之別,也是三六九等,雖然差別有大小,卻人人不同。這樣說,是人生來並不平等。加上社會成分還會有新的不平等的花樣。且不說受傳統的影響,不同的人的面前會有不同的路,只說必不可少的分工,衣,有的人只穿不做,食,有的人只吃不種,住,有的人只住不建,行,有的人只坐車不開車。再舉個突出的,人人要活,就不能不有人清除垃圾;人人不免一死,就不能不有人處理遺體。這是分工,理論上,或門面話中,沒有高下之分,可是有的人可以在報頭,在電視熒屏之上,出頭露面,有的人不成;而無數的人則費苦心大力,想升遷,這山看著那山高。這就表示,人生的非天然一半也不是平等的。天然,非天然,都不平等,為什麼卻“應該”平等?或者說,平等信念的根據是什麼?

我的想法,淺的一層,是由“德”來。德的精髓是推己及人,或說愛人利人的思想感情。這可以表現為多種說法或想法。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側隱之心,仁也,相信仁是至善,也就不再問為什麼應該仁。宋儒所謂“民吾同胞”也是這種思想感情,是我覺得這樣,所以就應該這樣。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常人的,只是出於書呆子之口,理的氣味就重一些。出於哲學家之口,理的氣味還會更重,如康德說“我們應該把人看成人,因為他是人”,就是這樣。這種思想感情還可以擴大到人以外,如佛家,他們誓願度的不只是人,而是眾生。於是殺生成為第一大戒,對蝦之類不能吃了,連蝨子也不能不放走,讓它去啃石榴皮。放走,是承認它同樣有生存權利,或說同樣有佛性。同樣有,人己不異,是平等。單說範圍不擴大的人人平等,這信念的來源是德,即信,行,認為都理當如此。換句話說,根據不是自然現象,而是道德規律。

道德規律也不會憑空來。這看法,重理的各種家都會同意,分歧在於來的處所。以宋儒為例,與人欲對立的天理雖然可以在人心,總不能生於人心。康德舉可敬畏的對象,是星空與道德規律並列,可見這律也不能生於人。人以外,是什麼呢?可以稱為天,稱為理,稱為上帝,稱為絕對,等等,總之是人之上的神秘。講與人生有關的種種,我是人本主義者,樂得把天、仁的神秘拉到身邊,成為毛髮之微。以牌號最堂皇的善和美為例,善是評論(人的)行為,美是評論感知的形像或意象,救人善,整人不善,二八女郎美,龍鍾老太太不美,追根問柢,不過是在“利生”方面有差別而已。所以平等信念還有深一層的根據,是這樣與不這樣比,這樣利較多,害較少,反之就害較多,利較少。這是打算盤。情況自然與具體地撥算盤珠有別。大別有這樣幾項:一,這要在生活習慣中慢慢養成,即前面說過的,離開別人,自己會覺得(縱使是無意的)不能活;為了能活,就不能不尊重別人。二,這就會產生“能近取譬”, “不忍人之心”一類感情,用康德的話說,是把人看成人。三,這慢慢養成,表現為愛惡,是非,取捨,都是無意的。四,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必不免有例外,就是,少數也可能,利己而不惜損人,甚至自信為天之選民,高人一等。封建重等級的時代,這祥的人物就不只是少數,因為就是被動居下層的,也有不少.同樣相信,正史寫入本紀的人物,是天之子,生時紅光滿室這類鬼話。

現在,至少是名義上,人死論定,不分別放入本紀、列傳兩堆了。這也是平等信念顯神通的一個方面。會不會如時裝一樣,也有所謂過時呢?我不這樣看。原因之一是,這信念,無論就信說還是就行說,都還沒有及時,自然就談不到過時。原因之二,意義更深遠,是,無論從個人生活方面看,還是從集體(包括大小各種)生活方面看.平等都是有理有利的必要條件,這樣,如果生活無所謂過時,它也就不會過時。以下想就平等則可以有理有利,再說說可以想到的一些理由。 其一是由“機遇”方面考慮,為個人設想,平等可以得到保障,利大;不平等有倒霉的危險,利小。自然,談機遇就不能排除僥倖,比如清朝晚年,就有可能生而為太后老佛爺;但這樣的機會究竟太少了,而最大的可能是生為小民,則近的上有父母官,遠的上有皇室,命運就可想而知,就是有幸讀書明理,脫穎而出,如譚嗣同,最終不過是被拉到菜市口,斷頭而已。所以,為了多有保障,還是人人平等,不走僥倖一條路好。其二是為社會的蒸蒸日上著想,平等則人人有發展的機會,速度就快;反之就必致遲緩。其三,為社會的安定著想,平等則絕大多數人心平氣和,動亂的可能性小;反之就會有很多人不服,動亂的可能性就大了。其四,只就人與人間的關係說,在平等信念的籠罩之下,面對,態度是和藹的,心情是靜穆的,總比一些人耀武揚威,另一些人低聲下氣好得多吧?就這樣,人類社會,或者說,不同的國度都先先後後,扔掉九品中正的思想和製度,承認,或暫在口頭上,平等為理所當然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