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順生論

第14章 一四組織

順生論 张中行 2650 2018-03-20
人過群體生活,人與人間不能不有各種關係,組織是人與人的各種關係的凝聚形式。關係有不是凝聚形式的,如居家,一腳邁到家門之外,會遇見對面走來的人,這構成路遇關係;擠上公共車,人多,胸前可能是個佳人,背後可能是個壯漢,這構成同車關係;日落西山,投宿旅館,同室可能不只一個人,這構成同住關係;等等。但這類關係都是乍生乍滅,即沒有凝聚,所以算不了組織。家門之內就不同,其中的人或有婚姻關係,或有血緣關係,而且不乍生乍滅,也就是凝聚了,所以是組織。凡組織都有個名堂,這樣的名為家。放大或外推,一個工廣,一個商店,一個學校,直到一個國,都是一種凝聚形式,即一種組織。 為什麼要有組織兮是因為人生於世間,都需要有個(或多個)著落;著落是由組織規定的。比如你是某工廠的工人,你就可以進去工作,定期領工資,也就才能活。其他各種組織可以類推。

深入一步看,組織還是人與人間各種關係的重要表現形式。這各種關係,可以是習俗限定的,也可以是條款規定的。早期,尤其常語所謂小事,來於限定的多,晚期,尤其常語所謂大事,來於規定的多,關係,如舊所謂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是由靜態方面看。由動態方面看,組織還是人的各種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如舊所謂士農工商兵,士要讀書,農要耕田,工要製器,商要買賣,兵要衛國。總之,人既然不只一個,要活,就不能不組織起來。世間是複雜的,生活是複雜的,由於適應不同的需要,來於不同的渠道,組織有各種性質的,各種形式的(時間久暫也不一致),如果把不同時地的也算在內,那就大大小小,幾乎多到無限。無限之中,可以分為必有和可有兩類。如國、家之類,莊子所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人人必須參與,是必有的。如某黨派、某詩社之類,不是人人必須參與,是可有的。當然,由重要性方面看,必有的總要放在前面。以下談組織,著重說必有的。

不管是習俗限定的,還是條款規定的,組織,對於其中的人,都有拘束的力量,拘束,是不許任意做什麼,說具體些,是不踰矩的可以從心所欲,踰矩的不可以從心所欲。由矩方面看,組織有優點,是其中的人,生活有軌道可循,消極可以避免亂來,積極可以保證安定。由不許從心所欲方面看也有缺點,是給自由活動加了限制。有的人,如古的一些隱士,今的所謂無政府主義者,就對組織,主要是政治性的,沒有好感。這是從感情出發。從理智出發,認識就不會是這樣。組織.不論什麼形式,都是有來由的,或說最初,都是為滿足某種需要,解決某些問題,才不得不如此。小的如家,夫妻子女合居,男女分工,大的如國(或相當於國的),構成一個自足的內團結而外禦侮的系統,有治者與被治者、各種職業的分工,都是這樣來的。這是說,它有用,有必要。不說完全合理,因為一,我們很難證明,某種形式必是最好的,又,一種組織形式的形成,不能不受或多或少的傳統的影響,也就很難天衣無縫;二,組織有惰性,常常是,新需要、新問題已經出現或早已出現的時候,這舊的形式還在穩坐原地,不肯讓位。韓非子主張時移則世異,世異則備變,理說得不錯,不過說到行,那就很難,因為阻礙力量會來自認識、人事、慣性等等方面。

但也不能長久不變。總的原因是人人想活得如意,明天比今天活得更好。這是願望,由長遠看有力,由臨近看就未必。由另一面說是阻礙力量經常很大。這阻礙力量,一種是屈從於習俗的愚昧。就最大的組織形式說,秦末群雄揭竿而起,起因是受不了暴政的水深火熱,及至火燒咸陽,孺子嬰完蛋,最後漢興楚滅,還是劉邦在長安即了位,因為想不到帝制之外還可以有其他組織形式。阻礙力量的另一種是有些人在舊的組織形式中佔了便宜,利害故關,自然不肯讓步。還有第三種阻礙力量,是熟路易走,創新,如果不能照貓畫虎,就太難了。難而終於不能不變,理論上出路有兩條。一條,以治病為喻,萬不得已,擠到背水的形勢,就會成為割治。這顯然會帶來破壞和痛苦。另一條,是理論加理想,內靠教養和理智,外靠研究和比較,也以治病為喻,是服藥加理療,星星點點,求積少成多。為了多數人的安全和幸福,當然後一條路是較可取的。但理想終歸是理想,至於事實,後一條路常常是較難走的。

不得長久不變,表示不同的組織形式有高下之分。如何分高下?比較也可以有範圍大小的不同。範圍小是在內部比,範圍大是與外部比。標準都是一個,用自產的名稱是孟子的眾樂主義(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用進口的名稱是邊沁主義(能使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幸福的是好)。但這又是理論,至於實際,那就常常會難於測定。以家庭組織的大小為例,過去,推崇所謂五世同居,到老舍筆下降了一級,成為四世同堂,現在呢,幾乎都是成婚之後就分飛,還有未來,也許同樣會學先進國家,連家也富於靈活性〔 乍聚乍散)吧?三個時代,哪一種好?恐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二自然,想法不能代替是非;不過說到是非,那是由幸福和痛苦的量來,而幸福和痛苦,是不能放在天平上衡量的。所以,在這種地方就又用上“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的原則,大德是難忍的,小德是可忍的。一種組織形式,多數人沒有感到需要忍,我們可以說那是上的;反之,尤其感到難忍,我們可以說那是下的。

人,由呱呱墜地起就屬於各種組織。這隸屬於各種組織的情況,有的是自己完全被動的,如國與家就是,你生在某家就是某家人,生在某國就是某國人,不能選擇,更不能否認。有的是半被動的,如上學與就業,你可以選擇,卻不能一個都不要。有的是可以完全自主的,如在家參加某社團,出家遷入某寺院就是。國是自己隸屬的最大最有力的組織,所以與人人的苦樂關係最密切,也因而想到組織,談到組織,經常是指這一個。本書從眾,也著重談這一個。 與國有關的問題很多,留到後面慢慢談。這裡把它看作一種組織形式,先總的說說。國,作為一種組織形式,絕大絕大多數是由祖先手裡接過來的遺產。這份遺產未必合用,但是一,有.急比沒有好,或者說,一個不合理的秩序總比沒秩序較容易忍受;二,因為是遺,甚至乾百年來已非一日,就很難認出它,或它的哪些部分,不合用。所以變是很難的'變有擴大和縮小性質的分別,如秦並六國是擴大,魏分東西是縮小。擴大好還是縮小好?一言難盡。備戰就不免多耗費,大戰就不免多破壞(包括人的死傷),幾乎都是國與國間的,由這個角度看,擴大有好處。但七雄並立擴大為秦統一,處士可以橫議就變為焚書坑儒了。不說好壞,只說事實的趨勢,是合多於分,尤其是科技發達,交往容易而頻繁的現代,也許宜於多合少分。但這包括傳統(民族、文化、貧富等種種條件)與理想的難於協調問題,過於復雜,又與近渴的關係頗遠,只好不談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