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第144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华杉 2875 2018-03-20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為客”,侵入別國,客場作戰。 “深入則專”,深入重地,士卒不敢逃亡,只能心志專一,拼命作戰。 “主人不克”,敵軍抵擋不住。因為我軍在重地,敵軍在散地。前面說了,散地則無戰,他的戰鬥意志不如我們。

杜牧注:“言大凡為攻伐之道,若深入敵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專一,主人不能勝我也。克者,勝也。” 掠於饒野,三軍足食。 “重地則掠,因糧於敵”。在敵國富饒的田野上搶掠,三軍人馬吃飽。 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注意休養士卒,積蓄銳氣,集中力量,用兵設謀,讓敵人無法猜度。 曹操注:“養士並氣,運兵為不可測度之計。” 杜牧注:“斯言深入敵人之境,須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後閉壁養之,勿使勞苦,氣全力盛,一發取勝,動用變化,使敵人不能測我也。” 深入敵境,搶掠田野,豐衣足食。然後呢?然後閉壁養之,深溝堅壁,養精蓄銳,氣全力盛,然後一戰而定。 王翦滅楚,就是這個戰法。王翦率六十萬秦軍滅楚,到了楚國,安營扎寨,深溝高壘,養精蓄銳,每日只是在軍營裡開運動會,讓士兵們投石為戲。楚軍挑戰,王翦就是閉壁不與他戰。秦軍人多,楚軍也不敢攻進來。這一養,就養了一年!楚人嚴陣以待了一年,姿勢都僵了,開始活動活動,移動軍隊。楚軍一移動,王翦即刻揮師決戰掩殺,一戰而定,楚國滅亡。

“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這句話信息量很大。人們看戰爭,關注的都是戰鬥本身。而戰鬥本身,只是戰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孫子說“先勝而後戰”,等到開始戰鬥的時候,那是已經勝了才戰的,是勝而戰之,不是戰而勝之。戰前我們要具備什麼條件,又等到敵軍的什麼條件出現在發動,這才是戰爭的秘密所在。 曾國藩帶湘軍,沒有那麼多奇謀巧計,就是紮紮實實,步步為營。在曾國藩的日記裡,當士兵曠日持久駐營圍敵,他關注的都是肉食夠不夠,蔬菜有沒有,最後下令:每一營,一定要種菜養豬。這樣自己有新鮮蔬菜肉食,搞好生活,又能勤勞動,以養精蓄銳。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般用來告誡士卒,國家養你,你要到戰場上報效祖國。不過這話原意並非講這個,出處是《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三層意思。一是養兵千日,兵養著,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你不用,這氣力都在。一用,就用掉了。 二是用兵一時,所以一定要等到那關鍵的一時,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的時候,迅雷不及掩耳一把用出去,才能製勝。就像兩個人拿著刺刀決鬥,你刺刀在手裡拿著,沒刺出去,氣力都在。你一把刺出去,沒刺著對方,刺刀又沒收回來,這時候你就門戶大開,氣力全無,幾乎是不設防的狀態,對方一抓住這機會,你就完了。 所以刺刀的力量在於沒刺出去的時候,刺出去就得有結果,如果刺出去沒結果,恐怕就要被別人結果了。 第三層意思,是上一節說的,防備一刻不能鬆懈,一鬆懈,就被敵人端了。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把部隊投到無路可走的地方,士卒寧願戰死,也不會逃跑。因為“無所往”,也沒地方逃。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死焉不得”,士卒敢於拼死,焉有不得勝之理。曹操注:“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盡力”,士兵到了這種境地,就不得不盡力了。曹操注:“在難地,心並也”,必須齊心並力。 《尉繚子》說:“一賊仗劍擊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肖也,必死與必生固不侔也。” 一個強盜拿著劍在街上砍,萬人皆避之。不是說這一個人勇敢,萬人都懦弱。是因為他有必死之心,而其他人都想活。所以他是恐怖分子,很恐怖啊。 兵士甚陷則不懼。 陷於危亡之地,人人持有必死之志,他就不怕敵人了。已經死了,有什麼可怕的?最可怕不就是死嗎? 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 曹操注:“拘,縛也。”捆起來。俗話說:“咱們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士卒深入敵境,到了無路可去的地方,就像被捆在了一起,必須齊心兵力死戰。

杜牧注:“不得已者,皆疑陷在死地,必不生,以死救死,盡不得已也,則人皆悉力而鬥也。” “以死救死”,這四個字很關鍵,不是拼死求生,一有了生念,就不容易拼死了,可能投降了,可能想辦法逃跑了。而是沒有生念,就是死,多撈幾個墊背的。這才有生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這樣的軍隊,不用整頓告誡,都懂得戒備;不要上級要求,都懂得出力;不要約束鼓勵,都能親密團結;不用三令五申,都會遵守紀律。 張預註解說:“同舟而濟,則吳越何患乎異心也。” 張預說的,是一個成語:吳越同舟。春秋時,吳越兩國世代交戰,兩國是敵國、仇國。一天在一條渡船上,兩國百姓都有,相互敵視。船到江心,天氣突變,風雨大作,船眼看要顛覆,必須馬上爬上把桅杆把帆降下來。這時船上的人,無論吳人越人,都爭先恐後往上沖,同心協力,降下了船帆。這就叫風雨同舟,不用人做“團結就是力量”的思想工作,仇人也能變親人,形勢比人強。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禁止迷信活動,消除部屬的疑惑,戰鬥至死,也不逃走。 曹操注:“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 杜牧注:“黃石公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恐亂軍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則士卒至死無有異志也。”禁止巫婆神漢為士卒卜算吉凶,以防亂了軍心,則士卒專心致志,誓死作戰。 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將領裝神弄鬼,給軍隊卜算一個大吉大利,讓大家奮勇作戰。田單守即墨,就用這辦法,讓一個士兵扮成神仙,向他行禮,侍奉他,每發令,都說是神仙的意思。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 我們的士兵沒有多餘的錢財,不是他們不愛財貨,是要錢就不能要命;我們的士兵沒有貪生怕死的人,不是他們不想長命,是不拼命就不能保命。

曹操注:“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 杜牧注:“若有財貨,恐士卒顧戀,有苟生之意,無必死之心也。” 張預注:“貨與壽,人之所愛也,所以燒擲財寶、割棄性命者,非憎惡之也,不得已也。” 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當作戰命令下達的時候,士兵們坐著的淚濕衣襟,躺著的淚流滿面。但當你把他們投到除了向前拼命以外無路可走的地方,他們個個都像專諸和曹劌一樣勇敢。 專諸有多勇敢呢?他受吳公子光(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的命令去刺殺吳王僚。公子光請吳王僚來家吃飯,專諸去上菜,上一條魚,匕首藏在魚肚子裡面。當專諸從魚肚子裡抽出匕首刺向吳王僚的時候,吳王僚衛士的長矛已刺進他的背上。但他還是拼盡最後一口氣,把吳王僚刺死了。

曹劌的勇敢呢?曹劌就是魯國大夫,前面講過的,在長勺之戰,讓齊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劌。曹劌曾跟隨魯莊公與齊桓公在東阿相會,用匕首挾持齊桓公,定下盟約,收復失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