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定是紅樓夢中人

第63章 張愛玲眼中的《紅樓夢》

定是紅樓夢中人 周汝昌 1818 2018-03-20
張愛玲在文壇享有盛名,自愧未曾讀過她的小說、劇本,偶然見到一兩篇隨筆性文章,竟然都談到了《紅樓》,而且見解不凡。這才引起我這孤陋者的注意,真是於心戚戚焉,不能輕易放下這個題目。 人的文藝天賦差異之大,是一種造物的“遊戲”或有意捉弄她所“造”的人。造人的亂極了——有美有醜,有善有惡,有仁有智,有才有德……她“配方”十分奇特。別的素質乾能不難見,唯有文藝審美眼光的高明(水平和能力),最是難得多遇。我平生所逢,張愛玲是一位。尤其她是符合雪芹標準的“脂粉英豪”,又與鬚眉濁物不同,彌覺可貴之至。 她在回憶胡適之先生的文中,本來是以為主題的(話題開頭是從她的敘起)。我看到,想起在燕京大學時已註意這部“奇書”。對白是吳語,我憑“參悟”能懂個七八分,剩下的就請教同窗許君正揚。他是浙江海寧硤石許氏,卻在上海長大,正好以“吳儂軟語”的聲調“學”給我聽,順帶講解個別詞彙和特殊習俗等,十分有趣而得味。那時我已體會到:自《紅樓》出後,一直無人能學到雪芹的筆法語調,唯此書卻有“三分神似”,實為僅見(此意曾寫入拙著)。如今一見張女士話及這部傑作,立刻想道:下面諒必也要牽連談到《紅樓》吧?果然不出所料,緊跟就是一大段——我已讀過她另一處談《紅》的卓識高見,因此總盼還能見到一些類似的文章。這正可謂“夙願以酬”——儘管還有點兒“抱怨”太短了。

她說:第一點,從十二三歲時讀《紅樓》。第二點,只這年齡而頭一回讀,讀到第八十一回,什麼“四美釣游魚”等等,忽覺“天日無光,百般無味”而感到那是“另一個世界”! 我讀到此,真是又悲又喜,又喝彩、又感嘆——莫知如何以表述我的心情。 這是一位絕代的天才,她的文藝審美水平特高——用我的話說:她不俗,有靈性,有藝術眼,有上智上慧,非同小可。 她有一部考論《紅樓》的專著,其自序寫得比這個更好。她有極精彩的話,如雲:版本中一個異文,“字比笆斗大”,它“往我眼裡跳”!這可見她對《紅樓》是如何地精熟至極。從這一點說,只有她能夠稱為真正的、頭號的“紅迷”(笆斗,農村盛糧穀的柳條編成的大斗)。 她極感高鶚的偽續後四十回的毒害性,名之為“附骨之疽”——其影響之深且久,已難醫治。

在回憶胡先生的這篇文中,她又提到:在美國,告訴洋人中國詩、畫的“發展”(獨特造詣之義也),他們因為不懂,只有承認;但若說中國小說的“發展”,就人人“露出不相信的神氣”了。因為,小說代表是《紅樓》,在他們讀來,只看到一個“故事輪廓”——而且“是高鶚的”!那就是“釵黛爭婚”的一場“三角戀愛”熟套鬧劇,沒有別的。 她的話不多,卻極深刻沉痛。對這位國際馳名的女作家,我一無所知,只見到這麼兩篇論《紅》之文,便覺十分欽佩與傾倒。 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初次接觸《紅樓》這樣的書,即能感到曹筆與高續是那麼霄壤天淵之懸殊大異,你怎麼解釋?是誰“教”給了她要區別?是什麼機器統計出“詞彙”差異表讓她知曉了“科學數據”?都不相干。

這就是雪芹講的“通靈”之性,是“媧皇”賦予的——“天分中生成”的。中華文化講究這個,中有至理。 然而,也有人相反,他們感不到那種巨大的懸殊大異,倒是認為前後“渾然一致”,“都是曹雪芹的原著”……,而且,曹之所以偉大,不在前八十回,全在後四十回,云云。 這個“附骨之疽”的毒害性一至於此——可也得思辨一下人的文藝審美能力,不能只罵骨疽。 這是個文化難題,也許一萬年還會“君向瀟湘我向秦”。 張愛玲還指出說:“應該把後四十回偽續割去,任其'殘缺'不完,後面可以加上研究佚稿的成果”(按應包括後文情節要點,人物結局,章法結構……)。這又正合我們倡導並一直實行的“探佚學”的宗旨,可謂相視莫逆,會心不遠。

報上說張愛玲客居美國,性情孤僻,逝於寓所,無人知曉,鄰居多日不見其踪影,方有疑慮,發現人已亡逝。幽孤寂寥至此,令人聞之淒惻。 她原籍河北豐潤。豐潤也曾是雪芹祖上的籍地。與曹寅為至好的張見陽,留下了《楝亭夜話圖》,就是豐潤張氏。他與納蘭公子(性德)也是至交。他們三位可稱康熙盛世詞壇三友。 豐潤又出了張愛玲,對《紅樓》有極高的識見,這不僅僅是什麼“才女”的俗義。這是京東山川靈秀的精氣之凝結與流動。 我在美時,不及知上述這些情況意義,也就失去了試行探訪她的機緣。如今念及,深為悔憾。張愛玲有極高的天賦,也有她的“乖僻”的性情。這完全符合雪芹所說的“正邪兩賦”而來之人,豈偶然哉。 詩曰: 邪正相尋兩賦來,英豪脂粉見奇才。

紅樓高見何人及?惆悵殊鄉境可哀。 2000/10/31寫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