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2

第5章 第二章林黛玉血緣之謎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2 刘心武 6903 2018-03-20
上一講中提到,林如海因病離開了人世,留下巨額家產,林黛玉雖身為獨女,卻未得半點遺產,她來到賈家,成為榮國府裡一個沒有經濟根基的寄食者。在榮國府裡,她唯一的知己就是賈寶玉。她對賈寶玉愛得真誠,愛得執著,賈寶玉也對她愛入肺腑。可是,面對寶、黛之間的愛情,我們不能理解的是,曹雪芹這樣一位天才作家,為什麼要寫一對血緣如此接近的人物彼此相愛?曹雪芹的“真事隱”究竟隱藏了什麼?這一講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根據書裡對人物關係的設計,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姑表兄妹,也就是說一家人中,哥哥的兒子和妹妹的女兒相戀。而且我在上一講還分析出,賈母是主張他們兩個結婚的。這有點奇怪。不要說現代社會姑表兄妹不能結婚,就是在過去姑表兄妹結婚也是一種禁忌,因為從優生學的角度來講,這種婚姻會產生很糟糕的結果,會生傻孩子。但是曹雪芹居然就這麼寫,這是為什麼?要解答這一問題,就必須把握這部小說在寫作上的一個基本原則。我曾反復強調我個人的一個基本看法,就是這部小說帶有自傳性、自敘性、家族史的特色,它的許多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它在藝術上的基本宗旨,是“真事隱”、“假語存”,就是把真事隱藏起來,隱藏到假設的小說的敘述當中,但是它的目的還是要保存它不得不傾訴的真事兒。這是曹雪芹寫作的一個基本的出發點,把這一點搞通,我提出的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得到一個清楚的答案。

寶玉和黛玉這兩個藝術形象雖然被設定為姑表兄妹,但是在真實的生活裡,這兩個角色的生活原型真的是血緣那麼親近的姑表兄妹嗎?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了解賈母這個人物的原型。在一書的人物當中,曹雪芹把賈母設定為賈府的老祖宗。那麼,在真實生活中賈母的原型會是誰呢?賈母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蘇州織造李煦的一個妹妹。她嫁給了康熙朝江寧織造曹寅,是曹寅的正妻,因此賈母這個角色就是根據生活當中的這樣一個真實人物來加以發揮的。當然,寫到小說裡面,因為它是“假語存”,所以曹雪芹對這個人物進行了藝術加工,進行了藝術昇華,構成了一個獨特的藝術形象。這個真實生活當中嫁給曹寅的李氏,遭遇是非常奇怪的。一開始呢,她應該很幸福,因為她的哥哥是蘇州織造,她的丈夫是江寧(南京)織造。這兩個織造,還有一個杭州織造,是康熙皇帝在江南的耳目,很受皇帝的寵愛、重用和信任。但是李氏很不幸,就在享受這樣榮華富貴的生活的時候,她的丈夫曹寅得了瘧疾。治瘧疾需要一種進口的藥叫金雞納霜。有人要問,那個時代有這個東西嗎?是有的。皇宮裡有,這是在清宮檔案裡有明確記載的。康熙皇帝聽到奏報以後非常著急,立刻把宮裡的金雞納霜由飛馬一站不停地送往南京。但是曹寅沒有等到金雞納霜來救命就一命嗚呼了,李氏成了一個寡婦,很不幸。康熙皇帝對曹家好得不能再好了,講出來好多人都不信,但是他對曹家就那麼好。為什麼?曹寅的母親孫氏曾經是康熙皇帝的保母。康熙皇帝小的時候不是在他自己的母親身邊長大的,而是在孫氏的身邊長大的。孫氏自己的兒子,就是曹寅,打小就陪著康熙皇帝一起讀書,康熙登基之後他又是康熙的近身侍衛。後來康熙就給他安排了一個肥缺——到南京擔任江寧織造。用現在的北京話來說,康熙和曹寅就是“發小”,感情特別深厚。那麼曹寅死了以後,這江寧織造由誰來當呢?根據康熙帝以前清朝的皇家遊戲規則,像織造這樣的內務府官吏,是不能夠世襲的——不能說你老爸是一個織造,他死了,你這個兒子就當織造,沒這個道理,一定要換人。但是皇帝可以不遵守之前的遊戲規則。康熙皇帝對曹寅太好了,他就做主,曹寅死了,有沒有兒子?有兒子,就讓他兒子接著當這個江寧織造,這個兒子就是曹。曹又當了江寧織造,這不挺好嗎?可是呢,天公不作美,不幾年,曹又得病了,又治不好,也死了。李氏還有沒有兒子呢?沒有了。她先死了丈夫,又死了親兒子,變得孤苦伶仃了。

康熙皇帝由於和曹寅感情很深,所以對李氏這樣一個未亡人關懷備至,又由於李氏是蘇州織造李煦的妹妹,康熙對李煦也是寵愛有加。康熙就命令李煦:曹寅的兒子不是也死了嗎?但我還是要讓曹寅他們家當江寧織造,你去到曹寅的侄子裡面去給我選一個奏報上來,過繼給李氏,接著當江寧織造。後來李煦就給康熙上了奏摺,推薦了曹寅的一個侄子,即曹。因此我們應該知道,曹是過繼給李氏的,不是一個血緣上的親兒子,是一個有著過繼關係的兒子。曹轉化到小說裡面構成的藝術形象,就是賈政。周汝昌先生對此有很深入的考證。 曹雪芹把賈政設計成賈母的親兒子出現在的文本當中,他的生活原型其實是曹,在真實的生活裡,這母子二人並無直接的血緣關係。我們閱讀文本時會發現,賈母是有兩個兒子的,如果書中賈母的二兒子賈政的生活原型是曹的話,那麼,書中大兒子賈赦的生活原型又是誰呢?探究賈赦的生活原型,對於我們理解林黛玉的血緣能有什麼幫助嗎?小說裡面說賈母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賈赦,可是賈赦跟賈母住在一起嗎?不住在一起。這不但是貴族家庭的一個怪現象,就是在封建社會的普通家庭裡也是很離譜的。小說裡面賈母的丈夫是賈代善,他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已經死去多年了,賈代善死了以後,爵位是由賈赦來襲的。可是襲爵的他卻不住在榮國府的榮禧堂,不住在榮國府中軸線上的主建築群,卻跑到榮國府隔壁另外一個黑油大門的院子裡去住。這個榮禧堂——榮國府最重要的一個空間——被誰佔據了呢?賈政和王夫人。他們住在榮國府中軸線主建築群,佔據榮禧堂這樣一個非常重要、掛著皇帝的賜匾的空間。從小說的人物設計來說,這是說不通的——賈政只是因為皇帝對他也比較看重,額外給了他一個官職,這個官職也不是很高,是個員外郎,卻大搖大擺地跟他的正妻王夫人佔據榮國府主要的居住空間,由他和王夫人來作為賈母跟前的兒子、兒媳婦來侍奉賈母。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曹雪芹在寫作當中遵守這樣一個原則:當他的小說裡的人物設計和生活當中的實際情況難以協調的時候,是犧牲生活的真實去照顧小說本身邏輯的圓滿呢,還是犧牲小說本身邏輯的圓滿去照顧生活的真實?曹雪芹選擇了後者。這是他“真事隱”、“假語存”文本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因為在生活的真實當中,李氏的丈夫死了,親兒子又死了,她過繼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帶著兒媳婦過來了,作為她的合法的兒子、兒媳婦來侍奉她,與她住在一起。而賈赦呢,在生活真實當中是賈政原型的一個親哥哥,並沒有與之一起過繼到李氏的門下。在小說裡,為了寫作上的方便,曹雪芹就合併同類項,把生活當中賈赦的原型,一個本來並沒有跟賈政的原型一起過繼到李氏門下的人,也設計成了賈母的兒子。雖然小說是如此“真事隱”了,但曹雪芹又不願意按照虛構應有的邏輯來寫——按那個邏輯,他應該寫賈赦和邢夫人住進榮禧堂,他還是要“假語存”,就是雖然把生活當中的曹化為了賈政這樣一個藝術形象,卻又在描寫上保存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那就是過繼過來的曹和他的媳婦跟李氏住在一起。這是文本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文本之中設定的賈母的親兒子賈政,其生活原型是賈母的原型李氏過繼的兒子,把這一點弄明白了,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從生活原型的角度來說,賈寶玉的原型並不是賈母的原型血緣上的親孫子。但是,我們閱讀時會經常發現,賈母視寶玉為心肝寶貝、命根子,如果沒有血緣關係,賈母能這樣對待他嗎?關於這一點,該如何解釋呢?再有,第三回寫到,林黛玉初入榮國府見到賈母,賈母為什麼那樣激動呢?寶、黛的生活原型又到底是誰呢? 以生活原型而言,曹雪芹如果是曹的兒子,那麼他跟李氏就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他只是一個過繼來的兒子生下的一個孩子。但是在封建社會,無論是富貴家庭,還是普通人家,都認同一個道理:過繼的兒子如果是成年過繼過來的,和他過繼後的父母關係不融洽的話,這個兒子所生的那個兒子卻會被上面的祖父、祖母視為自己的親孫子,這是在那個時代為了延續一個家族的血脈約定俗成的一種心理認知和倫常定位。這種倫理定位,直到今天仍被絕大部分有過繼關係乃至“入贅女婿”的中國家庭所認同。所以書裡多次寫到,賈母對賈政沒有什麼感情,但她確實是把寶玉當作心肝寶貝,這是非常合理的。把這個問題捋清楚以後,你再想一想,在曹雪芹執筆寫作的時候,他心目當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血緣很近嗎?在生活的真實當中,這兩個人物的原型的血緣離得比較遠。生活當中的李氏有一個親女兒,在小說裡面化為了賈敏,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到小說裡面就被設計成叫林黛玉。這是她的親骨肉,是她的親女兒生下的親女兒,非常親啊,所以他寫第三回林黛玉到了榮國府以後,賈母那樣激動——否則不好理解:賈母眼前的姑娘很多嘛,大兒子賈赦就有大女兒賈迎春,那不就是賈母的寶貝疙瘩嗎?對不對?賈母有血緣上嫡親的孫女兒啊。可是小說裡面賈母對賈迎春什麼態度啊?有一次府裡面開宴請客,南安太妃來了,要見他們家的姑娘,賈母讓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出來跟人家見,說賈家的姑娘就把探春叫來吧。邢夫人對此耿耿於懷,認為賈母對賈迎春視有如無,非常怨忿。相比之下,賈母初次見到林黛玉時是怎麼個情景呢?而且大家知道,王熙鳳是最會討賈母歡心的,王熙鳳出場以後怎麼說的啊?她就知道賈母心裡在想什麼,她說,哪裡是一個外孫女兒啊,分明是一個嫡親的孫女啊!她就知道,在血緣上,林黛玉是跟賈母最近的一個生命,所以賈母珍愛她。作為一個封建老太婆,在血緣認同上有這樣的意識,應該是可以理解的。書裡說賈母的二兒子是賈政,但從描寫上看,像親的嗎?第二十二回寫大家一塊兒猜燈謎,因為賈政的生活原型是一個過繼兒子,小說裡面其實也是根據生活當中的真實情況來寫,就寫到:有賈政在場,賈母就覺得不自在;賈政在她面前承歡也顯得很勉強,最後賈母就等於是把賈政給攆走了。真是親兒子能這樣嗎?在賈政痛打賈寶玉之後,賈母顫顫巍巍去說了一些話,那是母親在和親生兒子說話嗎?那就是一個發怒的非生身母親面對一個過繼來的兒子,一來二去所說的話。所以在生活的真實當中,林黛玉是和賈母血緣上最親的一個人。

賈母為什麼願意讓林黛玉嫁給賈寶玉?現在這個問題就更加清楚了。第一,她不會有那個血緣相近不宜結婚的心理障礙。因為從原型角度來說,實際上黛玉、寶玉這兩個人血緣根本就不近,相對來說,寶釵和寶玉的血緣關係倒要近得多——一個是姐姐的兒子,一個是妹妹的女兒,如果他們倆結婚,是兩個姨表兄妹結婚。過去對姨表親婚配可以容忍,但我們今天從遺傳學的觀點來看,也是應該有所避忌的,現在的婚姻法也是不允許的。所以生活的真實折射到小說裡面,人物雖然在藝術設計上變成了另一個樣子,但是人物的心理狀態還是生活當中的真實狀態。賈寶玉是和薛寶釵結婚還是和林黛玉結婚,如果僅僅從血緣角度來說的話,賈母選擇林黛玉而放棄薛寶釵是順理成章的。曹雪芹借助“真事隱”、“假語存”的寫作方式,把生活中的真實映射在小說當中,以構成一個個獨特的藝術形象。還有一個人物,曹雪芹把生活真實中的她加以變化寫到了小說裡,她就是金陵十二釵正冊裡的李紈。八十回後會寫到,賈府滿門被抄,獨有李紈母子倖免,沒有被拘禁,後來還很發達。這是為什麼?生活中的李紈究竟是什麼人?探究李紈的生活原型,對於理解林黛玉的原型又有什麼關係呢?

李紈這個角色身上有生活的真實當中李氏的親兒子曹的媳婦馬氏的影子。馬氏是誰?就是在曹寅死去以後接任江寧織造的曹的正妻。馬氏呢,很不幸,她的丈夫曹當江寧織造當得好好的,突然就一病不起,死掉了。於是曹家就剩下了兩代孤孀,李氏是一個寡婦,馬氏又是一個寡婦。李氏的問題皇帝給解決了,她有了一個過繼的兒子,這個兒子繼續當江寧織造,她繼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但是馬氏,你想,慘不慘啊,來了一個曹,帶著一個妻子,兩人大模大樣地就成了李氏的兒子、兒媳婦了;曹就頂替了她丈夫的位置當了江寧織造了,二人就住進了江寧織造府的主建築群了,她本人就得靠邊了。曹對康熙皇帝感恩戴德,同時向康熙匯報了一個消息,說他的嫂子馬氏已經有身孕了(就是說曹雖然死了,但是生前已經讓馬氏受孕了),倘若他的嫂子能夠生一個兒子的話,那他的哥哥就等於有後代了。但是沒有後續的檔案來說明:究竟馬氏生沒生下孩子來?生下的孩子究竟是一個男孩兒還是一個女孩兒?生下的這個孩子養大了沒有?因此關於曹雪芹究竟是誰的兒子,在曹雪芹家族史的研究者當中就有分歧:有的認為曹雪芹就是曹的兒子,有的認為曹雪芹就是曹的兒子,也就是馬氏生下來的遺腹子。我個人認為,曹雪芹在“真事隱”以後,在“假語存”的過程當中,就把馬氏降了一輩,設計成了李紈這個藝術形象。

為什麼說李紈身上有馬氏的影子呢?在第四十五回裡面,因為王熙鳳潑醋以後打了平兒,李紈看不過去,所以兩個人話語之間就發生了一些衝撞,這個時候王熙鳳說了一些揭李紈隱私的話。王熙鳳怎麼說的?她說:“老太太、太太罷了,原是老封君。你一個月十兩銀子的月錢,比我們多兩倍子,老太太、太太還是說你寡婦失業的,可憐不彀用,又有個小子,足的又添了十兩,和老太太、太太平等。”也就是說在小說裡面,李紈享有的月銀數量是和王夫人平等的,是二十兩銀子。小說里為什麼這麼寫?可見在生活當中有一個馬氏。你想,馬氏雖然失去了女主人的地位,但是江寧織造府供應她月銀的時候,那個份額不可能給她降低,也沒有道理降低,她的月銀的數額應該是和曹的夫人均等的。這一點在小說第四十五回就有所逗漏,所以這個地方你要看得很細。我的研究方法一是原型研究;二是文本細讀。這些地方有人拿眼睛一晃就過去了,細讀就讀出味兒來了,這些描寫裡面都有很多真實生活的投影。按照上面的分析,如果李紈的身上有馬氏的影子,那麼,李紈的兒子賈蘭的原型會不會是賈母原型的親孫子呢?如果真是那樣,賈母身邊豈不是有比寶玉、黛玉血緣上都更親的骨肉了嗎?這是一個必須解答的問題。有的“紅迷”朋友跟我討論得很細,說如果你認為馬氏到了小說裡面就是李紈的話,賈蘭就應該是賈母的親孫子,對不對?小說裡面是把她降了一級,李紈成了賈母的孫子媳婦,她生了一個兒子,就是賈母的一個重孫子賈蘭。在第二十二回裡面有一筆寫的是很有趣的,就是榮國府眾人聚在一起過燈節,這是一個傳統的節日,要講究團圓的,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很高興,可忽然賈政發現賈蘭不在座,有這個情節吧?賈政就問,怎麼不見蘭哥兒啊?賈政問這個話,當然需要由李紈來回答,因為李紈是他媽。李紈說因為老爺你沒叫他,所以他就沒有來。根據小說裡面的人物設計,賈蘭是賈母的重孫子,是賈政的親孫子,全家團聚還用人叫嗎?小說開始的時候賈蘭雖然年齡比賈寶玉小,也讀書認字了呀,他怎麼能不去呢?在封建社會裡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規定,就是晚輩對長輩不但逢年過節必須到跟前去承歡,就是平日里,每天早上也必須到長輩跟前去晨省,晚上必須再去一次。可是小說裡面把賈蘭設計成了賈政的親孫子、賈母的親重孫子,在燈節的時候他卻不去承歡,這是什麼態度啊?沒叫就不去?可見“真事隱”所隱去的真事是:在真實生活當中,這個人物和賈母、賈政的原型都沒有直系血緣關係,只能這麼解釋。有的“紅迷”朋友可能要問,李紈為什麼一定要來?因為李紈的身份是非常明確的,她是賈政、王夫人的一個亡故的兒子的媳婦,在小說裡面,她始終是要到賈母、王夫人跟前來伺候的,兩層長輩她都得伺候,所以她是必須要到的。但是賈蘭很顯然就可以不到。當然賈蘭被請到了以後,賈政也表示很喜歡他,賈母就讓他坐在旁邊,抓果子給他吃,書裡面有這樣的描寫。從書裡的描寫來推敲,賈蘭這個角色的原型,有可能是因為馬氏到頭來還是沒有生下孩子或生下沒能養大,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過繼來的兒子,這個孩子只認他的媽為至親。曹一家子團聚,他媽因為是李氏的兒媳婦,不能不去,他卻可以認為那是叔叔家的聚會,沒叫他去,他就不去。曹雪芹把他們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輩來寫,而對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兩個人物,在從原型昇華為藝術形象的過程中卻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輩分,而且放手去寫他們的愛情,寫賈母對“木石姻緣”的支持。可是在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當中出現了“調包計”的情節,寫賈母喜釵厭黛。高鶚的這種寫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筆原意嗎?繞到李紈和賈蘭的問題,還是為了回到林黛玉的問題上來。在生活的真實當中,當時的李氏一抬眼,滿眼都是兒女,都在奉承她,但是哪一個真正是親的?從血緣上,你替她想想,曹是親的嗎?曹的媳婦是親媳婦嗎?當然寶玉的原型從小捧鳳凰似的長大,可以認作親孫子,但是這個親,那個親,都不如林黛玉的原型親,你想是不是這樣的?高鶚卻寫賈母活著的時候就容忍“金玉姻緣”成功,就同意王熙鳳的“調包計”,甚至於在“調包計”的實施過程當中對林黛玉非常絕情,聽憑林黛玉悲慘地死去。

高鶚有續書的自由,他那樣寫也自有他的邏輯,但是我現在要很鮮明地表達我的個人觀點,就是高鶚這樣寫是違背曹雪芹的原筆原意的,既違背曹雪芹所隱蔽的“真事”,也違背曹雪芹選擇的“假語”,他這樣寫是不對的。說到這兒,也可能有“紅迷”朋友要這麼來提醒我了:您說了半天,一個說了遺產問題,一個說了血緣問題,但是林黛玉是個藝術形象,您能不能加重對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藝術分析啊?我很愉快地接受您這個建議。對於一個人物的刻畫,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肖像描寫,寫她的外貌。林黛玉一出場曹雪芹就寫到了她的眉毛和眼睛,那麼林黛玉的眉、眼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下一講將來討論這一問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