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文言津逮

第13章 附錄一工具書舉要

文言津逮 张中行 15036 2018-03-20
講讀文言,只是一般地想教會學會,不是專門研究某學科,也會碰到各式各樣的疑難問題。有疑難,向人請教是個辦法,但不如依靠工具書,因為既方便,又確實詳盡。講讀文言,有使用工具書的知識,翻檢工具書的習慣,就能夠化難為易,比較快地提高。這方面的工具書,需要經常參考的很有一些,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七類:一是綜合的辭書,二是專門的辭書,三是索引,四是年表,五是類書,六是目錄,七是政書。每一類裡又包括若干種。以下依次作簡略的介紹(常用的、難查的稍詳一些)。 一、綜合的辭書 1. 《辭源》——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 這部書有舊版、新版兩種。 舊版由1908年開始編,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收羅古今詞語最多、解釋比較清晰詳實的大型辭書。新版《辭源》的《出版說明》介紹它的性質是:“以舊有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吸收了現代詞書的特點,以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為主,強調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這意思就是,凡是一般書籍中有可能遇到的字、詞、語,不論古今中外(實際是中多古多),都收羅在內,所以切合實用。初版於1915年編成,按開本大小分甲、乙、丙、丁、戊五種版式出版,除甲種線裝以外,都是上下兩冊。十幾年後,為了吸收新詞語,補缺漏,於1931年出版《辭源》續編。先是單行,到1939年把條目拆散,併入正編,成為合訂本,仍為上下兩冊。字自然用繁體。條目以單字為綱,單字按部首排列。部首分為子、醜、寅、卯等十二集,由子集“一”部到亥集“龠”部,共214部,同於《康熙字典》。單字之下分條排列由該字起頭的詞語;字數少的在先,多的在後;字數相同的,筆劃少的在先,多的在後。注音用反切,主要依據《廣韻》,並標明屬於哪一韻部(依據《佩文詩韻》)。一個單字有不同的讀音、不同的意義,都分項註明解釋。解釋用文言,只斷句。

我國辭書,較早的有不少是按部首排列的,因而翻檢時就要先熟悉部首。 《辭源》,有的版本後面附有《四角號碼索引》,熟悉四角號碼的人想查某一詞語,利用索引,先查明該詞語的頁數,非常方便。不熟悉四角號碼的人,還是要先熟悉部首。部首共214部,熟悉它不難,難在完全知道某一字入某一部。有些字一看就能斷定,有些字就不然。例如“行”不入“彳”部,因為它是部首;“鳥”入“火”部,因為“一”是“火”的另一形體;“奘”不入“爿”部,入“犬”部,“相”不入“木”部,入“目”部;等等。碰到這類情況,可以先查書前的“檢字”,數數想查的字是若干畫(作為部首的偏旁,筆劃也算,而查某部所屬的字時,則不計偏旁畫數),到若干畫裡去找,如果有它,就可以按下邊的頁碼去找。但《檢字》所收的字究竟有限,所以還是常常要靠記。部首難查的缺點之外,使用《辭源》還有不方便之處。如注音用中古的反切,現在的讀者難於切準,即使切準了也未必與現代讀音相合。又如解釋古詞語,注出處只舉書名而不舉篇名,引古籍常常節略而沒有表示,都使讀者感到不方便。不過無論如何,《辭源》總是綜合性大型辭書的開山之作,內容充實,在繼其後的《辭海》等問世之前,讀古籍,作為案頭良師益友,它算是最合用的。

新版《辭源》是根據舊版《辭源》,從1958年開始修訂的。關於修訂的主旨,《出版說明》說:“根據與《辭海》、《現人漢語詞典》分工的原則,將《辭源》修訂為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參考書。”本此主旨,所以把舊版《辭源》中關於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的詞語都刪去,而增加不少古典的條目。字用繁體。條目按部首排列,基本上同於舊版《辭源》。分訂四冊,每冊前有《難檢字表》。注音兼用漢語拼音和注音字母,並標明反切、韻(依據《廣韻》)和聲紐。解釋用現代漢語或淺近文言,比較詳盡。引古書為證,標明書名、篇名,比舊版《辭源》詳實。到目前為止,作為學習文言的工具書,這一部是內容最豐富的,我們無妨以之為主,來解決講讀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如果感到還不夠,再翻檢其他相關的工具書。

2. 《辭海》 這部書也有舊版、新版之別:舊版是中華書局編輯出版,新版是辭海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舊版《辭海》是繼舊版《辭源》之後一部綜合性的大型辭書,1936年出版,分上下兩冊;1947年出版合訂本,一冊。體例大致與舊版《辭源》相同。字用繁體。單字按部首排列,部首不再分子、醜、寅、卯等集;單字下按字數多少、筆劃多少排列詞語條目。注音用反切,兼用直音,標明韻部(依據《佩文詩韻》)。解釋用文言,加標點。書前有《檢字表》。內容比舊版《辭源》有所改進,選擇條目比較豐富、精當,解釋比較淺明確切,引書註明篇名,便於查核。 舊版《辭源》和舊版《辭海》性質雖然相同,所收條目並不一致,解釋也或詳或略,所以能互相補充。講讀文言,遇見疑難,應該兩種都利用。

新版《辭海》是由舊版《辭海》陸續修訂而成。先是由五十年代起開始修訂,1962年初步完成,出版《辭海·試行本》,按學科性質分類,分訂16個分冊。以後把各類的條目拆散,合在一起,出版《辭海·未定稿》,上下兩冊。以後再修訂,1977年完成,仍按不同學科分類,出版“語詞”“哲學”“經濟”等二十個分冊(其中“語詞”分為上下兩冊)。接著在分冊的基礎上整理加工,條目拆散,改為按部首排列,分訂上中下三冊,於1979年出版。 三卷本新版《辭海》編輯出版靠後,多方面有所改進。全書收單字和詞語十萬條以上。用簡化字,但單字也收繁體,便於讀古籍時查尋,部首經過合理調整,改為250都(調整情況見書前《部首調整情況表》),如“江”入“氵”部,“狼”入“犭”部,比舊部首入“水”部、“犬”部容易辨認。偏旁不清楚的字,可以查書前的《筆劃查字表》。如果知道要查的字讀什麼,最好先查書後的《漢語拼音索引》,那裡註明該字的頁碼,一翻就可以找到。注音用漢語拼音,少數罕見字兼用直音,不再注反切和韻部。解釋用現代漢語,加標點。引文註明書篇名,盡量求確切。講讀文言,如果手頭沒有新版《辭源》,就要多利用這部書。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這是一部小型的專供查古漢語常用字的音和義的字典。所收字分兩部分:常用字3700多個,詳註意義;罕用字2600多個,入難字表,算附錄,簡註意義。不收詞語。字頭按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書前有按部首(189部)查的《檢字表》。用簡化字;繁體、異體加括號,放在字頭的後面。注音兼用漢語拼音和注音字母。釋義用現代漢語,都引古籍中語句為例證。講讀文言,如果只想知道某字讀什麼,有什麼意義,在此處表示什麼意義,用這部字典比較簡便。 4. 《康熙字典》——張玉書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編在舊時代,這是一部收字最多、注音譯義最豐富、體例最完整的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開始編,康熙五十五年(1716)編成。編時意在廣泛收集古籍尤其歷代字書韻書中的字,所以收字四萬七千多。不收詞語。字頭按214個部首(前面《辭源》部分已介紹),依筆劃多少分別排入子、醜、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這種依部首排列漢字的方法對後來影響很大,許多辭書都模仿它。每字之下先註音,後釋義。注音先用《唐韻》(實即《廣韻》)的反切,後用《集韻》《洪武正韻》等的反切,然後用直音。解釋字義用《說文》《爾雅》等字書及古代各種典籍,都註明出處。為了解決部首難查的困難,書前有按筆劃排列的《檢字》,如“止”“允”,我們如果不知道入哪一部,可以查《檢字》“四畫”,“止”下註明“部首”,“允”下註明“兒部”,就容易找到了。近年來商務印書館印本書後附有按四角號碼編排的《康熙字典索引》,熟悉四角號碼的人利用它,查字就更方便了。這部書內容多,編纂時間短,難免有些錯誤。道光年間奕繪、王引之等編《字典考證》,改正錯誤兩千五百多條,使用這部書時最好兼參考《字典考證》(商務印書館印本書後附錄中有)。這部書版本很多,最好用近年的印本。書的特點和優點是取材廣,但就我們現在學習文言說,取材廣可能成為缺點,因為絕大部分字我們幾乎不會碰到。注音用多種反切,釋義用文言,不熟悉古典的人也會感到不方便。

5. 《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編輯出版這是《康熙字典》之後,一部收字最多的字典,計單字四萬八千多,比《康熙字典》多一千左右。我們無妨稱它為《康熙字典》的補充修正本。編寫於1915年,字自然用繁體。字頭按部首排列,214部,分子、醜、寅、卯十二集,同於《康熙字典》(1978年重印本下角有通貫全書的頁碼,翻檢比較方便)。不收由單字組成的詞語。注音兼用反切(主要根據《集韻》)和直音,並註明屬於某一韻部(也依《集韻》)。釋義用文言,在字頭後分條排列。如“一”部第一個字“一”,意義分為三十二條,比《康熙字典》眉目清楚。每條釋義都引古書中的語句為證,有助於確切深入地了解文言的字義。難於判斷屬於某一部首的字,可以查書前的《中華大字典檢字》。讀古代典籍,遇見特別罕見的字,可以利用這部書。會感到不方便的主要也是注音,且不說反切難切準,就是切準了也未必與現代讀音相合,如“一”,現在讀陰平,書中還是注“質韻”(入聲)。不過無論如何,這部書特點明顯,優點很多,它不只可以取代《康熙字典》,而且比《康熙字典》更合用。

6. 《經籍籑詁》——阮元、臧鏞堂等編 這是一部匯集文字古義的字典,嘉慶三年(1798)阮元任浙江學政時請臧鏞堂等幾十個人,只用五個月編成的。收字一萬多,按《佩文韻府》的文字次序排列,由上平聲“一東”“二冬”到入聲“十六葉”“十七洽”,共106韻,分為106卷。字頭之下沒有註音。字義都是從唐朝以前(包括唐朝)的各種典籍中搜羅來的,主要是古代的小學書,如《爾雅》《方言》《說文解字》《經典釋文》等書中的訓詁材料,以及其他各種古籍中本文或註疏中有關訓詁的材料。一字多義,在字頭下順序排列,每種意義都舉古籍中訓釋的語句為證。解釋字義不但豐富,而且較古,因而是學習古漢語的重要參考書。只是現在很少人熟悉《佩文詩韻》,查尋某字在哪一卷很困難;近年世界書局印本書前有《經籍籑詁目錄索引》,文字按筆劃多少編排,下註明頁碼,可以補救難查的缺點。新近又有中華書局影印本。

以上幾種辭書,就解決學習文言時可能遇見的疑難這個要求說,有字是夠用了,查詞語有時不夠用,因為字數有限而詞語無限。我國目前正在編纂更大型的包羅萬象的辭書《漢語大辭典》,推想編成以後,會使不能解決的疑難減到很少。這類更大型的辭書,還有台灣中華學術院出版的《中文大辭典》,日本大修館書店出版的《大漢和辭典》(日語解釋),如果圖書館裡有,可以參考。 二、專門的辭書 7. 《辭通》——朱起鳳著,開明書店出版這是一部專解釋古代典籍中連語(聯綿字)的字典。著者用三十年精力,搜羅連語近四萬,先名《新讀書通》,於1934年改名《辭通》,二十四卷,分上下兩冊出版。內容主要是說明:一、某字為某字之音同或音近假借,如523頁“翩翻”條,下列“翩翾”“翩幡”“繽翻”“繽紛”四個連語,各引古籍出處,說明這五個連語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二、某字為某字之義同通用,如441頁“抱薪”條,下列“負薪”說明“抱”“負”二字通用,所以兩個連語意義相同。三、某字為某字之形近而誤,如1頁“河東”條,下列“可甲”,說明“可甲”應作“河東”,因形近而誤。連語條目以下一字為準,按《佩文詩韻》次序排列,如卷一開頭的條目為“丁東”“河東”“和同”“馮同”“僉同”等。不熟悉《佩文詩韻》韻部的人,可以利用書後接四角號碼編排的《辭通索引》。這部書材料豐富,對於理解古籍中有些詞語很有幫助。但個別地方有時出於個人推想,難免牽強附會,使用時要注意。

8. 《詞詮》——楊樹達著,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改由中華書局出版 這是一部講古漢語虛字(比現代漢語“虛詞”範圍大)用法的字典,1928年編成。收虛字五百多,按註音字母順序排列。如果不熟悉注音字母,可以查書前的《部首目錄》。解釋某字,先把它分為幾種詞性,然後講某一詞性的幾種用法。講用法,都引古籍上的多種語句為證。讀文言典籍,想知道某一虛字有何種用法,在某一語句中是何種用法,可以利用這部書。不過書中的語法術語與現在通行的不盡同,使用時要注意。 9. 《古書虛字集釋》——裴學海著,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改由中華書局出版 這部書性質與《詞詮》差不多,只是內容較繁。 1932年編成,分十卷。單字依舊三十六字母歸類,按喉音、牙音等次序排列,比較難查。解釋用法不標明詞類,多引《經傳釋詞》《古書疑義舉例》等書中的舊說。

10. 《詩詞曲語辭匯釋》——張相著,中華書局出版這是一部解釋唐宋元明間常見於詩詞曲中的較俗較虛的詞語的專著,收條目一千多,分為六卷,1945年編成。不論單詞或詞組,都詳細解釋其意義,有的還擴展到語源的探討和語法的分析,並列舉詩詞曲中的語句為例證。研討比較深,比較透,材料豐富,有說服力。過去訓釋古籍中的字句,多忽略這類詞語,加以這類詞語常常意義靈活,較虛,不好講,因而成為講讀的難點。對於解決這類難點,這部書確是有很大參考價值。只是條目按詩詞曲的順序排列,不易查尋,使用時可以先查書後的《語辭筆劃索引》。 11. 《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這是一部專介紹我國歷史人物生平的辭典,收由遠古到清末的人名四萬多,1921年編成。人名按筆劃多少的順序排列,少的在前。我國人名一般包括姓、名兩部分,條目的人名用黑圓點把姓和名隔開,如“丁·謂”“上官·儀”等。姓名下註明籍貫,字、號,然後介紹平生簡歷,以及有何著述。有些名人見於典籍常用別號、官銜等,讀書時遇到不知道是什麼人,可以查書後附錄中的《異名表》,異名按筆劃多少排列,下注本名。為了查尋方便,書前有按筆劃多少排列的《檢字》,較晚的版本末尾有按四角號碼排列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這部書編著較早,人名下註解用文言,只斷句;註解都不提材料來源,不提人物的生卒年(可考知的),使想進一步查考的人感到很不方便;對人物評價的觀點自然是舊的:這都是本書還需要改進之處。 12.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譚正璧編,光明書局出版,有上海書店複印本 這是一部專介紹我國文學家生平的辭典,收由李耳、孔丘到劉師培、黃為基共六千八百多人。人名按時代先後排列,作法是:“錄各文學家之姓名、字號、籍貫、生年、卒年(或在世時代)、歲數、性情、事蹟、著作等,某項無考者即註明某項'不詳'或'無考'字樣。其人如有可傳之韻事特行、名言雋句,亦均酌量甄錄。”(本書《例言》)內容比《中國人名大辭典》詳細,解說間用現代漢語,有標點,所以比較合用。想查某一個文學家,要先翻檢書後按筆劃多少編排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索引》。 13.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這是一部專解釋我國地名的辭典,1929年編成。體例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前有《檢字》,後有《索引》。凡是比較知名的地名,包括政治區劃、城鎮、山川、關塞、鐵路以及名勝寺觀等,古今兼收。注古地名,著重解說它的沿革及現在位置。讀文言典籍,遇見歷史上的地名,這部書可作重要參考。只是這部書編著較早,近年來的地理變化和地名改易自然無法預知,因而不少地方與現在實況不合,使用時要注意。 14. 《嘉慶重修一統志》——清朝官修,有商務印務館《四部叢刊》影印本 也稱《大清一統志》。這是一部全面介紹清朝所轄區域的各方面情況的書,可以當作比較詳細的地名辭典用。 《一統志》從康熙二十五年(1686)開始編,乾隆八年(1743)成書一次,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書一次,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書一次,所介紹情況截止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共五百六十卷。內容以政治區劃為綱,先京師(北京),後各省及邊疆地區,最後還有少數外國。介紹某地,都詳說疆域、建置沿革、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職官、山川、古蹟、關隘、陵墓、寺觀、人物、土產等方面,可說是豐富而精審。讀文言典籍,如果想知道某一地方(如蘇州、紹興)的情況,可以翻檢此書的相關部分。如果想查某一地名,可以先查書前按四角號碼編排的《索引》。有些地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裡沒有,這裡常常可以查到。 三、索引 15. 《十三經索引》——葉紹鈞(葉聖陶)編,開明書店出版 舊時代,《十三經》中語句常為人引用,如果未提出處,現在的讀者想知道出於何書何篇,常常會感到困難。這部索引就是為解決此困難而作,1934年編成。體例是以經傳的一句或一逗為單位,列為條目,按筆劃多少編排,下注書篇名。如十畫第一條“乘人之約非仁也”,下注“囸定四2”是表示這句話是引自《左傳》定公四年,在開明書店出版的《十三經經文》裡第2節可以查到。現代熟悉《十三經》的人不多了,因而讀文言典籍,這部索引非常有用。 16.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中華書局重印本 這部書蒐集《史記》到《明史》共二十五種正史中的人名,按四角號碼的順序排列,編成索引,於1935年編成。讀文言典籍遇見古人名,想知道《二十五史》中有他的傳沒有,如果有,到哪裡去找,用這部書很方便。例如我們想多了解作《神滅論》的范縝,不知道正史裡有沒有講到他,就可以利用這部書。如果不熟悉四角號碼,可以先查書後的《筆劃索引》,九畫“範”字在300頁,到那裡找,301頁中欄有范縝,下注見《梁書》卷48,《南史》卷57。如果用的是開明書店《二十五史》本,那裡還告訴你頁數是1828和2680。17. 《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德芸編,嶺南大學圖書館出版 文言作品中提到人,常常不用本名,而用別號、籍貫、齋室諡號等,讀時遇見,想知道本名有時不容易。這部書就是為解決此困難而作,1937年編成。另名按橫、直、點、撇、曲、捺、趯七種筆形排列,別名後註明本名和屬於哪一朝代。一個別名不只一個人用,把幾個人的本名都注出來。如果筆形搞不清楚,可以先查書後按筆劃多少編排的《檢字》。例如讀書時遇見“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這個怪別名,可以先查《檢字》,六畫“仰”字在438—439頁,到那裡查,439頁左欄有,下註明是清朝趙之謙。 18. 《室名別號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出版性質同於《古今人物別名索引》。原分為《室名索引》 (1933出版)和《別名索引》(1936出版),1957年合為一冊。室名、別號條目按筆劃多少排列。書前有《檢字》,註明某字起頭的條目始見於多少頁。 1982年出版增訂本,條目約增一倍。 19. 《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杭州大學圖書館編輯出版 想詳細知道某一歷史人物,或者考實與他有關的某一歷史事件,最好讀他的年譜。這先要知道他有沒有年譜;如果有,到哪裡去找。這部書就是為適應此項要求而作,1962年編成。除年譜以外,兼收不名年譜而性質同於年譜的。譜主按生年先後編排,由周公、孔子起,到蔡煥文、陳去病止。書名下注何人編,都有什麼版本。書後附《譜主姓名索引》和《編者姓名索引》都按筆劃多少編排。想知道某人有沒有年譜,先查《譜主姓名索引》比較方便。 20. 《中國歷代年譜總錄》——楊殿珣編,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 性質同於《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1980年編成。除題為年譜者外,兼收“編年”“述略”等,內容比較豐富。總計收歷史人物由舜、文王到杜鵬程、李季共1829人,年譜3015種(有的人不只一種)。譜主按生年先後編排。書後有按筆劃多少編排的《譜主姓名別名索引》,知道人物的本名或別名,很容易查明有沒有他的年譜。 21. 《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編,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 22. 《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引得編纂處校訂,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 23.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1939年哈佛燕京學社編輯出版 24. 《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田繼綜編,1935年哈佛燕京學社出版 25. 《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杜連喆、房兆楹編,1932年哈佛燕京學社出版 以上五部書性質相同,都是為查考某朝某人有何傳記的。 “引得”是英語index的譯音,意義與索引同。讀文言典籍,遇見一個人名,想知道有沒有他的傳記,如果他是唐朝及其後的,就可以利用這五部書。五部書的人名,除唐五代一部按四角號碼順序排列以外,都是按該學社獨創的按漢字筆形歸類的《中國字庋擷法》編排的,不熟悉此種排字法的人可以查書前的《筆劃檢字》(由少到多)或《拼音檢字》(H·Giles《漢英字典》拼法,與漢語拼音不同)。例如我們想知道宋朝秦觀有沒有傳記,就可以翻檢宋代那一本,先查《筆劃檢字》十畫,“秦”的庋擷號碼是“2A59260”,於是到書的後半“姓名引得”部分,找到書上角的“11”部,85頁“59260”之下有秦觀,下注別名為“少游”,“太虛”,第1、2、3、22、29、32號傳記裡都有他的傳。然後翻看書前的《四十七種宋代傳記表》,知道1號是《宋史》,2號是《宋史新編》,等等。如果真想看看《宋史》中的傳,可以根據85頁“1”後所注“444A4b”(即五洲同文書局石印本《宋史》第444卷第4頁的背面)去找。如果遇見的人名只是“少游”,可以到書的前半“字號引得”部分去查,那裡(5頁)“少游”下註明“秦觀”,再查秦觀就可以了。明代的編法一樣。清代的只有“姓名引得”而沒有“字號引得”,姓名下不注別名,質量遠不如前兩種。 26. 《中國地方志綜錄》——朱士嘉編,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一部介紹我國約三十個圖書館收藏地方志情況的書, 1935年編成,1958年出版增訂本。書名按政治區劃編排,如先河北、山西,最後雲南、西藏。用表格形式,書名之下列卷數、纂修人、版本,然後用“X”號指明有哪些圖書館藏有此書。書後有按筆劃編排的《書名索引》和《人名索引》。讀文言典籍,有時想知道某地方的詳細地理歷史情況,包括城池、名勝以及歷代人物、名宦等,可以利用這部書,然後找該地的地方志查看。 27. 《十通索引》——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用途及用法留到後面“政書”部分介紹。 四、年表 28. 《中國歷史年表》——河南省博物館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是用表格形式,介紹我國歷史紀年情況的書,1980年編成。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歷代奴隸和農民起義年表》,二、《歷史大事年表》(記事很簡略),三、《歷史紀年表》,四、《歷代年號通檢》。第三部分起於西周共和元年,止於清宣統三年,是全書的重點,最有用。例如我們想知道秦始皇即位時紀年情況,就可以翻看戰國晚年部分,80頁由上向下第三橫行註明,前246甲寅年秦始皇即位,其時魏、韓、趙、楚、燕、齊諸國是什麼君主統轄,第若干年,又如讀書遇見一個年號“太平興國”,不知道是哪個君主的,就可以查最後《歷代年號通檢》,四畫“太”字下有“太平興國”,註明是宋太宗的年號。讀古籍,腦子裡要有個時間的架子,如果模糊或一時期不清楚,就可以查這部書。 29. 《中外歷史年表》——翦伯讚主編,三聯書店出版,有中華書局重印本 這是一部按時間先後,由公元前4500年起,到公元1918年止,介紹各年內(遠古是一個時期)中外有何歷史大事的書,1958年編成。體裁是以公元紀年為綱,下述歷史大事,先中後外。述中國,先寫明干支及帝王年號,以下敘述該年大事(多標明在某月)。述外國,自東而西,最後為美洲諸國。材料豐富,敘述簡明。讀古籍,想知道某年的全球歷史情況,查這部書很方便。但使用時要注意:一、歷史的一件大事常常延續許多年,本書為體裁所限,只好分開敘述;二、中國紀年與公元紀年並不完全相合,如中國部分所述十二月的大事,按公元說有不少可能是次年一月的。 30. 《二十史朔閏表》——陳垣著,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出版,古籍出版社修訂重印 讀古籍,需要搞清楚史實的時間。但中西曆法不同,古今曆法不同,同一時期,不同的國度曆法也可能不同,頭緒紛繁,難得整理出統一而正確的條理。這部書就是為解決此困難而作。著者是嚴謹的史學家,用多年精力寫成此表,可說是為考史者準備了最重要的參考書。時代由漢高祖元年到清宣統三年(後補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第一年,由上到下,寫明干支(該年的)和某帝王紀年。再下分十二格,表示十二個月,第一格寫明干支,表示此月初一是此干支。十二格之下還有一格,註明某年閏某月。根據這個表,我們可以查知某紀年某月某干支是什麼日子。例如記安祿山之亂,唐明皇由長安逃走是至德元載六月乙未,我們想知道是哪一天,就可以翻檢此表,找到唐肅宗至德元載(即天寶十五載),六月一格寫“癸未”,這是表示此月初一是癸未,向下數,初二是甲申,初三是乙酉,……十三是乙未,就可以知道唐明皇是天寶十五載(據下欄注,知道本年七月才改年號為至德)六月十三日逃走的。從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起,表上又註明西曆,這之後,我們又可以據此表查知某日是西曆哪一天。例如唐明皇逃走的那一年,六月一格,“癸未”的左方註明“七”,這是表示“六月初一”這一天是西曆“七月二日”,“六月十三”自然是“七月十四”。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起又註明回曆,讀古籍,遇見用回曆記時,可以據此表查知與中西曆的對應情況。 31. 《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薛仲三、歐陽頤合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用途與《二十史朔閏表》相同,1955年編成。與《二十史朔閏表》相比,內容有三點差異:一、陰陽曆年月日的對應情況,表上的表現方式不同;二、起於公元元年(漢平帝元始元年),止於公元2000年;三、不附回曆。附錄有《各朝代朔閏表》《歷代年號筆劃索引》《六十花甲序數表》等十八個表。如果想知道陰曆某年某月某日的干支,以及是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或相反),這一天是星期幾,只要在這2000年之內,查此書很方便。至於查的方法,書前《引言》裡舉四種情況為例,講得很清楚,使用時要先看《引言》。 32. 《歷代名人生率年表》——梁廷燦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考證史實,有關人物在世的確定年代很重要。本書根據錢大昕《疑年錄》等材料,蒐集歷史人物近五千,用表格形式註明其生卒年(少數不確知),1927年編成。由孔丘、秦商起,按生年先後排列,至朱學曾、羅福萇止。表由上到下分為八格,分別寫姓名、字號、籍貫、生年(中西曆)、卒年(中西曆)、歲數。帝王、閨秀、高僧另列表。書前有按四角號碼和筆劃編排(同姓的仍按時代先後排)的兩種索引,查尋很方便。 33. 《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姜亮夫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性質與《歷代名人生卒年表》相同,表格形式也大致相同,1937年編成。收入較多,超過一萬二千;表內所注較詳,生卒年並註明在民國紀元前若干年,最後備考欄註明材料來源。閨秀不另列表,也不註明系女性。帝王、高僧也另列表。書後有按筆劃多少編排的《名人姓氏筆劃索引》,“姓”後註四角號碼和頁碼,可據此再到按四角號碼編排的《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索引》裡去找某人。只是這部書編纂比較粗糙,錯漏在所難免,使用時要多考核。 34. 《中國歷史人物生年年表》——吳海林、李延沛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性質與上二書相同,1979年編成。收入六千多人。因為編纂較晚,兼收昔日不為士大夫所重的一些人,如李自成和曹雪芹;所收近年人比上二書多些,如最後收到余叔岩和溥儀。 五、類書 類書是我國一種性質比較特別的典籍,絕大多數像是百科知識(古籍上的)的輯要本。起初是為了帝王的方便編的,如最早的一部名《皇覽》,是供魏文帝曹丕讀的,以後還有《修文御覽》《太平御覽》,也是這種性質。因為古籍多而雜,從其中擇要歸類(或以內容性質為線索,或以字的形、音為線索),對於時間少而想了解全面的人確是有很多方便。因為方便,編纂漸多,性質漸變,有很多成為搜尋文料、查尋典故的庫藏,也就是辭書。例如某人想作一篇賦或一首詩,是關於七夕的,而腹內空空,就可以求救於類書,翻到“歲時”部“七夕”那裡,挑選合用的辭藻(大多出於古典),放到自己的筆下。又如讀書碰到什麼語句,不知有何來歷,也可以就其性質到類書裡去查。用處這樣大,所以歷代官修私纂,產量很大;讀書人視力之所及,多少要購置一些放在案頭。我們現在只是學習文言,當然不再從其中搜尋文料;但是作為舊時代的辭書,適當地利用一下還是必要的。類書很多,這裡只介紹大家常用的清代官修的幾種。 35. 《淵鑑類函》——張英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編這是根據舊有許多種類書《唐類函》《藝文類聚》《北堂書鈔》等編的,四百五十卷,總目四卷,康熙四十九年(1710)編成。內容分“天”“歲時”“地”到“獸”“鱗介”“蟲豸”共四十五部。部之下再分小類,如“天部”之下分“天”“日”“月”“星”“天漢”“雲”“風”“雨”等小類。每類之下先述說“釋名”“總論”“沿革”“緣起”等,然後舉“典故”“對偶”“摘句”“詩文”,都詳註出處。因為是集以前類書之大要,所以內容豐富。我們讀文言典籍,有些語句,《辭源》《辭海》上查不到,可以翻這部書試試。 36. 《駢字類編》——張廷玉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編這部書比《淵鑑類函》性質單純,只收二字合成的詞語,二百四十卷,到雍正四年(1726)才編成。內容分“天地”“時令”“山水”等十二門,加補遺“人事”,共十三門。每門下以單字為綱(共收1604個),收由此字起頭的雙音詞語(按字義分先後),以下引書以經史子集為序,出處皆註明書篇名。例如卷一開頭《天地門》第一個字是“天”,以下收雙音詞“天地”“天日”“天月”“天風”等;“天地”條下先引《易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以下引書數十種。查古籍中某雙音詞語的使用情況,可以利用這部書。 37. 《古今圖書集成》——陳夢雷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編,蔣廷錫等奉雍正皇帝命令重編 這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一萬卷,總目四十卷,雍正四年(1726)才最後完成。內容繁富,等於古籍的分類總匯。內容先總分為“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彙編;每一彙編下分為若干典,如《歷像匯編》分為“乾象”“歲功”“曆法”“庶徵”四典,共32典;每一典又分為若干部,更細,如《歷像匯編·乾象典》分為“天地”“天”“陰陽”等21部,《博物彙編·草木典》分為“草木”“草”“木”等700部,共9190部。每部下又分為“彙考”“總論”“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幾部分,詳列古籍中有關材料。讀文言典籍,想知道某事物的文獻情況,可以查閱這部書。 38. 《佩文韻府》——張玉書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編《韻府拾遺》——張廷玉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編 這是我國按韻編排集辭藻性的詞語並註明出處的最大的一部類書。 《佩文韻府》由康熙四十三年(1704)開始編,五十年(1711)編成。刊印以後,覺得還有缺漏,從康熙五十五年(1716)起編《韻府拾遺》,五十九年(1720)編成。都是依韻分卷,平水韻106韻,全書分106卷(《佩文韻府》有的韻字多,分上下卷)。每一韻的字,大致按常用、少用排先後,如“一東”韻第一個字是“東”,最後一個字是“oe ”。單字之下先註反切和意義,然後排列由這個字收尾的詞語(按出處的時代先後排列),字數少的在前,如“東”下先是“南東”“自東”“在東”等,然後“澗瀍東”“首陽東”等,又“宿西食東”等。兩書內容略有分別。 《佩文韻府》一單字之下有《韻藻》(收上舉的詞語)、《對語》(如“渭北”對“江東”,“北山北”對“東谷東”等)、《摘句》(收“東”字收尾的五七言詩句,如“力障百川東”“翠華拂天來向東”等)三項;只《韻藻》部分的詞語下注出處。 《韻府拾遺》一單字之下只《補藻》(補充《韻藻》條目)、《補注》兩項。這兩部書共收單字一萬上下,詞語一百幾十萬,因而一般辭書查不到的,利用這部書常常可以查到。缺點是注出處嫌簡略,如注書名而不注篇名(如《漢書》),注人名而不注篇題(如“王維詩”),找起來還要費力。這兩部書內容太多,查尋時要利用商務印書館編的按四角號碼排列的《佩文韻府索引》(商務版《佩文韻府》的最後一冊,即第七冊,1937年出版)。例如我們忽然想起一句詩,“家家扶得醉人歸”,忘記是誰作的,就可以先看索引,(假定不會四角號碼)書最後《筆劃索引》31頁十五畫由上向下第四欄“酉”部有“醉”字(索引按詞語首一字排),下注“一○六四,八”“六九·五”,這是說“醉”字的四角號碼是“一○六四,八”,在69頁由上向下第五欄,然後翻看前面,找到一○六四,八,並看69頁第五欄,果然有“醉”字條。其下由它起頭的詞語很多,可以查第二字“人”號碼的前兩個字,查得是“八○”,於是翻到70頁第一欄,“八○”之下有“醉人歸”,下注“四二九九,一”,這是表示此語在4299頁第一欄。然後拿第六冊,建到該頁,看第一欄,有“醉人歸”,下注:王駕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如果想知道全詩而對王駕也生疏,可以先查《中國人名大辭典》,知道他是唐朝人,然後查《全唐詩》王駕詩那部分。) 六、目錄 目錄是典籍的檔案,博覽的導師。我們只是學習文言,當然用不著追求過多、過深。下面只舉幾種常常需要參考的。 39.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出版 這是一部介紹我國重要文學家和重要文學作品(包括選輯的)的書,1980年編成。上起先秦,下至近代,共介紹作品二百五十多部,也收戲曲和小說(不完全是文言)。編排以時代先後為序,一個時代裡再按文體分類,如漢魏六朝分為“詩·賦”“文”“小說”。介紹先作家後作品,分析比較細。作品末尾並舉可用的版本,很便於初學。 40. 《書目答問補正》——范希曾編,有中華書局影印本《書目答問》是張之洞於同治末年任四川學政時編的,光緒二年(1876)刊印。原是為指導生童如何選讀古籍而作。收書兩千多種,大致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每部之下又分小類,不完全依《四庫全書》。四部後並收“叢書”和初學各種讀本。每部內之書大致按時間先後排列。書名之下註明作者及可用版本。因為多缺漏,所以范希曾為它作了補正,除改正錯誤以外,又補充了不少新材料,到1929年編成。這部書所舉古籍,在舊時代可說是簡約而得當,所以對今天學習文言還有不小的參考價值。 4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永瑢等奉乾隆皇帝命令編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纂輯《四庫全書》,用了十年功失,收書萬種以上,內正式入庫的三千多種,入存目的六千多種。每種前都寫了提要,述說該書的版本、作者、內容、流傳等情況以及長短得失,按經史子集四部(每部再分若干小類)編排,成書二百卷,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編成,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要定稿出於紀昀之手,考證評介多精到之處。讀古籍,想較深入地了解某一部書的情況,可以把這部書當作書名辭典使用。商務印書館印本最後附有按四角號碼編排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名及著者索引》,查尋時可以利用。 42. 《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圖書館編,中華書局出版讀文言典籍,需要了解叢書的情況,因為:一、叢書把各種性質的書集在一起,能與讀者以方便;二,有的書現在只見於叢書,其他處所不能戰到。了解叢書,需要知道:一、有哪些重要的叢書,每種叢書中收哪些書;二、某一書是否收入叢書以及收入哪些叢書;三、某一作者有哪些書收入哪些叢書。叢書幾千種,所收之書若干萬,了解以上三項實在不易,因而需要有一部查叢書情況的大辭典。這部《中國叢書綜錄》就是一部解決這個困難的辭典,1959年編成。全書分三冊。第一冊是《總目分類目錄》,總括全國四十一個著名圖書館的叢書2797種,分為“彙編”(包括“雜纂”“輯佚”等五小類)“類編”(包括經史子集四小類)兩類。各小類下舉屬於這種性質的叢書及其包括的子目。想知道有何叢書(借助書後的叢書書名索引),各叢書收書情況,可以查這一冊。第二冊是《子目分類目錄》,書名按經史子集次序排列。這一冊有兩種用途:一、可以查知某種性質的書(如工藝講陶瓷的,遊藝講謎語的,等等)都有哪些;二、可以查知某一種書入不入叢書,入哪種叢書,是何人所著(借助第三冊《子目書名索引》)。第三冊是索引,包括《子目書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查某一作者有哪些著作入哪種叢書),都按四角號碼次序編排。根據索引按圖索驥,無論想查什麼都很方便(如果還有疑問,可看各冊前的《編例》)。 七、政書 政書是講典章制度的書,讀文言典籍,想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歷史名物的底細,常常要參考它。常用的政書有“通典”三種,“通志”三種,“通考”四種,簡稱《十通》。 43. 《通典》二百卷——唐杜佑編 44. 《通志》二百卷——宋鄭樵編 45.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馬端臨編46. 《續通典》一百五十卷——稀璜等奉乾隆皇帝命令編47. 《續通志》六百四十卷——同上 48. 《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卷——同上49. 《清朝通典》(原名《欽定皇朝通典》)一百卷——同上 50. 《清朝通志》(原名《欽定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同上 51. 《清朝文獻通考》(原名《欽定皇朝文獻通考》)三百卷——同上 52. 《清朝續文獻通考》(原名《皇朝續文獻通考》)四百卷——清末劉錦藻編 《十通》量太大,內容過繁,不容易介紹,也不必詳細介紹,因為我們用它作查歷史名物的辭書,要知道的只是知何去查。最好用商務印書館三十年代排印本,精裝二十冊,後附《十通索引》一冊。索引開頭有《說明》,先列表介紹《十通》的內容及編纂情況,簡明扼要。然後介紹兩種索引——《十通四角號碼索引》和《十通分類索引》的用途、編排體例和使用方法(並舉例說明)。熟悉索引的用法,想了解某一名物的情況而不滿足於一般辭書的簡略介紹,可以參考這部大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