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近三十年中國文學思潮

第40章 參考文獻

近三十年中國文學思潮 雷达 1407 2018-03-20
⑴雷達:《民族靈魂的發現與重鑄——新時期文學主潮論綱》。 《文學評論》.1987年第1期。 ⑵張衛中:《新時期小說的流變與傳統文化》。學林出版社.2000年,第106頁。張衛中對“國民性”在文學創作中的意義作了很好的概括。他認為,所謂“國民性”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出現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與一般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所不同,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中,通過比較與鑑別對民族人格與心理的自我審視與定位的結果。同時它也不是對國民心理的全方位描述,而主要是著眼於那些陰暗落後的東西,是對國民心理中負面因素的概括和批判,本文即取其義。 ⑶俞祖華:《深沉的民族反省:中國近代改造國民性思潮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9頁。

⑷⑸魯迅:《魯迅雜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2、482頁。 ⑹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20-4031頁。 ⑺汪衛東:《魯迅國民性批判的內在邏輯系統》。 《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7期。 ⑻雷達:《20世紀近三十年長篇小說審美經驗反思——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五輯長篇卷序言》。 《小說評論》.2009年第1期。以下列舉篇目均參考了該文,不再一一說明。 ⑼徐其超,毛克強,鄧經武:《聚焦茅盾文學獎》。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330頁。 ⑽莊錫華:《國民精神與中間人物》:《廣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⑾劉思謙:《卡里斯馬人物與女性——及其他》。 《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第3期。

⑿韓少功:《文學的“根”》。 《作家》.1985年第4期。 ⒀魯迅:《魯迅雜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39頁。 ⒁尚九玉:《論中國傳統道德理想人格及其現代價值》。 《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2期。 ⒂癡狂:《余華的小說中福貴代表的人的生存意義是什麼? 》。 ⒃蔡葵,韓瑞亭編:《長篇的輝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159—160頁。 ⒄南帆:《城市的肖像——讀王安憶的〈長恨歌〉》。 《小說評論》.1998年笫1期。 ⒅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2頁。 ⒆殷陸君編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頁。

⒇劉向兵,張展,何曉軍:《時代變革與人的抉擇》。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第33頁。 [美]阿歷克斯·英克爾斯:《人的現代化素質探索》(曹中德等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第41—67頁。 (21)解思忠:《中國國民素質危機》。中國長安出版社.2004年,第137—181頁。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頁。 (23)劉揚體:《警鐘,向岳鵬程們敲響》。 《求是》.1994年第24期。 (24)荒煤:《騷動之秋·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25)[美]埃弗里·M·羅吉斯等:《鄉土社會變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0—321頁。

(26)中華婦女聯合會:《中國婦女運動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第7頁。 (27)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61頁。 (28)鄒明山:《心底無私天地寬——淺談》中的陳詠明形象《長江文藝》 1986年第4期。 (29)徐其超,毛克強,鄧經武:《聚焦茅盾文學獎》。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410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