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作品集 冰心全集第三卷

第9章 平綏沿線旅行紀序-1

冰心全集第三卷 冰心 12065 2018-03-20
民國二十三年七月,應平綏鐵路局長沈昌先生之約,組織了一個“平綏沿線旅行團”。 團員有文國鼐女士(MissAuAgustaWag-ner),雷潔瓊女士,顧頡剛先*U耦煜壬縷涮鏘壬猿蝸壬褂形腦搴臀遙還舶巳恕N頤鍬瞇械哪康模笤際親⒁餛剿繆叵叩姆緹埃偶#瀾a縊祝誚桃約熬茫鋝種值淖純觶骷鈣虻サ謀u妗N頤親雲咴縷呷粘齜ⅲ巳盞狡降厝蜆收芻亍5詼緯齜ⅲ蛋嗽擄巳眨吶扛氨貝骱遊賜校蜓莞壬尤搿0嗽露迦罩馗椿乩矗醬餵怖繃瞧塚厥瞧剿縟擼鄖寤罷局漣氛荊約霸聘裕倭槊淼卻Α4誦兄種值氖娉┖頭獎悖頤鞘且雲剿緶肪趾脫叵叩胤匠す伲倫釕畹母行壞摹*平綏沿線的旅行,自我個人看來,有極重要的幾點:一、自從東北失守之後,國人矍然的覺出了邊防之重要,於是開發西北之聲,甚囂塵上。而到底西北在哪裡?中國西北邊況到底如何?則大抵茫然莫知所答,且自東北淪亡,西北牧畜,墾植,又成全國富源之所在,而西北的土地,物產,商運等各種情形,我們亦都甚隔膜。平綏鐵路是人民到西北去,及貨物從西北來的一條孔道,是個個國人所應當經行,應當調查的。二、較早的中國鐵路之中,只有平綏線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計劃,自己勘測,自己經營的。青龍橋長城之側,矗立著工程師詹天佑公之銅像,這充分的發揚焦慮,深思,堅持,忍耐的國民性的科學家,是全國人士所應當瞻仰記念,並以自勵自信的。三、平綏路線橫經長城內外,所過城邑的人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最好的園地;同時,在國難之中,我們不當再狃於舊習,閉居關內,目邊人為異族,視塞外為畏途,我們是應當遠出邊境,與各族同胞剖心開懷,精誠聯合,以共禦強鄰的侵逼的。四、平綏鐵路的沿途風景如八達嶺之雄偉,洋河之紆回,大青山之險峻;古蹟如大同之古寺,雲岡之石窟,綏遠之召廟,各有其美,各有其奇,各有其歷史之價值。瞻拜之下,使人起祖國莊嚴,一身幼稚之感,我們的先人慘淡經營於先,我們後人是應當如何珍重保守,並使之發揚光大!

我自己生平的癖愛,是山水,尤其是北方的黃沙茫茫的高山大水。雖不盡瑰奇神秀,而雄偉坦蕩,洗滌了我的胸襟。 我生平還有一愛,是人物,平時因為體弱居僻的關係,常常是在過著孤陋寡聞的生活。 這次六星期的旅程之中,充分的享受了朋友的無拘束的縱談,除了領教了種種的學識之外,沿途還會見了許多邊境青年,畸人野老。聽見了許多奇女子,好男兒的逸聞軼事,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一廓,我對於這次旅行的欣賞感謝,是罄筆難書的。 同行的諸君子,從他們的注意點,各有所得,都已發於文章。這篇所記載的只是沿途的經歷,印象,和感想,以月日為系,寫了下來,作為諸君子的文章的小引。非敢僭先,亦如戲曲中的楔子,開場白,配角先登,只為介紹舞台中心人物而已。

旅行歸來,小病數月,遲至今日,方追記月前所得,並收集同行諸君子的作品,匯成一集,以獻路局,並致感謝之忱! 一九三五年一月三十日序於平西燕京大學。 清華園距丰台站二○·二一公里高度四○·五三八公尺七月七日晨,陰,八時二十分出發清華園車站。車上會到了張宣澤上校,係與我們同車到綏遠者。我們用的是平綏路局的公事專車,臥舖,書案,應有盡有,一切設備均極整齊舒暢。飯車上廚師,自言是梁燕孫舊傭,談及世家往事,似不勝今昔之感。 將行李安排好,剛過沙河站,我們便在車上的會客室裡開會,由顧頡剛先生分配工作,計注意沿錢經濟狀況者有陳其田先生,宗教狀況者有雷潔瓊女士,古蹟故事者有鄭振鐸先生,民族歷史者有顧頡剛先生,蒙古氈房者有文藻,文國鼐女士寫英文導遊小冊,趙澄先生擔任攝影,而我只擔任記載途中的印象,是最輕的工作。

分配既畢,大家隨意談笑,看書,或倚窗眺望。兩旁莊稼正在青蔥時節,田畦在車旁旋轉,一望無際。黃土的小道上,時有小童騎驢經過,狀極閒逸。過昌平站,遙遙的已看見矗天環抱的天壽山,橫障天北。明朝的十三座陵寢,沙點一般散見於山巒之間。過南口站,系本路機廠及材料廠所在地。廠址及員工住所,自成一村。過此即是關溝,北行列車到此須改用山道機車,推行而上。自南口至康莊一段,雖僅三十公里,而紆回險峻,火車須穿行於巨壑,懸崖,急湍,峭壁之間。詹天佑先生廢寢忘食,歷時四載,方完成了這巨大的工程,使今日行旅之人,得以臥遊於鑿空天險之地。到過青龍橋的人常說:“遊青龍橋,登長城者,永遠會追慕兩個偉人,一是秦始皇,一是詹天佑。”其實八達嶺上的雉堞,並不是秦始皇時代的長城,而長城邊的鐵路,卻是詹天佑先生的心血。

青龍橋站距丰台七二·九六公里高度五六一·一三七公尺在特大號的機車徐徐推行之中,火車漸漸上山,兩旁青崖摩天,近逼車窗,如綠絨的屏障,旋轉重疊。懸崖上的羊群游牧,仰視小極,如鳥棲樹巔。山下流泉之間,大石羅布,令人想起唐人:“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之句。 眾石錯雜之間,遍生小樹,也有山田和人家,在微陰的天色之中,一層層的遠遠點綴開去,極青翠清遠之致。這時忽然穿過居庸關三百八十五公尺余長的山洞,車上點起燈來,窗戶間微微覺著煙氣,五分鐘之後,又豁然開朗,紆回曲折,其間穿過五桂頭及石佛寺兩個小山洞,便到了青龍橋車站。 在停車倒車頭的數分鐘之間,我們下車散步。陽光已出,仰首回顧正在關山重疊之中,長城奇觀,悉在眼前!雄偉高厚的城牆,飛龍一般的越嶺蜿蜒,每三十六丈便有座墩台,想像著當年城頭拒胡,烽火燭天,戍卒無聲的滿山攀走之狀,使人熱血潮沸!

車站佈置清幽,山峽之間,丁香花叢裡,黯綠色的詹天佑先生的銅像,巍然矗立,如在沉靜的眺望欣賞著自己勞瘁的工作。 重複上車,循著轉折的V字形路線,倒轉而下,又入八達嶺的一千一百四十五公尺餘的山洞,此洞為世界著名巨工之一。過此便是康莊,忽然降下到一片廣漠的平原,回望八達嶺上遠遠起伏的一線長城,如在天上!不經過“天險”的關溝不能理會所謂之“康莊大道”之意,此時我們已身在塞外了! 康莊(距丰台八四·八○公里,高度四九八·三四八公尺)是個大站,自西北來的貨物悉屯於此。自此而北,一望平坦,黃沙茫茫,天末的微雲遠樹,引人起蒼涼之感。 十二時許過懷來站。城牆跨在山半,狀頗別緻。一時許到土木堡站(距丰台站一一一·七八公里,高度五三三·○九五五公尺),係明正統十四年(公元一四四九年)乜先入寇,英宗被俘之處。景泰初侍臣死難者受祀城內之顯忠祠,有文臣王佐以下,武臣張輔以下共六十六人。這是民族的古蹟。車上除了我以外,都下車步行進城而去。

我們的專車卸入岔道,我自己下來,坐在車下陰涼處一塊大石上,蟬聲聒耳,遠望車站牆下,有些人在那裡吃瓜乘涼。 三時前後,去的人陸續歸來,滿口嚷熱,開了幾個罐頭,他們一邊吃菠蘿蜜,一邊報告我以城內及顯忠祠的狀況。 五時五分自土木堡又掛上列車出發。過沙城——此地出青梅酒,據說是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所飲者,聞其名甚覺可喜,歸途中曾帶了一瓶。 ——新保安下花園各站,一路與洋河並行,水勢浩蕩。隔河有雞鳴玉帶兩山,山間隱約的露著寺觀。這一帶遠水遙岑,極引人入勝,如看山水橫幅。六時餘過辛莊子,在車上用著晚餐,餐桌正對後窗,兩旁一望,盡是整齊的稻田,田畦間種著密密的楊柳,柔條搖曳,竟是江南風味。從後窗中,看著車後一線軌道,兩行垂柳,不盡的宛轉牽來,顧頡剛先生因為誦俞平伯先生“一路牽愁出薊門”之句,大家均歎其寫景之工!

洋河兩旁的山上,時時露著沙磧,似乎是一陣極大的旋風,捲成這許崗巒,遠望極其平滑細膩。此時童心忽生,心中暗想能到那無際的細沙上,翻身一滾,才有意思。 在青紫的遠山,緋紅的晚霞之中,七時五分,我們到了唐末李克用“英雄立馬起沙陀” 的宣化! 宣化距丰台一六八·九七公里高度五九一·六一七公尺晨八時左右,坐人力車入宣化南門,即昌平門。城係明洪武廿七年(一三九四年)所築,歷代都經重修。城門兩旁有石刻門神,城門上的鐵釘悉作覆鐘形,城牆上還有石刻的厭勝小兒,和頂著石盤的小猴,為他處所未見。我們穿城經過鐘樓鼓樓和最繁盛的大街,徑出北門。一路最使我感著有趣的,是大道兩旁的行人道上,有石溝,溝中有小泉流,經過家家門前,小孩子在溝中濯足,小女兒在溝中洗衣,既方便,又清雅,亦是他處所無。宣化城內男女在盛署中均著“腰褡”,和南方人所著的“兜肚”正相反,“腰褡”是保護後背,“兜肚”保護前胸,大約是塞外風勁的緣故。

出北門,登城頭之威遠樓,藥王閣,均係明代建築。相對有鎮虜台,高四丈,穿洞而上,四顧蒼茫。台上有匾,書“眺遠”二字,此台為明嘉靖甲寅年(一五五四年)所建,有明代碑記。樓名“威遠”,台名“鎮虜”,可見明代的胡人已逼近宣化了。 再向西北便抵龍煙鐵礦。礦廢置已久,辦事處僅有守門人,門外堆積著未敷設已生鏽的鐵軌。此礦在民國十年,本為官商發起合辦,煉砂處在石景山。礦質甚佳,每日可出鐵砂數百噸,以時局不靖,停頓有年,極為可惜。今夏在張家口開的“開發西北協會”提議的建設事業之中,即有開發龍煙鐵礦一項,希望不久可見諸實行。 自此而北,經過瓜田和小林,涉過小小的渾泉,便到北山腳下。山下有天主教的修道院一所,清雅宜人。有閽者帶領參觀,據云院長姓吳,本院修道者有六十人,都是西北各省來的。大堂中有神座,四壁掛著十四幅中國畫的耶穌聖蹟,並附以詩,系北平輔仁大學陳君所作。

出修道院,踏著亂石上了北山。山頂有恆山寺。係明代建築,已頹廢,牆壁都無,僅有前殿——安天殿——後殿——子孫娘娘廟尚可進入。下望宣化全景,歷歷在目。山前葡萄園極多,葡萄是宣化的名產之一。 回車上午餐,餐後三時許又進城,上了城中央的鎮朔樓,本是鼓樓,明正統庚申(一四四○年)御史羅亨信建,今改為民眾教育館,圖書尚多,秩序亦好。對面是清遠樓,明成化壬寅(一四八二年)御史秦弦所建,樓高三層,本是鍾樓,頗見頹敝,正在修理中,不能上去。 次到北門一清真寺,寺中有初級小學校,由教員領導參觀,據云城中回教徒有數千人,學生都是教徒子弟。瞻仰大殿時大家脫履入內,潔無纖塵,殿中紅柱整立,掛著玻璃燈,極為美觀。

又到甘霖橋東的朝玄觀,清因避康熙諱改稱朝天觀。觀內駐著軍隊,外殿已改為習藝廠,內殿樓下亦成為存儲處,樓上規模尚具,殿旁有明代碑記。 自此又到城西北的玉家花園,又稱介春園,系清守備玉煥功之別業。今已荒蕪,而軒閣牆上尚有石刻,假山,魚池,石坊,小橋,佈置楚楚,具見當時匠心。芍藥欄中,所餘已無可觀,小橋邊匠人正砍伐著一株古柏,旁有小兒女圍觀嘻笑,似不生盛衰之感! 出介春園至虎溪橋第二師範,即古之彌陀寺,所謂之“先有彌陀後有宣化”者,即係此地。按彌陀寺本建於元代,歷代均曾重修,今殿宇已蕩然無存,只在操場北邊,仄小的茅亭之下,尚矗立著一座高偉的銅佛,高約兩丈,重四千餘斤,為明宣德間(一四二六年)造。 據第二師範校長張君說,銅佛腹中本有些珍寶和元代紙鈔,均遭兵劫,所餘紙鈔少許,在民初曹錕時代,運到保定陳列,迄未運回,今已不知去向了。 校園中有葡萄數株,結實累累,古者已有六十餘年。葡萄架的結法,如倒置的雨傘,傘柄向上、這樣一枝一葉,悉受陽光,是園藝家所當效法的。 晚七時廿分離宣化,八時半到張家口。 張家口距丰台站二○一·二○公里高度七四二·一九八公尺晨八時許乘省政府汽車離站出大境門至元寶山。大境門上有高維岳寫的“大好河山”四大字。出門至西溝,山岭峰巒,重疊圍抱,西北門戶的元寶山,已橫在眼前,兩峰夾峙,氣象雄偉,牛車在山下穿行,遠視小僅如蟻!此路為到庫倫孔道,山下有小泉迴繞,許多驅車人在那裡卸牛飲馬。立此四顧,處處看出當年邊塞交易之繁盛舊跡,店招都用的是漢蒙藏三種文字,路旁關閉著許多安寓塞外客商的大店,所謂之口外館者。按張家口本屬直隸萬全縣,與獨石口古北口有塞外三關之稱。自民國十七年改省,遂成省會。此地東連遼礙,西接歸綏,南通津沽,北達庫倫,為內地入邊之大樞紐。其交易以皮毛,牲畜,茶,布匹,為大宗。從民十二年外蒙獨立,漢蒙貿易斷絕。張家口之繁華為之大減,近來又有中俄通商之說,未審何時可見實行? 我們見到用牛駕車時,覺得很詫異,想像中總以為塞外交通是全借駱駝的。牛車之製亦極古拙,雙十字形的最原始式的輪軸,徐徐輾行,漫漫長道,人畜都極可憐! 大雨之後,不能到門外的孤石兒去,遠望氾濫的河水之中,立著一塊人形石,因遙遙的為攝一影。 自此又上賜兒山,汽車路系新築,極平坦。曲折而上,張家口全景平展眼前。賜兒山巔有云泉寺,祀子孫娘娘,匾聯甚多。正在修理中,金碧煥然。各殿依山曲折,層階曲楹,欄柱頭均係石刻之各種供果,極有佳致。正殿下有水冰二洞,冰洞無冰,水洞亦涸。按此二洞本為“噴玉”“氵凡珠”二泉,不知重修後泉水能重流否。 下山,由陳其田先生作東,在城內鼎豐樓午飯。菜中有蘑菇,系本處名產,味極清美。 回車少息,熱甚,下午三時許又出遊,此回分道揚鑣,張宣澤先生,陳其田先生,文國鼐女士,雷潔瓊女士和文藻,參觀經營中蒙貿易之德華洋行,及瑞士教堂。顧頡剛先生,鄭振鐸先生,趙澄先生和我則經清河橋至公園。公園有水池,有樹木,還有些鳥獸的柵籠,和格言及民族故事圖畫的木牌,一切尚整潔。 出門即到大境門內西高崖上之朝陽洞,亦稱地藏寺。外觀很小,歷層階而上,先到正殿。和尚出迎,盛暑中穿著棉褲,我們正在疑訝,殿門一啟,冷氣侵人,熱汗頓消。殿頂層崖上遍刻著故事,人物極細小可愛。殿柱上的盤龍,也和雲泉寺的一般,盤空攫拿,鱗甲生動。旁邊尚有倉神殿等,都作了請仙扶乩之所,並有呂仙等的現形攝影多幅,想見當時此風之盛。 出寺夕陽已落,涼風四起,黃沙飛揚,迷茫中又乘車到上堡,即新堡,亦稱“來遠堡” 之市圈。係明代馬市,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所築,為漢蒙交易之所。圈之大小。 如長方形之小城,面北有戲台,兩旁有小房,本為市場,現在駐著軍隊。歷層階而上,有關岳二廟,關帝像騎赤兔馬,儀觀甚偉。戲台以娛商賈,關嶽廟宇以威懾遠人,具見前人苦心。堡中有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沈萬亨“新城來遠堡題石記”。 出上堡,經舊城門,入下堡即舊堡,亦稱“張家口堡”,為明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年) 所築。城牆上有玉皇閣,登之正望見漢城燈火,滿山烽堞,我們以為祀神是假借,而瞭望敵情,是當初建閣的本意。 歸來經過怡安市場,大似北平之隆福寺護國寺廟會,無可紀者。 張家口新建的馬路,及橫駕上下堡之清河橋,均甚整齊壯觀,街市繁盛處竟有上海風味,為當初想像所不及。舊房子門口有額“活潑地”“雨金處”者,大約如關內影壁上之“凝祥”等字樣,後來在大同綏遠亦常見同樣額字。 回車晚餐,夜中大雨。 大同距丰台站三八三·一五公里高度一○五○·○三六公尺晨六時二十分,陰雨中離張家口一路有陰山山脈環峙於左,洋河渾水奔流於右,陰雲橫抱山腰,山水雲樹,一時相映。 顧頡剛先生說此景大似展看米南宮山水手捲,信然! 午一時半到大同。 大同為北魏舊都,武帝於天興中(三九七——四○三年)建宗廟於此,為塞北首要之地。歷代均有偉大建築,古蹟極多,我們神往已久。今日地濕,不能遠遊,半日中只在車上看書談話,並到車站附近看看大同的名產,沙鍋和銅器。 十一日晨九時,乘騎兵司令部汽車出發入城,城外馬路尚平坦,惟城內泥濘之極,車行甚艱。先到全城中心之陽和街即皇路街之九龍壁。按九龍壁本為明代王府照壁,為洪武九年(一三七六年)所建。今王府已改為玄都廟,此壁當街,啟柵入內,仰視見壁高約五丈,寬約二十丈,上嵌大龍九條,為琉璃磚瓦砌成,小瓦上尚有小龍無數,姿態各異,據云大小龍共有一千三百八十條,瓦色暗綠淡藍,龍的形勢也飛躍生動。壁前有小池,旁有乾隆嘉慶各代重修的碑記。 次到大華嚴寺在清遠街之西,俗稱上寺。遼重熙七年(一○三八年)建。清寧八年(一○六二年)又加增建,供奉諸帝銅石各像。明洪武三年(一三七一年)改為大有倉,旋供佛像。現已破損,入寺,四顧荒涼,大殿楹上,鳥鴿群飛,漆色剝落。上台開鎖進殿,陽光射入,仔細凝視,四壁悉是佛教故事的壁畫,工細已極,金漆尚有甚新者,大約是清代曾裝飾過的,北壁左邊近門有字云“雲中鐘樓西街,興榮魁畫工董安”,又北壁右邊有“信心弟子畫工董安”等字樣。董安未知為何許人,字跡亦劣,大約他只做些修補的工作。 殿極高大,結構簡潔,佛像甚美,目長鼻直,肩廣腰細,極莊嚴慈妙之致;中間五佛: 南寶生,西彌陀,中s碃盧,東阿門眾,北成就,垂目合掌盤膝而坐,座前各有脅侍,座後*鷓嬤刂兀圩逞だ觥*出上寺,下一條街,便是下華嚴寺。兩寺原本相連,明代斷成兩處。下寺外部駐兵,有新修講座一處,正殿較上寺為小,為藏經之所,四壁有“壁藏”,當大佛座後懸有天宮樓閣五間,均是遼代建築。櫥內尚有畫幅及藏經,但都非金元古物。佛像數十尊,亦極美,可惜佛前坐著關聖塑像,當系軍人所祀,藝術上大相懸殊,殊覺不倫不類。 回車午餐,知到雲崗去的汽車道,已由工兵修好,午後一時又向雲崗出發。 雲崗在大同城西三十里,武周山之雲崗堡,當北魏建都大同時節,雲崗逼近魏都,山石又好,正好為佞佛的魏帝所利用,於是於文成帝興安二年(四五三年)開始雲崗石窟的雕刻,《魏志》稱雲崗石刻始興安(四五三年)終太和(四九九年)共四十六年。計建同升,靈光,鎮國,護國,童子,能仁,華嚴,天宮,兜率十寺。元代又建石佛二十龕,今洞名可考者僅有數洞,如五佛洞,碧霞洞,佛籟洞等,刻名尚在崖上。 關於雲崗石窟雕刻的建造年代,石窟之數目次序,建築形式等,同行的鄭振鐸先生有更詳細的記載,同時關於雲崗的中外書籍和論文如: 王耀成:大同旅行記《地學雜誌》六年十,十一期袁希濤:大同雲崗石窟佛像記《地學雜誌》十一年二,三期趙邦彥:調查雲崗造像小記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陳垣:記大同武周山石窟寺《東方雜誌》十六卷二,三號梁思成林徽音:雲崗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彙刊四卷三,四期翟兌之:大同雲崗石窟詳記《北平京報畫報》廿一年五月(稿存中國營造學社) 松本文三郎:雲崗之雕像《東洋美術報》十一年伊東忠太:北清建築調查報告《建築雜誌》一八九號等均可參考,我又只記此行的感想和印象了。 自大同車站出發,同行者尚有大同車務段長賀渭南先生。 沿著泥濘顛簸的山路,汽車徐徐的開向武周山,沿途傍武州河而行,河水渾濁洶湧,時見人畜絕流而渡。五里許到觀音堂,是一小廟,廟前有三龍壁,略如城內之九龍壁。廟門首有一橋洞,預備山水穿過者,洞額曰“潮音”。上階入廟,廟內亦駐著軍隊,大殿內縱橫的設著兵士的臥具,只將神像的兩目,用黃紙蒙上,以避不便,極為有趣。營長吳姓,招待我們喫茶,並為指點對山頂上之漢馬武寨,傳是馬武為盜時嘯聚之處。吳營長又微笑對我們說:“這裡靜極了,夜裡只聽見水澌和狼叫。”我忽然覺的這話大有詩趣! 又曲折的走了廿五里,汽車橫涉兩次武州河,雲崗一片的洞窟寺樓和大佛的肩頂已橫在眼前了。 車停在石佛古寺東邊,山西騎兵司令趙承綬先生的別墅門口。雲崗之遊,蒙趙司令見假他新蓋好的雲崗別墅為我們下榻之所,趙司令和夫人那天都在別墅裡,相見甚歡。匆匆的安排好臥具,我自己休息了一會,同行諸君急不及待,都分頭到石窟裡去探訪千五百年前的神工了。 晚六時,趙司令設宴為我們洗塵,我們是一身行裝赴席。 席間談到西北牧畜問題,開墾問題,因提起開發河套的民族英雄王同春氏,大家都感著極大的興趣,顧頡剛先生立刻就作了一些筆記(此則顧氏有專文發表)。 趙司令飯後就回城去。我們信步走出別墅向東而行,入別墅東第一窟,土氣觸鼻,從人以束香高照,鴉鴿驚起,從我們頂上紛紛飛出。在洞中暮色迷茫之下,我瞻仰了第一處雲崗的造像!當中一尊坐佛高六丈許,旁有兩大佛侍立,腰以下,已見剝損,法相莊嚴,默然外望,對於千數百年來窟外宇宙之流轉變遷,在美妙慧澈的目光中,似不起什麼感觸。 繞到大佛身後,洞中更黑,地上更濕,四壁都是水沖風剝的痕跡,雕刻之處已極模糊,摸索著出洞,在深沉的足音之中,不知為何,忽然想起《埃及金字塔剖屍記》那一本小說! 向東再走,又過一洞,泥封半截,顧頡剛先生指點說這是劉孝標的譯經樓。 不能入內,又走過數洞,或封或啟,啟者石像有的剝落,或不完全,是被人敲落盜賣者。而數十丈高的崖壁之間,無數的窟龕之中,卻仍有千萬的大小諸佛,坐立姿態,各具其妙。天邊晚霞已暗,涼風四起,洞中不能再留,抱肩出洞,歸途中忽然有說不出的迷惘和戰栗,不知是車上勞頓?洞中寒冷?還是弱小的靈魂,被偉大的美感,劈空壓來,覺得此身在黃昏中一無依傍了? 回來大家添衣圍坐在別墅亭上,又談河套故事,聽得山下有鼓樂之聲,說是人家娶親,鄭振鐸先生等都去參觀,我因旅倦早睡。 十二日晨,晴,陽光極好,大家精神倍爽,早餐後一齊出發,自別墅向西,穿入石佛古寺,先到正殿,入門就覺的冷氣侵入,仰視坐佛大像高亦五六丈,在洞外登上四層高樓,又經過一條兩條塊板的橫橋,才到大佛的座下。洞中廣如巨廈,四壁琳瑯,都是小佛像,彩色亦新,是寺僧每日焚香處,反不如他洞之素古可愛。 出寺門向西,到西來第一山,佛籟洞,五佛洞等處。計中段諸洞石刻最完全,有廟宇掩護,不受風日之侵削。自此而西諸窟均淪為民居,土牆隔斷,叩門而入,始得窺一二。第七窟佛像之偉大,為全山之最。像系坐形,蓮座已湮沒土內,兩旁侍立之尊者亦瓔珞莊嚴的露立天空之下。 由大佛像處再向西行,尚經十餘窟,或封或啟,佛像大小及坐立,扶倚,姿勢及窟頂花紋鳥獸等,式樣各不相同,亦有未完工者。總計全山石壁東西數里,凡大小九十五窟。佛像高者約七十餘尺,次亦五六十尺,小則有盈寸者。各石窟高者二百餘尺,廣者可容三千餘人。萬億化身,羅刻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驟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後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後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 走進窟洞,自山下云崗堡繞回,進懷遠,迎曦二門,門上額書為明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所立。堡內道旁盡是民居土屋,並有“留人小店”。銜中朝南有廟名碧霞宮,對面有戲台一座,也是明代建築。 午餐後少息,下午四時許沿別墅東邊之和尚溝上山,山上有田地,並有明萬曆清康熙時代之和尚墳三座。向西走入一處土城,為雲崗上堡,係明代屯兵之所,今已夷為田圃。再向西走為雲崗山頂,有玉皇閣,門窗破損,闃然無人。看鐘上款識,為明崇禎末年(一六四四年)所鑄,鐘聲初鳴,國祚已改了!七月十三日雲崗晨九時許,微陰,因定下午回大同,因又遍探各窟,作臨別之依戀。先向西走盡山末,又回來向東沿河岸行,過劉宋劉孝標譯經樓,和雲深處,左雲交界處的刻石,走到河岸盡處,崖壁峭立,俯視濁流,少憩即歸。 午後由雲崗巡長和堡中村長率數十民夫,打開東邊數窟,使我們得窺一二,只破牆上一部,我們登梯上去,只見到石窟寒泉一洞,中有石柱屹立,上刻佛像,地下有泉水流跡。其餘諸洞以時間匆促,因止不發。 下午四時又乘汽車回大同。重過觀音堂時陰雲已合,大雨驟至!十五分鐘之後,便又放晴。而四周是山,山洪四圍奔合,與車爭路,洪流滔滔,順山溝傾瀉而下,橫截山道勢如瀑布。河邊沙岸為水沖陷,紛紛崩倒,奄然隨流而去。我們在一座橋邊,暫停了二十分鐘,候到水勢漸減,方涉水而過。自此一路如在河內乘車,水花四濺,直抵城下。 山西四圍是山,稍有雨水,便可成患,由來已久,這也是我們到處出遊,看見鎮水的銅牛等像的原因。 回站已是黃昏,登上專車,竟如回家一般的歡喜。稍憩即進城到“興華春”晚餐,嚐了代酒汾酒的滋味。飯後有趙司令請大家到電燈公司看電影,系營中俄國技師所攝,有山西騎兵隊抗日之戰,內長黃紹雄百靈廟之行,及五當召等景,茶畢回車已一時許。 口泉鎮距大同一九·八一公里高度一○七九·六○二公尺晨在車休息,午後二時到口泉鎮參觀煤礦。從小讀地理,即知山西藏煤之富甲於全球,急欲一睹實況。同時煤礦中情形,在十三年前在門頭溝參觀過,已不大記憶,極想探味這“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 大同到口泉之間,路橋被山洪衝折一段,下車步行,跨橋而過,換車到口泉站,有礦中工程師呂君來接,又乘晉北礦務局的小火車,徑到永定莊。 沿途已看見巨大的煤塊,整齊的堆在軌旁。兩旁山窟裡不時的露見門窗,是穴居的工人住處,此處土質極粘,土穴亦不虞倒塌。 晉北礦務局是一所半洋式的房子,有辦公處,圖書室等設備。自招待室後窗,望見了後面山上的工人俱樂部,有些面目黧黑的工人,在門口坐立。晉北礦務局成立於民國十八年,廿一年末改組為公商合辦之股份有限公司。礦區已開採者有煤峪及永定莊兩處煤井,均用新法,掘成許多橫貫的平洞,每間一百尺,即開一風洞。上下用吊車。礦中並有排水通風各種設備。工人本用包工製,二十年十月改成里工制,即局中備有工牌,由工人自行領取,至井下公事房中,由工頭登記,分別工作。工人分日夜三班,每班八小時,工頭工資每日四角,工人最少者一角七分。礦中現共有工人三千餘,每日產煤量本可有二千噸,近來因銷路不佳,每日只開採六七百噸。 三時又下雨,屋後山洪奔注,聲如巨雷,我們在礦務局用過午餐,已近四時,才收拾下礦,有個年青的工頭帶領。我們都穿上很厚的藍布套衣,戴上柳條編成的帽子,穿上套鞋,拿著鎂光燈,拄著棍子,從井口的吊車中,降到礦裡去。 吊車的構造,好像升降機,沉黑中大家擠在一起,只聽得井壁四邊水聲滴瀝,潮熱薰人,蒸汽水從吊的鐵檻上緣著我們的臂手,流到衣上袖裡,濕的難受。這吊車飄忽地不住在沉黑中下降,忽然機身微微的一震,便停住,是到了深三百尺的地下了。 睜開眼,藉著手燈的微光,我們俯身魚貫的在六尺至八尺寬的圓洞中進行。洞頂都用很粗的木柱支撐著,洞壁閃爍著黝黑的光。地下流著又濕又熱的泥水,洞中流轉的是沉重悶熱的蒸汽,頂壁間還不住的落下水點。我們稍一抬頭便要碰著頂壁,這時才知柳條帽的用處。 地道裡的小仄軌上,不時急速的隆隆地走過煤車,有黧黑襤褸的工人,傴僂的推著,從我們身旁擠過。這樣氣也不出的俯身曲折的走了半天,才到一處修理器械的中心,這裡周圍稍為寬闊,熾著熊熊的煤火,幾個工人,在那裡打鐵,還有幾個童工在等著傳遞,見我們露齒而笑,目光閃閃。這裡因著生火的緣故,空氣更為窒悶。過此便是升降機的發動處,機聲隆隆,有幾個工人在扳著機閘,洞頂安著電燈。 出此又到開采的地方,有許多工人,著力的用鐵鋤向著壁上一下一下的掘,煤屑飛濺。 落下的大塊,便有人撿起,掇上煤車推了出去。 出礦已過六時,重見傍晚的陽光,重吸著爽晴的空氣時,我們心中都有說不出的悲惻和慚愧。大家脫去藍衣,發現彼此的內衣上滿了黑灰,鼻孔和耳竅也都充塞著黑垢時,那年青精悍的工頭,傲然的微笑道:“我們連肚裡都是煤屑呢!”我默然! 回大同已七時許,晚赴賀渭南段長的晚餐,菜極豐美。 晨十時,坐人力車至南門邊的南寺,建築宏偉,而門外荒蕪污穢,門內石碑亦湮沒傾側。最古的為金皇統三年(一一四三年)朱弁撰,大定十三年(一一七三年)三綱寺沙門惠燭立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脩大殿記”碑,內有云“遼末以來,再罹烽燼,……所僅存者十不三四。”此外又有金明昌(一一九○年——一一九五年)明萬曆(一五七三年——一六一九年)崇禎(一六二八年——一六四四年)清乾隆(一七三六年——一七九五年)諸碑,乾隆的碑上雲“始於唐玄宗元年間名之曰開元寺”(七一三年——七四一年),“正統中更名善化寺”(一四三六年——一四四九年),是此寺自唐至明已三易名了。 自大門入,外殿有佛像三座,並有尊者侍立,長眉垂目,極其端妙。座前已無香火,長案前亦無供具。正殿上有坐佛五尊,兩旁立像共二十四尊,姿態都極生動。壁畫則僅存西牆一扇,塵土蒙滿,略加拂拭,底下金漆不落,似是明代作品。 佛座前供著銅花瓶,小爐中也上著香,是冷落中的一絲點綴。在殿前遇著一位老和尚來上香,態度閒雅。和他談起,知道是寺中住持,四川梁山人,俗名蘇德華,法名妙道,二十歲出家,到大同已十九年。他發過願,斫指燃燈,蘸指血寫經,十餘年中已斫去五指,而經文尚未寫完。觀之肅然!問他出家緣由,只微微的笑嘆說:“在家無甚意味——”談吐間又知他家有繼母,少失父歡,恐總是家庭之變也。 大殿前鐘亭中懸大鐘一,明天順五年(一四六一年)成都僧道中所鑄,重三千三百三十三斤,亦古物之一。 自此出寺,又出城東門,文雷二女士和我共乘騾車,餘人則由人背負而過,涉御河到曹福祠。曹福即舊劇《南天門》義僕,相傳為明代故事,據說曹福一路護送他的女公子,備嘗艱苦,到此凍死雪中,土人因立祠,供為土地神。廟本名玄都觀,供著三清,那天正有廟會,茶座上很熱鬧。曹福祠在偏殿上,小小的三間,中間是曹福像,兩壁都畫著曹福和他的女公子,一路的風波驚險,畫工甚劣。 登廟後小樓遠望,西五里有曹福村,亦是漢高祖被匈奴圍困之地。廟的四圍都栽著楊柳,隔水遙望,蔥蘢可愛進城又到久勝樓,在城內酒樓巷,今已改為長勝樓,傳說是明武宗(一五○六年——一五二一年)和賣酒的李鳳姐初見之地。店主孟姓。我再四的盤問店伙“孟姓以前誰是店主?”追溯三四姓,亦無姓李的,大約是店伙亦不知道了。 ——不過舊劇中的《遊龍戲鳳》,對飲對唱有聲有色,居庸關上也有李鳳姐墓,墓上長著白草,似乎李鳳姐又實有其人。 次到天王廟,本以為是遼蕭太后的梳妝台,入廟遍尋不見,建築甚新,無可紀者。 下午在車中休息,夜十時離大同,十二時抵豐鎮,至此已入綏遠境了。 豐鎮距丰台站四二八·一○公里高度一一八四·一四八公尺晨七時許,聞平綏路局長沈昌先生快車停此,將往卓資山視察鐵路衝斷處。隔窗匆匆招呼,聽說劉半農先生,到百靈廟考察方言,得病回平,不治而逝。聞訊之下,大家驚悼! 十時出發遊豐鎮城,此地無處覓代步,大家步行。先到文廟,系清代建築,也有泮宮和牌樓。兩廊已改為民眾教育館。正殿上供孔子牌位,兩旁有陪祀的子弟。殿柱的礎石,刻作石鼓形,別緻可喜。 自此往東北行,到城外靈巖寺。途中經過城隍廟,大仙廟等,均狹小無可觀。 靈巖寺在城之東北,負山面水。下層為牛王廟,上層為大仙祠,石階曲折,共九十九級,上至山巔。階旁有石棋桿數十對,左右喪峙。 下午在車中休息,傍晚出看兵士晚操,午夜車開平地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