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作品集 讀庫0600

第2章 民歌運動的開端:“中國現代民歌”

讀庫0600 张立宪 1737 2018-03-20
我們相信摘掉一些評論者硬加上去的“帽子”後,將可以幫助我們以一種較客觀的態度來重新看待現代民歌運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學者苗延威 1975年6月6日,由台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台北中山堂舉行。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槍,而“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謠。楊弦譜唱了《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楊弦當然不是台灣國語現代民歌創作的第一人,但因為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他的作品得以流傳,並被賦予“台灣民歌之父”的美譽。

胡德夫 楊弦透過對民族音樂的追尋,賦予民歌更多的民族色彩,以余光中的詩作入詞,呈現的是一種對歷史、文化中國的懷想,演唱《民歌》常常令他感到“一種中國長久被壓抑,渴望掙扎、突破的力量在賁張,唱到後來,激動得快唱不出來了。” “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並不是楊弦第一次發表作品。早在1974年,楊弦參加當時已頗負盛名的歌手胡德夫的演唱會,在那場演唱會中,楊弦演唱了譜自余光中詩作《鄉愁四韻》的歌曲。一種說法是楊弦的演唱“受到現場觀眾的歡迎”,而另一種說法則是“楊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詩唱了起來,又可以不理會台下有人在罵:'幹你娘,長江水是圓是扁,你知道個鳥!'” “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之前楊弦曾經寫過一篇《尋找一條沐浴心靈的清溪》,在這篇文章中他說:

西洋現代民謠的傳入已有多年了,年輕一代也大都喜愛過這種節奏鮮明,旋律輕快的音樂。但由於文化和環境的差異,當一個中國青年在聆聽、學唱,並咀嚼外國文字尋找共鳴之際,在感覺上總是會有一層隔閡的。反過來回顧我們本國的歌謠,藝術歌曲的風格和演唱形式一直不易在大眾之間普及,時下流行歌曲又多為有誌之士所詬病…… 余光中 余光中的詩加上楊弦譜的曲,在各個歌手、樂手的通力配合下,這場民歌演唱會贏得了兩千聽眾的熱烈掌聲。恐怕大多數人最早聽到的《鄉愁四韻》都是羅大佑的版本,楊弦版的《鄉愁四韻》是在羅大佑之前,而羅大佑自己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也沒聽過楊弦版。楊弦作曲的《鄉愁四韻》採用了合唱的形式,和羅大佑那種淡化旋律突出人聲的方式極為不同,前者著重的氣勢,後者更看重其中的韻味。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這場標誌民歌運動開端的演唱會以及楊弦後來推出的個人專輯均未引起還在讀書的羅大佑的關注。羅大佑雖然“並沒有跟著高舉那樣的旗幟,但實際的行動卻符合這個標準,甚至還自立門派,多衝擊出了一塊新的領域。”80年代,羅大佑在第一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唱道“風花雪月之,呼啦啦啦乎;所謂民歌者,是否如此也”,可見他對民歌尤其是校園歌曲持有的懷疑態度。

羅大佑 楊弦與羅大佑雖然未在同一條路上,但他對眾多民歌手的影響非常深遠。在2002年的民歌紀念活動中,蔡琴回憶當年還是學生的她曾經追隨楊弦的演唱會,“我們當年對於民歌的癡情,比現在的追星族更死心踏地。”另一個民歌手趙樹海則說,當年他在當兵時,在電視上聽到楊弦的歌聲,激發出創作才能,“楊弦對我影響太大了,我因他而寫歌,從此改變了人生。” 楊弦唱歌時喜歡身穿唐裝,“那一派風範啊──”,當年也是歌唱青年的導演賴聲川回憶道,“沒有人能比,所以,每次只要一看到楊弦出現,大家就自動閉嘴,場子讓給楊弦”。 楊弦 6月的演唱會後不久,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出面支持楊弦製作唱片以及發行事宜。 1975年9月底,唱片以《中國現代民歌集》的名稱公開出版,除了收錄演唱會的八首歌之外,還加了一首也是楊弦譜自余光中《蓮的聯想》詩集中的《迴旋曲》。這張專輯首版一萬張在三個月內售完,至第二年1月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已達三版。在1993年台灣百佳專輯的評選中,也是以《中國現代民歌集》這張專輯為評選的起點,而此唱片在百佳專輯中位居15名的位置。

在這張如今已持續再版十幾版中並已CD化的唱片中,可以聽出,楊弦這幾首作品除他本人演唱人的部分外,在唱腔上使用了許多藝術歌曲的表現方式。此外,楊弦在編曲上使用大量的弦樂並搭配鋼琴、爵士鼓,這種編曲方式在事後亦成為李雙澤為代表的“淡江――《夏潮》”民歌路線反對楊弦的原因之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