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國學/古籍 論語別裁

第31章 季氏第十六-1

論語別裁 南怀瑾 11208 2018-03-20
根據我們研究的方針,這裡第十六篇與上論第六篇《雍也》有互相呼應的關係。第六篇講《冉雍》——仲弓,孔子提到他有王者之氣,有帝王之才。現在這篇書,是講到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要點。聽說現在這篇書的開頭一大段,編進了高中的國文課本里,成為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這段書,就有很多個重點:它含有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精神、中國文化的政治觀念。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道德,是不喜歡侵略人,而且更不主張別人去侵略人。另一個重點是說臣道,一個國家重要的大臣,對 大的政治決策,關係非常重大,中間一點都不能馬虎。如孟子所講的義利之辨,要時刻注意。看了歷史上的這許多道理與真實的事情,也可幫助我們了解今日世界局勢的演變。譬如美國總統尼克鬆的下台,日本首相田中的下台,三木的上台,這些在一個研究歷史文化的人看來,就是活的書本,能使我們對自己古典的書,了解更深切;也更了解世界的事情;對過去、未來,是一個很好的對照,這是真正的學問所在。假使只在書本上看文字,這種學問沒有用,的確是書呆子。所以有時候我很不同意年輕人只知道專心唸書,這樣會把他變成書呆子,埋沒了人才。但我同樣不同意不唸書,有天才而不唸書,遇到事情要處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樣處理,因為他不懂原則。學問與才能要配合起來。現在這個時代,給我們許多啟示。

我們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思想,據我所了解的——為什麼說據“我”所了解的?這裡我有一個聲明:天下學問、事情,我所了解的很有限,有許多事情我不知道,所以我要說明是據我所了解的。全世界的文化、政治思想中,恐怕只有中國人有這個精神,中國民族文化的這個精神叫“興滅國,繼絕世”。孔子著《春秋》的歷史精神大義所在,就在這裡,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精神。所謂“興滅國”,在春秋戰國以前,“國”是個地方政治單位,諸侯分封為“國”。到了春秋戰國時 代,還有上百個國。有些小國不算,大國也有幾十個。在過去中國這個制度,就是所謂的“封建”。 “封建制度”,中西截然不同,上論中也曾討論過。而中國的封建,以宗法社會氏族為中心,就是血統為基礎,並不是西方的封建,以奴役、權勢為基礎。

封建這個名詞,幾十年來的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封建這個名詞的時候,也好像在基本上對中西封建之不同,沒有正確的認識。這不止是一個笑話,它甚至影響到國家這六十年來所遭受的巨變和痛苦。 過去歷史上的這些諸侯之國,當其中一個國家快要滅亡了,乃至已經滅亡絕後了,其他的國還要找到這國家的後人,扶助他起來復國,這就是所謂“興滅國”。 “繼絕世”,是這個國家即使絕後,也要想辦法使他繼續存在,這就是中國文化對於國際政治的精神,也就是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精神內涵。 例如漢高祖劉邦,在他統一天下以後,又為秦始皇,以及楚、魏、齊等滅國無後的想辦法使他續絕,《史記·高祖本紀》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厘王、齊湣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家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以漢高祖的為人來講,素來具有豁達大度的胸襟,自然便合中國文化精神的大原則,所以劉邦後人,在中國歷史的政權上,能夠先後達四百年之久。凡我黃帝子孫,固當有此認識才是。

大家研究三民主義知道的,這種精神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中所沒有的。因此我經常跟外國朋友說,試看中國歷史,除了南北朝、五代這些邊疆民族稱王稱帝亂搞以外,正式的朝代,漢、唐、宋、明、清,中華民族從來沒有主動的發動過,欲圖滅亡鄰國的子孫、土地,以併入我們版圖的侵略戰爭。即使別的國家出了問題,如過去的附庸國家安南、暹邏、朝鮮等等,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派兵輔助他平定他國家的內亂,但是我們一定撤兵回來,另外替他們選擇一個好的皇帝,政權交回他們自己好好管理,任何條件都沒有,只要他們俯首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我們當時要求這些附屬——外藩的國家——進貢,自己是要賠本的,而且賠得相當厲害。還有些地方是重譯來朝的,就是過去有一些邊遠民族,如印度、波斯這些民族來朝,要經過兩三種文字的翻譯,才能譯成中文;中間經過許多國家,都還要到中國來。就如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中所說“萬國衣冠拜冕旒”。漢、唐的文化,就有這樣偉大的局面出現。因此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華僑社會都稱“唐人街”,就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遺響,英文的China就是大秦帝國的譯音。當年外藩來朝,我們回送的禮物,比他們送來的多得太多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這種“興滅國,繼絕世”的思想,至少在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所有國家,除了我們中國,任何外國都沒有的。所以我們不但不想侵略別人的土地,也不想佔有人家的土地。目前有一點,許多的強國想控制人家的經濟市場,而我們也從來沒有見過。

族姓的家譜 這個思想,向大的方面演變,成為國際政治哲學。小則個人家族方面也有這種精神。我們中國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譜,又名家乘。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很少有看到過,但是我很幸運的看到兩次。一次是小的時候,剛好宗族的會議,由族長——在輩份最高中年齡最長的人,開了祠堂修家譜。家其中記載著祖宗的來源,有許多追溯到周代,因為周代的子孫分封各國,以地方為姓;有的還遠溯到軒轅,以證明自己的確是黃帝的子孫;就以台灣人數最多的林姓來說,他們的家其中就記載著林姓的始祖——第一個祖先為林堅,是比干的兒子,與紂王是叔伯兄弟,比干是紂王的伯父。現在錄一段林姓家譜最前面的世系表(一至七如下圖): 林姓家譜早期世系表

第一表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 (唐) (虞) 棄(又名后稷) 玄囂——蟜極——帝嚳——契——昭明 放勳(又名堯陶唐氏) 軒轅—— 帝摯 舜之派 昌意——顓頊——窮極——敬康——禹之派 第二表 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 (虞)(夏) 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 第三表 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 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 第四表 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廿世廿一世 (商) 外丙 (又名湯) 沃丁 主壬——主癸——天乙——天丁——太甲—— 仲壬太庚 第五表 廿一世廿二世廿三世廿四世廿五世廿六世 小甲仲丁

雍己外壬 太康——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 沃甲——南庚 第六表 廿六世廿七世廿八世廿九世卅世卅一世 (殷朝) 陽甲 盤庚 小辛祖庚——廩辛 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 第七表 卅一世卅二世卅三世卅四世 微子啟 帝乙——仲衍 受辛(紂王) 武乙——太丁——比干——林堅(林姓始祖) (河南) 這七個表,都是林姓以前的族系表,一直到林姓的第一個祖先為止。以後以林堅為主,也是依照這個形式列表。我們現在叫這個形式的表為系統表,就是根據“族系”的名稱而來。修家譜的舊例,是每五世列一個表。家族血統,就靠這樣記載, 就這樣繁衍開來,因為繁衍得太多,支派太眾了。於是後來同是姓林的,福建的林家和山東的林家,家譜會不相同,其情形就和上面的表一樣。林家的家其中對受辛、仲衍、微子啟的後代就不再記載了,而由受辛、仲衍、微子啟的後代去記載。但一直追溯上去仍然會追溯到比干、帝乙而及於太丁的。

孔孟曾顏的通天譜 但是後世各宗族修家譜,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的。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這四姓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 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錶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高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說到字輩,是修家譜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譜。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過六十年,一定要修一次家譜。在修譜的時候,就要決定排出新的字輩。以蔡家的字輩為例是“世泰家聲啟,運隆教澤長”十個字。在1944年修譜的時候,就另外決定了新的十個字,作為後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兒子則名“泰”來,孫子名“家”珍,曾孫名“聲”傳,玄孫名“啟”偉。由名字上一看,就輩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輩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啟字輩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啟偉、啟仕、啟優、啟俠、妹妹用啟儂、啟儀、啟仙等等。這種表明血統的方式,後來更擴而充之,作為表明文化系統、社會關係的方式。如過去北平的科班、今日幾所戲劇學校的學生所用的藝名,王復蓉、李復初,一看便知是複興劇校複字輩的學生。劉陸和、趙陸錦,不外是陸光的陸字輩學生。又如近代特殊社會的所謂大字輩、通字輩,都是這個精神,其中有很多很多功用。

紅藍畫線鬼哭神號 在家其中,如上表可以看到祖宗的來源,像比干的旁邊注了河南兩字。又如我是浙江人,我們南姓怎麼由河南一帶到浙江來的?是南宋的時候南渡到浙江來的,等於我們這次跟政府來台一樣,當時隨政府到浙江的,然後歷代祖先,有誰到那裡去了,都有記錄。有一次我在某處看到一家葉姓人家修譜,發生的怪事真多,我們小孩子聽了都害怕,夜裡他們祠堂中會鬼哭神嚎。因為有的人傳了幾代以後,沒有孩子了,在家譜上他的那條直線就要斷了。照老規矩,出嫁,就注“適張”、“適李”,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幾千年來宗法社會的成規。宗法社會的組織,就有這樣嚴密,對於個人的名、字、號、諡法、事業、行狀,等於一篇小傳,在家其中都記載得清清楚楚。在家譜族系表的線都是紅的,如果中間看見一條藍線,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了。因為紅線是代表血統;如果是藍線,就是表示沒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過繼來承宗祧的;如果沒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妹妹的孩子)過繼來延接香煙的,則加雙姓,一般是本姓血統最近的過繼(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雙祧的,如兄弟兩人,哥哥無子,弟弟也只有一個孩子,那麼這個獨子,就同時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給他娶一個太太外,伯父也給他娶一個太太,稱為長房媳婦。 (當然,弟兄排第幾,就是幾房)。那麼長房媳婦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孫子,本房媳婦生的孩子,為生父的孫子。如果沒有叔伯兄弟,就從叔伯祖的後代同輩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過繼承祧,要經過族長的同意才可以,而且過繼來的第一代要加雙姓。如張家由李家外甥過繼而來,在家其中的藍線下就寫張李某某。所以有的人沒有後代的,就叫這一家修平時修不下去了,晚上就听到鬼哭。負責修譜的人就要想辦法,使他的宗祧延續下去。

後來,我從外面回到故鄉,奉父親的命令負責主持修家譜,不敢推辭。這件事是非常嚴重的,半點都馬虎不得,稍有不清楚,稍有懷疑,參加修譜的人必定要親自去這一家訪問。假如有一家遷到江西去了,就要親自去江西尋找,在江西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這家子孫又到湖南了,又要追踪到湖南訪問。我的經驗,去訪問時,有的人會討厭你,但大多數人非常歡迎,非常禮遇,不但供給食宿川資,以貴賓長者相待,還有的送紅包。可是送紅包的當中也會有作用的,譬如他家的名字下,本 來應該畫藍線的,送個大紅包請求替他畫一根紅線。但這是宗族的大法,修譜的人不敢亂來,而且作了弊有鬼找上來懲罰,可吃不消。在人類學的立場看起來,好像紅線或藍線沒有多大關係,“民胞物與”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誰的兒子都是一樣;可是站在宗族血統的立場,就絕不敢以開放的思想來做。還有的人聲明不是外甥,是“路邊妻”生的孩子。所謂“路邊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風俗,租一個婦人來,生下孩子以後,將孩子交給男方,各走各的路,沒有夫妻關係。可是怎樣去證明呢? “路邊妻”等於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個婦人同時是張、王、劉、李幾家的太太,女權很高。所以“路邊妻”的孩子,碰到幾家修平時就發生問題了,因為無法證明這個孩子到底是哪一個丈夫的。但無論是紅線或藍線,有一個最主要的精神,就是“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對於沒有後代的,一定想辦法把他的宗祧繼承下去,香煙延續起來,這是中國民族思想的精神,大家必須注意。

我曾和許多老朋友談起,問他們有沒有修家譜,看家譜的經驗。他們有的七八十歲了,都說沒有,而我很幸運,一生中有過兩次。不過有一件很遺憾的事,每一宗族的家譜,依照老規矩,僅有兩部。正本放在祠堂裡,副本放在族長的家裡。如果為了法律問題或者宗族上其它什麼問題,要查家譜的時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負責人到齊了,才可以打開這個藏家譜的箱子。我當年在家裡修家譜,一位朋亥告訴我,他當時回去修家譜,有所變革,不像以前那樣有半張書桌寬大的正副兩本,而變成了現在的二十四開本,同時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錢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資流傳。他這個辦法很新,可是我做不到,因為我們南家的老輩們非常保守,對於祖上留傳下來的規矩,不敢改,沒有辦法開這個新風氣,所以我非常佩服他這點,真高明。事後我真有點後悔,我當時如果也這樣做了,老輩們頂多不高興,也不會對我怎麼樣,不過說我思想變了,家譜和印書一樣,印這許多給人家看。其實現在想起來,我這位朋友的做法是對的,恐怕現在有許多人的家譜已經沒有了。 不過到台灣後,也曾聽人說過,在抗戰前後有些宗族修譜,都是和我那個朋友一樣,除了祠堂的公款以外,辦理預約,訂出一個價格,凡是本宗族的家庭,願意捐若干錢以上的,就領一部,謂之領家譜。有錢的人家領一部,也有幾家合領一部的。所捐的錢,絕對超過預訂的價格,甚至有的超過十倍以上,以表示對祖先的孝道,為宗族盡力。領家平時,非常隆重恭敬,視為一種光榮,除了用古典鼓樂,到祠堂中恭領,如迎神一樣,而且當天還要設宴,邀請諸親友,因為這也是一件喜事, 宗族、親戚、朋友、鄰居都會來道賀。領回的家譜放在“譜箱”裡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邊,是不能輕易打開的。如果是幾家合領的家譜,就由合領的幾家輪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為期,對這件事是非常嚴肅莊重的。 傳統歷史的資料 家譜不但是為個人,而是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會觀念而存在;它更高的價值,在於其中有很多寶貴的資料。尤其在歷史這方面,尋查個人的史料,像岳飛、文天祥這些人的傳記,就是從他家鄉中的家譜裡,找出很多真實的資料與記載,這些資料在歷史上很重要。換言之,家譜家乘,就是它這個宗法社會的一個小的歷史。我們常說,大家都是黃帝子孫,就是各家循家譜研究,追溯到最後,黃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發展下來,就表現了“興滅國,繼絕世”的民族觀念。 另一點,“興滅國,繼絕世”的觀念,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文的俠義道精神。俠義的義,是義氣的意思,也是從這個精神來的。我曾經提過,仁義的“仁”字,在世界各國的文字中,有同意義的“同義字”。但是俠義道的“義”字,在世界各國文字中,都沒有同義的字,只有我們中國文化講俠義、義氣。這是對朋友的一種精神,為了朋友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朋友死了,應該對他的孩子負責教養,培養教育到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甚而有的公私機構,對於員工的遺孤,都還照顧培植。當然,現在社會這種情形比較少了。過去我就看到好幾個朋友,這樣照顧亡友的孤兒寡婦,一直到孩子長大成家為止。這種俠義的精神,路見不平的,幫助人的,看見孤苦給予援助,就是根據“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發展出來的。 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由“興滅國,繼絕世”的觀念再發揮起來,就構成了我們這個國家民族文化許多與眾不同的優點。儘管我們看見現在的這個社會,都感嘆世風不古,好像特別勢利、講現實。但是據我所了解,凡是中國人,先天的在血統裡面,下意識中,還是保存了這種“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只是因時代不同,教育方法不同,知識範圍不同,而有衰微之徵。一旦我們的國家民族,恢復到祥和安定,注意禮義教育的時候,我們的這種民族精神,是不會變的。常常我們在接觸外國朋友時,就會反映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比如有一次一位美國朋友,在我家過中國的新年。談笑中他說,有人說美國人有優越感,其實很冤枉,他曾經到過世界各國,據他研究結果,優越感最強的是中國人。我說我承認,而且我說你也不必再說了,你認為我是中國人中民族優越感最強的一個。他聽了哈哈大笑,他又說,萬一有一天,我的國家和你的國家成了敵國,而我們兩個在戰場上相遇,你將怎麼辦?我說,我會開槍打你,萬一你死了,我也會抱了你的屍首大哭一場。打死你是因為你是我國家的敵人,大哭一場因為你是我的朋友。這雖然是說笑話,但我們自己研究我們的民族特色,有許多與世界各國文化所不同的特點,這些都是要特別注意的。也是講《季氏第十六》這篇書之前,要特別先提出來的。 侵略者的遁詞 現在講到正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另一段魯國的季家,已經說過多次,不再介紹了。當孔子時候,季家三兄弟將政權、軍權、經濟權都掌握在手裡。雖然還不敢推翻魯國的王朝,而魯國的國君等於是傀儡。這次季家準備去侵略顓臾這個小國家。孔子的學生冉有,在季家等於是文人而兼武職帶兵的,是季家的家臣。因此這一天和子路兩個人來看孔子,向孔子報告,季家將有事於顓臾。這句話在古人的文章很簡單,其實事情並不簡單。冉有與季路為什麼來的?他們不是不知道季家有侵略這個小國的野心,想併吞顓臾。但是他們兩個人受了孔老夫子的影響,又是孔子的高材生,內心的看法,覺得季家這件事不對,而且做出來了,一定要挨老師一頓罵。可是這兩個人到底不是孔子,季家這樣做,似乎也未嘗不可,並沒有堅決反對;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後吃不消。於是兩個人來試探孔子的意向,兩個人很妙,很滑頭的聯合起來看孔子。當然一開頭不敢報告這件事情,先說一些別的事,最後才順便提起,說季家將對顓臾有事情,有問題。到底什麼事情?什麼問題?沒有講,完全外交辭令。 孔子是明白人,一听就懂了,馬上告訴冉有,叫他的名字,冉求!這件事情,恐怕你太過分了,要不得的,這是一種很大的罪惡。顓臾這個國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諸侯建立的國家。當時在中國東方的邊疆,還沒有開發的民族,由他管理,而且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包括在中國的版圖以內,是社稷之臣。 (那時所講“社稷”這個名詞,等於現在的國家;那時所講的“國”,等於現在的地方單位。)這裡孔子是說顓臾這個國家,也是周天子所領導的天下的一分子。 “何以伐為?”怎麼可以出兵去打他,侵略他,企圖吞併他的土地呢?這裡稱“伐”,是因為古代戰爭的名稱,因性質而不同。徵與伐是有分別的,所謂伐是對方不對,或者下面叛變,出兵去打他,稱為討伐。所謂伐罪,他有罪才可討伐。顓臾根本是先王所封,有他的歷史背景和地位,是東蒙之主,而且沒有錯,不過現在衰落了,怎麼可以出兵去討伐他?沒有這個道理。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這是冉有在推卸責任。他本來是怕挨孔子的罵,先來備案的。他說,這沒有辦法,我們的老闆要這樣做,我跟子路兩人,實在沒有這個意思。我們吃人家的飯,不聽人家的怎麼辦?其實這是冉有推卸責任的話,這裡我們有兩點可以看出來: 第一,看到孔子的教育精神。當時並沒有黨派的組織,但是孔子的弟子們,事無大小,對於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也有現在對於政黨組織政治性的尊重。每一件事不敢不向他報告。而孔子是一個平民,既無組織,又無權位,只是一種道德的感召,學生們不敢騙他。但是這件事情,非騙他不可,怕他不同意。第二,孔子與季家之間的關係對季家無所謂;而冉有、季路不同,他們是孔子的學生,同時在季家是家臣。這個舉動,等於現在一個具有國際性的舉動,他們怕將來的後果會挨罵,將來歷史上會怎樣批評更不知道,事情很嚴重,所以來向孔子報告。 而孔子即刻根據歷史文化的道理、宗法社會的精神,告訴他們不可以這樣,他們兩人於是推託了,說是“夫子欲之”,自己並不想這樣做。 老虎出籠珠寶完蛋 孔子曰:求,週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這裡是要點,就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點了。孔子聽了冉求的話,就告訴冉求,根據以前管文化政治的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這八個字,有幾個意義: 第一,一個人做人家的干部,高級的干部也好,基層的干部也好,要把自己的力量盡量貢獻出來;否則自己不願意幹的,就早不要幹。這就是現在講的責任問題。既然擔任了這個職務,就要在這個班次之中,職位上面,貢獻出力量。如果所提出來的意見,而結果人家的作為,違反了自己所提意見的真理原則,就寧可算了,可以不干,既然做不到就算了。中國古代許多大臣,認為政策錯誤了,拼命諍諫。唐、宋時代往往有這種事情,遇到皇帝不聽自己的意見時,就把代表官階的帽子自己摘下來,送還給皇帝,寧可不做這個官了,因為還要對歷史、對老百姓有一個交代, 既然進諫不聽,只好走路。 第二,也可以解釋成戰爭的哲理。就是說準備一個戰爭,把我們的力量排列開來,戰爭的行列準備好。在中國古代的軍事哲學,與現在不同,對於失去了抵抗能力的國家,失去了抵抗能力的人,是不打的。從舊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到這種精神。習武的人,不肯用飛刀、鏢等等暗器,不得已一定要用時,也要在出手的同時叫一聲“看鏢!”就是要偷襲的時候,也通知一聲:“你小心我要偷襲你了。”講明的,所謂明人不做暗事,即使是對仇人,私下整人的事決不干。就是這樣一種講禮義的風格。過去習武功的人,有五種不打的人,寧可受氣,決不打——包括有老年人、乞丐、出家人、婦女、有病或殘廢的都不打。流露出我們中國文化,在戰鬥的行為中,還有許多合於禮義的精神。個人的格鬥、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如此。 外國文化中也有這些,不過形態稍稍不同而已。現代二十世紀末葉,東西文化都在大變遷中,可是據我所知道的,雖然在變,我們似乎趕不上人家。如美國嬉皮,美國認為不能讓它形成問題。他們的教育,因為發生了嬉皮,就馬上變了。我的孩子回來告訴我,加州有一所大學有兩萬五千名學生,就有一萬五千名老師。一個老師管兩個學生還不到,功課是緊得沒有辦法再緊了。在十年前只要讀十本書就夠的一門課,現在要讀五十本書了。時代不同了,知識在膨脹,人要跟著走,所以現在 沒有嬉皮了。這是人家值得我們效法的地方。所以我們中國文化中上講要變,要適變,要應變。但是我們現在一成不變,自己個人的修養、學問都是一樣的。時代在變,我們不能墨守成規。人家的小學教育也在變,成為人盯人的方法,誰錯了立刻嚴格糾正。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小學生上樓梯,步伐不依規定而亂跑,老師一定把這個學生叫下來,訓斥一頓,命令他規規矩矩,再走上去。又如教室門口的草地上清潔整齊,假使有一個同學丟了一張廢紙,全班都不准放學,處罰整理環 境衛生,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德育,我們的訓導工作。現在人家做得非常嚴格。昨天我問美國一個辦教育的朋友,他們這種辦法是從哪裡學來的。他說是因為發現嬉皮以後,考察全世界教育,發現蘇聯的教育,基礎札實得很,受了這個刺激,所以他們統統變,要趕上蘇聯,勝過他。美國這種地方實在了不起。我們從“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這八個字,一扯扯到那麼遠,而道理就在這個原則之下,所以中國文化有許多道理,不要以為西方沒有,人家還是有。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話以後,對冉有和季路說,一個當宰相輔助諸侯的人,對外面的國家,應該扶危,像舊小說所講的俠義道精神,應該“濟困扶危”。人在真正困難的時候,是要人協助的。孔子說顓臾這樣的小國,他的歷史生命正在很危險的時候,像一個東西要倒了,該伸出同情的手,支持他一下,結果你們做不到,沒有辦法幫助人家。本來要你們去季家當家臣,不但要幫助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要幫助別人,而你既然做不到,違反了原則,又用你做宰相干什麼呢?這是他在罵冉有。 孔子又說,而且你剛才說,這是季家要這樣做,你們並不要這樣做,這種話未免錯了,毛病大了。我且問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呢?這兩句話,是比方當時的時代毛病。虎,大家都知道是猛獸;兕也是一個獨角獸,同犀牛一樣,很兇猛的。這些猛獸就是應該用籠子關起來的,如果放出來就會吃人。一個國家擴充了兵力,就是要吃人。所謂軍國主義的思想,如大戰前的日本都是這種思想。像野獸出籠一樣,當然要吃人,侵略人家,妨礙別人的生存。 “龜玉毀於櫝中”,龜玉是古代經濟財富的象徵。烏龜的殼是寶貝,玉石等於現在的翡翠鑽石,在匣子裡整個毀了。換句話說,一個時代,到處充滿了戰爭的武器,經濟崩潰,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成問題;對外擴充武備想侵略人家,內部自己國民經濟崩潰了。這又是誰的過錯?這是孔子罵他的學生,你是輔相,季家當然要那樣做,而你冉有所受的教育是什麼?結果還是做了,這是誰的錯?這兩句話,代表了那時代的現象。任何一個時代,在變亂的時候,也都是這個現象。 這是孔子對冉有的一頓訓話,我的解釋還是比較簡單一點。如要仔細研究起來,每一句話,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很多要點。配合過去的歷史文化,有很多東西可以發揮的。如與三民主義配合起來講,這一段文章中有很多東西,內容非常豐富。諸位不妨多去研究、發揮。 孔子與冉求政略的論辯 冉有在被孔子這樣訓了一頓以後,他怎樣答复呢?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冉有被孔子訓得沒有辦法,只好講了真話了。他這一套話是謀略家的思想,後來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謀略家也叫作縱橫家,如蘇秦、張儀這兩位年輕的讀書人,基辛格比他們差得遠。 所謂縱橫,還有個名詞叫長短術,也叫作鉤距術。將來讀到古書上這些名詞,都要知道是什麼東西,也就是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原理。普通人不懂這個原理, 對方一千斤的拳頭打過來,自己起碼要一千一百斤的力量才能抵得住。如果自己只有九百九十斤的力量,就一定吃癟了。可是四兩撥千斤的原理,一千斤的拳頭打過來,自己略略向後閃讓,讓到距他拳力所到的地方一分遠,隔一件衣服就挨不了打。卸去了他的力量,然後自己身子側一下,讓開一條路來,兩個手指頭幫他一點小忙,牽著他的拳頭,順著他的千斤來勢,沿著他的去向輕輕一帶一送,變成一千五百斤的力量,向空間裡衝,他仆倒了。可是這一閃後,一側身是很難的,我看見練太極拳的人在那裡一摸一摸的,如練到能扭過來,擰過來就行了。否則人家的拳打過來還扭不動,擰不轉,那就完了。這些原理就叫長短術、鉤距學。用長可以製短,用短可以製長。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這也是謀略家。戰國的時候,這些謀略家就是所謂遊說之士。基辛格到處跑,在形態上就是實行遊說,動之以利害。這一套東西,要熟讀《國語》、《戰國策》,裡面全有。可是要注意,學這一套,要以道德為基礎,不要亂用,應該知而不用。為了救別人、救國家、救社會,不得已而用之則可。如果經常用這套整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現在我們看到冉求完全拿謀略家的姿態出現了,被老師一罵,就被罵出真話來了。他說,老師!話要說回來,顓臾這個國家,緊靠我們魯國邊境的費城,現在如果不把它拿過來,將來魯國的後代子孫,會成為大問題。現在乘他衰弱的時候,正好把它拿過來。這才是冉求的本意,可見冉求參加了季家的軍事會議,他到底是一個參謀長。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孔子又罵冉求了,他說冉求!我告訴你,一個君子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明明心裡想要這個東西,卻裝模作樣說:“不要!不要!”把這件東西丟開了,然後又另外編一套理由,用很多好聽的話,把它拿過來。這種態度是君子人最厭惡的。不但個人的道德不應該,政治的道德更不應該。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這就與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思想有關,也就是中國政治思想、經濟思想的基本。 孔子說:據我所知,不但是一國,乃至一家人家,不怕少而怕不能均衡。以政治觀念來說,不能平等;以經濟觀念來說,收支不能均衡。不怕窮而怕不安,內部要安定。個人而言,要安貧樂道。安於貧也是一件很難的事。這幾句話發揮起來很多了,在我們個人方面,作人也好,做事也好,這幾點都很重要。均衡了就無所謂貧。不管均貧也好,均富也好,就無所謂貧富了;和了就沒有多少的問題;真正安定了,就沒有危險。這是三個大原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