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當代小說 香港方物誌

第32章 《在中國的歐洲》

香港方物誌 叶灵凤 2857 2018-03-19
《在中國的歐洲》 這是英國人艾特爾所寫的一部香港歷史。他採用了這個古怪,可是很有 用意的書名:《在中國的歐洲,香港自開始至一八八二年的歷史》。 (E .J. Eitel:《Europe in China,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Yea 1882.》) 本書出版於一八九五年,可以說是香港殖民地的第一部編年史,敘事至 一八八二年止,用了五百多頁篇幅敘述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前後五十年間的 發展經過和一切變遷,相當詳細。作者當時是在香港任職的,關於香港早年 行政設施,官官之間的人事糾紛,以及商場情況和街談巷議的瑣碎點滴,都

是第一手的好資料。本書當時是由倫敦和香港同時分別出版的,香港的出版 者是別發書店,可惜久未重印,現在已經絕版不易買到了。 作者艾特爾是當時英國所謂“中國通”之一,是倫敦傳教會的人士,一 八七九年奉派來港,擔任教育視學官。雖是“中國通”,卻不熱心提倡中國 文化,在視學官任期內竭力主張香港學校減少中文課程,增加英文課程鐘點, 同時又提倡採用津貼制度,鼓勵教會開辦學校,逐漸停辦官立學校,減少教 育經費開支。他自一八七九年開始任職教育視學官(當時視學官職權甚大, 等於後來的教育司),至一八九七年才退休,先後任職達十八年之久。 艾特爾的著作,除了這部香港史以外,還有一部《香港教育史資料》

(“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一八九一 年出版,此外他還編寫了一部中國佛學辭典,一部廣東話字典,以及一部研 究中國“風水”問題的書。這些大約都是發揮他的“中國通”本色了。 要敘述香港殖民地的早期歷史,自然無法不提到鴉片戰爭,更不能不談 到東印度公司為了獨霸東方海上貿易權,同別的國家所引起的種種競爭和衝 突,艾特爾的這部香港史《在中國的歐洲》,自然也無法例外,全書二十二 章,前三章就是追敘這樣的歷史背景,可以說是導論性質。 《在中國的歐洲》第四章至第七章,敘述東印度公司貿易專利權廢止 後,英國對清朝貿易所產生的新形勢,以及所引起的新衝突。英國適應兩廣

總督盧坤的要求,派了律勞卑爵士(Lord Napier)來廣州就任英國對華商 務監督,接替東印度公司結束後,在廣州留下的業務。由於“商務監督”是 “官”,東印度公司的“大班”雖然聲勢煊赫,身份到底仍是“商”,這種 區別,在當時清朝官吏的眼中是毫不考慮到的,因此律勞卑既從英國到了澳 門,要定期到廣州視事,他自以為自己是英國女王的欽命官員,投書兩廣總 督要求約定會晤日期,不料兩廣總督認為不合體制,該信未採用“禀帖”形 式,不經由“洋商買辦”轉呈。將原信擲回,使律勞卑碰了一個釘子,英國 與清朝的貿易交涉從此枝節橫生。於是使得英國商人漸漸形成了兩個要求: 一是為了要獲得清朝的平等待遇和自由貿易權,最後不惜訴之武力;另一是

要像葡萄牙人在澳門一樣,取得一個可以由自己統治的立腳點——這兩項要 求的意念蓄之既久,一場衝突和取得一個殖民地之舉,就勢必無可避免了。 這就是“鴉片戰爭”形成的遠因,也就是當時大英帝國一是要在清帝國疆土 範圍內建立一個殖民地的由來。 這樣一來“香港殖民地”的出現,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不過,在“香港”出現以前,還經過了一個選擇階段:舟山定海,大嶼 山,香港,這幾個地方在當時是都有機會會成為英國殖民地的,但是後來熟 悉香港和九龍形勢的義律,終於決定選取香港,於是由非正式的“佔有”進 到正式獲得“割讓”,英國就正式宣布香港為她的殖民地了。本書從第四章 到第九章,所敘述的就是這些微妙的經過。

本書的第十章,敘述了這座小島和附近地方在未成英國殖民地以前的歷 史,從第十一章以後,艾特爾就正式開始作為英國殖民地以後的香港史的敘 述了。他的敘述開始於在義律治理之下的一八四一年。一直到一八八二年軒 鯉詩總督任內為止。從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算起,到軒鯉詩到任,已經是第八 任總督了。 香港這地方,本是由義律(他是當時英國駐廣州的商務監督兼全權代 表)一手包辦,由清朝欽差大臣琦善手上取得的,因此香港的第一任最高行 政長官是他。他本來應該被正式委任為這個新殖民地總督的,他自己大約也 認為會如此,不料就由於他取得香港島之際,事先未曾獲得倫敦方面的授權, 因此不僅未曾做得成香港第一任總督,反而受到申斥,連原有的商務監督官

職也丟了。他在一八四一年八月十日奉命回國述職。就在這同一天,正式由 倫敦委任的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也抵達澳門,準備來港履新了。 艾特爾的這本《在中國的歐洲》,是用古老的寫作歷史方法來寫的,敘 事相當枯燥,但對於日期地點和人名力求詳細,毫不含糊。因此要想知道香 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最初幾十年的大事沿革,這是一本很有用,看來也很 可靠的參考書。當然,他的觀點是純粹以英國人的立場,從英國人的利益去 看事物的,但他還算並不過於褊狹和武斷。在敘述鴉片戰爭的釀成經過時, 他雖然埋怨林則徐對英國商人操之過急,使得義律無法善後,不得不訴之武 力,但他對於虎門水師提督關天培勇戰殉職,也不能不予以讚揚。所以比起

後來視整個中國都是歐洲人殖民地和推銷市場的摩斯(HB Morse)等人, 還算老實多了。 在香港開闢初期,英國海軍陸軍的感情不大好,民政官員又與軍人的感 情不大好,小官與大官之間又有派系的傾軋,大商人對於官員的政策自然有 許多不滿之處,甚至總督與大法官也有職權之爭。艾特爾的這部香港史,在 最初十年的歷史內,就敘述了不少這類的磨擦和風波,直到香港第二任總督 戴維斯運用他的特權,將倫敦直接派來的大法官曉吾停止職務,曉吾離港回 國告御狀,戴維斯被指責濫用職權,不得不引咎辭職,當時香港的這種官場 人事職權糾紛可說已經達到了最高點。 此外還有風災、火災、熱病、海盜,以及盜賊橫行,點綴在早期香港開

闢建設的歷史敘述中,頗不寂寞。 從第十三章起,艾特爾是以每一任總督的任期起訖時期為一章來敘述 的,第八任總督軒鯉詩的任滿時間是一八八二年三月七日,《中國的歐洲》 最末一章敘到這里便告結束了。作者在序文上說,一八八二年以後,由於時 間太近,許多事情尚不便納入歷史的範圍內,只好留待異日了。 但是,作者在後來英文《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雙月刊, 有一時期,艾特爾也是這刊物的編輯人)上又發表了一篇《香港歷史的補充 記載,自一八八二年至一八九○年》,將他這部香港史的記載,伸延至德輔 總督任期內,後面並附有統計表,記載香港的人口、稅收、政費,船隻出入 噸數等等的歷年數字,從一八四一年起,直到一八九五年為止。據這統計表

的記載,一八四一年香港人口數字,包括駐軍在內,是一萬五千人(另據本 書第十二章所記載,一八四一年五月香港舉行第一次人口調查,當時島上共 有中國居民五千六百五十人,其中二千五百餘人是村民和漁民,八百人是商 人,二千人是艇家,另有三百人是來自九龍的勞工)。一八九五年的人口數 字是二十五萬三千五百一十四人。 前面已經說過,艾特爾的這部《在中國的歐洲》,是最早出版的一部香 港史,所記載的雖然只到一八八二年為止,至今仍是敘述香港早年曆史較詳 盡,也較可靠的一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