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當代小說 香港方物誌

第31章 十九世紀《泰晤士報》的香港通信

香港方物誌 叶灵凤 1777 2018-03-19
十九世紀《泰晤士報》的香港通信 一八五九年,英國倫敦《泰晤土報》出版了一部曾經發表在他們報紙上 的中國通信集。執筆的記者是喬治?溫果洛夫?科克(George Wingrove Cooke)。他是當時《泰晤土報》派到中國來的特派員。這部通信集就是將他 所寫的通信稿經過整理後印成的單行本,原名:《中國:泰晤士報在一八五 七年至五八年間來自中國的特別通信》(China: Being 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共分三十三章,內容非常豐富,雖然並非 全部都是同香港有關的,但所敘述的事情多數都牽涉到了香港。 一八五七年到五八年,清朝咸豐七年至八年,對當時清朝來說,正是多

難的一年。英國商人為了廣州入城問題,幾次同廣州的清朝官員發生爭執和 武裝衝突。後來藉口“亞羅號”事件,更正式向廣東和沿海一帶發動了戰爭, 這就是所謂第二次鴉片戰爭。兩廣總督葉名琛就是在這次戰爭中被英國人擄 去的。 這些事件,本書的作者科克都親身參與了。當葉名琛被俘送往印度加爾 各答囚禁時,科克是與他同船去的,後來親自去採訪,這些他都寫成通信寄 回《泰晤士報》發表。因此就材料方面來說,這本通信集的材料是非常豐富 的,而且都是在中國自己方面所找不到的。 《泰晤士報》的這本中國通信集,第二章、第六章,以及第七章的一部 分,都是報導當時香港情況和有關香港的描寫。因為科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

初期,除了隨軍到廣州去採訪外,其餘的時間都留在香港。直到後來戰爭焦 點北移,他才離開了香港。本書是附有索引的,要查閱其中所提及有關香港 之處,只要翻閱一下卷末的索引“香港”項下就可以知道了。 科克這個新聞記者,在漫火藥氣氛中抵達了香港,他當然是擁護用砲 艦來打開清朝門戶這種武力殖民貿易政策的,因此他也同一般外國人一樣, 用一種成見和自以為是的心理來觀察中國人的一切。但到底還是第一次到中 國來,見到歐洲人在這裡所做的一切,頗與他們在本國所做的不同,不僅感 到詫異,而且感到一些不滿。因此他到了香港後,對香港所得到的印象並不 好。他在寄回去的通信上,對當時的香港依靠洋人吃飯的中國買辦,以及對

岸九龍過來謀生的“苦力”,嘲弄了一番之後,對當時的外國商人也不放過, 著實挖苦了幾句,甚至對香港這殖民地本身的建設管理情形,也表示了不滿。 在本書第六章內,科克曾對當時香港一般生活和環境表示不滿,他在通 信上這麼寫道: “我對島上的動物和植物無法作滿意的報導。裝飾樹在人工種植和培養 之下,倒長得很好。從一個遼遠僻靜的,鄰近一座貧瘠的小村和污穢民居的 叫作'快活谷'的地方,有一些花卉可以來集得到;可是野生的植物似乎僅 是些粗糙的苔蘚,連牲畜也不肯吃。 “說到牲畜方面,我對聳立在我窗外的高山上,從不曾見過有一隻牲畜 在山上吃草。只有下雨的時候,我可以見到逐漸匯聚起來的山水。有時候,

島上可以見到一隻水牛,可是它大都是在走向殺牛房的途中。但我從不曾見 過一隻母牛,然而這兒也有牛奶。不過這種牛奶,吃的人少,見了打寒顫的 人多。牛奶從那裡來的,這是香港市場的最大秘密。唯一可能生產這'牛奶' 的牲畜乃是母豬。因為島上確是有不少的母豬。只是又有一種低聲的叮囑, 斜了眼睛望著那牛奶罐說:中國管家婆她自已……好了,不必多說了。好在 除了罐頭牛奶以外,很少有人吃這種牛奶。 “有翅的蟑螂繁殖和發展的情形,使得你整天可以見到它們,在最漂亮 的客廳裡,白晝在地板上和桌上亂跑,大得像小老鼠。夜晚則撞著燈罩,大 得像一隻雀子。蜘蛛大得那麼可怕,使你要詫異它們既然養得那麼肥大,但

居然還留剩著這麼多的蒼蠅。蚊蟲攻襲你的紗帳堡壘的技巧,以及它們那麼 殷勤的吮吸你的血肉,使你用著一隻阿比西尼亞老牛的心情歡迎著天明。 ” 對於食物,科克曾對於中國菜恭維了幾句,說中國菜雖然比不上法國 菜,但比他們的英國菜要高明得多了。不過,當他提到島上老鼠眾多的情形, 卻說本地人喜歡吃老鼠。他說,監獄裡一晚上可以捉到二百多只,中國犯人 對之饞涎欲滴,甚至呈文給當局,要求賞給他們吃,以免暴珍天物云云。他 不曾提到吃蛇和吃“三六”(狗),大約是時間不湊巧,未曾躬逢其盛。 科克筆下關於當時香港和中國人生活習慣的報導,我們現在讀起來,自 然不難辨別,那些是真實,那些是他筆下的誇張。但是作為在第二次鴉片戰

爭中一個外國記者親歷其境的通信報導,尤其是關於廣州、香港和葉名琛被 俘後的生活情形,是值得一讀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