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佛祖在一號線

第36章 去日本見賢思齊(三)

佛祖在一號線 李海鹏 1004 2018-03-18
從建築學的角度說,靖國神社不怎麼好看,日本的神社越小越漂亮,它太大了,“鳥居”太高,看著愣。 那年8月15日,日本稱之為“終戰60週年紀念日”,有20萬人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創下歷史記錄。次日《讀賣新聞》的頭條標題是“第61年的出發”,文中說,為什麼這次參拜人數這麼多呢?因為中韓的批判,尤其是中國人的反日浪潮,造成了日本人的逆反心理。報導中一位來自福岡縣的84歲老兵說,中韓的批判是乾涉日本內政。 當天我們也去了靖國神社,身邊是摩肩接踵的人流,耳朵裡全是高音喇叭裡的陣陣高呼,皆是“國家正常化”、“參拜是內政”之類的“右翼”訴求。演講者中包括台灣的金美齡。我的印像是,日語的語音比較單調,吶喊起來讓人煩躁。

村田忠禧教授說,不需要太在乎那些右翼分子,他們的活動其實是職業性的,無非拿錢幹活兒。我得到一個印象:中國和日本都有民粹主義,但是都不是支配性的力量,只是看上去比較刺激罷了。 《讀賣新聞》有篇評論:回歸軍國主義不可想像。這才是理性之聲。日本國民對歷史的態度不夠“懇切”,但日本國民絕不願意再打仗,兩者並行不悖。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場噩夢,對日本來說同樣如此。 在廣島和長崎,我們參觀了原子彈爆炸紀念館,發現被原子彈炸一下,確實是地獄般的經歷。生還者描述了他們當時的見聞,可以總結如下:他們置身於40公里寬的爐火升騰的煙囪當中。同事盧嶸採訪長崎市長,問,有人說原子彈是上天對日本的懲罰,您怎麼看?長崎市長很生氣。

我覺得盧嶸的問題很自然,市長生氣也很自然。 “懲罰”這種詞彙確實會激起人們的憤怒。 當年日本侵略中國,口號之一就是“暴支應懲”,意為暴虐的支那應受懲罰。這話不僅傲慢,而且卑鄙。日本還有首軍歌,叫《替天征討不義之徒》,拿“天”說事兒,也該激起文明人的憤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算常識吧。中日兩國公眾,至少在個體之間,應該有這個公平心彼此對待。 離開日本時,我的感慨是,幸好戰爭已經過去了。普通日本人多愁善感,錦心繡口,被原子彈烤糊了,太可惜了。普通中國人總體上說還是憨厚善良,沒招過誰沒惹過誰,被刺刀殺掉,絕不應該。想想重慶大轟炸、南京大屠殺,再想想東京大火、塞班島爭奪戰,你會進入歷史上那些最黑暗的時刻,對人類生活感到絕望。

幸好每個國家都有一些人,信守現代文明的準則,有理性,有意願。我覺得,連戰對兩岸關係的建議也適合於中日之間:累積善意。再說總盯著別國干嘛呢?我覺得中國人最需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