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品中國文人

第58章 李清照五

品中國文人 刘小川 3695 2018-03-18
我們在今天解讀這喜悅,不妨視為趙、李二人對金國侵略者的無限輕蔑。 金兵圍困汴京,夫婦倆急奔青州,望著那些堆了十幾間屋子的文物,憂心如焚。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說:“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 二十年心血將毀於一旦。有些寶物是趙挺之傳到趙明誠手上的。個人損失事小,祖國丟了寶貴文物事大。 李清照對未來的恐懼,很快得到驗證,惡夢走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1126年的春天,趙明誠的母親在金陵去世,他帶了十五車文物赴金陵,李清照暫留青州,守著十餘間“書冊什物”。他們習慣了和平的生活,“幾曾識干戈?”對戰爭這頭怪獸懵然無知。飽讀詩書,書上卻哪有刀光劍影?戰事一天天的吃緊,李清照心驚肉跳。青州的姐妹們已各奔東西。年底,金兵攻陷青州,先入城的軍隊,惟恐後續部隊佔便宜,獸性大作,掠殺姦淫。李清照捲入逃難的人群中。

金人毀了她的美好家園。十餘間文物燒成灰燼。 她千里奔逃、輾轉到金陵,已經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初春了。趙明誠時任江寧知府。卻後重逢,夫妻抱頭痛哭一場。李清照驚魂甫定,住進了江寧府的高牆深院。 貴婦的日子又回來了。 憑藉著長江天險,金陵城似乎萬無一失。這座名城繁華依舊。高宗趙構駐蹕金陵,改江寧府為建康府。 皇帝念念不忘割地求和。高官們照樣享樂。 這一年的上巳節,趙明誠的許多親戚族人聚於建康,李清照的弟弟李迒也從外地趕來。趙府擺盛宴,笙歌曼舞慶佳節,卻是強顏歡笑。酒闌客散,詩人無眠。傷感的李清照寫下《蝶戀花》: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長安代指淪陷的北中國。 此後一年多,李清照生活平隱。國仇家仇,正緩慢植入她的肌膚,流進她的血液。要等到若干年後,那個蒼涼的李清照方來與我們照面。此間仍是雍容華貴。她幾十年的修養、生存姿態是朝著這個方向。根子扎得深,轉向有個過程,並由內在的力量所推動。打仗是男人們的事,她也不可能去研究軍事。 從1128年初春到來年的冬天,李清照在建康城裡寫詩,勁頭十足。宋人周煇說:“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 李清照戴斗笠披蓑衣踏雪尋詩,令人聯想中的經典場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嬌娃割腥啖羶。”漫天好大雪,不可無詩。只苦了趙明誠,寫詩寫不贏夫人,卻又必須唱和。

李清照入了魔境: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倚石自沉音…… 有時下大雪,李清照收拾雪具前腳走,趙明誠後腳消失了踪影。他才思枯竭,聽到詩就有點害怕,躲起來了。 李清照滿載而歸,到處找他…… 春天,她深鎖重門玩味歐陽修,得一闕佳詞《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感風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美人垂暮。李易安四十五歲開始言老,比許多男性大詩人還晚了好多年,杜甫,蘇軾,辛棄疾,都是三十幾歲就言老。這首詞作於建炎三年的元宵節後。趙明誠很是欣賞,頻頻向賓客推薦,可是李清照請他和上一闕,他又連連擺手,稱不敢。

趙明誠為逃避寫和詩,還有個口頭禪:“易安居士堪比東坡居士,趙某不才,豈敢豈敢。” 為這口頭禪,李清照不止生了一回氣。趙明誠常常夜裡賠不是,哄得她玉齒大開粲然一笑。中年夫妻亦纏綿,手忙腳亂的。屈指算來,夫妻恩愛,二十七年整。李清照忙完了夫妻事,意猶未盡,談起了歷代詩人,雙頰潮紅兩眼發亮。那趙明誠已沉沉睡去…… 李清照經常批評蘇東坡,說東坡填詞不協律,使她為之頭疼。雖然這位兩宋第一名士學究天人,可她李清照偏要說,東坡詞,“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她最欣賞李煜,那風度,那才氣,方為詞人本色。再者,時隔二百年,誰接李重光的班?俺李易安是矣。李易安也表揚歐陽修、二晏、柳永,認為他們是詞家正統,強於所謂豪放東坡。趙明誠嘀咕:娘子口氣越來越大。他堅決不同意,跟她爭論,並提醒她說:“別忘了,你父親是蘇門弟子。”

李清照在床上就蹦起來了,瞪圓了杏眼說:“父親是父親,我是我!” 兩口子有時候爭得面紅耳赤。睡覺背對背,誰也不理誰…… 然而爭吵的好時光已經不多。 這一年的五月,建康突發兵變,對軍事一竅不通的趙明誠倉皇逃向安徽。不久,兵亂平息,高宗駕臨建康,詔令趙明誠任湖州知州,並要他火速到建康聽聖諭。趙明誠把老婆安頓於池陽(安徽貴池縣),飛馳金陵。 《金石錄後序》記載池陽江頭的離別場景:“六月十三日,明誠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 趙明誠目光射人,情形不妙。 李清照待在小城池陽,焦急等候老公的消息。 時值三伏天,酷熱難耐。李清照身居官舍,眼看平靜下來了,忽又心神不寧,幾日不能消。奇怪。老公此去建康面聖,應該說不是壞事,他的湖州知州的任命是發表在先的。可是為何心不安呢?趙明誠臨走時叮囑過李清照,待池陽別動,等他的書信。戰爭時期,皇命臨時變動是常事。

轉眼已是七夕,牛郎織女相會於鵲橋的時刻,李清照寫下一首詞《行香子》,像個不祥之兆。全詞如下: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濃愁。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李清照此間與老公離別,時間短暫。不像新婚時,更不比三年前,然而濃愁散不開:草叢中幾個蟲子叫,竟然驚落了梧桐葉子。晴也不是,雨也不是,風也不是:離愁把李清照撥得團團轉。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個夜晚,空中瀰漫著楊玉環唐玄宗的氣息。說不清道不明…… 李後主生於七夕死於七夕,莫非這七夕是個不祥的時辰? 李清照整夜徘徊於官舍的庭院。腦子不可思議地清醒著。思念燒燙了她的心房,雙頰卻冰涼。 《行香子》改寫了七夕,可她此刻的思緒出離了詞句,拋向那座著名的石頭城。

她當然不會知道,幾百年後有個人,寫了一本令億万讀者淚濕黃卷的。那個男人,一生痴迷她和她的作品,尤其是這首寫於池陽七夕的《行香子》。 雨過天晴皓月當空,裹一身月白色輕紗的李清照徘徊著。 究竟為何,七夕無眠? 晨光熹微時,下人送來了趙明誠的書信。 李清照讀了半行字,手便抖上了。草草收拾了幾件衣裳,來不及告別當地官員,解舟東上,直奔建康。 原來,趙明誠受皇命催促,冒著酷熱趕得太急,到建康城就病倒了。過了一些時日,眼看將息不起,才給李清照寫了這封字跡潦草、語氣急促的短信。 李清照趕到丈夫身邊。向來紅潤的老公一臉蠟黃。 伺奉湯藥月餘,病人不見起色。 探訪者絡繹不絕。其中有個不速之客:張汝舟。他帶來了一件名貴的玉壺古玩,贈送趙明誠。病榻上的金石學家目注古玩,時而微笑,時而眼中含淚。他連“把玩”的力氣都沒有了。李清照一直手拿玉壺,放左,放右,置前,配合著親愛的夫君的目光。夫妻二十八年,做過多少動作。這最後的床頭動作叫在場的人哽噎。張汝舟伸手抹了幾回淚。

八月中旬,四十九歲的趙明誠扶病寫下絕命詩,含恨西去。 李清照當場昏死過去,親朋喚不醒。 此後大病一場。人在病榻魂在天,尋她的檀郎。 上天入地求之遍,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耳邊有痴男—— 張汝舟每天抱一束她以前最喜歡的木犀花來看望她,親自下廚,為她熬雞湯。日將晚時他離去,並無半點磨蹭。下人於窗邊誇張大人,說:不愧是君子,是主人生前的摯友。 冬日里,李清照臉上慢慢回復了血色,身子還長了幾斤肉。張汝舟謹慎地讚美她的容貌,體態,她搖搖頭,微笑著瞧窗外的雪花。 亡人是越望越遠了,活著的人還得享受生命。享受著,懷念著…… 李清照眼下是寡婦,卻不是禮教意義上的未亡人。 她催著張汝舟去他浙東的任職之所。

也許,這許多年來,她對張汝舟的那點心思不是不清楚。 她還算個中年美婦吧?女人到這個緊迫的年齡段,也許更渴望男歡女愛。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韻藉,木犀花!” 然而命運再起波瀾,苦命的李清照在劫難逃。 金兵鐵蹄南下,一心要捉宋高宗。建康城眼看守不住,城裡亂作一團。那張汝舟春末也消失了。李清照想:大約是奉命去浙東,匆忙間不及告辭。 張汝舟消失不要緊,李清照還守著大宗文物呢:書二萬卷,金石書畫二千卷,並器皿茵褥無數。所有這些東西,每一件都是趙明誠撫摸過的。她寧願死,也不願文物丟失。青州燒過一次,她痛心疾首!徐熙、吳道子、杜甫、白居易、李公麟、蘇軾、徽宗、蔡京、蔡襄、黃庭堅……的親筆字畫,丟了怎麼得了!

建康“行在”傳言蜂起:金兵克日度長江,高宗隨時準備放樓船逃跑。也有百姓說,皇帝要在王氣蒸騰的金陵城與金主決一死戰。而李清照的直覺告訴她:高宗要跑。她氣憤,卻不能上書皇帝。於是揮筆寫下千古流傳的《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直接指責宋高宗及一大幫逃跑主義者。寥寥二十個字,出離了憤怒,轉為憤怒的平靜,把李清照推向杰出的愛國女詩人。傑出是說:任憑失國之痛的種子開出燦爛的詞語之花。 李清照寫這絕句,距金人佔領北中國已有數年。 她寫不來口號詩。雖然口號詩自有它的歷史價值。 她憂著文物,托明誠的妹夫把文物運到江西洪州(南昌)去。這位妹夫是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有他在江西照料,文物可保。李清照打算在建康處理完一些事之後,隨即趕往洪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