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品中國文人

第30章 李白一

品中國文人 刘小川 2868 2018-03-18
李白不姓李;李白是外國人;李白的出身撲朔迷離;李白的死有好幾種互相矛盾的說法……關於李白,歷史上爭論頗多。有些大文人,比如郭沫若和俞平伯,寫信寫文章,爭得很厲害。陳寅恪主張李白不姓李,很多學者又反對他。我手頭資料有限,卻已經感到很熱鬧了。其中有生存細節的爭議,更有整體評價的爭議。像李白和杜甫,誰高誰下,從唐朝就爭到今天。於是,問題出來了:大家為什麼對李白如此感興趣、不惜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朋友斷交師生反目? 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還有幾個: 李白是富商的兒子,腰纏萬貫了,為何老往官場跑、屈尊寫那麼多求職信? 李白是劍客,曾經“手刃數人”,可他殺人的原因及過程,後世為何諱莫如深? 李白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嗎?沒心沒肺和藝術創作有何關係?

寫李白的書多得要用火車拉。古往今來,以噸位計的漢字壓在他身上,我們能否撥開迷霧,追問這幾個簡單的問題、從而逼近這個傑出生命的核心? 我是李白的讀者,不是研究他的專家。拋磚引玉吧。 另外,李白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有些事還很搞笑,我多年寫小說,積習難改,忍不住要探頭探腦,想看個究竟。 李白是中亞碎葉出生的,今屬吉爾吉斯共和國,唐代在中國境內。他的祖籍是隴西成紀(今陝西靜寧縣西南),自稱飛將軍李廣的後人。我前面寫司馬遷,對李廣的為人感觸很深。李廣在歷史上享有盛名,說明歷史對名人的選擇,是正氣壓倒邪氣。司馬遷的價值觀,影響後世史家。 涉及李白祖上乾什麼,史料通常是閃爍其辭,常用“據傳”兩個字。龐大的家族,為何要大遷徙?跟武則天屠殺李姓宗嗣有關嗎?據傳:李白的曾祖父和皇室沾親帶故。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隴西人。

李白的父親叫李客,在他五歲那一年(706年)又遷回來,遷到四川綿陽,當時的綿州青蓮鄉定居。其時武則天退位,把皇權還給李姓帝室。李白的父輩祖輩,幾十年內兩次大遷徙,令人費猜想。四川有秦嶺阻絕,相對偏遠,李客的選擇,可能真有避禍的因素:他擔心武則天施餘威。雖然他是商人,離政治很遙遠了。我估計,這位李客的心中,藏有許多秘密,包括他自己的姓名。李客的客字,學者們有疑問的。李客避居青蓮鄉,給人留下埋名隱姓的印象。他不單對外言語謹慎,對家人也是口風甚嚴。 李白排行十二,後來人稱李十二。他少年學劍術,想必有他父親保衛家族的考慮。後來他仗劍遠遊,屢向官場,忽而倨傲,忽而卑躬屈膝,呈現自卑自傲相混合的心理模式。臨行前父親囑咐過什麼,他在一封又一封的求職信中很少提及。

也許父親只希望他闖天下有出息。 但是什麼叫有出息呢?有錢是不夠的,還得去當官,當官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光耀祖宗並蔭及後代。古代商人再有錢,其富裕也是脆弱的,必須投靠官場。所謂專制社會,這是一大特徵。 李白在西域出生,卻罩上華夏文明的神秘氣息:母親夢見太白金星,於是有了身孕。我讀到的古代名人傳記,幾乎都有類似傳說,古人信這個。李白的名與字,和母親夢中的一道白光聯繫上了。太白金星,我們現在叫它啟明星。 李白十來歲,遍讀諸子百家,包括老子莊子的深奧著作。這也是史籍涉及傑出人物常見的記載,我起初相信,後來起了疑心,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單過漢字這一關,就得花上若干年。德國女哲學家阿倫特十五歲讀康德,我信。李白十歲讀老莊,真不知他能讀出些什麼。

他小時候寫過一首好詩,倒比較可信。描寫螢火蟲的: 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若飛天上去,定作月邊星。 這首小詩受眾人稱讚,教他的先生逢人便吟誦。家裡來了客人,父親讓他表演。他把詩用草書寫成條幅,搭人梯掛到樑上去。喝彩聲四起……他足足興奮了半年,得到的獎賞數不過來。他對同伴說:寫詩真划算! 於是他讀書用功,入學堂腦袋就晃個不停。下課一溜煙跑了,每天要玩到黑摸門,母親四處喊他。四川老話,管這叫夜不收。綿州有山有水,離成都、渝州(重慶)都不太遠。 他學文也練武,父親教他劍術。十二個兄弟姐妹當中,父親器重他。可他後來的詩文,提及家人甚少。他在朝廷做上供奉翰林了,寫詩叫楊國忠(一說楊貴妃)捧硯,卻未曾修書一封寫給家人。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父母去世,也沒有他奔喪和居喪的記載。

十五歲,李白模仿司馬相如寫辭賦。司馬相如是成都人,漢武帝的御座前,他是風光人物。從漢魏一直到隋唐,不少文人嚮往他的作派:有才,有錢,有官,有名氣有美女。少年李白一口氣寫下《明堂賦》、《大獵賦》、《擬恨賦》,洋洋數千字,恨不得自己明天就變成司馬相如。蜀地,相如更是家喻戶曉,即使看不懂他的文章,也知道他跑到臨邛縣將富家女卓文君搞到手,財色雙豐收。一般百姓,只要提到他在漢景帝、漢武帝、以及梁王的手下都乾過,馬上就肅然起敬了,李白嚮往他,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們理解李白,不可將他一味拔高,在他的作品中尋章摘句,強化他“濟蒼生”這一面。文學史,文學傳記,動不動就美化賢者,令人很厭倦了。詩人自有高明處,不必老是動用統治標準,將詩人加以束縛,甚至綁起來給我們看。審美的空間,當大於貧和富。

傑出的藝術家,無非是動用好手段,將他對生命的特殊體驗推向極致。如果拿是否關注民間疾苦的標準去套西方作家,人們會發現,這是很荒謬的。 少年李白的意志力朝哪個方向噴射,應該說大致清楚:他月下舞寶劍,燈前寫華章,念念不忘官場、朝廷。家族的意志,經由父親的悉心培養,傳入他的血脈。包括那些從小就伴隨他的、影影綽綽的家族傳說。 父親設計他、鑄就他,然後靜悄悄死去。 壯士一去不復返。李白二十五歲出川,再也沒有回來過。他的官場拼搏,得意和失落,連同他的幾個妻子、一堆孩子,綿州青蓮鄉的親人們好像全然不曉。 此前他遊巴蜀,到過很多地方。家裡有的是錢。綿州有座匡山,他在山中和道士們打得火熱,研究煉丹術,巴望成神仙。他到眉州(今眉山市)象耳鎮,親眼看見一位老婆婆,要把鐵棍磨成繡花針。他登上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觀雲海看佛光,無緣見神仙,卻得了一首好詩: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他坐船下重慶了。 李白二十幾歲不成家,看來是不打算在綿州紮根。他成器了,父親的手推他出去,叫他獨自闖天下。開元十二年(公元724)春天他啟程,有一名隨從,被他命名為丹砂。他不是走出去的,是遊出去的,次年春天才出夔門向荊門,視野忽然開闊,巴蜀的崇山峻嶺被拋在身後,他寫詩說: 遠渡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孤舟。 他腰纏萬貫離開四川,比司馬相如可強多了。大半年在蜀中轉來轉去,再次登上峨眉山,為他後來的驚世傑出《蜀道難》作了鋪墊。 當時的峨眉山很難爬的,須用刀劍開路,還得警惕野獸。

李白的山水詩,得山水之勢。這個勢字有講究,既是形狀,是場面,又是氣韻。山和山不同,水和水有異,詩人能寫出什麼,要看他能感受什麼。李白是俠氣、文氣與仙氣混為一體的人,幼年又經歷長途遷徙,陸路水路,橫穿半個中國。他對自然的特殊感受,我們是難於切入的。理性分析與詩性體驗更是南轅北轍。大詩人感受周遭,而我們感受他們的感受,僅此而已。那審美經驗的“第一波衝擊”,我們是享受不到的。換個比喻:那個發力的暗物質,在我們的視野之外。 李白即將開始的仕途體驗,一般人卻能品頭論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