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瞧,大師的小樣兒

第5章 書摘精彩段落

瞧,大師的小樣兒 虎头 2147 2018-03-18
真正的痛苦是沒有信仰。舒和兄妹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擁有真誠的信仰。牢獄之災,甚至失去生命,都不是能讓他們止步的痛苦。 舒和兄妹年華如花。 舒和兄妹反法西斯小組有個美麗的名字:白玫瑰。 在“德意志俊傑”評選中,舒和兄妹名列偉人之前。 舒和兄妹在今天是平民勇氣的代名詞。 誰是馬丁?路德? 他拒絕用自己的名字為他一手創立的教派命名。 “讓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牧師”,路德下決心讓所有的德國老百姓都能看懂《聖經》,讓他們有機會邁過教廷這個中介直接面對上帝。 形銷骨立的路德緩緩站起身來。然而,他嘴裡蹦出來的每一個字,都像老樹折於狂風後的木刺那麼尖銳地紮進四周的每一個腦袋:他拒絕收回《論綱》。

德國詩人海涅稱讚路德是“這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 馬丁?路德是歐洲中世紀的掘墓人。 歌德,是德國貴為世界強國的精神領袖。 他一生總是不停地在愛上一個新的女人,然後再很不光明正大地從她身邊逃開。 歌德,是由失戀煉成的。 其實,這世上本沒有什麼歌德。有的只是夏露笛、伍碧絲、夏綠蒂、魏瑪娜……這許多女人。是她們的愛情、尊敬、寬容、傾聽、佳餚創造了歌德,是她們用寬厚火熱的胸脯把那個名叫沃爾夫岡的日耳曼少年鑄成了人類文化歷史的豐碑。 席勒私人故事兩年前冷家姊妹驚鴻一瞥的絕色令席勒經年難忘。 冷家姊妹不僅清純美麗,氣質高雅,率真可愛,而且令席勒大喜過望的是,姊妹倆還是真正的文學女青年。 事實上,從第一次見面起,席勒就同時愛上了冷家姊妹。

熱情奔放的姐姐冷佳琳甫一見面便拿下了席勒的英雄心,而清麗柔婉的妹妹冷莎露則徹底佔領了席勒的天才情。 冷家姊妹顯然都是旺夫命:席勒自從見到這對姊妹花美女開始,便一改前半生顛沛流離的飄泊,運氣變得空前好起來。 康德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視。 康德的職業是教書匠,研究哲學完全是業餘愛好。在贏得整個世界之前,康德是個業餘哲學青年。 年過四十的康德終於獲得一個詩藝學教授講席。十六歲上柯大的曾經的風華少年,百感那要說是相當地交集。 康德對所有評價均無動於衷。他始終坐在書房裡望著窗外的教堂尖頂沉思默想。他說: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 康德的偉大,在於他將哲學從天上摘回地下。哲學從他起不再是神學。

康德的一生就像一個最規則的動詞,而且是一個從不與其它詞搭配的動詞 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根本談不上諾貝爾給他面子,實際上是他給諾貝爾面子。 愛因斯坦至少應獲五次諾貝爾獎:光電效應、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激光理論,個個都是大號諾獎級別。 愛因斯坦的生命,始於誤解。 愛因斯坦在一張滿是圖示和計算公式的紙上給妻子羅列了一系列苟刻條件: 1)將我的衣服整齊地放好;2)一日三餐送到房間;3)我的臥室和書房收拾整齊,尤其註意,我的書桌只讓我一個人使用;你別指望從我這裡得到溫情,也別指望我指責你。 他說:“今天在德國,我被稱為德國科學家,在英國我被看成猶太人。如果我的科學理論被推翻,情況定會改變:我在德國將被視為猶太人,而在英國被稱為德國科學家。”

我是革命的兒子!我是歡樂,我是歌,我是火焰,我是劍! 海涅是德國詩人中最重要的記者和全世界記者中最著名的詩人。 《明鏡》周刊斷言,當今德國廣告語超過百分之五十源自海涅,並推舉海涅為“德國精神”主要代表。 憑著《歌之集》,海涅“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情傾德法,艷滿歐洲。 海涅真誠地愛著瑪蒂德和巴黎,但這並未抹滅他對德國的掛念。海涅是個戀家的孩子。 海涅的故事充滿古希臘悲劇迴腸蕩氣的淒厲美。 從此,無論多少次搬家,海涅一直躺在六個疊放的床墊上。這就是德國文學史著名的“床墓”(Matratzengruft)。 一個身穿黑色西服、戴著眼鏡、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合身撲上,張開雙臂擁抱老馬疲憊低垂的脖子,用身體支撐著老馬的站立。他的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朦朧的煙雨,眼淚珍珠般噴湧而出。

那黑衣男子,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歷史上最有爭議、提出概念最矛盾的哲學家。 數遍當時雲集歐洲的文化巨星,脫衣赤膊跳上沙場,單槍匹馬搦戰上帝者,僅尼采一人。 雖然莎樂美對尼采傷害至深,但她是尼采的紅顏知己。如果尼采是俞伯牙,莎樂美就是他的鐘於期。 莎樂美並不“愛”尼采。她說:“不是愛情、崇拜、調情和私通,而是工作、研究和哲學思考。” 在狂暴的童年,黑塞被老師和父母公認患有精神病,多次做過檢查和治療,最後還是被貼上“精神不正常”的標籤。 恐懼追隨黑塞一生。 早熟的少年黑塞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但他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答案。 父親實在想不到,他兒子沒有成為一個口吐蓮花、舌綻春雷的傳教士,也沒有成為一個勤勤懇懇、人見人愛的書店伙計,而是成了一個影響世界近一個世紀的偉大作家。

巴赫開時百花殺這個德國音樂跳槽王一生都在為薪水跳槽,或準備跳槽,他一生都在爭取漲工資。 即興演奏是巴赫的驚艷一槍,振聾發瞶,見樂封喉。馬香樓亦非浪得虛名,他連樂譜也不帶,以一首即興幻想曲開場,指法精妙,變奏流暢,一曲既罷,掌聲如潮。然後,德方小廝巴赫上台。一個簡潔精緻的前奏曲之後,巴赫隨手彈起馬香樓剛才的曲子,第一遍一絲不差,然後,他將這首曲子連續變奏十二次,再準確地回到主題! 巴赫經常被稱為音樂上帝。如果音樂真有上帝,那也一定是個勤奮的上帝。巴赫深不可測,因為他的淺。 巴赫之於音樂,正如創教者之於宗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