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瞧,大師的小樣兒

第6章 仰望高貴,走近聖賢

瞧,大師的小樣兒 虎头 7061 2018-03-18
2004年6月,中國標誌性純文學刊物《當代》發表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教授虎頭的長篇隨筆《永遠的白玫瑰》,推開了當代中國文學一扇全新的大門。這篇宏揚堅定信仰、歌頌平民勇氣的雄文通篇充滿虎頭那恣肆汪洋的飛揚個性,是一個當代中國文人對德國反法西斯英雄舒和兄妹深層靈魂閱讀的激情果實。這篇“乍看標題像愛情小說”的文章讓每一位讀者“讀不多久,內心熱血翻湧”,在沉寂多時的中國隨筆文壇一石激起千層浪,發表後立刻贏得中國文壇的熱烈肯定。著名作家邵燕祥在《隨筆》2004年5期上第一時間以《白玫瑰:1943年的鮮血》為題長篇摘抄、激情評論了這篇文章,把這篇文章與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相提並論。 《散文選刊》主編王劍冰評論:“在感慨舒和兄妹的同時,也感慨作者描寫中所運用的讓人血脈湧動的文辭。”在《散文選刊》主辦的“2004年中國散文年度排行榜”中,《永遠的白玫瑰》名列第二,並陸續被《人民文摘》、《青年文摘》、《散文選刊》、《財經時報》、《文摘週報》等上百家報刊雜誌轉載,《讀者》甚至打破自己不連載文章的慣例,在2004年19、20兩期連載這篇文章。此外,這篇文章還先後入選《21世紀年度散文選?2004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中國最佳隨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中國年度散文》

(漓江出版社)、《2004中國隨筆年選》(花城出版社)、《2004年中國隨筆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名家推薦2004年最具閱讀價值散文隨筆》(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等等多部精選集。 直到四年後的今天,它仍然被眾多的海內外平面媒體繼續轉載著。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本書確實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讀。 與此同時,這篇文章迅速走紅網絡,被包括新浪網和人民網的各大門戶網站轉載,被無數的博客連載、評論和讚賞,網友評論充滿“眼含熱淚,心懷崇敬地看完”、“震撼我心”、“嚎啕大哭”的字眼,他們感嘆:“好久沒有讀到這樣震憾人心的文字了。午休時隨手翻閱一篇文章竟然看到這樣的文字,於是就沒得午覺好睡了,於是便讀了下去”、“讀完此文,我久久不能平靜。最想說的有兩點,一是想讓你知道白玫瑰的故事,二是想告訴自己為什麼要活那麼久”、“我看到了自己希望看到的文字,聽到了自己想听到的聲音。”

在讚賞英雄的舒和兄妹的同時,讀者也折服於作為語言學教授的作者深厚跳脫的文字功底:“舒和兄妹了不起,虎頭好文”、“為能由此而接觸到虎頭教授的文字感到幸運”、“我看過《永遠的白玫瑰》,虎頭讓我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仍無法將雙眼離開書本一瞬”、“虎頭真不愧是德語教授,對德國文化瞭如指掌,寫起德國的人物往事駕輕就熟。更了不得的是他的文筆,輕鬆幽默,如行雲流水。這是一種境界,常人難以企及。難怪他的人物散文每發一篇,就在網路上被廣泛轉載。” 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簡單數來,虎頭在本書中使用過的語言包括拉丁語、德語、法語、古漢語、普通話、北京話和四川話,並且惟妙惟肖,恰到好處,完全對得起語言學教授這個頭銜。

《永遠的白玫瑰》還影響了“80後”,看看他們在網上的評論:“平時我自認為是一個吊爾郎當玩世不恭的人,但是當我在讀到這文章的時候,覺得身上血液在奔騰。”另一位80後說:“看了文章後,為以前日子的盲目而羞愧!應該好好實現自身的價值啊!讀了這樣的故事,真的要重新審視什麼是犧牲。對於我們80後的這一代人,特別是城市中的孩子來說,對於沒有家庭的特殊熏陶而是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的我們來說,對於從一個普通的師範學校畢業的我們來說,似乎已經融入了現代的俗世,也已經被身邊的事物所同化,似乎把從出生到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早就當作理所應當。我們成熟得晚了,我們體會得淺了,我們想要的多了,當這個時代讓我們去扛的時候,我們還能扛得起來嗎?從他們那我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堅強'!”

《永遠的白玫瑰》甚至影響到中小學生,它出現在大量中學生的作文和演講中,而且被“廣州中學語文教研網”放入“語文備考”欄,與劉小楓的文章“苦難記憶”並列。有趣的是,虎頭與劉小楓整整三十年前是四川外語學院德語系的同班同學,這對分頭行走世界,二十多年來從未謀面的老同學,以經典傳說中的方式在網上再見。 2006年,通過一個名叫張秋香的女抄襲者,虎頭的文章進入“2006-2007學年第一學期浙江十校聯合體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 這篇文章的影響遠及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香港和台灣,在各個著名的留學生網站,在香港和台灣的文化網站,這篇文章都入選“感動中國”欄目,受到海外留學生與中國同胞的熱烈追捧。

《永遠的白玫瑰》已成網絡經典。文中提到的“沉默的脅從犯”已經成為網絡流行概念。 2005年7月,《永遠的白玫瑰》被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新語文》收錄,從此成為中國大學生漢語課必讀。 虎頭的朋友們因此說,他憑這一篇文章贏得了天下。 然而,虎頭並未止步,在繁重的教學科研之餘,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於《當代》的系列散文。 2005年《當代》第2期發表《她們的歌德》,此文再度入選《散文選刊》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虎頭也第一次被稱為“近年來湧現出的散文家,他的文字總有那種飛揚的色彩,選材也總是張揚著個性與精神”。在“《當代》文學接力賽”中,這篇文章得票接近作為頭條發表的招牌長篇小說。 讀者的評論是:“能讀到一篇寫得揮灑自如的文章是莫大的享受。能從這篇文章見識一個思想偉人博大雄渾的萬千氣象從而驅散很多成見與誤會,更是莫大的幸運。”更有讀者讀完文章“才發現歌德的人生比任何虛構的人物都要精彩,更何況這篇作品既沒有'考證'的拘泥,也沒有'戲說'的無稽,有的是獨特的視角和鮮活的材料以及個性化的敘述語言,足以讓讀者獲得閱讀的愉悅。”

這篇文章被一個名叫張佐香的女作者抄襲,並以《引導歌德飛升的女性》為題發表在當年的“散文看台”,旋即被網名“樅陽大平”的讀者於2006年11月5日14:25在網上以“飛升的女性”赤裸裸”為題逐句對照揭發。 虎頭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的妻子“降龍四招——傾聽、寬容、尊敬、美味”也在網上引起廣泛熱議。有作家依此文體寫成“走過蘇軾生命歷程的三個女人”,贏得網友追捧,遺憾的是該作者沒有繼續寫下去。這篇引發讀者對德國文化的無限嚮往的文章贏得讀者評論:“如果喜歡讀有知識和激情的文章,那麼虎頭先生的作品就不能錯過。”網友“泰山逸夫”寫道:“《當代》開設“往事”專欄,虎頭先生閃亮登場。德語教授登上“大師講壇”,人氣一路飚升。我的以讀小說為主的朋友在聽了我的提醒與推薦之後,被虎頭先生的作品所折服:'自此以後將逢虎頭必讀,如果有他的作品集一定首先買下,送你一本。'這是虎頭先生作品的魅力,也是虎頭先生描寫的大師們的魅力。這魅力撲面而來,這誘惑無法阻擋!推薦給讀過或未讀過虎頭先生的《她們的歌德》,講述的是世界文學大師的風采和歐洲女人的倩影。時至今日,依然光彩奪目,動人心弦。”

從此,虎頭的文章進入讀者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他的《巴赫開時百花殺》被讀者帶到火車上閱讀: “火車上一大痛快事,就是看虎頭的文章。彷彿去湖州逛了一圈般的美意。”讀者對虎頭的用意洞若觀火:“虎頭故意從神壇上拉下這些人坐在普通人的旁邊,觀察他們組成他們光輝生命的細枝末節。” 虎頭對於德國文化大師的寫作並不限於作家。他的《我的愛因斯坦》也得到網友的賞識:“一篇《我的愛因斯坦》,還是一如他寫作歌德、席勒時的散文風格,氣定神閒,揮灑自如,讀起來自然是一種享受。不過作者筆下的愛因斯坦顯然不是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那一個',而是褪去了偶像光環如我等一樣平凡而普通,同樣有著如此多的缺點和不足。”這篇文章讓蘅芷荾香論壇的一位“拿過地區物理競賽的第三名”的中學生讀了之後“激動地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讀者sunny在這篇跳脫的文章中看到虎頭的真心:“作者想說,愛因斯坦的價值令世人尊敬,但他的真實和正直惹人愛。作者是個很愛愛因斯坦的傢伙,字裡行間全是調侃的愛意。”另一個讀者甚至看到了虎頭寫作那光輝的未來:“愛因斯坦是個小孩子吧……應該把他當成這個世界的孩子來對待才對吧?呵呵。讓他撒撒嬌,耍耍無賴,也是不錯的做法……你還會覺得作者挺惡俗,因為滿紙都是惡俗的稱讚之詞,處處彰顯權貴呀,名聲呀,世俗的名利呀,都招來作者的尖叫。挺有損學者形象的吧,呵呵。還有,對名利的太多渲染,不僅使人看不起,而且對於他的物理知識,我甚至都覺得和王小北水平差不多,同樣的不高明呀。 但是,虎頭這個人的寫作會慢慢漸入佳境,他自己可能都不覺得,他的調侃似的文字會把他的思想引向深邃。我這麼說,可能他會覺得我說話不好聽,好在,人家這位教授,我也不認識,他是不會聽到的。恩,我在說他的思想引向一種特別的深邃,他的文章立意是很不錯的,真的,慢慢就會知道。

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來,如果他是第一次以德國人物傳記為題材寫文章的話,那麼這第一篇顯得很清澀,很散,中心不突出,甚至在文章開篇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世俗幾乎讓人誤會了他的市儈。 他是專門學德文的教授,那麼德語透露的德意志民族理性光芒是遮掩不住的,所以他透露出來的信息讓我覺得,他也在挖掘理性的礦藏。雖然是藉助於這些人的逸事和成就,但是,我想他仍然在向我們展現有趣的、豐富的智慧,那些被人們忽視的小小思想,同樣使人稱道。所以無論如何,期望能把這篇文章看完。 ” 這位讀者的感覺是正確的。作為深諳歐洲文化的新銳教授,虎頭的屁股永遠都坐在中國文化的板凳上。這個以外國文化為生的教授,他的觀察角度永遠是“中國的”,這讓他渾身煥發出於丹、易中天、余秋雨們都不具備的光彩魅力。天主教、新教、猶太教、佛教、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耶穌、佛陀、馬克思,所有這些人類文化的頂級瑰寶,在虎頭的筆下,融練成一片霞光萬丈、千姿百態的美麗天空。

他經常告訴編輯,雖然他堅守自己的原則從未回應網上的評論,但網上幾乎所有的評論他都看見了,記住了,並將運用在以後的寫作中。本書中出自虎頭之手的譯文幾乎都是第一次在中文裡面出現,他希望以這樣的方式顛覆新中國對這些文化大師有意無意的誤讀。真正的內行知道,虎頭的文章雖以輕鬆的面目出現,卻處處牽涉中國文壇上外國文化研究過程中有名的公案,堪稱內斂深含,機鋒密布,於無形之中徹底解構中國的外國文化研究界對大師的扭曲膜拜與善意誤讀。 還有網友根據愛因斯坦太太羅愛莎的馭夫之術總結出婚姻最新版遊戲規則:放開,才能回來!該規則在網上流行至今,與愛因斯坦的婚姻道德一起在網上引發熱議。文中提到的醫生哈維對愛因斯坦腦重的研究,甚至作為科研論文《關於語言機制的若干假設》的證據被引用。 虎頭的《鞭影下的尼采》被讀者稱為“文字通俗幽默,真就是深入淺出了。讀著它,總會讓自己由衷的發出似明非明的會心笑意。”。這篇文章被一位著名評論家寫入文章《女人遭遇理想男人的數字想像》,於2006年10月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並廣泛在網上流傳。 虎頭的《我是海涅我怕誰》也在網上贏得廣泛喝彩。網名啊嗚的讀者一針見血:“此人文風也有些像此人所描述的海涅”。網友金黃老虎說:“牛!這種舛雜都能消化良好.大師就是大師”。它還被讀者稱為“真是讀之如飲美酒”。 這篇文章還被收入網上的“人文讀本2”,這似乎是台灣的一個排行榜。讀者喬洪濤說:“讀了虎頭教授發《當代》上的一系列寫德國詩人歌德、席勒等人的文章,喜歡得有些發瘋,這次又讀《我是海涅我怕誰》,感受幽默精彩的語言,德國大師的浪漫生活,明白什麼才是大師,是偉大。不知道他這系列文章有沒有成集出書,若有,一定購買,作為珍藏。歐洲有歐洲的藝術土壤和氛圍,和歷史,和統治者,和人民讀者,和愛藝術的女人,才造就了這些活色活香的大師。” 另一位讀者說:“偶也是看了當代第二期“我是海涅我怕誰”才知道虎頭同志的。而且以前偶也只知道海涅這個名字好像是一詩人的名兒,其他通通不懂(文盲呀)。看了虎頭獨特的筆法寫就的不僅是一代文學巨匠,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平凡的海涅,就對這倆人都挺感興趣的。看到最後:'海涅在選擇蒙馬特墓區,是因為這裡離他家不遠。他怕瑪蒂德'這個胖孩子上墳時走得腳軟'。他深信灰衫女瑪蒂德不會再嫁,並且會一直來上墳'這一段時,偶都要哭了。很喜歡虎頭的文風……偶一直對詩看不懂,就像對那些世界名畫一樣,看不出好壞。所以就湊合看虎頭的文學普及類文章就足夠了。” 還有女讀者直抒胸臆:看完這篇文章後,她已經“愛上海涅這個流氓”。 在“走近聖賢”方面,《學習康德好榜樣》是虎頭至今為止在網上引爆最大轟動的文章,網友為它發明了“好八卦”和“深度八卦”之類令人噴飯的名字,並在網上互相謙虛誰更加善於“深度八卦”,還有讀者抱怨:“把我笑得臉上的兩塊肉都僵硬了,追著小K要念給她聽,基本上她是往臉上一層一層抹的時候聽我讀的,笑得那真是……” 這是虎頭至今最成功地“走近聖賢”,不止一個網友評論:“終於能看懂的跟哲學沾邊的東西,看完覺得很舒暢。”很多讀者因為這篇文章想去閱讀康德著作:“實在笑翻了!謝謝,能讓我看到這麼好的文章,好好研究一下康德最近看到的最經典的文章,讀完之後我立刻去買了康爺爺的三大批判~~想不到咱們教育學院著名的'小康德'王嘯老師忽悠了我們一個學期都沒有讓我對康德產生興趣,居然這麼容易,我就受了這篇文章的誘惑。” 有網友大聲疾呼:“這篇文章可以作為一個各種學術類大眾文藝作品的門檻”。他是針對余秋雨、於丹、易中天們而出此言的:“即便是為了知識和思想的有效傳播,也應該維持起碼的難度。受眾應該墊起腳尖才能夠得到結論,而不是坐在椅子上張開大嘴等著。一味強調趣味性,最後侮辱的是思考本身。” 這篇文章還引發了“調侃”這個名稱的複興:“今讀《學習康德好榜樣》,調侃似地結合06年對其一生做了描述,可見此君研究康德及康德學的功力不淺。很詫異那些'調侃式學人',為什麼就不能好好講話呢?” 在TOM論壇?圍棋論壇評論、百度哲學吧、北京大學中文論壇,這篇文章都引起了激烈認真的討論和批評,有網友不惜工本逐字逐句地批評,馬上就引來更多網友逐字逐句的反批評。有網友批評文章的文風,馬上就有網友反駁:“不妨試想,如果此文剝離兄所謂之'調侃'的文風,換之以國內翻譯康德時那種'行文生澀、詰誳聱牙'式的譯文風格,含金量自大,奈何陽春白雪,受眾幾何?另外我不太同意該文文風調侃、玩世不恭的觀點,在我讀來,其嬉笑怒罵背後讀來的卻是憂慮和警醒。” 很多網友呼籲:“這樣的文章越多越好!”在很多網上,關於這篇文章的討論都長至百樓以上,並且時至凌晨,以致引來網友“老天,這麼多夜游神”的感嘆,儘管網友本身其實早就習慣夜遊。網友們感嘆:“好文,現在要改學西方哲學可惜太遲了”、“漂亮極了。文章寫到這水平上了,真佩服”、“超好看,堪稱妙筆生花”、“確實好文章!肆意古今中外,諷刺不露痕跡與版主看法相左,個人以為,正是文學手法巧妙運用使這篇文章熠熠生輝,難得的是大處無悖史實,細處對kant的某些思想闡釋清晰,絕對是細細研讀過kant著作後才能有的手筆。” 某論壇版主“斥侯”說“我花了三十分鐘用最慢的閱讀速度把他讀了一次。讀到最後我哭了。哭得非常痛苦, 因為我又找到一位老師。這是一種思想,樓主轉來的是部金帖。我要用我的管理員身份置頂三天……我現在不怕失去康德, 因為我知道圖書館裡有很多他的書,他跑不掉了。我要花時間看看他。” 馬上就有人出來呼應:“這是一篇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卻又耐住性子生怕漏看了一個字的好文章。斥侯看了三十分鐘,我看了一個小時。其間覺得周圍的喧囂忽然遠去,柯城卻清晰在眼前,時光倒轉幾百年,鼻子有點發酸。整個文章的風格我很喜歡。有種熟悉的感覺,像看茨威格的。第一次知道康德是這樣偉大的一個奇蹟,也是一個有趣的小老頭。以前他只是書本上的一個符號,還是和枯燥的哲學相聯。現在,我知道我會去找他的論著來看看,無論是否能懂,是否能看完。” 這引起了另一個讀者的同感:“沒錯就是這種感覺。我以前不想了解這人。覺得他和我是兩個世界的人。我沒有興趣知道他。現在又一次知道自己的無知有多大。我個人覺得這短文比還好。短小精悍。象把利刃, 一刀結果了我的偏見,來不及喊痛就變化了。” 當然,另一個角度的讀者得出的是灰色的結論:“看這樣的文章使人絕望,感覺這輩子沒啥出息了。” 愛屋及烏,已經有讀者對虎頭這個人發生了興趣:“虎頭這人又是誰,是網民嗎?把他抓來,逼他入壇為高級會員。”馬上就有網友出來揭發:“虎頭似乎是個教德國文學的,2003年在《當代》雜誌曾讀過他的《遭遇黑塞》。”人肉搜索,名不虛傳。 有些網友指認虎頭是“新版王小波”,有些網友乾脆直接稱虎頭為大師。虎頭是個非常重視網友評論的作者,作為一個資深網友,他永遠把網友的評論放在第一位,因為,網友沒有任何功利的動機。已有不止一位網友下大功夫收集虎頭文章,精心配上封面和照片,編成《虎頭電子書》放在讀書中文網上供人下載。 儘管電子書節約時間和金錢,但這本書仍然是虎頭文章愛好者的首选和必備,因為,除了直接拿到手上感受擁有一本好書的厚重愉悅之外,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本427頁的書,與網絡版相比變化非常大。首先多了《誰是馬丁?路德》這篇從未發表過的文章,而本書責任編輯認為,在“仰望高貴” 方面,《誰是馬丁?路德》甚至超過《永遠的白玫瑰》。其次,在《當代》發表時,限於篇幅,幾乎每篇文章都有大幅的刪減,總的來看,本書的篇幅至少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典型的例子是《巴赫》,本書中的字數幾乎是《當代》發表的一倍,其篇名也由《一不留神成巴赫》變為《巴赫開時百花殺》,更加體現了作者的初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