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相忘於江湖

第14章 李清照:聲聲慢

相忘於江湖 李暮 5339 2018-03-18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雁過舊時 《聲聲慢》這詞調名,始見於北宋晁補之詞,毛先舒《填詞名解》雲:“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嬝娜,不欲輒盡。”用白話文說,就是聲聲慢的“慢”其實就是說,在唱曲的時候要延長音調,纏綿不盡的唱出,求的就是回環往復,大約就有點詠嘆調的意思。但是易安這闋《聲聲慢》卻與眾不同。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壓平聲字,調子也相對比較沉緩,而易安的這闋詞卻改押了入聲韻,並且大膽地反復用了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婉為淒厲。也因此許多學者對這闋詞有不同的審美感受。

比如《詞林紀事》引許蒿盧的批評說:李易安此詞頗帶傖氣,昔人極口稱之,殆不可解。鄭騫也認同許蒿盧的說法,意思也就是說這首詞有點粗俗,他們不理解,許多年來人們都喜歡這首詞是因為什麼。所以說粗俗,大概是這首詞的用字口白過重的原因。當代著名的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對李易安的這闋詞也持有不同看法,雖然她不同意評論這首詞流於粗俗,但對於“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一連十四個字的超級疊加,認為頗有過頭。 我們這裡暫且不說這些過於學術的品評,但從一般的閱讀感覺上來說,這首詞的確是一首難得的好詞。 一天下來,孤獨的女人,在孤寂的院子裡轉悠,這種景象,連想一想都會讓人揪心,更何況是一個敏感的天才詩人。好像上天給了她不讓古人的卓絕才華的同時,也給了她許多的不幸。

一般人都認為,李清照這個出身貴族的女人,前期是很幸福的,她的不幸大約也就以1129年,也就是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病逝開始的,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撕裂的心和沈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亡。一路上她基本上是沿著皇帝趙構先生的逃亡路線逃亡的,皇帝象徵的就是國家啊。 真是恥辱的經歷。 趙構一路抱頭鼠竄南下,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金兵氣勢洶洶狗攆耗子般追得高宗跑到海裡,不敢上岸,真他媽的機智,這老小子跑到了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一溜煙遠去的方向,自己僱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蒐集的書籍文物苦苦地堅持著,戰火中,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這些珍貴的文物。結果是連連災禍臨頭,被燒的被燒,被搶的被搶,被偷的被偷,她半生心血不可避免地化為烏有了。

皇帝已經跑得不見了踪影,天下惶惶,李清照孤零零地站在戰火苫荑的土地上,分外消瘦的背影被病懨懨的夕陽吞沒。 時間,時間,時間碎裂如流水,而人從來就是被改變的,被留下的,被掩埋的。 她沒有孩子,身邊也沒有什麼親人,她確實老了,在杭州,一個衰老的女人守著一個孤清的院子,情何以堪。 對於她顛沛流離的生活,人們有不少傳說,也有說她改嫁過,有人說沒有,其中真假,我真的不想去分辨,別人的痛總是不痛,人們慣常以觀賞的態度看別人的喜怒哀樂,只是那種煎熬於水火的感受被大家有意無意地淡化了。 有一件事情基本是可信的。秋風裡,偶有幾個老友來訪,她有一個姓孫的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李清照對她說,你也該學點東西了,我老了,願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一把柔軟的刀子剜心而入,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多餘的。而她……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 在落葉黃花之中,她吟出了這首幾乎濃縮了自己全身痛楚的《聲聲慢》。 我看見這樣一個女人,一身青衣,弱不禁風地徘徊在院落裡,難以看清她的容顏,就是那身影分外的孤單,一卷書被清風無聊地翻弄開,濃黑的字跡在斑駁的光線下無聲地傾訴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我的心是那樣冰涼,是的,是結了冰。原本你應該幸福的,你應該看著他明朗的面容,問他想什麼,是不是冷了,要不要加一件衣服,或者,你問他,自己的眉太淡,要不要再畫一畫……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易安——他叫你,回過頭去,竹子在雕欄後颯颯地做響,錯覺轉換的季節竟然散發出了綿密的酒香,恍惚地記起來這樣的聲音,這樣的風,就是這樣的……嗯!你應他,然後露出一個笑臉,雁過舊時,或許只要去想一想,這一切都變成了真實的。你記起來的就是這些,秋天到了。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尋尋覓覓,她尋覓的是什麼呢?不好說,大寫意的天下恍然,小寫意的杯酒之間,你不把握這個女人柔弱的身體裡,到底流淌著多麼高亢激越的憂憤,你怎麼會知道她的心? 嗟嘆,我一直認為把李清照簡單歸為婉約派是不合適的,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詩《烏江》,就不必細說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詩筆力遒勁慷慨,幾乎不像是出自女子的手。她這是藉古諷今,最看不起的就是皇帝老兒死皮賴臉地保小命的窮酸勁。就是這首慢詞也不能把它歸為婉約。 一天一天,那種無處著落的情緒,讓她難以安靜,種種感覺怕是沒有身陷生命泥淖的人難以體味的。 就說這傷心的感覺,酸楚,壓抑,沉悶,用語言是難以講明的。我總有一個很模糊的感覺,在腦子裡一直纏繞著,一個人到底應該擁有多少反叛的力量才能讓自己是個自由人?一個人到底擁有什麼樣的智慧才能把禁錮自己的樊籠打碎?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會被烙上他那個時代的烙印。好像是被馴養的牲畜,烙上了醜陋的特徵,被時代出賣了,被改造了。

南宋的所有的文章和英雄都顯露出來嚴重缺氧的特點。再沒有一絲豐沛燥烈的原始氣息。男人和女人都有被處以宮刑的跡象。真令人可悲。 李清照一個弱女子,感慨身世家國,發出的是弔祭自己悲哀和國運衰敗的淒涼語,而岳飛的詞句裡面表達的卻是對於朝廷的失望和無奈,是一個總有一種難以言明的相通之處。困厄之中,徬徨難言。 靜靜地坐著等待天黑的時候,腦海中一片灰色的混沌。十四個疊字要說明她當時的狀態真是貼切不過,沒什麼不妥的,所以我覺得這十四個字堪稱奇筆,不敢多用。而下一句: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本來不會有什麼問題,說得清楚。就是再下一句“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這裡的“晚”字有了爭議。一般通行版本都記著“晚”而另外一個說法還是“曉”好。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詞選釋》中斷定應為“曉”。因為寫詞是一整天的事情,晚來風急,就重複了。我就想不明白,寫詞寫一整天這是個必然現象呢?還是偶然的呢? 還有的人說,“乍暖還寒”應該是早晨發生的事情,意思是說黃昏應該說是乍寒還暖,竊甚不以為然,還有一首詞就是張先的《青門引》的第一句“乍暖還輕冷”和李清照的《聲聲慢》裡的乍暖還寒幾乎一樣,可以比較一下,原詞如下: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這首《青門引》,上片起首兩句“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聲聲慢中“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晚來風急。”倒是可以互相印證。張先寫自己對春日里天氣頻繁變化的感受。 “乍暖”,見出是由春寒忽然變暖。 “還”字一轉,引出又一次變化:風雨忽來,輕冷襲人。輕寒的風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詞人感觸之敏銳,不但體現在對天氣變化的頻繁上,更體現在天氣每次變化的精確上。天暖之感為“乍”;天冷之感為“輕”;風雨之定為“方”。遣詞精細確切,暗切微妙人情。人們對自然現像變換的感觸,最容易暗暗引起對人事滄桑的悲傷,開句並不是這首詞最妙的,大家喜愛的是“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這是詩人設得一個奇局,鞦韆或起或落——你隔牆看到的那個怕不是少女李易安出來調皮,乘著月色蹴鞦韆吧?

寫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已經六十多歲了,客居江南久已,淒苦寂寞,旁人斷難體會。佛說人生皆苦,我實在無力辯駁,應該怎樣受用這些滋味呢? 回憶,回憶,回憶,彷彿之間,這一切都變得不很真實。 屋子裡一片漆黑,就這樣安靜地坐著—— “易安!”那是他從樓上叫我的聲音,清亮柔韌得像初夏塘邊的蘆葦——那是很好聽的聲音。他叫我,聲音裡帶著清清的笑意。夜幕降臨的時候樹梢發出沙沙的響聲,有飛鳥的翅尖輕輕擦過水面:刷——刷——只有這才是永久不變的聲音。彷彿一夢醒來似的,我飛快地站起身來,利落地點燃了那燒茶的紫陶爐子。煙裊裊而起的時候,哦,這才是我真正的生活。身後幽深昏暗的房間就是那向著永遠延伸的時空,只要認真望著,還能夠隱約看見心愛的人,他就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修長白皙的手指勾連著一支修長墨綠的葦稈,他在想他的心事,默默品味著自己的微笑和哀傷。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我殘月上窗紗。荳蔻連梢煮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寫這首詞的時候這名劫波渡盡的天才女人已經完全陷入孤寂了。在她的感覺中,時光開始混淆,覺得一切都已經不再透明,病痛中詩人年華凋零,躺在病床上,她似乎又想起了往事—— 那一天的清晨裡,很早的時候,明誠走了。睡夢中的她依稀還記得,他像往常那樣早早地起來,動作的聲音很輕。我仍舊矇矓著睡眼,也不知道他那天穿的是什麼衣服,秋寒薄暮,也不知他會不會冷。 茶水輕輕的沸聲中,我醒了。房間裡如往日般瀰漫了清淡醇濡的香氣。很多年前,我還是幼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竟能夠一一分辨出茶中每一樣配料的香氣,又過了一些日子,這些香氣的概念都不再明晰了,他們混在一起,構成了我對閣樓的記憶,我慵懶地嗅著這些氣息的時候,內心裡油然而生出一種安逸和安逸中細雨般寥落的幽怨——這是沒有怨恨的人的幽怨,一種極為高貴的奢侈品,一個人的一生中只能稍稍品嚐一下。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一首詞名《鳳凰台上憶吹簫》,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憶吹簫》,吹簫之說是有典故的。 《列仙傳拾遺》載,蕭史善吹簫,作鸞鳳之響。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鳳鳴。居十數年,鳳凰來止。公作鳳凰台,夫婦止其上。數年,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去。 《鳳凰台上憶吹簫》調名取意於此。這樣的故事和歐洲的童話差不多,結局就是這一句話:“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 《鳳凰台上憶吹簫》這個詞調,始見於李清照,那時候趙明誠出門,清照留在家裡,想他。於是就有了這詞。其詞義清新,不用多說,年輕女性內心委婉的感情,在上闋表現得非常動人,睡懶覺啦,頭也不認真梳,臉上愁雲滿是,這樣的心情怕是每個人都有體會。下片是虛擬: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個陽關,就是《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著名的送別流行曲。源於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從此以後“陽關”就代表送別了。 李清照念念難消的憂愁不難理解,和上一片一實一虛,吞吞吐吐,讓人同感。 時隔多年想起來,倘若我想起這件事的時候是在午後,那眼看這一天將要過去的時候,我是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從沒有經過什麼不幸。畢竟一件事情將要結束的時候,所能回憶起來的大多是歡樂,那歡樂也一定是淺淺淡淡的,浮光掠影。 但是很可惜,我喝了茶,絲毫沒有睡意。黃昏過後,夜色繾綣,我已久坐在那裡,沒有絲毫事情可回憶的時候,我就想起這件事來。 想起我們分別的那個清晨,茶爐輕輕地沸響,其中飄散出來的清淡的香氣,我睡得那麼溫暖和安逸,絲毫也感覺不到所謂生離的痛苦和死別的戚哀。再沒有比他更好的一個人了,我再沒見過這樣善良的一個人,絕對不會讓人為他有一絲一毫的傷心。他那樣的好,沒有人不喜歡他,他的死也注定要許許多多的人流下悲哀的眼淚。於是他悄悄地打理好一切,原封不動的,刻意精心留下一種錯覺,他沒有離開,就算離開了,也有回來的一天。於是愛著他的人就不停地等待,等待的過程裡又漸漸地把他忘記了。他就在那個時候,那個別人忘記他的時候,讓人拆開他留下的那封信,泛黃的信箋上墨色已經淡了,那上面若無其事地說出一件事來:他死了,很久以前,所以也不會再回來了。 我也是人,也會忘記。當記憶漸漸消亡,我聽到他的死,也感覺不到痛,日子太久,我也忘了應該怎樣悲哀。此後的日子,應該怎樣呢? 那時候我都沒想過,喝著他最後一次親手煮的茶,我坐在迴廊前面:那里風和日暖,中庭瀰漫了樹葉沙沙搖動的聲音,不急不徐,不緊不慢,一點痛苦也沒有。好像有一種感覺,明誠從此以後就再也見不到了。但是因為我沒有親自跟他告別的緣故,那一天風和日麗,淺淺地啜一口他荳蔻連梢煮開的茶,只勾起心中淡淡離愁,就是那種無比奢侈的感情,就是它。 就是這樣的一個早晨,他走了,死了,再見不到了。而我仍舊無知無覺地喝著茶,無知無覺地活在那個風和日麗的清晨。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這讓我想起了,冰封在琥珀中的鮮活的生命。 那一瞬間,叫人實在無法怨恨他的殘忍。 因為這種死亡一點痛苦都沒有,死的時候,甚至覺得自己還活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