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在自己的樹下

第13章 第十二章樹上的讀書小屋

在自己的樹下 大江健三郎 3248 2018-03-18
第十二章樹上的讀書小屋 1 小時候,為了讀書我想過許多辦法。初中的後半段,我總算能把自己想讀的書弄到手了。不過,這不是因為那些書有意思。如果是一開始讀注意力就被吸引住的書,當然不用再想什麼辦法。但是,有時因為聽了老師和年長朋友的話,覺得某一本書該讀,於是想讀。可書一旦弄到手,實際翻開來一讀,卻很難再讀下去。 如果自己嘗試著讀了,曉得這肯定是優秀的學者或作家寫的書,但不適合自己那也罷了,放棄了不讀或放下等以後讀好了。我已經有了將那樣的書存放起來的書箱子,等再長大一些,覺得那些書變得有意思了再讀。 但是,也有自己明明覺得應該讀卻總也不能連續讀下去的書。我這會兒起來的是岩波文庫出版的《托爾斯泰的日記》。對我來說,不管什麼樣的書,如果讀上十頁,要是不讀到最後的話,我自己會認為是一種恥辱。

正因為這樣,就得想辦法了。我創造了一個讀這種特別的書專用的地方。從我家裡到河灘之間的下平地,是媽媽開墾的田地。有一次,我從翻的書中知道了看著很沉的圓球蔬菜的名字,於是對媽媽說: “要是我能活上一百歲,我總有一天會吃上圓白菜。” 這麼一說媽媽居然託人要到了種子,為我種出了真像書中寫的那樣菜葉捲成圓形的蔬菜來。 因為戰爭期間糧食不夠吃,媽媽才開墾了這塊地。後來在這裡還種了小麥,原來是種著柿子樹的。用石頭砌起來的比河灘高出一頭的田埂上,種著枇杷和無花果樹。春天草木開始抽芽,那些嫩芽一天公嫩嫩地長出多長來呢?我充滿好奇地觀察它們。在那小小的柿子園,好像爺爺和爸爸都對柿子品種做過改良。 村子裡有這樣的說法,小孩子不能爬枇杷樹。那枇杷怎麼摘下來呢?這真讓我和弟弟想過不少回。有一年,那是無花果收穫過一段時間之後的事情。在那嘩啦嘩啦發出乾巴巴聲音的葉子影下,我們發現了一顆大得幾乎讓人不敢相信的大果。 “活著真幸福!”當時我腦袋中真的湧出了這樣的話。

還有比那些果樹稍高一點的楓樹。我在楓樹的樹幹分成幾杈的地方鋪上木板,用繩子綁住,在那上面建起了可以用來讀書的小屋。 這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我從電視台接受了工作,就怎樣才能消滅核彈、氫彈的問題採訪世界各地人們的看法。在普林斯頓等研究所見到弗里曼.泰森,說完了工作的事情,我問起了他的獨生子。因為我在報紙上看到了報導,說他兒子在很高的大樹上搭建的房屋裡住。 “我兒子從樹上掉下來了。”泰森很愉快地回答說。 “現在他在阿拉斯加海上,在用原住民的獨木舟改造的船上。” 我就在那專門用來讀書的樹上小屋裡讀了那些我無論如何都讀不下去的書。就是不讀書餐也每天一次要去看一下樹上小屋的情況那時候,總是拿著一本讀不下去的書爬到樹上小屋,在那裡不讀別的書。這樣一來,不知不覺地形成了習慣,下回還是會帶著一本比較難讀的書上去。

現在的我,用電車替代了樹上小屋。長大成人後,哪一本是重要的書,這樣的事情根據經驗已經可以正確地判斷了。即使是這樣,也還是有很難一直讀下去的書。 我一周要去幾回游泳俱樂部,在去那裡的電車上,我就讀這種書。在放游泳衣和游泳鏡的背包裡,把那本書也放進去。如果那是一本外文書,還要加上辭典。此外只放進去用來劃線的鉛筆。只坐上電車,就開始時讀那本書。如果一直到游泳開始前,在俱樂部的談話室還在讀的話,那就是讀進去了。 我屢屢看到和我一樣坐電車的初中生、高中生們讀漫畫書。那樣有趣的東西,就是對著課桌,或者在課間不是也可以看的麼?如果上學時每天這麼坐車來回兩次的話,在沒有什麼別的事情可以乾,需要忍耐著過這三十分鐘的時間裡,我建議你們把平時讀不下去的書籍包上書皮放進背包。

2 可是,我也有在電車中放下書來聽旁邊人說話的時候。那是長野縣新的縣知事被選出後第二週,女中學生們議論著電視裡看到的某局長把縣知事拜訪時送的名片折起來的事情。 說話中,一位女中學生說: “真像個孩子。” 這句話喚起了我的興趣。因為小時候,我自己就這個問題也思考過。我想起來了,為此我還翻過辭典,查過英語中這種情況是怎麼表述的。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像個孩子”這種說法和“孩子氣”這種說法,兩種雖然都是比喻,但被人用前一種說法說過也不會很在意,可被人用後一種說法說了就會很生氣,為什麼呢? 翻開《國語辭典》,對“孩子氣”的解釋是,已經不是孩子了,卻還帶著孩子腔。這明明白白含著貶義,我於是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有上面的感覺。孩子有時候也有被認為“孩子氣”的時候,但那通常指的也不是孩子的什麼褒義性的行為。

而“像個孩子”雖然不含什麼貶義,但因為自己是孩子,所以應該爭取不被大人說成“像個孩子”哪怕那大人是出於好意。我很想把這加進自己制定的行動準則中去,因為我自己感覺自己是“孩子氣”的性格,我想要改掉這一點。 上高中以後我知道,在英語中,說“像個孩子”的時候有讓人感到褒義的childlike和與此相反的childish。後來有了在美國大學工作的機會,在工作期間我慢慢明白,把人的舉動、言論的態度說成childish時,實際上有著比我曾感覺到的更強烈的社會性的非難成分。 我在電車上聽到的女中學生的批評,是把在縣廳工作的成年人將接到名片折起來這件事批評為childish式的舉動。 與此相對,另一個女中學生說,我爸爸開始也是這麼說的,我爸爸還說:

“'建立橈曲縣政'這種說法我不太明白。這種抽象的說法實在讓人困惑。” 到了游泳池後,我還是在想:如果老師收到初中生或高中生的信,老師回信說,我希望你們不論學習還是生活都能彈性橈曲,之後如果學生的反應是“這太抽象了,搞不懂”。老師該怎麼回答呢? 我想這樣回答好了。大家如果覺得老師的用語太抽象,那麼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先去查一下字典好了。 “橈曲”這個字,日語首先被解釋為“高格調的”,“優雅的”,這層意思讀古典時加以注意就可以了。接下來是“柔韌”,“因為彈性而彎曲”,這層意思在生活中是存在看著的。如果所查的是動詞“橈”的用法做一下比較,會寫到:有時也用來形容草木因為承受重量而彎曲,被風吹彎,隨風起伏。這就形像地說出“橈曲”的樣態了。這一點你們也要記住。我想我是會這樣回答的。

假設你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具體的問題,在你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必須加以解決。例如在現今的世界上該怎樣生活下去?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有許多許多嗎? 你們自己嘗試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你是否“橈曲”地加以琢磨了。 “橈曲”確實是一個抽象的詞,但同時也是一個具體得可以成為一種思路的詞。如果你確實覺得這個詞和“像一個人一樣的”很相近,那麼,在你今後決定自己的行為、做法時,這個詞不就會對你有所啟發嗎? 順便說一句,剛才我說的古語動詞的“橈”也可以用做參考。它是說當較大力量壓下來的時候,不“叭”地折斷。這是褒義的。我只要想到那些自殺身亡的人,就不能不為他們覺得遺憾。雖然我知道他們一定是有他們各自沉重問題,蛤他們還是缺少了一點“橈曲”的精神。

“隨風起伏”這個解釋中有貶義在內。屈服於老師或前輩的壓力,或者來自旁邊的壓力讓人覺得艱難時,馬上就彎曲下來,這是不好的。這一點也請記住。 3 我在楓樹上的小屋中讀書翻耕土地、播種、收穫蔬菜的母親對此什麼也沒有說。鄰居家代借住的女教師公款母親說,在那上面要是打瞌睡掉下來是很危險的。媽媽只是回答,是他自己想那樣做的。好像並沒把她的話當回事,為此那女老師還很憤憤的樣子。一邊,後來母親還是把楓樹周圍的小石頭撿開,把周圍用暄土平整了。 我在那狹小的小屋的木板上曲著身子讀書肯時遇到難得無法讀下去的地方,我會馬上把頭抬起來,眺望河對岸的森林,於是會想起另外一些事來,而大腦還在繼續思考著,就像剛跑起來不會立即停下來一樣。我覺得,這種時候進行的思考比平時的思考更踏實。

我記起來了,我意識到思考就在於用語言來思想這個問題,也是在樹上,是在那讀書小屋上發生的事情。我喜歡眺望每一棵樹都一直向上伸展的樹林。記得我曾問邊父親,為什麼樹會一直向上長呢?我想到人(包括我自己)要是也能那樣就好了。那時我關於人的活法的思考中,我想包含著“橈曲”的感覺,也包含著我上大學後才知道的Upstanding,亦即筆直而獨立這名英語的感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